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谈小儿常见肛肠疾病的理论体系

2014-03-07李国天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2期
关键词:肛肠病肛裂肛肠

李国天

深谈小儿常见肛肠疾病的理论体系

李国天

肛肠病是人类特有的常见病、多发病。据有关普查资料表明,痔疮等肛门直肠疾病的发病率为59.1%,痔疮占所有肛肠病中的87.2%,男女均可得病,女性的发病率为67%,男性的发病率为53.9%,以女性的发病率为高。由于女性患者一般不愿接受痔疮治疗,故部分临床治疗痔疮的统计数据显示,男性痔疮患者多于女性。肛肠病常见症状有肛门或下腹部疼痛、便血、肛门有肿物脱出,肛门部流粘液或脓血,肛门部肿块突起,肛门直肠下坠感,肛门瘙痒、腹泻、便秘、粘液血便、里急后重、排便困难、大便形状改变、发热、腹胀、腹部包块、贫血等。肛肠病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久坐、久站、久行或负重过度,根据调查,久站工作的理发员、售货员、久坐的干部、司机、长期负重的搬运工患痔疮者最多,这与血液淤积于下、气血不畅有关;饮食不节、便秘或腹泻,大量饮酒嗜食辛辣及芥末、胡椒、大蒜等易使肠胃产生湿热,浊气淤血下注于肛门发生痔疮,习惯性便秘或喜欢在厕所看书报的人,因用力排便或下蹲过久,也容易使直肠肛门发生淤血而添发痔疮;妇女妊娠后随胎儿一天天长大,直肠肛门部位易受到胎儿的压迫而血行瘀滞,大便排出困难,再加上分娩时用力,致妊娠后患痔疮、肛裂的特别多;湿、热、风、燥等邪气致气血凝滞于肛肠肌肉之间,经络阻塞不通,可引起痔疮;郁久化热,热壅肉腐,肉腐则成脓,会形成肛门直肠周围脓肿;如热结成痈致肛门皮肤发生溃疡或形成瘘管,加上粪便刺激,则又易形成肛裂。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肛肠局部病变可以影响到整体,而内在的气血运行紊乱,脏腑功能失调也能引起肛肠病的发生,即“有诸内必行诸外”。所以要预防肛肠病,首先应从饮食上加以注意,对于辣椒、芥末、烈酒及油腻、煎炸、海鲜、生冷的食品尽量少食,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清淡食品;其次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也是预防肛肠疾病的重要手段。由此可见,在日常生活中要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纠正不良生活习惯,要调整自己的情绪,保持心情平和,避免过度激动、忧伤和紧张,纠正不良排便习惯,及时预防便秘,并保持肛门部清洁卫生,这样才能预防肛肠疾病的发生。

肛门周围脓肿在小儿比较多见,尤以新生儿及婴幼儿更为常见。如果处理不当或延误治疗,日后可形成各式各样的瘘管,反复感染,严重者可影响发育和生存质量。感染多来于肛管直肠壁,这里由于新生儿或婴儿肛管短,大便时肛管直肠黏膜容易外翻,加之皮肤娇嫩,如果用新布或吸收水分不良的布类作尿布,翻出的黏膜及肛周的皮肤易被擦破,细菌从受损处黏膜、皮肤进入直肠黏膜下及肛周皮下,经血行、淋巴途径或直接蔓延,引起肛门直肠周围感染,而形成肛门直肠周围间隙的脓肿或皮下脓肿,若处理不当,脓肿可穿入直肠周围组织。它的临床表现与一般软组织的感染相同。全身症状表现为发热、精神不振、胃纳不佳、呕吐。婴幼儿则表现为哭闹、拒食、呕吐。局部变现为肛门周围皮肤有红肿热痛,晚期可有波动感。就诊较晚者,可见肛周皮肤有破溃流脓。早期应用抗生素或清热解毒的中药治疗,以控制感染为主,局部可行热敷或用金黄膏外涂,以消肿止痛,同时盐水或肛肠洗剂坐浴使感染局限化。如果局部已有波动感,应行切开引流。引流应作放射状梭形切口,长度与脓肿大小一致。切开脓腔后作钝性分离,保持引流通畅。同时要注意寻找内口,将内、外口之间的软组织一并切开,这样可以防止日后形成肛瘘。术后仍应继续用抗生素治疗,坚持用洗剂坐浴换药。术后以吃流质少渣饮食为主,并应尽量保持大便通畅及伤口的清洁。肛窦炎,这是新生儿常见病之一,肛窦的炎症因肛门括约肌收缩,影响炎性分泌物排泄,使炎症可以扩散直肠、肛门周围,进而形成肛周脓肿,由于肛门周围距离皮肤和邻近器官的黏膜很近,所以一旦形成脓肿,就等于瘘管形成,瘘管的内口位于直肠壁上,而外口位于皮肤或其它器官的黏膜处,脓肿则在脓液流出后形成连接内外口的管道。免疫力低下,这种病儿比健康的新生儿的抵抗力还差,易发生败血症和局部感染。全身或邻近肛门处化脓性感染,可以并发肛周感染。有人认为有些新生儿雄性激素分泌过多,刺激肛周皮脂腺,使其分泌旺盛导致继发感染。新生儿都比较脆弱,抵抗力低下,需要父母和家人的精神呵护。

