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代镜铭之长寿吉语

2014-03-06邱龙升

关键词:延年益寿西王母无极

邱龙升

(1.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875;2.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中文系,海南 海口 571100)

长寿吉语就是祈福长寿与长生的吉祥辞语,表现形式多为词或短语。汉代是镜铭的繁荣时期,铭文内容丰富,文辞优美。吉祥语就是其中独具特色的文献用语。这些吉祥铭文通过语言和文字表达了人们追求幸福祥瑞的美好期盼和祝愿,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价值。盛行两汉的镜铭长寿吉祥语不仅表达了汉代人祈福长寿的美好愿望,也反映了汉代社会特殊的民俗信仰和寿文化。

一、镜铭长寿吉语的文辞特征

镜铭长寿吉祥语始于西汉初期,至新莽、东汉时期最为盛行,东汉后就逐渐消失。西汉前期,镜铭最早见于蟠螭纹镜类,铭文字数不多,文辞也相对简单。长寿吉语以四言为主,主要与祈福富贵、安乐和酒食之类内容的吉祥语组合出现,常见“千秋万岁”、“延年益寿”等文辞。如:

大乐贵富,千秋万岁,宜酒食。[1]

大乐贵富,得所喜,千秋万岁,宜酒食。[2]

大乐贵富,得所好,千秋万岁,长乐未央。[3]

大乐贵富,得所好,千秋万岁,延年益寿。[1]

文景之治以后,社会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铜镜的制作工艺和铭文都有所创新,出现了新颖的草叶纹、乳状纹等镜类,镜铭以三言与四言为主。这时期,长寿类铭文出现了新型的四言吉语,多与表达欢乐、富贵、毋相忘之类铭文连用,常见“与天无极”、“与地相长”、“与天相寿”等吉语。如:

与天无极,与地相长,使人富贵,长毋相忘。[4]

与天无极,与地相长,欢乐如言,长毋相忘。[4]

与天相寿,与地相长,富贵如言,长毋相忘。[4]

与天相寿,与地相长。[5]

西汉武帝以后,铜华连弧纹镜铭文开始盛行,长寿吉祥语内容上变化不大,依然延续前期风格,形式上却开始发展出七言铭文,常在“延年益寿”、“与天无极”吉语后加上“去不祥”、“如日光”等铭文。如:

湅冶铜华清而明,以之为镜宜文章,延年益寿去不祥,与天无极如日月。[6]

湅冶铜华清而明,以之为镜宜文章,延年益寿去不祥,与天无极如日月之光。[7]

湅冶铜华清而明,以之为镜宜文章,延年益寿去不祥,与天无极如日光,千秋万岁乐未央。[8]

(外)湅冶铜华清而明,以之为镜宜文章,延年益寿去不祥,与天无极如日光,千秋万岁,长乐未央。

(内)长乐未央,利子孙,宜兄弟,寿万年,长相保兮,宜子孙,万年固常新。[9]

《说文解字》:“寿,久也。”《论语·雍也》:“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寿,即长久也。“延年益寿”就是延绵生命使之长久之义。“千秋”即为千年,形容岁月长久。“岁”亦与年同义,“万岁”即为万年,镜铭“千秋万岁”亦作“千秋万年”、“寿万年”、“千秋万世”等。“与天相寿”、“与地相长”、“与天无极”、“与天无极如日月”等就是说生命能够像自然界的天和地、太阳与月亮一样长久,以此来寄寓长生不老之愿,寓意生命与天地、日月同长,正合于《诗·大雅·天保》描述的“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从民俗学上说,自然界的天、地、日、月一直就是早期人类顶礼膜拜的原始信仰,我国古代有关它们的种种神话就是这种信仰的反映。这里将生命与之比较,不仅表达了人类对长生不老的渴求,同时也寄寓了个体生命如同天地、日月一般的神圣辉煌,光芒永驻。

新莽以后,铜镜制作工艺空前繁荣,神兽纹、画像纹镜类兴起,铭文也明显变长,吉祥语内容更加丰富起来。首先,除了偶见西汉长寿吉语之外,出现了“寿敝金石”、“寿如金石”等新内容,常与“西王母”、“如侯王”、“佳且好”等组成七言吉语,常见于七言镜、尚方镜、和各类姓氏镜铭文。同时“寿如金石”、“寿如山石”等四言吉语也见于东汉中晚期的连弧纹镜类。如:

尚方御镜大毋伤,左龙右虎辟不祥,朱雀玄武顺阴阳,子孙备具居中央,长保二亲乐富昌,徘徊名山采神草,寿敝金石如侯王。[4]

