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某奶牛场隐性乳房炎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2014-03-06高海慧郭抗抗张彦明

动物医学进展 2014年6期
关键词:乳区奶牛场链球菌

高海慧,任 敏,郭抗抗,张彦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陕西杨凌712100)

奶牛乳房炎是奶牛养殖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发病率高,危害广泛。尤其是隐性乳房炎,发病率远高于临床型乳房炎,不仅使奶牛的产奶量下降,而且使牛奶变性蛋白增多,影响牛奶质量,降低牛奶营养价值,危害人体健康,有碍公共卫生,严重制约了奶牛业的发展[1]。据美国国家乳房炎委员会(NMC)1996年统计,全球每年因乳房炎造成的损失约为350亿美元[2]。据彭丽英等[3]统计,我国奶牛乳房炎的发病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每年造成的损失约1 135亿元。

引起奶牛乳房炎的病原微生物极为复杂,但不同奶牛场乳房炎分离菌存在差异。因此,及时准确的掌握奶牛场奶牛乳房炎的病原菌种类及其药敏情况,对奶牛场奶牛乳房炎的有效防治具有重要作用。

本试验调查的奶牛场为新建场,采用水冲式粪污处理系统、精饲料加工储存系统、高效智能的转盘式挤奶系统,饲养管理水平较好,该牛场共有530头正常在挤奶台挤奶的泌乳奶牛,平均胎次2.5,平均泌乳量30kg/d。由于奶牛隐性乳房炎不易被发现、对疾病监测意识弱,使得奶牛隐性乳房炎普遍存在,长期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造成许多病原微生物产生耐药性,给乳房炎的治疗带来困难。为了查明该牛场隐性乳房炎的发病情况、病原菌的种类及主要病原菌的耐药性,对该牛场的165头临床健康奶牛进行隐性乳房检测,采集48份隐性乳房炎阳性样品,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鉴定、药敏试验,以期对该牛场预防和治疗乳房炎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乳样 用乳房炎诊断液(LMT)对陕西省某奶牛场临床健康奶牛诊断为阳性的奶牛,采集乳房炎阳性样品48份。

1.1.2 培养基及试剂 50g/L脱纤维绵羊血琼脂培养基、营养肉汤、血清肉汤、营养琼脂培养基按常规方法配置[4];麦康凯培养基、伊红美蓝培养、高盐甘露醇培养基、TTC-沙堡罗培养基、药敏纸片购自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生化鉴定管购自青岛海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2 方法

1.2.1 乳样的LMT检测 先用浸有750mL/L酒精的抹布擦干净乳房,弃去前3把奶,将各乳区的乳汁挤入专用检测盘中,45°倾斜,在各乳盘中加入等量的LMT诊断液2mL,缓慢作同心圆摇动10 s,观察现象。判定标准:无凝集现象判定为阴性;诊断盘底部似有微量沉淀或有黏附性黏液沉淀判定为弱阳性;沉淀物聚集呈紫色判定为阳性;出现凝集成团现象判定为强阳性。

1.2.2 隐性乳房炎阳性乳样的采集 采集乳样前,先用1g/L新洁尔灭消毒,然后用750mL/L的酒精棉球消毒乳头,每个乳头弃去头三把奶,无菌操作,每个乳区采集奶样6mL~10mL于灭菌离心管中,酒精灯灭菌后加盖封紧,标明牛号,乳区,放入存有冰袋的保温盒内,立即送回实验室检验。

1.2.3 细菌的分离培养 将无菌采集的样品摇匀后,用移液枪取250μL接种于6mL血清肉汤中,置于37℃恒温培养箱培养24h~36h。取增菌血清肉汤,用接种环接种于鲜血琼脂培养基,营养琼脂培养基,麦康凯琼脂培养基,高盐甘露醇培养基,TTC-沙堡罗培养基中,置于37℃恒温培养箱培养24h~48h。观察菌落形态,染色镜检,结合溶血情况初步判定细菌类属,分为葡萄球菌、链球菌、革兰阴性杆菌和革兰阳性杆菌等。进一步纯化培养,将纯培养物接种于营养肉汤中增菌备用,其中链球菌接种于含50mL/L血清的营养肉汤中。

