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力重建术后全耳再造的临床研究
2014-03-07孟永博周涛张金明
孟永博 周涛 张金明
听力重建术后全耳再造的临床研究
孟永博 周涛 张金明
目的 探讨听力重建术后行全耳再造的临床效果。方法 手术分两期进行,第Ⅰ期行残耳整形和耳后乳突区皮肤扩张器埋置术;Ⅱ期取出皮肤扩张器行全耳再造。结果 从2001~2013年,18例一期愈合,7例支架有外露,经采用局部皮瓣或颞浅筋膜岛状瓣修复后,都保留了支架,并获得痊愈,外形亦佳。结论 通过将形成的乳突区颈部扩张皮瓣向上向前旋转,可以矫正听力重建术后再造耳廓位置偏后的缺点,也可以使再造的耳廓前面获得色泽一致、弹性良好的皮肤覆盖,同时降低外露率,临床上值得进一步的推广。
听力重建;支架;全耳再造
小耳畸形患者绝大数伴有外耳道闭锁,先行耳科听力重建,所作切口可能会伤及耳后动脉及颞浅动脉,影响到以后再造耳廓需要利用的乳突区皮肤的血供,术后乳突区皮肤的被占用及瘢痕形成影响整形医生充分利用乳突区皮肤进行耳廓再造,自2005年~2013年以来作者对25例听力重建术后的小耳畸形的患者行全耳再造术,对困难病例的耳廓再造取得了一定的经验。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5例患者中男22例,女3例;年龄6~28岁,平均年龄12.3岁;左侧8例,右侧15例,双侧2例(仅一侧手术),其中应用MEDPOR(多孔高密度聚乙烯)支架行耳廓再造16例,应用自体肋软骨支架行耳廓再造9例。
1.2 手术方法 Ⅰ期行残耳整形,将耳垂复位,切除部分残耳软骨。于耳后乳突区发际内约1 cm处切口约4 cm长,切开皮肤至皮下,埋入50 ml肾形皮肤扩张器,注射壶埋于颈部,可即刻注入15~20 ml生理盐水,缝合皮肤。约2周后开始注水,每周2次,每次约5 ml,直至达预期容量。约2个月后进行第 Ⅱ期手术,取出扩张器。将MEDPOR或自体肋软骨支架对照健侧耳进行修建塑形,用4-0 prolene线将耳基与耳轮两部分拼接固定。掀起耳后皮瓣和耳后筋膜瓣,将支架置于耳后皮瓣与筋膜瓣之间,仔细包裹支架,筋膜瓣表面及耳后乳突区创面植以全厚皮片。支架与皮肤间置入多孔硅胶管,借负压引流以助塑形。植皮区缝线包压法固定。5~7 d拔除引流管,2周拆线[1]。
2 结果
18例一期愈合,7例支架有外露。应用MEDPOR作支架16例,外露3例,自体肋软骨作支架9例,外露4例。其中耳后筋膜瓣10例,支架外露5例,颞浅筋膜瓣15例,支架外露2例,外露部位全部在耳轮部,耳轮上部4例,耳轮下部3例,1例外露部位伴有感染。7例外露者,1例应用局部筋膜瓣和植皮修复治愈,6例局部皮瓣修复。全部外露病例均经修复后愈合,外形良好。
3 讨论
对于听力重建术后的小耳畸形患者,重建的外耳道口占用并破坏了乳突区大部分皮肤,使再造耳廓的位置被迫向后移,与健侧的耳廓很难保持对称;外耳道成形术可能会伤及耳后动脉和颞浅动脉,影响到Ⅱ期手术皮瓣尤其是颞浅筋膜瓣的血运。给全耳再造手术带来很大困难。
自2005年以来本科对听力重建术后的小耳畸形的患者进行全耳再造术,有如下的经验体会:①首先再造耳廓时将掀起的扩张的乳突区颈部皮瓣尽量向上向前旋转,这样可以完全覆盖再造耳廓的前面,并且可以使再造的耳廓前移,尽管会有“猫耳朵”出现,为保证扩张乳突区皮瓣血供暂不处理,且扩张的乳突区皮瓣有一种回缩的张力,据临床观察随访,形成的“猫耳朵”后期会逐渐平整,并不影响耳廓整体轮廓[2]。②为进一步降低外露率,主张在利用大面积的颞浅筋膜瓣,无张力地覆盖整个支架的前、后面,再让其处在自然回缩状态,然后切取下腹部皮肤,修成全厚皮片覆盖其余裸露的筋膜瓣,包扎时该处需垫以足够厚度的松软的敷料[3]。采用这种方法15例中只有2例发生了外露,原因是包扎太紧,造成耳轮下方的颞浅筋膜瓣坏死,导致耳轮部的支架外露,通过局部皮瓣转移修复而愈合。理想分离颞浅筋膜瓣层次分离平面是在头皮下组织深面、颞筋膜浅面,使掀起的头皮瓣隐约可见毛囊[4]。
综上所述,通过将形成的乳突区颈部扩张皮瓣向上向前旋转,可以矫正听力重建术后再造耳廓位置偏后的缺点,同时可以使扩张的皮瓣覆盖整个耳廓的前面,使再造的耳廓前面获得色泽一致,弹性良好的皮肤覆盖,获得良好的外形,同时降低外露率,临床上值得进一步的推广。
[1] 庄洪兴,蒋海越,潘博,等.先天性小耳畸形的皮肤软组织扩张器法外耳再造术.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6,22(4): 286-289.
[2] 刘嘉锋,孙家明,张一鸣,等.扩张法耳再造术后支架外露及其防治.中华耳科学杂志,2008,6(4):434-437.
[3] 张金明,陈小萱,潘淑娟,等.MEDPOR支架耳廓再造术及支架外露的处理,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03,9(4):212-214.
[4] 杨松林,朱晓梅,万伟军,等.颞顶筋膜瓣包裹Medper 全外耳一期成形术.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2,18(5):285-286.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孟永博 周涛);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整形外科(张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