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网络失范现象的危害

2014-03-07刘玲玲,李鹏

今传媒 2014年3期
关键词:语言规范

刘玲玲,李鹏

摘 要:网络与新媒体是近些年来新兴的工业文化,它以无形且强有力的形式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带来了一个美好的世界,但由于“把关人”缺失、政策监管不力和网民素质尚待提高等原因,导致网民价值扭曲、诚信缺失,远离人际、情感淡化,信息泛滥、知识匮乏,语言规范也遭到破坏等失范现象,对社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恶劣影响。当然,网络作为一个新生儿,必然会带来很多成长中的问题,这些问题是短暂性、阶段性的,我们大可不必把它当做洪水猛兽,避之远之,可以通过如切实加强管理部门对网络传播的监管、创新技术手段、重组传播结构、增强网民的认知能力等措施,使网络空间成为一个绿色园地。

关键词:网络失范;价值扭曲;情感淡化;知识匮乏;语言规范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3-0043-02

20世纪,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成为了人类生活重要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人已经离不开互联网、微博、MSN、QQ等信息工具。据CNNIC报告指出,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达到5.91亿,比2012年底增加了2656万人[1]。网络使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可是网络的出现也带来了“黄毒”、“语言暴力”、“黑客”、“病毒”、“人肉搜索”等诸多失范问题,出现了“UFO惊现”、“教授潜女研究生”、“我爸是市长”等网络失范行为和现象。

李一在《网络行为失范》将网络行为失范界定为:网络行为主体违背了一定的社会规范和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要求,而在“虚拟的电子赛博空间”里出现行为偏差,以及因为不适当地接触和使用互联网络而导致行为偏差的情况[2]。网络失范现象确确实实是存在于网络社会生活中,带来的危害也是巨大的,笔者从关注人的生存状态角度来讨论网络失范对人(特别是网民)的影响,分别从价值观、思想情感、语言规范、信息知识等方面来论述。

一、价值扭曲,诚信缺失

网络中充斥着色情、暴力等,无意中打开一个网站,边边角角都会充斥着“色”与“情”,严重侵蚀着人们的心灵,容易使人们的价值观扭曲,笔者这样断言,文字使动物变成了人,而网络色情、暴力使人变成了动物,特别是对于价值形成期的青少年来说,危害更是不可估量。2009年5月17日,以“保障儿童网上安全”为主题的“世界电信与信息社会日”到来之际,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联合发布了《青少年网络伤害问题研究》报告显示,48.28%的青少年接触过黄色网站;43.39%的青少年收到过含有暴力、色情、恐吓、教唆、引诱等内容的电子邮件或电子贺卡[3]。而由“色情”引发的犯罪案例还在少数么?“十四少年因色情杀八岁幼女事件”、“高中伟的事件”、“日本十岁儿童色情事件”等已经让人痛心不已,不禁感慨祖国未来的花朵究竟怎么了。

不仅是色情,还有网络暴力。曾经在对青少年犯罪问卷调查中,有一个孩子说过这么一句话:“我要不打他,我接下来的日子肯定不好过。我只有狠狠的揍他,我才有2、3年的好日子”在这些犯罪的孩子当中,大多是受了网络暴力、色情的影响,沉溺与角色,无法自拔,无意或有意的进行着犯罪。

网络中的假新闻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在人类社会中,人都有“模仿”的行为,所谓的“模仿”是指个体自觉不自觉的模仿他人的行为,互联网作为传播渠道,发布了大量的虚假新闻,这种新闻毕竟也是人为的编造,波及到人际中,就成了“谎言”,谎言泛滥,造成了人与人的不信任,这又成了信任危机,由最开始的“华南虎事件”到今年的深圳“最美女孩”,这些事件真相大白让人唏嘘后,留给人脑际的就是“说谎挺好,起码可以出名,我不妨可以模仿一下也制造一起假新闻”。网络黑客的出现,也造成了这种“模仿”,网络黑客最早的定义是“计算机狂人”,他们是正义的代名词,可以惩治那些不可一世的人,受到人们的追捧,现在的网络黑客不再是正义,反是破坏,他们随意的进入你的秘密空间,随意的进行拷贝,最后再搞点破坏,而这些也被人们进行“模仿”,不以为耻,而以为荣。当自己的秘密被别人揭露时,是否已经仇恨并且已经不再信任了呢?

二、远离人际,情感淡化

网络沉溺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何为网络沉溺?中央党校哲学部科技哲学与现代科技教研室副主任冯志鹏曾给它下过这么一个定义“在网络行动者进入或沉浸到虚拟化的网络空间过程中由于不能很好地实现其在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这样两个很不相同的生活世界中的角色转换和行为协调问题,从而造成的一种行为变异、心理错位乃至生理失调的状况”简而言之就是泡于网上,无法自拔,那不仅要问,网上是什么有那么那大的吸引力,让人们无法自拔呢,归根揭底还是上文中的“色”、“情”、“虚拟暴力”,甚至是“网络游戏”“QQ”、“微博”“微信”等这种正常的非失范的网络工具也在让人渐渐远离群体,现代社会的人们生活压力越来越大,越来越没有存在感,于是大多数人选择了在网上发泄,寻找感官刺激,短暂的欢快后,发现回到现实社会中还是依旧的孤独,于是大把大把的时间在网上放纵自己,因而没有时间与亲人聊天,也没有时间和朋友联系,情感淡漠,甚至害怕与人交往,可以这么说,长时间的不说话已经让他忘记了怎么启动他的嘴唇,他远离了现实世界,现实世界也将他抛弃。网络游戏中的暴力同样使人们丢失了很多真实的感情,在不停的“杀人世界”中已经让他们变得血腥、暴躁,安徽合肥市发生了一起因沉迷网络游戏而打死对手的事件,事后陈某面对民警的审问时,竟迷茫的说“为什么他没有游戏中的BOSS那么经打?”他们已经分不清现实的残酷与虚拟游戏。