1.2.4 分离菌的生化试验鉴定 将纯化培养的菌株进行生化试验鉴定。染色、镜检符合葡萄球菌的细菌进行兔血浆凝固酶试验,依据试验结果将其分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镜检形态符合链球菌的细菌用马尿酸钠、七叶苷、甘露醇、山梨醇、乳糖、水杨苷等进行生化试验鉴定;镜检符合革兰阴性杆菌的细菌进行硫化氢、靛基质、MR、VP、甘露醇等试验进行鉴定。镜检符合革兰阳性杆菌的不进行鉴定。

1.2.5 主要病原菌的药敏试验 选择从不同乳样中分离出的主要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应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即吸取0.02mL纯培养菌悬液于MH琼脂平板上,其中链球菌接种于血液琼脂平板上,用L棒将菌液均匀涂布,加盖后放置8min左右,待平板面稍干,用镊子放置药敏纸片,轻压使其紧贴平板表面。用直径90mm的平皿,贴纸片5张,贴好纸片后,置于37℃恒温培养箱培养24h,测量抑菌圈直径。检测分离的主要病原微生物对于阿莫西林、四环素、氨苄西林、克林霉素、庆大霉素、链霉素、青霉素、林可霉素等药物的敏感性,药敏试验判定标准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颁布的《抗微生物药物敏感性试验执行标准》的标准进行。

2 结果

2.1 LMT法检测结果

LMT法检测的165头无临床乳房炎症状的奶牛中,隐性乳房炎阳性为72头,头阳性率为43.64%。检测660个乳区,乳区阳性率为24.46%。隐性乳房炎各乳区均可发生,经卡方检验,各乳区隐性乳房炎检出率差异不显著(P>0.05)(表1)。

隐性乳房炎各胎次都可发生,以1~2胎次奶牛发病率最低,随着胎次的增加,隐性乳房炎发生率呈上升趋势,经卡方检验,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说明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生率与胎次有一定关系(表2)。

调查结果表明,任何年龄的奶牛都会发生隐性乳房炎,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上升,经过卡方检验,组间差异显著(P<0.05)(表3)。

表1 乳房炎与乳区的关系Table 1 The relationship of mastitis and the area of breast in cows

表2 隐性乳房炎发病率与胎次的关系Table 2 The relationship of subclinical mastitis and the delivery times in cows

表3 隐性乳房炎发病率与年龄的关系Table 3 The relationship of subclinical mastitis and the age in cows

2.2 细菌分离鉴定结果

对48份隐性乳房炎阳性乳样进行细菌的分离鉴定,从中分离出11种107株细菌,鉴定出金黄色葡萄球菌32株,占29.90%;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0株,占9.35%;无乳链球菌7株,停乳链球菌2株,乳房链球菌4株,粪链球菌2株,链球菌合计15株,占14.02%;大肠埃希菌14株,占13.08%;酵母菌9株,占8.41%。由葡萄球菌、链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引起的乳房炎占总数的66.36%。说明该奶牛场奶牛隐性乳房炎的主要病原菌为葡萄球菌、链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病原混合感染率达81.25%(表4)。

表4 主要病原菌分离鉴定结果Table 4 The results of main pathogen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2.3 药敏试验结果

本试验分离的主要病原菌中大部分对阿莫西林、链霉素、青霉素、氨苄西林耐药,对氯霉素、氧氟沙星、阿米卡星、环丙沙星敏感(表5)。

表5 3种主要病原菌药敏试验结果Table 5 The results of three main pathogens of the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

