APP下载

中药材走油现象探析

2014-03-09赵梓辰李雪莲陈鸿平刘友平

亚太传统医药 2014年23期
关键词:中药材药材脂肪

赵梓辰,杨 丽,李雪莲,陈鸿平,刘友平

(成都中医药大学 药学院/中药材标准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药资源系统研究与开发利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四川 成都 611137)



中药材走油现象探析

赵梓辰,杨 丽,李雪莲,陈鸿平,刘友平*

(成都中医药大学 药学院/中药材标准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药资源系统研究与开发利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四川 成都 611137)

中药材走油严重影响药材质量和临床疗效,走油现象不可忽视。对中药走油现象的原因及走油中药品质评价研究的进展进行综述。

中药;走油;品质评价;化学成分

中药在贮藏过程中,受自身性质以及外界条件的影响,常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这些变化时常伴随着药材的变质。药材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特别是梅雨季节,温湿度控制不当药材易生虫、发霉、变色、走油[1]。其中走油是中药材贮藏过程当中易发生的变质现象之一,又称泛油。走油是指中药材内含的脂肪、挥发油、糖类等成分在特殊的自然因素作用下外溢,表面呈现油润的状态,质地发生明显变化,外观色泽加深或伴有哈喇味等现象[2]。易走油药材较多,植物类包括党参、牛膝、当归、枸杞、黄精等;动物类包括蛤蟆油、蜈蚣、蛤蚧等[3]。药材走油不仅导致油脂成分损失,还会引起变色和变质[4],使经济遭到损失,更严重的则会影响药材质量和临床疗效[5]。本文就中药走油现象的原因以及相关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希望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和总结,能够启发研究者们对于药材走油机理的深入思考和研究,为走油现象的有效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1 药材走油原因

传统认为中药走油常与中药材中所含糖类、脂肪油等含量较高有关[6]。后经大量研究认为多种原因可引起药材走油,一般归纳为药材化学成分的变化以及贮藏过程中的保管不当。

1.1 化学成分变化

不仅是含油脂多的中药易发生走油,某些含糖质、黏液质的药材也会走油,这类药材出现色泽加深、颜色变异或油样物质时,一般也称为走油[7]。

1.1.1 油脂类 有些中药含较多植物油脂类成分,受光照和高温作用,以及长时间接触空气中氧气的影响,其所含的不饱和脂肪酸和氧易发生作用,生成过氧化物或氧化物[3],致使碳链在原来的位置断裂并分解,生成低分子的酸和醛,因此产生不快臭气[8],此现象称为酸败。酸败是走油现象中最明显的反应。油脂酸败的另外一种原因是药材中的脂肪氧化酶受光线、温度、微生物等的共同作用,使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脂肪酸氧化并生成酮酸,酮酸又失去CO2生成低分子酮(如甲基酮)和酸(如醋酸),使油脂产生哈臭气味[8]。

1.1.2 黏液质 有些药材如生地、枸杞、党参等,含有较多的黏液质,具有较强的吸湿性,通过受湿、受热,在氧化作用促使下,糖和糖酸类成分易被分解,生成糖醛酸及类似化合物,导致药材颜色加深、质地变软、糖分外渗及手拿腻黏感等[3]。

1.1.3 蛋白质 动物类药材富含大量的脂肪蛋白质成分,致使药材易发生氧化反应,氧化物再经分解生成异味醛酮类物质,导致油分外溢,并伴随强烈的变异气味[3]。

1.2 贮藏保管不当

贮藏过程中为节约空间,药材常被堆叠在一起,致使药材受到重压,导致其所含油脂外溢而形成走油。其次,药材内含大量糖类、脂肪油、黏液质等,药材长时间堆叠在一起,很容易产生大量热量,而热量又难以逸散,导致走油变质[3]。

