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味”理论溯源及明代之前中药“五味”理论系统研究

2014-03-08

亚太传统医药 2014年9期
关键词:酸味药性功效

付 红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1100)



“五味”理论溯源及明代之前中药“五味”理论系统研究

付 红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1100)

“五味”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后,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层出不穷,1977-1985年是中药药性理论研究蓬勃发展期,其后药性理论一直成为科研工作者密切关注的课题。“五味”理论经多个时代医家的不断深化,已具有一定的成型体系和医疗方法。另外,明代之前的“五味”理论在当时已发展得非常健全,为后世留下了诸多重要信息。研究明代之前中药“五味”理论系统及其溯源,对现阶段的中医药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中药药性;“五味”;理论溯源;理论系统

在2006年,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立项“中药药性理论继承与创新研究”,为中药“五味”理论提供了一个非常广阔的研究空间。在2007年,国家立项“中药性味功效相关理论基础研究”,进一步扩大了有关中药的研究课题及范围,“五味”理论的研究也不再是边缘性的工作,而是通过深入研究各项理论以及明代之前的各项成就,从根本上提高“五味”理论的实用性。在2010年,国家立项“基于十八反的中药配伍禁忌理论基础性研究”,同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中药寒热药性与TRP通道蛋白的相关性研究”,一系列的中药课题得到国家的重视。笔者现将“五味”理论溯源及明代之前中药“五味”理论系统研究报道如下。

1 现代科学方法研究

1.1 化学成分研究

中药化学成分是现阶段较为科学的解释,能让人们直观地了解“五味”理论,同时对中药“五味”理论的运用更加熟练。秦华珍等对《中药学》52味酸味药进行化学成分分析,指出植物类酸味药的化学成分主要是有机酸和鞣质,另外各种糖类、油脂、维生素也是植物类酸味药的主要化学成分[1]。由此可见,“五味”理论溯源于其本身即具有一系列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各物质相互作用,同时在人体自然免疫力的作用下,祛除病痛,强身健体。除上述研究成果外,吴建新等认为酸味药的化学成分以有机酸为主,其次为鞣质、生物碱;咸味药则以无机盐为主,其次为氨基酸和蛋白质。

1.2 药理研究

中药“五味”理论的药理功效,对日常用药及配合中医治疗者,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对中药“五味”理论研究得越透彻,就可以更好地治疗临床疾病。专家认为,明代之前的“五味”研究显示,酸味药主要表现在抗病原微生物、凝固、吸附等方面,苦味药主要有抗菌、消炎等作用,甘味药能调节机能、补充机体不足等[2]。因此,明代之前的“五味”理论系统还是比较健全的,对当时的各种疾病及防疫工作而言,这些药理研究是非常重要的。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中药的各种成分被分析得更加透彻,药理作用也更加明显。

2 传统文献、理论研究

2.1 经典探析

“五味”理论由来已久,对中药的各项理论体系和用药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邢玉瑞从药食五味的确立、五味配属五行、五味划分阴阳、五味功效以及五味的临床应用方面论述了《内经》中的“五味”理论,张声生等从《黄帝内经》中“五味”理论与人体的生理、“五味”理论与人体的病理、“五味”理论对诊治的指导三个方面结合《内经》原文加以阐述[3]。这些都表明明代之前的中药“五味”理论系统是健全的,并且对后世的发展非常重要。“五味”理论并不仅仅涉及五味,它可以涵盖整个中药体系,是比较常用的药理理论。

2.2 五味含义、功效

“五味”理论经不断研究探索,目前已具备较为完整的应用和理论体系,五味的各项功效也得到了广泛肯定。从广泛意义上来说,辛能散、能行;甘能补、能缓、能和,对患者可起到一定的止痛作用,同时在调节药性方面也有较好效果,可避免药物相冲;酸能收敛固涩,是保守治疗的重要理论之一;涩同样能收敛固涩,与酸味药物有相通之处,但其在某些方面仍有待考究。“五味”理论的各项功效非常之多,笔者在此不作过多阐述。

3 结语

中药“五味”理论的各项研究,已进入重要阶段,溯源方面的探索和明代之前的中药“五味”理论体系,需行进一步探究。秦旭华等从“五味”理论的起源、形成入手,搜集相关资料,研究发现“五味”理论的实质是对中药作用共性的一种高度浓缩和抽象概况,部分中药能衍生出很多种类,对临床医治疾病有很大作用;部分中药只能作为某一种药引或仅能与少数几味药物配伍。学者认为,“执简驭繁”是“五味”理论的最大贡献和存在价值,中药经多年发展,被人们所熟知的品种越来越多,各项药理作用也越来越清晰,但一些中药的“五味”理论尚保留在传说层面,学术界尚无肯定说法。李卫民等研究发现,有些关于“五味”理论的传统记载与实际味感并非特别相符,同时出现了一些未知反应;中药味感与五脏无规律性联系,效味关系与实际不符,这些都有待现代科学技术的解析。中药是治疗常见疾病及慢性病的重要方法,在我国传承时间较长,对很多疾病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五味”理论的研究,应建立多个关键点作为理论与实践的突破口,将诸多不明问题彻底解决,同时完善相关理论体系,为中医药研究做出更大贡献。

[1] 刘永明.《辅行诀》所载《汤液经法》考论——兼论早期道教文化对传统医学的影响[J].敦煌研究,2010,6(3):11-22.

[2] 雷钧涛,孙晓华,张笑波,等.基于理化指纹图谱信息提取及模式识别的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方法[J].辽宁中医杂志,2010,9(2):13-15.

[3] 匡海学,程伟.中药性味的可拆分性、可组合性研究——中药性味理论新假说与研究方法的探索[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9,10(6):10-20.

(责任编辑:姜付平)

2014-02-08

付红(1985-),女,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药师,研究方向为中药学。

R285.1

A

1673-2197(2014)09-0052-01

猜你喜欢

酸味药性功效
红景天的神奇功效及作用
秋分
——以“收”为主 多酸少辛
被扔掉的葱须大有功效
白萝卜与中药同食,会解掉药性吗?
酸汤肥牛
多吃酸味食物可缓解焦虑
如何让你的化妆品发挥更大的功效
防腐剂和酸味剂对发酵萝卜保藏作用的影响
半夏的化学成分及其药性、毒性研究进展
不同炮制和煎煮时间对大黄沉降药性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