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毒性产生原因及减毒方法
2014-03-08唐晓红
唐晓红
(河南省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中药毒性产生原因及减毒方法
唐晓红
(河南省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中药毒性产生的主要原因包括不注意用药个体之间差异、非药用部位的掺入、处方配伍不当、盲目应用验方、单方及偏方、炮制不当、没有炮制、名称近似的中药相互取代、中药品种误用等。针对中药毒性产生的原因,总结解毒方法包括慎用验方、单方及偏方、辨证用药、延长煎煮时间、配伍减毒、炮制减毒等。通过了解中药毒性产生的原因,明确减毒方法,形成科学的中药毒性观念,不但不可盲目尊崇中药无毒,也不可夸大中药毒性。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把药物剂量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根据患者体质强弱合理用药,中病即止,正确掌握其用法、禁忌。
中药毒性;减毒方法;炮制减毒
我国对中药毒性的认识可追溯到数千年以前,第一部药学著作《神农百草经》中记载的药物共有365种[1],同时将药品分成了上、中、下三等。《医学问答》中记载“夫药本毒物,因此神农辨百草,以己尝毒。药之治病,不外乎以毒拔毒,或是以毒攻毒。”现针对中药毒性所产生的原因,具体论述减毒方法如下。
1 中药毒性产生原因
中药毒性产生的主要原因包括用药个体之间的差异、非药用部位的掺入、处方配伍不当、盲目应用验方、单方及偏方、炮制不当、没有炮制、名称近似的中药相互取代、中药品种误用等。例如木通存在马兜铃科关木通、毛茛科川木通以及木通科木通[2],关木通含有的马兜铃酸成分,能够产生肾毒性。拳参科植物拳参的根茎如果干燥,可称之为红蚤休、草河车;重楼属于百合科植物,云南重楼、七叶一枝花的根茎若干燥又叫七叶一枝花、蚤休,红蚤休与蚤休是不能相互代替的。中草药物利用炮制处理能够减少毒性,降低药物副作用,还能够改变药性,增强疗效。生大黄生药物作用猛烈,产生较强的攻下作用,走却不守,药效直达下焦,具有推墙倒壁的作用。但是制大黄泻下作用比较缓和,通常因为大黄内发挥泻下作用的主要成分为蒽醌类化合物水解成苷元所导致的。中药讲究十八反、十九畏,药物处方配伍能够直接反映中药毒性的产生,在调剂过程中应该特别谨记。在中药毒副作用的研究中发现,因为过量使用药物导致中毒的事件所占比重在85%以上,中毒造成死亡中有75%的事件是由药物使用过量所致。长时间使用药物,药物会在体内蓄积,可导致慢性中毒,例如含有雷公藤制剂,如果长时间用药会造成再障性贫血;长期使用含有朱砂制剂的药物,可造成汞中毒。个别药物在长时间使用过程中会产生依赖性。以往报道指出,有人患有慢性扁桃体炎,服用牛黄解毒片,连续使用1年后,停止用药,咽痛症状加重,咽喉鼻窦出现疱疹,且全身不适,精神兴奋易失眠,食欲有所下降,上腹部有烧灼感,并且大便秘结。再次使用牛黄解毒片,以上症状均可获得缓解。麻黄茎、麻黄根源自麻黄科同一植物的不同部位,但药用效果相反,麻黄茎具有发汗升压的功效,麻黄根则具有止汗降压的功效。在调配过程中,例如麻黄内含有木质茎,将会使疗效有所降低,对于年老体弱伴有支气管哮喘的患者,若是外感风寒,使用蒂根的麻黄,不仅无法起到发汗解表、解除表征的作用,还可能加重哮喘的症状,因此两者之间不可相互掺杂,联合应用。中药应用剂量多少需要因人而异,通常情况下,年老体弱、婴幼儿、肝肾疾病患者,对于药物的耐受性比较差,所用剂量应该略轻。与此同时,特殊人群,例如哺乳期妇女药物的使用,部分中药能够通过乳汁排泄,导致婴儿中毒,因此临床用药一定要谨小慎微。
2 药物减毒方法
2.1 炮制减毒
