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中国古典文学故事看《内经》情志病

2014-03-09陈铭泰

亚太传统医药 2014年15期
关键词:内经黄帝内经

陈铭泰,门 凌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5)



由中国古典文学故事看《内经》情志病

陈铭泰,门 凌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5)

七情为人对客观事物作出的反映,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黄帝内经》早已根据藏象的特性将七情进行合理的划分,建立情志与五脏之间关系体系。中国古典文学源于生活,对人物的刻画也入木三分,其中不乏因人物性格、情感而产生情志病的故事,通过对古典文学的研读,将有助于更具体、真切地了解情志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根据几个古典文学故事浅谈五脏与情志病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黄帝内经》 ;情志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道:“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说明五脏的藏象变化会产生各种情志改变,中医将人之情志概括为“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或者“五志”(怒、喜、思、悲、恐),亦有道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这些都是人常见的情绪,然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等篇也多次提到:“暴喜伤阳,暴怒伤阴”,指出五志过极就会伤阴伤阳,七情太过还会损伤脏腑如“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另外还会因“思则气结,怒则气上,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喜则气缓,悲则气消”的变化导致脏腑气机紊乱,从而引发各种疾病甚至死亡。现代医学认为[1],不良的情绪反应可引起儿茶酚胺等神经介质相对平衡的破坏,导致全身代谢改变,并削弱机体免疫力,严重时可导致疾病的发生,这一点亦可能正是中医气机紊乱的微观实质。在中国灿烂辉煌的古典文学中,有许多有关情志病的故事,就文学故事而言,源于生活故显真切、熟悉,而通过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来阐述抽象的医理,则更易让人们理解情志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有益于人们预防调护情志病。

1 古典文学中情志病的发生发展

1.1 三气周瑜怒伤肝

《三国演义》中最著名的战役之一便是赤壁之战,虽说孙刘联盟抵抗曹操,但是诸葛亮与周瑜间的明争暗斗也是故事的重要情节,周郎多次使计欲为难孔明,可是诸葛亮却每次都能迎刃而解,这不免令英姿勃发、自视甚高的周瑜起了嫉妒之心。赤壁一战打败曹军的关键在于火攻,而火攻需要借助东南风,可是当时刮起的却非东南风,这让周瑜着急得“昏倒在地,口吐鲜血”,并让周瑜留下了疾患。后来诸葛亮一气周瑜,攻占南郡拿下荆州,让周瑜旧患复发;二气周瑜,让其“赔了夫人又折兵”,旧疾加重情况危急;最后,诸葛亮借识破周瑜假途灭虢之计三气周瑜,周郎就此断送了性命。

从中医角度来分析,《三国演义》中周瑜之死与两点有关。一是他留有旧患未愈,二是其为人自负、性情急躁,最后诸葛亮三破其计,使其怒不可遏,肝气上逆,迫血妄行致旧疾难愈而亡。《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并且肝主疏泄、藏血,由于怒伤肝,肝失疏泄,则肝气上逆太过,易生怒气。另外怒则气逆于上,肝不藏血,受逆乱之气而迫血妄行,最终吐血身亡,印证了《素问·生气通天论》的“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三气周瑜”的典故正是暴怒伤肝致气机上逆的典型代表。

1.2 牛皋暴喜大笑亡

在《说岳飞传》中,金兀术是一位功勋卓著的宗王,也是一位难得的军事统帅与重要宰执。宋朝大将牛皋在小说中性情暴躁、鲁莽,在长期的抗金斗争中,都不是金国名将金兀术的对手,但却在一场战斗中,他竟然奇迹般地擒获了金兀术,心中兴奋不已,如书中描述:“牛皋哈哈大笑,快活极了,一口气不接,竟笑死于兀术身上”,而金兀术想到竟然被往日的手下败将所擒,怒气填胸,口中喷出鲜血不止而死。这就是著名的“笑死牛皋,气死兀术”。

金兀术的死亡正是像周瑜一般是被怒气所致,暴怒伤肝,导致气机紊乱逆于上而吐血身亡。牛皋的死,却是因为暴喜之情,导致心气涣散阴阳气不相顺接,故为厥而亡,此为古代医案记载的“笑厥”。因“暴喜伤阳”,所以暴喜过度则可使心气涣散,《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且“心主血脉”,心气内虚,不能上奉心神,神无所养,故人将失神,人体之气血不能受心神所控,而产生气血逆乱,牛皋则因短时间内剧烈的暴喜而致心神失控、气血逆乱最终死亡。

1.3 思虑操劳气阻滞

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在六出祁山后,因年事已高,而且军务繁忙,让其日夜思虑操劳过度,饮食无规律,身体每况日下,到最后已经是积重难返,七星灯亦无力回天,最终命陨五丈原,留下“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的千古遗憾。另外据《吕氏春秋》记载战国时代的一代霸主齐闵王戎马一生,攻城略地,战功无数,可是国务繁重让其分身乏术;食不知味,最终患抑郁症,请宋国名医文挚运用“以情胜情”之“怒胜思”才将抑郁症治好。