尚方作镜佳且好,苍龙白虎辟除道,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寿如金石之国保。[10]

桼(七)言之纪从镜始,湅铜锡去恶滓,以之为镜宜子,长保二亲乐无极,寿幤(敝)金石西王母,常安作。[11]

桼(七)言之纪从镜始,长保二亲利孙子,辟去不祥宜贾市,寿如金石孝父母,乐乃始。[4]

王氏佳镜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饮玉泉饥食枣,浮游天下遨四海,寿如金石为国保,左龙右虎。[12]

(外)寿如金石佳且好兮 (内)长宜子孙[1]

(外)长宜子孙 (内)位至三公,寿如山石[4]

其次,东汉镜铭出现了“上有仙人不知老”、“千秋万世不知老”等新型的七言吉语,并且常伴随有神仙、神兽、神山、仙药等相关文辞,也与“寿如金石”、“千秋万年”、“寿万年”之类吉语同时出现。如:

尚方作镜真大巧,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浮由(游)天下遨四海,徘徊名山采芝草。[1]

尚方作镜真大巧,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寿万年。[1]

尚方作镜佳且好,左有龙蛟右白虎,前有朱雀后玄武,令人富贵宜孙子,仙人王乔赤松子,千秋万世不知老。[13]

袁氏作镜真大巧,青龙在左白虎居右,上有仙人子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千秋万年寿。[12]

“寿如金石”、“寿如山石”或作“生如石”、“生如山石”,均指生命如金石、山石一般,长久存在。沈培先生认为“寿敝金石”的“敝”当理解为“终、尽”,“寿敝金石”就是寿命与金石相终,即永远存在的意思,可从[14]。由于金石具有坚硬、亘古不变的特性,以此来寄寓生命永远长存,与金石同长的美好愿望。《说文解字》:“老,考也。七十曰老。”亦喻终老。所谓仙人,就是神话传说中长生不老,有种种神通的人。“上有仙人不知老”犹言生命如蓬莱等神山得道的仙人不会终老,与“千秋万世不知老”意思相同,偶尔和“寿如金石” 等铭文连用,一同表达长生不老之义。

综上铭文基本概括了汉代镜铭长寿吉语的主要内容,且在不同时期,其表现形式与内容特征有所不同:(1)西汉前期至武帝时期,铭文多三言或四言,常见“千秋万岁”、“延年益寿”、“与天无极”、“与地相长”、“与天相寿”等长寿吉语。(2)昭帝至西汉晚期,铜华镜铭文盛行,长寿吉语变为七言,常见“延年益寿去不祥”、“与天无极如日光”、“千秋万岁乐未央”等。(3)新莽至东汉时期,尚方镜、姓氏镜盛行,铭文吉语以四言、七言居常,长寿吉语流行“寿敝金石西王母”、“寿如金石为国保”,以及“上有仙人不知老”、“千秋万世不知老”等内容,并出现许多神仙类长寿铭文。

二、长寿吉语表达了汉代人对长生不老的渴求

长寿和长生一直都是人类的美好追求。早在远古时期就有许多长生不老的神话,后来人们把这些美好愿望寄情于文字,散见于各类文献典籍。《尚书·洪范》就将“寿”列为“五福”之首。《诗经》中也有不少关于长寿吉祥语的记载,如《大雅·江汉》:“虎拜稽首,对扬王休,作召公考,天子万寿!”《鲁颂·閟宫》:“万有千岁,眉寿无有害!”就是对天子长寿的祝福;《小雅·信南山》:“畀我尸宾,寿考万年。”《小雅·南山有台》:“乐只君子,万寿无期(疆)。”正是对贵族长寿的祝愿;《豳风·七月》:“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这是平民百姓年终在公堂上举杯痛饮时许下的美好愿望,等等。先秦金文亦能见到类似的长寿吉语,如“眉寿”(《小克鼎》)、“大寿万年”(《秦公钟》)、“万寿无疆”(《虢季子白盘》)、“万年无疆”(《小克鼎》)、“眉寿无疆”(《秦公簋》)、“眉寿万年无疆”(《鲁大司徒匜》)等。此外,在战国时期的印玺上,也出现了一些祈求福善的吉语玺,其中绝大部分与长寿有关,如“君寿”、“寿善”、“亲寿”、“有生”、“长生”、“千岁”、“百年”、“千秋”等,或许是主人希望这些随身佩带的吉祥语能带来好运,保佑自己长生长寿[15]。