中药炮制的关键在于解除或减少中药的毒性、毒副作用,保证药物使用的安全、有效。例如乌头类生药物中有乌头碱成分,具有较强毒性,炮制时乌头碱受热发生水解,炮制成毒性较弱的乌头次碱、乌头原碱[3],能够有效减少毒性。朱砂用球磨机研粉得到的细末颜色发黑,表明存在游离汞,属于炮制不当导致的,应该不断加水研磨,以利于获得红色正品的细末药粉。
2.2 配伍减毒
大多数中药均以复方的形式应用治疗,有毒药物经与其他药物相互反应,能够减少其自身毒性、毒副作用。张仲景编制的《伤寒杂病论》被称之为方书之祖,记载了大量汉代以前药物配伍减毒的药物使用经验。例如四逆汤选用附子与干姜、灸甘草配伍用药,此方剂如果单用附子,具有强心作用,但效果不明显且不持久,而且存在毒性,而与干姜、甘草配伍使用后,能够增强强心的效果,并且药效持久,还能极大程度地降低毒性,与单用附子相比,其毒性减少了4倍。又如半夏,大多情况与干姜、生姜相配伍,主要作用在于姜能够抑制半夏毒性,还能加强化痰蠲饮,具有和胃降逆的作用。
2.3 掌握煎煮时间
药物毒性的轻弱与煎煮时间的长短具有紧密联系,所以煎煮能够使部分药物毒性成分发生改变。临床中对乌头类中药较为敏感者,附子应该先煎煮2h以后,再同其他药物共同煎煮。
2.4 控制药物剂量
雷公藤药物主要成分为雷公藤总苷[4],其具有免疫抑制、抗炎的作用,但是存在较大毒性。临床应用时,1剂药用量一般为15g,通常先煎煮2h,再同处方其他药物共煎。而临床大量研究证明,1剂处方药物用量5g,入汤剂先煎煮40min即可。
2.5 辨证用药
每种中药均存在一定的适应证,中医临床药物的选择首先应进行四诊,了解患者的各种证候、体征表现,予以综合分析,认真辨别病因及病机等情况。结合证候特点,明确治则治法,合理组方遣药。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若风寒束表,无汗身痛以及恶寒发热的证候,应该以生麻黄为君药,适当与其他药物相配伍。同时注意麻黄后下,煎煮后趁热服用,可进行温覆保暖,以利于增强药效,既起到汗出表解的作用,又能达到诸症均消的目的。如果属于表虚自汗、阴虚内热的证候,错误使用生麻黄等辛温类药物,药不对症将会导致大汗亡阳伤阴,不但会加重患者病情,还可能引起其他病症。因此,辨证用药对中药的正确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是减毒的必备条件。
3 总结
通过了解中药毒性产生的原因,明确中药减毒的方法,形成科学的中药毒性观念,不但不可盲目尊崇中药无毒,也不可夸大中药毒性。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把药物剂量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根据患者体质强弱合理用药,中病即止,正确掌握其用法、禁忌。同时,熟悉掌握中药的炮制方法、配伍方法等传统中医药理论,严格遵守辨证用药的原则,合理使用药物,保证药物的安全使用,尽可能降低药物毒性,以便获得理想的药用价值。
[1] 崔英先,李娜,崔惠君.治疗用毒性中药的减毒增效新方法[J].中国药师,2011,7(8):653-654.
[2] 宋小莉.正确认识中药毒性[N].中国中医药报,2010.
[3] 周志锦,俞艳玲.浅议中药的毒性及毒理研究[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1,19(1):44-45.
[4] 张廷模.中药安全性的再思考[C].第四届全国临床中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1.
(责任编辑:李岚春)
2014-02-27
唐晓红(1982-),女,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初级医师,研究方向为医院中药学。
R991
A
1673-2197(2014)10-004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