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西省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情况及防治建议

2014-03-07程奀莲陈齐信李湘民

生物灾害科学 2014年1期
关键词:白背飞虱植保江西省

潘 华,程奀莲,钟 玲,陈齐信,李湘民

(1.江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江西 南昌 330046;2.江西省横峰县植保植检站,江西 横峰 334300;3.江西省植保植检局,江西 南昌 330096;4.九江市植保植检局,江西 九江 332000;5.江西省农业科学院 植物保护研究所,江西 南昌 330200)

1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危害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是由我国科学工作者首先发现,并经华南农业大学周国辉教授等人鉴定和命名的为害农作物的病毒新种,属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斐济病毒属(Fijivirus)[1-3]。该病极具暴发性、间歇性和迁移性,在我国以水稻主产区广泛发生的迁飞性害虫白背飞虱为介体高效传毒而发生和流行。白背飞虱在我国中部与北部地带不能越冬[4-5],所以由该病毒引起的水稻矮缩病都局限在我国南方省区[6-10]。该病首次发现是在 2001年,之后一直在广东、广西、福建、海南等地呈小范围发生,2010年,该病害在中国广西、广东、江西、湖南、福建、贵州等多个省份呈突发加重趋势,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中国该病发生面积在133 万hm2,给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针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为害,我国学者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进行前期的基础性工作,报道了该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和序列信息[1-4],同时还开展了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分子检测技术研究[6-11]、所致病害的病理特征、传毒机制以及该病害的流行病学等调查研究[12-14]。

2 近几年江西省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情况

2005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江西新余市中稻首次发生,由于发生面积较大,江西省农业厅、江西农业大学、江西省农科院的有关专家均到现场进行诊断,但当时给了一个错误的结论,认为是“不明投入物引起的”(其实后期会议认定是由多效唑引起的,但由于不能进行检测,所以说的比较含糊)。到2008年才有了明确的诊断[15]。

根据江西省植保植检局提供的资料,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 2006年全省零星发生,面积约有 0.33万hm2。2007年全省发病面积3.33多万hm2;2008年全省偏轻发生,局部重发生,发病面积1万hm2,绝收面积约3.33 hm2;2009年,全省发生面积达2万hm2,绝收面积约6.67 hm2;2010年全省发生面积30.7万hm2,其中,早稻轻发生,主要在崇义、定南、永新、新建等18个县发病,发生面积约0.8万hm2。病丛率一般在1%以下,高的达10%以上。中稻重发生,明显重于2009年,主要在49个县(市、区)发病,赣州、抚州、芦溪、铜鼓、弋阳、婺源等地发病较重,全省发生面积约7.13万hm2,防治面积约28.2万hm2。病丛率一般为1%~15%,高的一般30%~70%,晚稻重发生,明显重于2009年,主要在11个设区市的67个县(市、区)发病,全省发生面积约22.67万hm2,防治面积约89.6万hm2。病丛率一般0.5%~8.5%,高的一般15%~60%,青原区、新干、吉水、永丰、南城、玉山最高80%以上,峡江、上栗最高为90.5%和95%。2011年,全省发生面积3万hm2,比2010年减少91%,预防面积160万hm2,比去年增加35.8%。早稻未见为害,中稻偏轻发生,全省发生面积约2.07万hm2,为去年的28.9%。预防面积约为40万hm2。晚稻轻发生,明显轻于2011年,全省发病面积约0.93万hm2,为2010年的4.1%,预防面积约120万hm2。病丛率一般在0.5%以下,平均为0.1%。2012年全省发生面积12.97万hm2,早稻偏轻发生,重于2011年,全省发生面积约0.17万hm2,中稻中等发生,局部偏重发生,重于2011年。以赣州和吉安西部、萍乡及赣北局部为主,全省发生面积约2.8万hm2,晚稻偏轻发生,局部田块发生较重,重于2011年,全省发生面积约10万hm2,预防面积约140万hm2。2013年全省发生面积4.73万hm2,其中早稻发生面积0.03万hm2,仅新建、莲花、遂川、大余、南昌、婺源6个县零星发生,病丛率一般0.6%~3%,大余县病丛率最高达36%,病株率一般0.3%~2%,莲花县最高达8%。中稻发生面积1.8万hm2,比2012减少35.7%,预防面积25.33万公顷次。全省33个县发生,比2012年的58个县减少25个。发生程度轻于2012年。病丛率一般0.1%~3%,病株率一般0.1%~1.8%,大余、崇义、寻乌、芦溪、上栗、万安、永丰、瑞昌、高安等县个别田块发生严重,病丛率3%~5.33%,上栗病株率最高35%。晚稻发生面积2.9万hm2,比2012年减少67.6%,预防面积80万hm2,大余、会昌、万安、永丰、南丰、宜黄、莲花、芦溪、瑞昌、永修、余干、婺源、南昌、新建、丰城、高安、贵溪等32个县发生,与2012年(33个县)相似,病丛率一般0.1%~2.7%,高的3.4%~5.33%,东乡县最高70%,病株率一般0.1%~1.5%,莲花县最高21.7%。

3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预测预报

从2011年起,江西省农科院植保所受江西省植保植检局的委托,开展了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预测预报工作,对全省疑似病株和白背飞虱进行带毒率的检测[6-8]。选取崇义县、井冈山市、莲花县、万安县4县作为全省白背飞虱带毒率观测点。定期检测灯下白背飞虱和田间白背飞虱样品的带毒率。灯下白背飞虱每7 d采集一次,田间白背飞虱根据田间虫量,每10 d采集1次,用RT-PCR方法检测带毒率。从3年的工作来看,白背飞虱带毒率的检测结果对指导全省的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治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图1是部分检测的结果。

