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常态化刍议
2014-03-07郑振隆
郑振隆
(福建省南安市南星中学,福建 南安 362342)
在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马加爵事件,引起了人们对当前学校德育的关注和思考。《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指出:“德育要渗透、贯穿在各科教材和教学过程及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并力求生动和形象化。”中学历史学科在教学目标中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道德情操和历史使命感,其本质在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历史的学科特点与其他学科相比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常态化、有效地渗透德育,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制度保障是基础,教育评价是抓手
在当前很多家长的眼中,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取决于高考、中考升学率,而对一所学校德育教育的状况却常常忽视了。迫于社会和家长的压力,学校的重中之重在于抓升学率,对教师育人方面的要求大多是原则性的,缺乏考核的标准。
为保证中学历史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常态化、正常化开展,学校必须建立相应的历史学科德育管理机制,制定中学历史学科教学德育渗透实施细则,根据各年级特点,提出具体要求并落实到考核中。要把学科渗透德育的教学纳入《教师岗位责任制》,作为教师履行岗位职责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教师教案、试卷、作业检查中,将是否体现德育渗透的内容、渗透的方式作为检查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把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成效与教师的评优评先、职称评聘结合起来。
二、队伍建设是重点,理念更新是关键
目前尚有部分历史教师存在“德育是政教处、班主任的事”的观念偏差,因而在教学中“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技能轻道德实践”,把课堂教学上成单一的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课。有的教师虽注意到德育渗透,也只是蜻蜓点水、生搬硬套,说教化严重,漠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加强历史教师队伍建设,更新他们的教育教学理念是落实历史学科教学德育渗透的关键点。教师是学科教学的主导,是德育渗透工作的实践者,要通过培训教师,使之真正认识到“在校即为师,教书须育人”,每位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让教师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和学科教学是德育工作最有效最经常的地位来认识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意义。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是课堂教学中德育的渗透者,也是学生道德学习的生动教材,教师的言行举止、理想信念、待人方式、人格魅力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应该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极高的亲和力。要使教师认识到德育渗透工作与学科教学工作并不矛盾,德育教育塑造健全人格更会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从而提升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从而能够自觉地、有计划地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更好地教书育人。
三、因材施教抓落实,因时制宜促成效
学科教学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主体部分,历史学科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由于不同年级、不同章节的教材所蕴含的德育内容不尽相同,德育渗透的侧重点也不同。教师要充分挖掘历史学科教学中的德育资源,根据不同年级、不同章节教材的特点,找出学科教学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使德育内容与历史学科知识有机地结合,与学生的成长有机结合,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德育渗透内容。渗透内容立足于有明显道德教育意义的社会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积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必须有计划,要遵循其在教材中所处的特定的位置、层次、地位来安排教学过程,随教学进度随机渗透,做到有的放矢,使德育自然而然地融于教材之中,把德育工作像教学内容一样去完成,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让学生在接受科学知识的同时,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例如:在讲授中国近代史时,要通过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日本制造的旅顺大屠杀、八国联军在北京的罪行等侵略行径的讲述,告诫学生要牢记中华民族近代的屈辱史,深刻认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使学生树立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为国家、民族的振兴而努力学习的豪情壮志,逐步形成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人生理念。在学习科技史时,通过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讲述,结合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展示的场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古今中外科技成就的比较,使学生了解到当前我国科技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多种方式促落实,典型案例来示范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在编选课堂练习、布置课后作业、考试命题时选取有教育意义的素材,使学生在训练和考试中受到思想教育。教师还可以通过影视作品展示、乡土德育资源介绍、历史故事演讲比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手段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印象,使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乡土历史是学生身边的历史,教师通过对当地著名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讲述,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促进学生对家乡历史发展的认识,激起他们对家乡现状研究的兴趣,从而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与家乡、与祖国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培养他们为建设家乡的美好明天和中华民族的腾飞而努力奋斗的志向。学校通过组织开展德育渗透教学公开课、研讨课、示范课教学,通过听课、评课活动,研讨渗透的方法,汇编学科渗透德育的优秀教案、论文,作为教师渗透德育教学的范例,促进全体教师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水平的提高。
五、以生为本促内化,实践体验成自觉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的对象是学生,德育渗透的过程,其实就是“通其情,达其理,导其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班级学生的心理发展、年龄特点等实际情况,充分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具体生动的历史材料或实物,辅之以充满情感色彩的语言去影响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唤起学生的道德需要,形成道德情感,树立道德信念,转化为道德行为,最终由学生自己完成知、情、意、行的转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德育情境,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换位思考,自己得出心理体验,避免说教式的教学形式。这样才能使学生对真理的认识深深的植根于自己的内心世界,转化为自己思想的一部分,在行为、举止方面,以及待人接物中表现出来,才是真正实现了由知到行的转化。例如,在学习《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这一课时,通过让学生演唱《七子之歌》,有感情地朗诵《乡愁》等形式,体会台湾人民对故土的怀念和对祖国统一的渴望;通过对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戚继光“封候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等名言名句的赏析,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自觉把国家和民族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
[1]孙学策.教师以德育人的行为细节[J].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
[2]于友西,叶小兵,赵亚夫.历史学科教育学[J].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徐杰.教学艺术技法指南[J].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
[4]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J].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