汉代长寿吉语正是在先秦吉语文化中逐渐丰富发展起来,而且表现形式和内容更加多元,以二言、四言、八言居多,同时融入了汉代人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它除了常见于汉代镜铭外,亦见于汉代的印章、瓦当、砖文、锦织,甚至漆器等与百姓生活紧密相关的物品之上。如汉代印章就有“长寿”、“寿乐”、“安寿”、“永寿”、“日寿”、“延寿”、“千秋”、“千秋万岁”、“延年未央”、“与天无极”等长寿吉语[16]。汉代瓦当亦多见长寿铭文,如郑州市西北郊古荥阳城址出土的汉瓦当,几乎都与祈福长寿有关:“千秋万岁”、“长生无极”、“亿年无疆”、“万世宫”、“高安万世”、“长乐未央千秋万世昌”、“维天辟灵延元万年天下康宁”等[17]。在汉代砖文中也常有长寿吉祥语,如西汉宫殿的铺地砖就有吉语铭文“单于和亲、千秋万岁、安乐未央”、“长乐未央、子孙益昌、千秋万岁”等,尤其是西汉建章宫旧址出土的“延年益寿、与天相侍、日月同光”长寿吉语,与汉镜铭“与天相寿”、“延年益寿去不祥,与天无极如日月之光”如出一辙,甚是罕见[18]。另外,汉代锦织上也常见“延年益寿”、“延年益寿大宜子孙”、“延年益寿长葆子孙”、“长寿明光”、“安乐如意长寿无极”、“千秋万岁宜子孙”等长寿吉祥语[19]。甚至罕见的漆器文字中也发现吉祥语,如江苏邗江胡场一号墓的漆案底部就有用朱漆书写的“千秋”二字吉语[20]。

这些祈福长寿的吉祥语几乎渗透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从人们随身佩戴的印章,到作为日常生活器具的漆器,再到女性的梳妆用品铜镜,以及各种精美的锦织手工艺品,都无不有吉祥语表现其中,甚至建筑宫殿所用的砖石和瓦当上也随处可见祈福长寿的文字。可见汉代人对长寿不老的渴望又是多么的强烈。特别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人们迷信于天人感应,更是以谶纬、符箓、禁咒等巫术相附会,将自然界一些偶然现象看成将来要应验的预兆,并以此去解释儒家的经义,即所谓“天降符命,与人事相应。”这些近乎迷信的观念在客观上却大大地扩展了吉祥语的内容和影响,形成了汉代社会独特的民俗风情和吉祥文化。镜铭吉语就是吉祥文化的产物,折射出汉民族绚丽多姿的文化形态。西汉镜铭常见的“千秋万岁”、“延年益寿”、“与天无极”、“与天相寿”、“寿万年”等吉语内容从先秦时期的吉颂语中演变而来,并多见于汉代各类吉祥文字,表达了汉代社会人们追求长寿和长生的朴素福善价值观。

镜铭长寿吉语也表现出自身的个性特点,这与书写载体——铜镜的特殊性息息相关。在汉代人的意识中,铜镜本身就是一种灵物。它不仅仅是日常整妆用的照鉴器具,同时也具有辟邪护身的神性。古代墓葬中常见墓主身体上或身旁常放置铜镜,当是保佑逝者安息之用。如汉代满城墓葬中的刘胜和窦绾都穿金缕玉衣,其中窦绾手握玉器,“左手还持一小铜镜”用来护佑[21]。镜铭常见“去不祥”、“辟去不祥”正是对汉镜辟邪佑身特征的反映。由于汉代人笃信铜镜可以辟邪,所以在人死后被放入墓葬,保佑逝者安息,而人们在生活中常有随身佩镜的习惯。这在汉镜铭文中也有体现。如镜铭“镜以此行,服者君卿”的“服”就是佩带的意思,与银雀山汉简《孙膑兵法·势备》的“何以知剑之为陈也?旦暮服之,未必用也”的“服”意同[22],大意是说临行前赠送铜镜作为信物,希望君卿随身佩带。这些说明汉代人除了用铜镜梳妆照容之外,还有随身佩镜的风俗,诸如“延年益寿去不祥”等铸刻在铜镜背面的长寿吉语,不仅仅是为了祈福,也暗含了持镜主人希望这些随身佩带的吉祥文字能够借助铜镜的神性保佑自己没有灾祸,健康长寿。