图1 RT-PCR检测

4 采取的策略和主要防治措施

白背飞虱是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传毒的主要媒介,应按照“抓前期保后期、抓秧田保大田”和“切断毒链、治虫防病”的策略,从早稻抽穗初期(白背飞虱迁入初期)至晚稻拔节期,积极开展对白背飞虱的多次防治(或预防)工作,有效地避免、减轻了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危害。主要的防治措施包括:

(1)改进育秧方式。集中连片育秧,适当增加秧田播种量,严格控制N肥用量,保持秧苗叶色浅黄、健壮,减少引诱白背飞虱取食和传毒危害;

(2)推广抗(耐)病品种。2010年江西省农科院植保所在全省范围内从南到北选择4个县,于6月下旬播种,9月中下旬水稻齐穗期或灌浆期调查,在自然条件下测定了全省54个主要中晚稻品种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抗性。结果表明,水稻品种之间的抗性有较大的差异。平均病丛率在0.5%以下的品种有7个,分别是岳优 9113(0)、两优培九(0.06%)、中优洲481(0.06%)、福优737(0.22%)、中浙优 1号(0.22%)、II优1733(0.33%)和皖稻153(0.39%);平均病丛率在0.51%~2.99%的有金优77等42个品种;平均病丛率大于3%的品种有5个,分别是天丰优85(3.17%)、五优308(3.22%)、三香优786(3.83%)、奥龙优282(5.78%)和金佳丝苗(5.89%);

(3)药剂拌种和药剂防治。2012年江西省农科院植保所在全省3个县开展了不同药剂及不同使用方法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治的有效方法是使用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药剂拌种(20 g/kg种子)、移栽前2 d和移栽后15 d各使用25%吡蚜酮喷雾1次(300 g/hm2);不采用药剂拌种或者低剂量拌种(25%吡蚜酮10 g/kg种子)的防效均显著地低于该药剂20 g/kg种子剂量拌种的防效;2%宁南霉素水剂单独使用时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效较差,且与25%吡蚜酮混合使用后,并没有显著性地提高防效。

为避免白背飞虱抗药性的产生,除使用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外,在移栽前和移栽后可供选择的药剂还有25%噻嗪酮·异丙威可湿性粉剂1500 g/hm2或25%阿克泰水分散粒剂(60~90)g/hm2或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750 g/hm2加水50 kg均匀喷雾。此外,必须注意,移栽后防治时间太迟,会显著影响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效。此外,对大田重病田采取扒蘖补丛的应急补救措施,可减少发病损失。

[1]周国辉, 温锦君, 蔡德江, 等.呼肠孤病毒科斐济病毒属一新种: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J].科学通报, 2008, 53(20): 2500-2508.

[2]Zhou G H, Wen J J, Cai D J, et al.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 a new proposedFijivirusspecies in the family reoviridae[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8, 53(23): 3677-3685.

[3]Zhang Hengmu, Yang Jian, Chen Jianping, et al.A black-streaked dwarf diseaseon rice in China is caused by a novel fijivirus[J].Arch Virol, 2008, 153: 1893-1898.

[4]Wang Q, Yang J, Zhou G H, et al.The complete genome sequence of two isolates of 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a new member of the genusFijivirus[J].Journal of Phytopathology, 2010, 158(11/12): 733-737.

[5]沈君辉, 尚金梅, 刘光杰.中国的白背飞虱研究概况[J].中国水稻科学, 2003, 17(增) : 7-22.

[6]杨迎青, 周国辉, 蒲玲玲, 等.2种水稻矮缩病毒一步检测方法的建立[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12, 31(3): 337-340.

[7]杨迎青, 李湘民, 兰波, 等.水稻黑条矮缩病毒与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检测及其在江西省的区域分布[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2, 34(5): 918-921.

[8]杨迎青, 李湘民, 孟凡, 等.江西省白背飞虱消长动态及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带毒率的测定[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13,32(6): 60-64.

[9]章松柏, 罗汉刚, 张求东, 等.湖北发生的水稻矮缩病是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引起的[J].中国水稻科学, 2011, 25(2):223-226.

[10]周倩, 朱俊子, 梁晋刚, 等.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快速检测[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0, 29(5): 1009-1012.

[11]季英华, 高瑞珍, 张野, 等.一种快速同步检测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方法[J].中国水稻科学,2011, 25(1): 91-94.

[12]刘万才, 刘宇, 郭荣.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病发生现状以及防控对策[J].中国植保导刊, 2010, 30(3): 3613-3615.

[13]郭荣, 周国辉, 张曙光.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发生规律及防控对策初探[J].中国植保导刊, 2010(8): 17-20.

[14]王康, 郑静君, 张曙光, 等.室内试验证实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不经水稻种子传播[J].广东农业科学, 2010(7): 95-96.

[15]李湘民, 马辉刚, 兰波.不同生育期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症状特点、诊断及防治[J].江西植保, 2008, 31(4): 166-167.

猜你喜欢

白背飞虱植保江西省
模拟成真
广西野生稻Y11抗白背飞虱QTL定位
2021年《广西植保》总目录
壶关县:开展2021年植保无人机操作手培训
南安市白背飞虱发生的气象条件及虫源地分析*
平铺镇近20年来白背飞虱发生特点、成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江西省志•审计志》顺利通过验收
考了个大的
植保机何时走下“神坛”
不同水稻品种对白背飞虱取食和产卵选择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