1.3 温度和湿度

当环境温度过高时,特别是温度在35℃以上,药材中的油性物质加速分离,油质易外溢,物质分解,糖分外渗,导致走油[9]。此外,含油的种子在贮藏期间要进行呼吸作用。当其内含水分在一定限度内时,其呼吸作用极微弱;若含水量过高,其呼吸作用也随之增强,释放出大量的热量,并且由于药材的包装堆积,导致热量无法逸散,故致使药材走油变质[4]。

2 走油中药材品质评价研究

走油变质后的药材其疗效已经大为降低,若要继续使用,必定会影响临床治疗效果。但是,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变质后的中药材一般不会全部做报废处理。发生轻微走油现象的药材经过炒、曝晒、烘干等处理后继续使用[10],而发生严重走油现象的药材则必须报废不能临床入药。如何客观地评价走油药材的品质是目前急需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现目前主要采用的是传统感官法和对比走油前后药材有效化学成分含量来判断其走油的程度。

2.1 传统感官法

该法主要是采用眼观手摸的办法判断药材是否走油以及走油的程度,这是最常用的办法,但该法存在一定局限性,如果研究人员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则无法对走油药材进行准确判断。

2.1.1 对比法 这是针对走油药材最简单的检验办法。此法是以合格未走油的中药材作为标准,使待检药材与其进行对比,若存在不相符合的特征则代表待检药材已经走油[11]。

2.1.2 眼观法 此法为通过肉眼观察中药材的油质、黏连性、外观色泽、脆裂度等来判断是否走油。如党参、怀牛膝等走油后,外观色泽由浅变深,严重时表面呈油样物质或油点,手摸有黏腻感;当归、木香等走油后表面会出现油样物质;刺猬皮、壁虎等走油后易碎散或出现裂片[12];九香虫、蜈蚣等虫类药材走油后,对翅足身易脱落,躯体易断残[13]。

2.1.3 手感法 此法是通过手摸、手捏及折断药材,凭手感来判断药材的油润、软硬、黏连性等。如防风、桔梗、板蓝根等若能任意折弯且韧性不断,则表示其已经走油;手捏蛤蚧尾部不结实有“失落”感,剖开其内显棕黄色,则为走油[11]。

2.1.4 鼻闻法 如果嗅到药材具有哈喇味或不正常的刺激性气味,可判断药材已经走油[14]。如肉苁蓉走油后会带有酸甜气味;肉豆蔻走油后,油香气会变成刺鼻的油蚝气[11];锁阳、大云等走油后会发出酸甜样的气味;桑椹走油后会产生糖烯味[12]。

2.1.5 摩擦法 莱菔子、枣仁、使君子等因其外表皮颜色较深,走油不易被察觉,则可采用摩擦使气溢出,如果发出明显的油蛤味,则代表药材已经走油[12]。

2.1.6 剖开法[15]一些药材如苍术、白术等,将其剖开观察,若内色加深,并呈油样,即为走油。

2.1.7 破壳法 对于种子果仁类药材,需要破壳观察其内种子果实是否具有异样。种皮显油样物质,种仁内色呈肉色或棕褐色,具有特殊油败气味则为走油。如巴豆、白果等,破壳后若种仁色泽变深,伴有浓烈的油蛤味,代表其已走油。

2.2 中药材走油的相关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中药除了采用传统的感官法,还可以通过对走油前后有效化学成分含量的测定来判断其是否走油及走油程度,根据含量是否仍然符合药典规定来判断药材走油后能否继续药用。针对药材走油前后化学成分含量的变化已有部分的文献研究。

苦杏仁含大量油脂,易受湿度及温度的影响而走油。罗琼[16]对苦杏仁走油前后苦杏仁苷和脂肪油的含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经实验证明苦杏仁走油后,颜色加深,苦杏仁苷和脂肪油的含量都有所下降,脂肪油的相对密度和折光率也随着降低。特别是苦杏仁苷走油后含量明显下降,含量仅为2.29%,已经低于药典规定(3.0%)。苦杏仁苷是苦杏仁镇咳平喘的有效成分,走油后其含量的显著下降会严重影响苦杏仁的临床疗效,故贮存时,应注意环境的通风、阴凉,防虫蛀、防走油,确保药材的质量和临床疗效。

