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秸秆编织绿色梦想
2014-03-08邵聪慧
邵聪慧
用秸秆编织绿色梦想
邵聪慧
4月15日,一场“应对气候变化农村生物质利用与示范”项目的动员会在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县河镇县河村举行。这是杨凌环保公益协会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GEF /SGP)的支持下,今年重点推广的一项环境公益项目。工作人员在现场向几十名留守妇女教授了利用废弃秸秆编织手工艺品的方法。一些用玉米壳和麦秆编织的拖鞋、收纳盒等手工艺品色彩鲜艳时尚,既有乡土乡情,又不乏质感。到场的村民们摸摸这个,看看那个,爱不释手。
“乍听到‘杨凌环保公益协会’,很多对陕西地理缺乏了解的人往往以为这是一个叫‘杨凌’的人创办的,其实不然,‘杨凌’只是陕西的一个地名。这是一家由杨凌示范区环境保护局批准,在当地民政局登记注册的社会团体,主要从事环境保护及公益活动。”协会会长汪泽国细心解释着。
村民正在用秸秆编织鞋子。
“以前,种植户往往都是把秸秆拉回家,或用于饲养耕牛、或用于家中取暖和做饭的燃料,总之,很少有人把这些东西一把火烧了。那时候,秸秆对种植户来说就是‘宝贝’。现在不同了,农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过,农民家中原来烧秸秆的土灶台,渐渐被蜂窝煤炉和越来越多的电厨具代替。原来用于烧秸秆取暖的土炕也被电褥子等取代。如此一来,成堆的秸秆显得有些多余。集中焚烧就成为种植户认为最有效的处理办法之一。而秸秆焚烧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形成温室效应。产生的酸性气体,也会成为酸雨危害的主要原因。必须改掉这种大量焚烧秸秆的行为。”汪泽国说。
虽然现代的生活用品对古老的秸秆制品有所取代,但不少人家还会继续使用秸秆编织用品,因为手工编织的鞋子、篮子那些温暖的感觉是不可替代的。重新拾起这种传统工艺,不仅能对手工文化进行传承,也能给当地村民带来新的收益。带着这一想法,杨凌环保公益协会开始组织农户收集废弃秸秆,将其加工成手提篮、垫子、鞋子等产品,在当地农家乐和旅游景点售卖。随着编织产品数量的增多,他们还准备开拓网络销售。
2013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负责的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GEF /SGP)对这个秸秆综合利用模式给予了积极的资金扶持。汪泽国说,他愿意尽全力在家乡推广清洁能源工程。他计划在县河村成立留守妇女合作社,收集废弃秸秆来做手工编织,开拓更多的销售渠道。他还打算把山上的枯枝、树叶、秸秆、废弃垃圾等收集回来,就地取材压制成生物燃料。相信在杨凌环保公益协会的努力下,县河镇的生态文明建设将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