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看待抗虫棉的抗虫性
2014-03-08李翠英
正确看待抗虫棉的抗虫性
转基因抗虫棉在我国已经推广种植了十多年,但随着其品种的增多和种植面积的扩大,却有越来越多的棉农反映,有些抗虫棉并不抗虫。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一、抗虫棉并不是无虫棉
有些棉农错误认为转基因抗虫棉就是无虫棉,种植抗虫棉就不用防治棉铃虫,结果贻误了最佳防治时期,造成减产减收。事实上,抗虫棉并不是无虫棉,抗虫棉田内仍会出现害虫的原因有三个。
1.抗虫棉的抗虫性是有限的,并非万能的“无虫棉”。在生产中,一般把能够减少用药20%~50%的棉花品种(系)认定为抗虫棉。目前,我国推广的抗虫棉绝大多数为转Bt基因抗虫棉,也有部分双价转基因(转Bt+CPTI基因)抗虫棉,还有一些形态抗虫棉和生化抗虫棉。生产上应用的转Bt基因抗虫棉仅对棉铃虫、红铃虫等少数几种鳞翅目害虫有抗性,对棉蚜、棉叶螨、棉盲椿象、棉蓟马等均无抗性。田间试验表明,在棉铃虫中等发生的程度下,转Bt基因抗虫棉对棉铃虫的控制效果为88.71%~97.65%,一、二代棉铃虫可以不防治,三代以上棉铃虫则必须防治。双价转基因抗虫棉的抗虫谱较广,对棉铃虫、红铃虫、棉象鼻虫和玉米螟等鳞翅目、直翅目和鞘翅目的多种害虫都有一定毒杀作用,且对三龄以上幼虫的抗性优于转Bt基因抗虫棉,其抗虫性在棉花生长中后期的降低幅度也显著低于转Bt基因抗虫棉。
2.栽培品种的抗虫性不强或种子质量不佳。目前,国内农技推广主体多元化,且存在推广市场无序化等问题,导致农资市场上的抗虫棉品种多、乱、杂,有些不法经营商将不抗棉铃虫的常规棉种作为抗虫棉销售,或者将棉农已经留种多年、混杂较为严重的普通棉子作为转基因抗虫棉使用,也有些抗虫品种种植多年,抗性发生退化。非抗虫棉对棉铃虫肯定没有抗性,就是正宗的抗虫棉,种植的代数越多,其抗虫性也会降低。所以,无论从气候、栽培条件来看,或是从品种类别的变化来看,抗虫棉田内发生棉铃虫都不足为奇,就是纯度很高的抗虫棉品种,也会有棉铃虫危害,特别是三、四代棉铃虫危害。
3.棉铃虫对转基因抗虫棉产生抗性。抗虫棉的抗虫性并非一劳永逸。目前,生产上推广的多为转单基因抗虫棉,并未把几种杀虫毒蛋白全部转入植株体内。据报道,美国和澳大利亚的转基因抗虫棉在种植过程中均出现过抗性不稳定现象。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的一项试验证实:用GK-12棉叶喂棉铃虫初孵幼虫22代,棉铃虫抗性指数为10倍;饲喂36代,抗性指数为14.8倍;饲喂30代,棉铃虫种群死亡率由81.1%下降至15.8%。
二、如何正确使用抗虫棉
1.选择抗虫性强的转基因抗虫棉品种的优质种子。种植抗虫棉必须先引种,经试验示范后再推广应用。引种时要根据抗虫棉的特性,了解其是否适应当地种植,抗虫性是否稳定,抗逆性、丰产性如何等情况,从中选择抗虫、抗病、丰产的抗虫棉品种种植。繁育种子时,种子经营单位使用的原种要达到标准,最好选用育种家从保种圃中选出的种子。种植抗虫棉时,应根据其特征特性,采取相应的配套栽培技术措施,最大限度地发挥品种优势。抗虫棉和常规棉生长发育特点不同:抗虫棉在苗期、蕾期营养生长发育迟缓,生长相对较慢,但生殖生长快且旺盛,后期易早衰,引起抗虫性下降。所以在抗虫棉的栽培管理中应做到前促、中控、防早衰,氮、磷、钾肥配合使用,特别要重视磷、钾肥的施用,否则易造成桃小、衣分低、产量下降。
2.抗虫棉必须连片种植。抗虫棉不能与易感虫作物(如瓜类、大豆等)套种间作,避免棉铃虫在易感虫作物上长大后转移到抗虫棉植株上危害,致使抗虫棉不抗虫。目前,生产上推广应用的两类抗虫棉,从抗性上讲,常规抗虫棉的抗性不够理想,仅在棉田害虫轻度发生时才能显示出一定的效果,而转基因抗虫棉的抗虫性则突出且稳定,但不能错误认为种了抗虫棉就可以不进行治虫,坐等丰收。近年我国推广的抗虫棉绝大部分是转Bt基因抗虫棉,仅对棉铃虫等鳞翅目害虫有抗性,因此,当达到防治指标时就应及时进行防治。在转基因抗虫棉田块发现不抗虫植株或抗性差的植株时,应及时拔除,以提高群体抗虫基因频率。
3.要重点防治三、四代棉铃虫。①农业防治。以村组为单位,用高压汞灯或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及时抹去赘芽和无效的营养枝,施肥较足的棉田更应抹彻底。中耕灭蛹,人工捕捉大龄幼虫。②化学防治。可选用30%乙酰甲胺磷乳剂1 500~2 000倍液、万虫灵可湿性粉剂1 500~2 000倍液喷施防治,或每667平方米用氟铃辛乳剂50毫升兑水50千克喷施。●
李翠英 湖南省沅江市农业局 41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