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综述:药物抵抗基因研究·
2014-03-08徐运
专题主持人:徐运 教授xuyun20042001@aliyun.com
编者按
个体化治疗(individualized drug therapy)是以患者个体信息为基础制订相应的治疗方案,目前众多的是通过药物基因组学的变化,来判断药物对患者个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从而调整药物治疗方案。然而,对患者其他个体信息,如疾病的病程、伴随疾病、疾病严重程度、病灶部位等等,在制订治疗决策时也需要考虑,真正做到对每个患者进行最适药物的治疗。
本专题介绍目前国内外关于缺血性卒中及其相关疾病(脑动脉夹层)的个体化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并提供了临床个体化治疗的病例分析。有助于提高临床医师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静脉溶栓 静脉溶栓是缺血性卒中最有效的治疗方法,除时间窗影响其临床应用外,很多因素影响溶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限制了临床应用,如合并昏迷、心房颤动、肿瘤等。本专题作者分析了与溶栓有效性和安全性相关的所有个体化因素,从循证到指南进行了个体化静脉溶栓的综述。
2.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 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的一级、二级预防以及急性期治疗均需抗血小板治疗。临床主要为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心源性卒中需用抗凝治疗。然而,抗血小板和抗凝个体差异明显,还存在出血风险。药物基因组学检测可为个性化的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药物的选择提供新的依据。
3.脑动脉夹层 夹层的位置、临床表现以及严重程度是个体化处理的主要考虑因素。应根据患者病情特点及动态变化合理规划保守治疗、支架植入及弹簧圈栓塞治疗,使患者得到最大获益。
在临床工作中,脑血管病个体化治疗不仅依赖于相关基因组学的深入研究,更有待各位临床神经科医师在临床工作中的实践及在实践中的经验总结。
徐运
专题主持人简介:
徐运,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科主任、神经病学教研室主任、江苏省脑血管病诊疗中心主任。江苏省医学领军人才。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江苏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333”第二层次人才。南京神经病学临床医学中心主任。曾在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和德国海德堡大学留学。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常务委员、脑血管病专业学组委员,江苏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神经病学分会常委,江苏神经医师协会神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国家科技部和自然基金委评审专家。
研究方向:脑血管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尤其规范化指导下个体化治疗形成了特色。
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5项,主持部、省级重点科研项目多项。参加“863”、“973”、“十一五”、“十二五”重大项目多项,发表论文300余篇,通信作者SCI论文50余篇,专利3项。主编论著4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