以上两则故事都印证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思伤脾”的理论,因脾“在志为思”“思则气结”,若过度思虑,则影响脾的正常运行,使脾之升降功能失职,导致气结。气结则水谷不能运化、精微不能升散,以致积滞中阻,形体失其滋养。因此诸葛亮、齐闵王因思虑过多致气机郁结而伤脾,伤脾则无欲饮食,无法充养人体,最终诸葛亮身体抱恙含恨而逝,齐闵王则患抑郁症。

1.4 悲忧黛玉肺病终

曹雪芹写《红楼梦》,可谓煞费苦心,其中故事涉及医理、药理与中医情志病关系密切,无不体现作者的博闻多识。林黛玉身世孤苦,寄人篱下,“两弯似蹙非蹙柳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月”是宝玉对其的印象,并且文中多次描述到其因多愁善感唉声叹气、哭泣频频的场景,除此以外,其体弱多病,经常咳嗽、咯血,最终郁郁而终。

林黛玉的各种症状都是因忧思过度而造成的,属于肺病范畴。肺司治节,主周身之气,持续过度的忧虑和悲伤哀恸则使人意志消沉,“悲则气消”故会导致肺气耗散、肺金不固,出现咳嗽、咳痰、咯血。黛玉在当时封建社会心中压抑日久产生抑郁,常伴有太息,这是肝木克肺金的表现,肺治节失司,肝气机不得条畅故气机郁滞,最终肺金反被肝木所克导致叹气连连。

1.5 范进喜狂惊恐止

《儒林外史》中范进已经是年近半百之人,科举考试屡考不中,历尽寒窗多年终于考上了,这让他欣喜若狂,在他暴喜之际,突然昏倒,继则到处乱跑,狂呼乱叫,所有人都认为其疯了,最后他的岳父,也是他平生最害怕的人忽然站在他面前,给了他一巴掌,范进忽然昏了过去,最终咳出几口痰恢复如常。

范进癫狂正是暴喜伤心的结果,心神为暴喜所伤,心气涣散,心神外越不敛,神失所居致狂。如《灵枢·癞狂》说:“狂者……得之有所大喜”。而范进在见到其岳父并被拍了一掌倒下后,最终却清醒如常,正是中医所说的“以情胜情”之疗法,因为他的岳父是其最害怕的人,见到他并被打了之后,如《素问·举痛论》云:“恐则气下”,又肾“在志为恐”,肾属水,水克火,故“恐胜喜”,将范进暴喜之癫狂用其惊恐之事物压制,最后吐出了几口痰将痰邪排出,心气乃调和,神志才恢复。

2 情志病之预防调护

2.1 未病调护

通过这些古典文学著作的描写,真切、感性地了解到情志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也意识到情志病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人的性格、行为、所处环境都有可能引发情志病,因此对于情志病的预防与调护也十分必要。

《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之防病原则,这是“治未病”的思想,强调精神摄生,修身养性,并且主张从两方面调摄情志[2]。一是要“恬淡虚无”,即意志和欲望不超越个人能力和现实环境之可能性,若心境安稳,虽形劳而精神充沛。二是要“精神内守”, 即要修身养性,提升个人素养涵养,可以使精神安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而不会轻易产生象暴怒等剧烈情绪变化,内脏的生理功能便不会遭到干扰,五脏保持安定则可保持健康,有益于长寿。

2.2 已病防变

预防情志病十分必要,但是若得了情志病,那就应该“既病防变”,心病还需心药医,诚如吴昆[3]在《医方考》中所说:“情志过极,非药可愈,须以情胜,《内经》一言,百代宗之,是无形之药也”,故事中的文挚以“怒胜思”治齐闵王忧郁症,范进中举之癫狂被其岳父以“恐胜喜”所治愈,均体现了中医五行相生相克、相互制化、互为根本的“以情胜情”的治疗之法。

3 结语

现代医学模式由原先重点关注人体生理健康发展至如今强调身心健康,《黄帝内经》所论述之情志病,言简而理深,对医学科技繁盛的当下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说明中国古代人民已经十分讲究心理健康,这也印证了中医强调的整体观。笔者认为通过阅读中国古典文学故事,更容易让世人理解中医之情志病,既有益于将抽象的情志病医理更加具体、形象表述出来,提醒读者预防、调护情志的重要性,也有益于开阔思路,启迪治病并非用药不可,情志病还可通过“以情胜情”之途径治疗。

[1] 王敏,韩秋鑫,韩秋艳,等.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证治规律初步探讨[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1,23(3):11.

[2] 周莲菊. 《黄帝内经》蕴涵的临床情志学思想探析[J].天津中医,2001, 18(3):27.

[3] 吴昆.医方考[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60.

(责任编辑:魏 晓)

2014-04-24

陈铭泰(1991-),男,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在读生。

R221

A

1673-2197(2014)15-0005-02

猜你喜欢

内经黄帝内经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gital Chinese Medicine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俞曲园辩《内经》又论“废医”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
《内经》治未病与亚健康的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