三、信息泛滥,知识匮乏

互联网让我们由“受者”变成“传者”之后,让信息泛滥。但信息泛滥不等于让信息剧增。相反,因为信息泛滥,泥沙俱下,使得网民无所适从,而且会导致网民知识越来越匮乏。网络的自由,可以无限制的转载、复制、粘贴,出现大量同质化的信息,很多新闻网站为了节约成本,减少风险,总是转载别人的文章,落脚处也不无风度的标注转自或来源网,这种情况使人们获取的社会信息量反而降低,并且网页大量的广告布满了各个角落,一方面分散了受众吸收信息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会会掩盖真正有用的信息。笔者认为网络带来的是碎片的知识,至少现在来看还缺少深刻和经典。人们通过网络,只是能够便利地获得简单、短小、易懂的知识,而对原著和经典却往往浅尝辄止,不知精华之奥妙和个中滋味,所以必然的导致了知识的匮乏,甚至是整体素养的下降,长此以往,国民乃至整个社会的智力水平就会受到危及。美国纽约大学教授尼尔波兹曼是从媒体的娱乐至死这一方面提到了同样的问题,他认为现在媒体正以无形但有力的方式指导着这个世界,指引着你的思考,同时却降低着整个社会的智力水平。虽然尼尔波兹曼教授所指的是电视媒体,但是21世纪的网络中也不无此问题。可以这么说,网络相对电视,只会有过之而不及。

四、语言规范遭到了破坏

你能想象有一天孩子们在背着“鹅鹅鹅”的时候突然冒出来“曲项用刀割,拔毛加瓢水,点火盖上锅”的情景么?这就是网络失范的威力,现在的网络用语已经渗入到现实生活中,当然不能全盘否定它,语言专家也告知大众,这些网络用语增加了语言的活力,不必过于惶恐,但是这种现象也确实波及到了传统语言的规范,如有专家就对网络用语对青少年汉语的运用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喜欢用网络用语来代替传统语言,并将其称之为“时尚”。2009年掀起了“器皿”热潮,如用“杯具”代替“悲剧”,用“洗具”代替“喜剧”等,从而产生了同音字混乱,汉语词汇新造和汉语语法改造等问题,例如,我们都知道“的、地、得”三个字的用法并不同,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不去考虑语言特定的语境,并用“滴”或“D”“&”来代替。笔者认为,我们的传统语言是经过千年缔造出来的精华,我们让子孙后代只记住了“滴”、“嘎”而忘记了“的、地、得”。另外笔者也认为网络上一些文化现象渗透着西方“娱乐”的价值观和他们的精神文化,其实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直在用网络这一平台来施加他们霸权主义,慢慢消解着我们传统的和平中庸。这些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网络中的垃圾信息也影响了我们国家在国际上的形象。据新华网报道,在英国某公司,已经阻止了我国新浪、网易、搜狐等主要邮件服务商,并且据相关机构调查,我国已经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邮件垃圾国,而有人认为我国也是垃圾邮件的受害者,是美国的垃圾邮件发送者选择我国作为中转站,破坏我国的国际形象。不管事实如何,都应该值得我们思考。

网络作为一个新生儿,必然会带来很多成长中的问题,这些问题是短暂性、阶段性的,我们也大可不必把它当做洪水猛兽,避之远之,通过适当的措施是可以避免的,如切实加强管理部门对网络传播的监管力度;创新技术手段,重组传播结构;增强网民的认知能力等。相信不久的未来,网络空间必定会是一个绿色园地。互联网被称为20世纪一项伟大的发明,它是一场信息的革命,使我们的政治更民主、经济更发展、文化更繁荣、人民生活更幸福。至于它带来的价值、情感、知识、语言的问题虽不容忽视,但也不要过于恐慌,就像李一所言“人们固然要正视网络行为失范的社会危害,努力寻求防范的策略。但更为关键的一点是,人们应当坚定对人类理性和人力文明的信心,毕竟,失范只是人类文明进步过程中的暂时性和阶段性的偏差而已”[2]。

参考文献:

[1] 网易科技报道.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2次互联网报告:网民规模[J/OL].http://tech.163.com/13/0717/13/9407C2 DH00094NSI.html.

[2] 李一.网络行为失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 王庆环.网游给青少年带来的伤害最大[N].光明日报,2009-05-19.

[4] 冯鹏志.伸延的世界——网络化及其限制[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语言规范
中学英语教学语言规范研究
外国文学作品翻译的语言规范化研究
论述文学语言的规范与变异
从商务日语函电课程教学谈学生语言规范意识的养成
网络语言背景下医学生语言规范化的策略
高中语文课文《娜塔莎》的语言尚需规范
中学体育与健康课堂规范探析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公益广告语言研究
悖论烛照中的顺应与规范
媒体微信平台新闻标题语言的特点及规范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