木鳖子在贮藏期间受时间、温湿度等条件的影响,很容易发生走油现象,其种仁从乳白色变成深红色。王一硕等[17]以总皂苷和脂肪油的含量作为考察指标,比较了木鳖子走油前后有效成分含量的变化。研究结果发现木鳖子生品中脂肪油的含量为45.86%,走油后降低为25.36%,显示脂肪油含量明显下降。并且研究还发现从正常木鳖子生品种仁和走油种仁中提取出的脂肪油颜色不同,正常生品的脂肪油为淡黄绿色且具有清香气,而走油木鳖子的脂肪油为红褐色且具有明显的油败气味。同时测定木鳖子的总皂苷含量发现,生品木鳖子总皂苷含量为4.93% ,走油木鳖子总皂苷含量为4.02% 。显示木鳖子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生走油,不仅脂肪油含量下降,而且总皂苷也发生了分解。相关药理实验证实,木鳖子总皂苷具有降血压、增加血流量、抗炎等作用[18],是其活性有效成分之一,总皂苷含量下降也会直接影响其临床疗效,故木鳖子走油后不能继续使用,应作劣药处理[17]。

千金子内含大量脂肪油类成分,导致易走油变质,外观表现为种仁由白色变成黄褐色,脂肪油颜色加深。千金子走油后不仅影响其脂肪油的含量变化,还会对其他成分产生影响。张宏伟等[19]对走油前后的千金子种仁中脂肪油及千金子甾醇含量进行了测定,实验表明,千金子走油后脂肪油含量下降4.12%,千金子甾醇含量下降8.33%。

木香在贮藏过程中易走油,孙红祥等[20]采用薄层层析法、挥发油测定法、紫外吸收光谱法及闪蒸气相色谱法对木香走油前后的有效成分进行了分析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木香走油后其成分发生了变化,成分种类有减少的趋势,且含量降低。

龙胆泻肝丸贮藏时间太久易产生哈味,影响口感和疗效,百莉萍等[21]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哈味是由于泽泻出现走油而引起的。其研究针对泽泻的干燥方法也进行了探讨,泽泻经晾干粉碎成颗粒,用不同温度进行烘烤,结果发现在800℃条件下烘烤2h其走油哈味去除最明显。

麦冬在配方前都需要炮制,但炮制的麦冬贮藏时间过长,很容易发生走油现象。这主要是因为经过炮制后,其致密柔韧的角质状体受到破坏,从而失去保护屏障,并且麦冬含大量的糖类和黏液质,导致炮制过程中易外溢而走油。麦冬走油不仅影响其外观性状,还影响其临床疗效。叶建根[22]基于麦冬易走油的现象,对其炮制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麦冬湿润的最佳程度 (吸水量)是1∶0.5,此时麦冬质地柔软,韧性适度,炮制过后裂而不碎,不但可以达到炮制的目的,又能减少其内含物的外溢。

由于中药贮藏不当、霉烂变质、走油、虫蛀等都会直接影响药物的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23]。也可通过走油前后药材的药理作用变化来评价走油药材的品质,但是现目前没有相关的文献报道。

3 结语

引起药材走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虽然药材本身存在其内在因素,但保管不当却是更为重要的外界因素,特别是温湿度的影响。由于药材的化学成分及性质各不相同,故贮藏保管的具体要求也不同,但基本的保管原则大致相同,即要以减少药材与空气接触以及保持环境低温、低湿为基本方法。并注意对易走油药材不宜用火直接烘烤,只能晾晒,存放于阴凉干燥处,尽量消除或减慢其走油变质程度。中药材饮片多贮藏在仓库中,故仓库保管的重点是预防和做好药材养护,在仓库搬运及贮藏过程中,应避免挤压,并且堆放不宜过高。仓库需严格按照标准控制温湿度,抑制微生物的繁殖,做好巡查记录,根据使用量和季节合理制定库存量,加速药品周转避免贮藏过久,一经发现变质药材,需报废处理。而至于中药材走油的机理以及相关化学成分在走油过程中的变化还有待深入的研究,为中药材的贮藏保管提供更为科学和可靠的依据。

[1] 马春琳.谈中药饮片的变质现象及预防[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3):147-148.