3 讨论

本试验对陕西省某规模化奶牛场进行了隐性乳房炎调查,结果表明隐性乳房炎的头阳性率为43.64%,乳区阳性率为24.46%。分析数据看出奶牛隐性乳房炎随着年龄和胎次的增加呈上升趋势,隐性乳房炎头阳性率低于国际上公布的50%,也低于国内付新成[5]报道的头阳性率56%、罗志尧等[4]报道的56.94%。调查结果表明,奶牛隐性乳房炎与奶牛场的规范化管理密切相关,被调查的奶牛场管理水平较好,能够坚持开展奶牛乳房炎防治措施,包括挤奶前后乳头药浴、奶牛干奶期使用干奶药物、每月一次奶牛临床型乳房炎普查等,使得奶牛乳房炎发病率处于较低水平。

对所采集的阳性乳样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分离出11种107株细菌,其中葡萄球菌的检出率最高,为39.25%,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出率为29.91%,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实验室诊断检出率最高的细菌的报道[6]相一致;链球菌占14.02%;大肠埃希菌占13.08%。由葡萄球菌,链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引起的乳房炎占总数的66.36%。说明该牛场奶牛乳房炎的主要病原菌为葡萄球菌、链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病原菌的混合感染率为81.25%,而且以2种~3种病原菌的混合感染为主。

致病菌主要在挤奶过程中传播,如通过擦洗乳房的毛巾、水、挤奶员的手、挤奶杯的交叉感染等途径传播;环境性致病菌主要通过垫料、粪便、泥土等途径传播。因此,预防奶牛隐性乳房炎应该采取如下措施:重视乳房炎病牛的监控,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严格执行挤奶操作规程,建立稳定、训练有素的挤奶员队伍,从而提高执行挤奶操作规程的自觉性,加强挤奶卫生,坚持挤奶前后进行乳头药浴;在干奶期使用干奶药物,预防乳房炎的发生;定期消毒,保持牛舍内外干燥清洁,及时清理粪便;均衡奶牛日粮营养等。应该有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理念。

分离的病原菌中大部分对阿莫西林、链霉素、青霉素、氨苄西林耐药,用传统的青链霉素疗法显然效果不佳。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和耐药菌株的增多,细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越来越强,这不仅给奶牛乳房炎治疗的药物选择带来很大困难,而且这些耐药基因可以在各菌株、动物和人类之间传播,从而造成广泛的耐药性[7],给人类用药带来问题。所以,在临床上有必要对奶牛乳房炎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有针对性的用药和交叉用药,以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1]姚海儒,李长存,王春景.奶牛隐形乳房炎调查[J].中国兽医杂志,2008(6):40-41.

[2]刘 朝,王京仁,张成栋,等.湖北地区奶牛乳房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与耐药性分析[J].中国奶牛,2007(7):35-38.

[3]彭丽英,田文霞.奶牛乳腺炎防治研究进展[J].中国动物检疫,2005,22(3):44-45.

[4]罗志尧,陈天来.奶牛乳房炎大肠杆菌的鉴定与药敏试验[J].江西畜牧兽医杂志,2013(4):11-13.

[5]付新城,庞树坤.奶牛隐形乳房炎病原菌的分离及药敏试验[J].动物医学进展,2010(S1):169-174.

[6]Junaidu A U ,Salihu M D.Prevalence of mastitis in lactating cows in some selected commercial dairy farms in sokoto metropolis[J].Adv Appl Sci Res,2011,2(2):290-294.

[7]马 龙,张 勇,常卫华,等.兰州地区奶牛临床型乳房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1,8(4):13-16.

猜你喜欢

乳区奶牛场链球菌
链球菌感染与银屑病相关性探究
奶牛场卫生防疫工作要点
规模化奶牛场投入品的管理
奶牛乳房炎对主要牛奶成分的影响
扬大康源乳业牧业示范基地干奶流程与操作
变形链球菌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新疆石河子地区某奶牛场奶牛隐性乳房炎的调查与分析
肺炎链球菌表面蛋白A的制备与鉴定
奶牛左右乳区温度温差作为隐性乳房炎检测指标的可行性研究
2013年全国16 省(区、市)规模奶牛场卫生保健与疫病防制状况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