据国内外统计,婴幼儿肛瘘出生后6个月以内发病者占小儿肛瘘的2/3;在生后3个月内发病率最高,其中生后1个月内发病者为最多见。婴幼儿肛瘘发病部位多在肛门两侧,瘘管多呈浅在、单纯、垂直。复杂而瘘深的较少,有部分患儿未治可治愈,待成人后可再发。小儿肛瘘的主要症状是反复自外口流出少量脓液,污染内裤;有时脓液刺激肛周皮肤,有瘙痒感。若外口暂时封闭,脓液积存,局部呈红肿,则有胀痛,封闭的外口可再穿破,或在附近穿破形成另一新外口,如此反复发作,可形成多个伤口,相互沟通。如瘘管引流通畅,则局部无疼痛,仅有轻微发胀不适,患儿常不介意。当肛门周围尚未形成脓肿,仅见皮下有炎症反应时,可采用保守治疗,适当吃些抗生素,局部可用金黄如意膏外敷等消炎、消肿治疗。如脓肿已形成,可切开排脓,预防反复感染,由于距肛窦较近,可一次切至肛窦,可避免日后成肛瘘。多数少儿肛瘘,可随发育生长自己愈合,所以一般不主张及时做根治手术,一旦肛瘘已形成,可等孩子稍大些再手术,可行瘘道切开术或挂线治疗。肛瘘切开术适合于有肛周皮下瘘管的病例。经骶管麻醉后,先行扩肛,然后用探针自外口探入,从内口穿出,沿探针将内外口之间的皮肤及瘘管切开,敞开伤口。创面用油纱填塞,以后创面渐渐为新生的肉芽组织填塞而愈。

排大便时哭闹或剧烈疼痛,是小儿肛裂的典型症状。这种排便时的疼痛,主要是由于粪便通过时使肛裂扩张,溃疡内的神经末梢受到刺激。患儿常因惧怕排便疼痛,而不愿排便,以致大便更加干燥、硬结。当不得不排便时,则疼痛更加厉害。除排便疼痛外,排便可伴有肛门出血。出血是由于粪便摩擦肛裂溃疡创面引起的。每次出血量不等,呈鲜红色,覆盖在粪便表面,或在便纸上带有血迹,有的病儿在便后滴几滴鲜血。肛裂治疗采用外敷内饮,小儿肛裂一般是由长期便秘引起的,长期肛裂会造成小儿恐惧排便而不敢进食,导致营养不良,影响其生长发育。所以,对于小儿肛裂,一旦发现,应及早治疗。一种早期肛裂的自我疗法,采用此法治疗二天,一般大便就会利排出,疼痛减轻。一周时间,每天排软便一次,排便时不再喊疼。肛裂创面一般就会愈合,以后一段时间多吃蔬菜、水果,常喝槐菊饮,以防大便干结,即可达到调理的目的。蛋黄油具有生肌润燥作用,可促进创面愈合,民间常用来治疗烧伤和久治不愈的慢性溃疡。槐菊饮中槐花清热通便,凉血止血;菊花能疏风泻火。二药以槐花蜜为引,不仅增加了其泻火润肠通便功效,还因其味甜宜于被患儿接受。这种自我疗法方法简单,没有痛苦,用于成年人早期肛裂的治疗效果也很好。对久治不愈者,可进行肛管扩张术,但要在骶管麻醉下进行,扩肛时可用两个示指同时伸入肛门,向两侧反复撑开,但不能用力过猛,以免肛门撕裂,每次扩肛维持4~5 min,术后口服液体石蜡等轻泻剂,以保持大便通畅。

治病求本,预防也是如此。肛肠疾病的预防最终还要从病因方面入手。即扶正祛邪,要加强全身和局部的功能锻炼,增强全身与局部的抗病能力,改自身的不利条件为有利因素,消除导致疾病发生的人为因素,祛除内外诛邪的侵袭。

133000吉林省延吉市医院神经外科

猜你喜欢

肛肠病肛裂肛肠
中医药如何治疗肛肠病
医用生物敷料栓对肛肠病术后疗效的观察
肛肠病验方集锦
冬季,如何防治肛肠病?
常见肛肠疾病的诊治
30例肛裂手术临床治疗分析
外括约肌皮下部离断术治疗肛裂50例临床疗效观察
活血润肠汤治疗肛肠术后便秘40例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肛裂防治中的运用
中医护理干预肛肠术后患者排便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