[2] 广龙.中药泛油的检查和处理[N].农村医药报, 2006-12-12.

[3] 安景龙.中药泛油的原因及防护方法[J].中华医学写作杂志,2002,9(3):203-304.

[4] 戴小慧,任冬英.中药饮片出油与防治措施[J].杭州科技,2001(4):34-35.

[5] 刘爱玲,蒲新春,王志辉.浅谈应用新技术贮藏中药的方法[J].陕西中医,2004,25(3):266-267.

[6] 王晓宇,银玲,刘友平.枸杞子“走油”化学物质基础内涵的初步阐释[J].中药与临床,2012,3(5):1-2.

[7] 李静.中药走油与变色原因浅析[J].时珍国医国药,2001,12(6):523.

[8] 亨乐.简述中药的“走油”、“变色”[J].四川中医,1997,15(1):19.

[9] 胡钦禄.易泛油中药饮片的保管[J].中国乡村医药,2007,14(12):46-47.

[10] 刘红星,丁树栋.浅析影响中药疗效的因素[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4(2):142-144.

[11] 彭平建.泛油药材的质检及对症处理[J].基层中药杂志,1993,7(3):34-36.

[12] 李培海.泛油中药材的检验及养护[J].河南医药信息,2001,9(11):43-44.

[13] 任冬英.中药材泛油现象及其防治[J].浙江临床医学,1999,1(4):287-288.

[14] 李家新.中药泛油的检查和处理[N].医药经济报,2002-07-01.

[15] 李启艳.中药材走油的检验[N].中国医药报, 2004-7-1.

[16] 罗琼.苦杏仁泛油后主要有效成分的改变[J].中医药学报,2002,30(3):32-33.

[17] 王一硕,张振凌,赵丽娜.泛油对木鳖子饮片化学成分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8(5):1006-1007.

[18]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册)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370.

[19] 张宏伟,金锋,张振凌.泛油对千金子主要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2012,18(22):124-126.

[20] 孙红祥,曾宪武,余平.木香泛油前后成分比较[J].浙江医科大学学报,1990,19(6):261-263.

[21] 白莉萍,李晓荣,陈德恩.龙胆泻肝丸中泽泻泛油有哈味的改善措施[J].时珍国医国药,2002,13(3):145.

[22] 叶建根.防止麦冬泛油和霉变的经验[J].药学通报,1986,21(5):269.

[23] 徐世忱,李淑惠,纪耀华,等.黄精炮制前后总多糖含量的比较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1993, 18(10): 600-601.

(责任编辑:魏 晓)

Dissert the Oil-Spilling Phenomen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ao Zichen,Yang Li,Li Xuelian,Chen Hongping,Liu Youping*

(Department of Pharmacy, Chengdu University of T.C.M, Standardization education ministry key laborat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he Breeding Base of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Resources Syste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Utilization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Co-constructioned by The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the PRC and Sichuan Province,Chengdu 611137,China)

the oil-spilling phenomen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ffect the quality and clinical efficacy, take the oil-spilling phenomenon can not be ignored. This article dissert on the oil-spilling phenomenon causes and summary the progress of the oil-spilling medicine quality evaluati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Oil-Spilling;Quality Evaluation;Chemical Composition

2014-07-1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201007011)

赵梓辰(1989-),女,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药化学成分与质量标准化。

刘友平(1964-),女,成都中医药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药质量标准化及药效物质基础。

R28

A

1673-2197(2014)23-0032-03

猜你喜欢

中药材药材脂肪
河南道地药材
道地药材变成致富“金叶子”
减肥后脂肪去哪儿了
脂肪竟有“好坏”之分
夏季中药材田间管理做好这五点
中药材促农增收
春季种什么药材好?
药材价格表
宋四清:种植中药材 托起致富梦
反派脂肪要逆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