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关系之感悟

2014-03-08杜青雄

亚太传统医药 2014年9期
关键词:大论素问阳气

杜青雄

(佛山市高明区中医院,广东 佛山 528500)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关系之感悟

杜青雄

(佛山市高明区中医院,广东 佛山 528500)

深入研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领悟:认识“阳生阴长,阳杀阴藏”中包涵着阳与阴的连动关系,阳与阴共进退,阳主阴从;“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阳本来要在上,反而在下;阴本来在下,反而在上,谓之“此阴阳反作”,正因为“阴阳反作”而产生“病之逆从”;提出“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中“极”的两个意思:一是(尽)头,二是(两)端;“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是阴阳关系的最完美表达。

《素问》;阴;阳;阴阳关系

近年来,中国大地悄然兴起一股四书五经热,中国传统医学(中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中华传统文化在人体医疗保健的具体实践,是中华传统文化与医疗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中医著作以《黄帝内经》为尊,其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博大精深,值得我们细细研读。《黄帝内经》分素问、灵枢两大部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充分论述了阴阳学说,所谓“阴阳应象大论”即阴阳应天地而动形成的景象。笔者在临床医疗中自觉应用中医中药,发现中医是能为人类健康做出贡献的,在此向大家汇报研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一点体会。

1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为“顺”,为“从”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万物都可以按阴阳分类,事物的发展变化按阴阳变化规律进行,阴阳是事物生、长、收、藏的本源和起始因素。“神明之府也”应理解为奥妙之处寓于阴阳之中,“治病必求于本”,也即本于阴阳,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天地是言天地之德,团聚积极向上的力量就是天的功能,集合安静向下的能力就是地的功用。“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阴静阳躁”是阴阳的特性,阴有安静的特性,阳有躁动的特性。阴阳既为万物生长之本,也为藏杀之本;阳既主生发也主肃杀,阴既主长养也主藏敛。阴阳还有更密切的连动关系,应理解为阳之生发,紧随而来的是阴之长养;阳之肃杀,就带来了阴之收藏,阳变动在先,阴因应而动,阳多阴多,阳少阴少,呈正比例关系。以一年四季为例,春季阳气复来,随之而来的是万物复苏;夏季阳气喷薄,带来万物勃勃生机;秋季阳气衰退,万物也随之萎缩;冬季阳(气)不在,阴也封藏。“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瞋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寒气生浊”是寒气主凝重收引生成浊阴向下沉降,,“热气生清”是阳气主升提发散就是“清”。“升清降浊”是自然规律,依从为顺,反之为逆。“从”“逆”是中医理论中非常重要的概念,阴阳顺逆的变化,使中医阴阳学说更具能动性,更具活力,更能对临证起到重要的指导意义。

2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的理解

该句在《内经讲义》中未有注解。 “极”,根据《现代汉语小辞典》有两个意思:①尽(头);②(两)端。

2.1 “极”可理解为尽(头)

“极”最常见的意义是顶点、尽头。阴阳转化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在阴阳消长过程中,事物由“化”至“极”,即发展到一定程度,超越了阴阳正常消长的阈值,必然向相反方面转化。阴阳的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中医学将其称之为“重”或“极”,故曰:“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之理,极则生变[2],列举了自然季节气候变化也符合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当寒冷的冬季结束转而进入温暖春季的交替时间,即阴转化为阳;当炎热的夏季结束转而进入凉爽的秋季交替时间,即阳转化为阴[2]。人体疾病亦有阴阳转化过程,在疾病发展过程中,阴阳转化常常表现为在一定条件下表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虚证与实证、阴证与阳证的互相转化……但当疾病发展到严重阶段,由于热毒极重,大量耗伤人体正气,在持续高热、面赤、烦躁、脉数有力的情况下,可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四脚厥冷、精神萎靡、脉微欲绝等一派阴寒色象,这种病证性质的变化属于由阳转阴。又如咳喘患者,当出现咳嗽喘促,痰液稀白,口不渴,舌淡苔白,脉弦等脉症时,其证属寒,当为阴证;但又因重感风寒,寒邪外束,阳气闭郁从而化热,反而出现咳喘息粗,咳痰黄稠,口渴,舌红苔黄,脉数的现象时,其证又属于热,当为阳证。这种病证性质的变化,是由寒证转化为热证,即由阴转为阳。明确这些转化,有助于认识病证演变的规律,对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

