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肝病200例临床体会
2014-03-09李晓峰
李晓峰
(宜阳县中医院, 河南 宜阳 471600)
中医辨证治疗肝病200例临床体会
李晓峰
(宜阳县中医院, 河南 宜阳 471600)
目的:分析中医辨证治疗肝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00例肝病患者经过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后,显效152例,有效39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95.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症状;随访12个月,8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4.0%。结论:中医辨证治疗肝病临床效果显著,无不良反应发生,远期复发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肝病;中医辨证; 复发率
肝病主要包括酒精肝、肝癌、脂肪肝、肝硬化、丙肝、甲肝以及乙肝等多种类型[1],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危害性疾病。肝病的症状表现一般很隐晦,最典型的为不思饮食、疲倦乏力。常见症状包括头昏耳鸣、小便黄、大便溏或干、口干、黄疸、厌油腻、恶心以及胀痛等。其属中医“胁痛”“黄疸”“肝瘟”等范畴。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4年2月在我院中医门诊接受治疗的200例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中医辨证治疗肝病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2月-2014年2月在我院中医门诊接受治疗的200例肝病患者,其中女性84例,男性116例。年龄27~77岁,平均年龄(56.13±5.77)岁。病程2~12年,平均病程(5.29±1.04)年。
1.2 慢性肝病治疗方法
1.2.1 湿热中阻证 处方:通草6g、滑石10g、车前子10g、板蓝根10g、蒲公英15g、金钱草10g、茵陈10g、龙葵15g、虎杖15g。中药加减:热胜于湿、肝经火盛患者可加用栀子10g、黄芩10g、龙胆草10g。湿胜于热患者可加用佩兰10g、藿香10g、白术10g、苍术10g、黄柏10g。毒邪盛重患者可加用苦味叶下珠10g、苦参15g、白花蛇舌草15g。
1.2.2 肝郁脾虚证 处方:茯苓10g、白术10g、黄芪10g、川芎10g、白芍12g、陈皮6g、青皮6g、枳壳10g、柴胡10g。中药加减[2]:气滞严重患者可加用木香10g、川楝子15g。右胁痛严重的患者可加用郁金15g、当归15g。脾虚、大便溏稀患者可加用炒扁豆10g、木香10g、淮山药15g、苍术15g。
1.2.3 肝肾阴虚证 处方:丹参15g、当归15g、白芍15g、赤芍15g、五味子15g、女贞子20g、桑寄生10g、熟地15g、生地15g。中药加减:盗汗潮热且阴虚内热患者可加用地骨皮15g、丹皮15g;口干渴严重患者可加用芦根10g、天花粉15g。
1.2.4 瘀血阻络证 处方:茯苓15g、白芍15g、香附10g、柴胡10g、三七粉5g、灸鳖甲25g、赤芍15g、桃仁15g、郁金15g、丹参30g。中药加减:瘀血阻络严重患者可结合病症情况加用适量的炮山甲、莪术、三棱。
1.2.5 脾肾阳虚证 处方:陈皮10g、大腹皮15g、泽泻10g、淮山药15g、薏苡仁15g、猪苓15g、茯苓15g、炒白术10g、干姜6g、生黄芪15g、党参30g、制附片10g。中药加减:阳虚严重的患者可加用肉桂5g;腰膝酸软的患者可加用桑寄生10g、川断10g。
1.3 急性肝病治疗方法
1.3.1 黄疸型肝病 ①阳黄证。处方:大青叶15g、金钱草15g、大黄10g、栀子10g、茵陈30g。中药加减:心烦患者可加用豆鼓10g。大便不通患者可加用芒硝10g。寒热口苦患者可加用半夏10g、黄芩10g、柴胡10g。胁痛严重患者可加用赤芍20g、郁金10g。②阴黄证。处方:车前子10g、车前草10g、泽泻10g、桂枝10g、白术15g、茯苓15g、猪苓15g、金钱草30g、茵陈30g。中药加减:胃口不开患者可加用蔻仁10g、藿香10g;恶心、呕吐患者可加用橘皮10g、半夏10g。
1.3.2 无黄疸型肝病 ①湿阻脾胃型。处方:焦三仙10g、泽泻10g、枳壳10g、陈皮10g、藿香10g、苍术10g、白术10g、金钱草15g、茵陈30g。中药加减:舌苔厚腻且胃脘胀满的患者可加用滑石20g、石菖蒲15g以及白豆蔻10g;乏力严重的患者可加用太子参10g、生黄芪10g。②肝郁气滞证。处方:焦三仙10g、陈皮10g、丹参15g、当归15g、赤芍15g、白芍15g、全瓜蒌30g、郁金15g、生枳实10g、柴胡10g。中药加减:黄疸特别明显的患者可加用虎杖15g、茵陈20g;连续性胁痛患者可加用红花10g、延胡索10g以及金铃子10g。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肝脏肿大明显回缩,不存在压痛感,肝脏不存在叩击痛,肝功能检查显示正常;有效:临床症状有所消退,肝脏肿大基本稳定,不存在明显压痛感,肝脏不存在明显叩击痛,肝功能检查显示基本正常;无效:临床症状未发生改善,肝功能检查未达标。
2 结果
200例肝病患者经过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后,显效152例,有效39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95.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症状;随访12个月,8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4.0%。
3 讨论
中医理论认为肝病主要发病于脾胃[3],病变累及肝胆。通常病理因素为湿邪,当脾胃升降出现异常,或是湿阻中焦时,使肝胆疏泄无法畅通,致使胆液循环发生紊乱,进入血液,然后溢出皮肤产生黄疸。发病之初证属湿热,寒湿瘀结于脾胃,使肝胆受阻。热毒炽盛时,体内热毒内陷,累及心营。寒湿阻遏时,机体气血阻滞,阳气失调,造成气滞血瘀,病情加重。中医辨证分为有黄疸型(阳黄、阴黄)、无黄疸型、慢性肝病各类型,均属于寒湿或是湿热,临床治疗时皆应由湿邪入手,将化湿利尿作为治疗的根本。与此同时,还应该重视湿邪的特征属于重浊黏滞,祛除难度较大。因此,湿热之症易于治疗,但寒湿之症不易治疗,疾病久积至本虚,应该注意调养正气。
本次研究中,200例肝病患者经中医辨证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为95.5%,且远期复发率仅为4.0%。由此进一步验证了,中医治疗肝病的临床效果理想,标本兼治,且没有不良反应出现,远期复发率相对较低,临床实用性、推广性较高。
[1] 熊周勇.中医药治疗肝病的临床体会[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1,7(1):82-83.
[2] 邹良才,左言富.临床治疗肝病的点滴体会[J].新医药学杂志,2011,15(24):194-195.
[3] 王德燕.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42例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1,21(11):546-547.
(责任编辑:宋勇刚)
2014-03-28
李晓峰(1968-),女,河南省宜阳县中医院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中医内科。
R256.4
A
1673-2197(2014)15-005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