2.2 “极”也可理解为(两)端

“极”亦可作(两)端,如电极、北极、南极,“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可翻译为:寒的另一端会产生热,热的另一端会产生寒。“又如咳喘患者,当出现咳嗽喘促,痰液稀白,口不渴,舌淡苔白,脉弦等脉症时,其证属寒,当为阴证。但又因重感风寒,寒邪外束,阳气闭郁从而化热,反而出现咳喘息粗,咳痰黄稠,口渴,舌红苔黄,脉数的现象时,其证又属于热,当为阳证。”也就是说,因“寒邪外来”使人体闭郁之阳气向外伸张,人体之内热由此而来,就是因寒得热,外寒和内热同时存在。这就是“寒极生热”的另一内涵。其过程在医圣仲景《伤寒论》中随处可见,《伤寒论》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这里的“或已发热,或未发热”,提示发热的迟早,与感寒邪轻重、体质强弱有关。“或已发热”是风寒袭表,卫气能及时伸展与邪相争,故起病即见发热;“未发热”是感受风寒过重,或当时人体体质较弱,卫阳郁闭不能及时伸展达表抗邪,故发热较迟。外邪与人体正气是一对矛盾,外敌(寒邪)入侵必然会引动人体正气与之抗争,也是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另一内涵的有力佐证。

3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的理解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阳(光)的热力提升水汽(地气),到达天上形成云彩,就是“云出天气”;地(阴)的引力作用,使云(云就是水蒸汽)下降为雨水,就是“雨出地气”。近代医学家张锡纯在其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将这种意境发挥得淋漓尽致,运用在阐释人体生理时说:“盖人禀天地之气以生,人身之气化即天地之气化,天地将雨之时,必阳气温暖上升,而后阴云会合大雨随之。”[3]随后分析药物作用,“黄芪温升补气,乃将雨时上升之阳气也;知母寒润滋阴,乃将雨时四合之阴云也。二药并用。大具阳升阴应云行雨施之妙”。由此可以看出,张锡纯对《黄帝内经》有充分理解和具体运用。

4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是阴阳关系的最完美表达

中医书籍多认为:“守,镇守于内。使,役使于外。阴气居了内,为阳气的主持;阳气居于外,为阴气的役使”[4]。“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笔者理解为“阴能够向内聚合在一起成形,靠的是阳的凝聚力;阳能够向外起作用,靠的是阴这个根基。”阴是内在之形质(物质),阳是外在之表达(功能)。正如《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守”应理解为“内在”,“内在”为体;“使”应理解为“表达”,“表达”为用。有多少凝聚力就成就多少形质,有多少内在的形质就有多少向外的表达。

5 五十以学《易》,无大过矣

孔子有这样一句话:“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易》为《易经》,笔者认为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论去认识《易》,或用风水先生的迷信方法去认识《易》,都是不对的。同样,只有逐步提高我们的思想境界,才能感悟《黄帝内经》的真谛。

[1] 王洪图.内经讲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8.

[2]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7-38.

[3]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4.

[4] 王洪图.内经讲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6.

(责任编辑:姜付平)

2014-02-15

杜青雄(1965-),男,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中医院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中医基础理论。

R22

A

1673-2197(2014)09-0002-02

猜你喜欢

大论素问阳气
晚睡晚起“双杀”阳气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试论多纪元简对金漥七朗《素问考》的借鉴和袭用
阳气不足该怎么调理?
中医小知识
手脚冰凉 醋泡生姜
《阴阳大论》今何在
早上洗澡伤阳气
论述运气“七篇大论”与《素问》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