三、长寿吉语反映了盛行两汉的道教神仙思想

东汉镜铭的长寿吉语则更多与当时盛行的羽化成仙、神仙方术思想相结合,表现了汉代社会特殊的民间信仰和早期道教文化。秦汉时期神仙思想盛行,秦始皇时代就曾多次派方士入海求仙,西汉武帝对神仙方术的迷恋比秦始皇更甚。《史记·封禅书》载:“少君言上曰:祠灶则致物,致物而丹沙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为以饮食器则益寿,益寿而海中蓬莱仙者乃可见,见之以封禅则不死,黄帝是也。臣尝游海上,见安期生,安期生食巨枣,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莱中,合则见人,不合则隐。”[23]汉武帝对方士的妄言却是深信不疑。方士说丹砂可以化为黄金之说,于是命令方士炼丹服食。方士说黄帝封禅升天,封禅就可以不死,于是又上泰山去封禅,还曾经“宿留海上,与方士传车及间使求仙人以千数。”[24]由于武帝在位的时间长达50余年,其羽化成仙、长生不老的思想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了社会各阶层的思想意识之中,成为汉代时尚的社会潮流。到了新莽、东汉时期,阴阳五行、谶纬迷信更见盛行,风靡一时。

镜铭长寿吉语此时已经打上了原始道教文化的烙印,“寿敝金石西王母”、“上有仙人不知老”等吉语深受阴阳五行、羽化成仙思潮的影响,出现了许多与神仙、神兽、神山、仙药相关的长寿铭文。这正如林素清先生所言:“镜铭所述正和当时社会弥漫阴阳五行,谶纬迷信的情况相吻合,而且字里行间充溢着羽化升仙,祥瑞避邪的意念。除了长乐、富贵仍是一般追求的理想外,求仙、服药、希望达到长生久视的目标,更是当时人渴望的境界。”[25]作为一种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器具铭文,尚且如此充分地表现阴阳五行与神仙追求,足见汉人意识中浸透的长生不老、神仙羽化观念与幻想是多么的根深蒂固。最早出现在汉镜铭吉语中的神仙是西王母。东汉神兽纹镜、画像镜的铭文中屡见 “西王母”字样,除了“寿敝金石西王母”外,还有“寿如东王父西王母”[26]、“上有东王公西王母”[27]等。东汉画像镜纹饰常见典型的西王母肖像:列居中心,头戴玉胜、正襟危坐、羽人、瑞兽等侍其左右。这个形象也常见于汉代的画像石、砖、摇钱树、壁画、漆器等出土实物。西王母传说大概起源于春秋战国之间,在《穆天子传》、《山海经》等古籍中均有记载,后来逐渐被美化,到了汉代变成无所不通的神仙,俨然成为神仙世界的领袖。西王母一方面掌握长生不死之术,能够长生、长寿和不老,被视为长生不老的象征;另一方面,西王母又是传说中掌管不死之药的神,能制造出不死仙药。在东汉画像镜的纹饰中西王母身边常出现一只或两只玉兔捣药的画面,有时亦有两个羽人捣药的情景,就是这种传说的反映。人们对西王母顶礼膜拜,希望能够获得不老之术,延年益寿,又祈求西王母赐予不死仙药而长生不老。西王母作为汉代社会最受百姓爱戴的神仙,逐渐演变为一种民间信仰,在汉代的镜铭中已然成为象征性的文化符号。与西王母相对出现的仙人是东王公,亦作东王父,相传掌管仙人名籍,出现稍晚于西王母。其他神仙如王子乔、赤松子、黄帝、伯牙等,个个都是得道仙人,有着凡人所没有的神通,能够长寿不老,亦是汉代人思慕崇拜的偶像。

与神仙关系密切的还有神兽、仙山和仙药等。镜铭中的神兽主要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也是汉镜中最常见的祥瑞图像,分置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坐镇四方,可以除凶辟邪。镜铭“左龙右虎辟不祥,朱雀玄武顺阴阳”正好与这些纹饰图案相互呼应。神兽往往又是神仙的坐骑,有腾云驾雾的本事,神仙居住的仙山生长着不老仙药,人们常幻想着能够驾神兽,访仙人,采仙药。镜铭“上大山,见神人,食玉英,饮醴泉,驾蛟龙,乘浮云,白虎引兮直上天……”[4]正是描绘了如此一幅似真似幻的灵异仙境。“上大山”(也作华山,传说是黄帝常游的五座神山之一)与“徘徊名山”一样,均是道家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等神山,西王母、王子乔等仙人就住在那里。引着白虎,驾着神龙,乘着浮云,觅访仙人,饮食不死仙药,这惟妙惟肖的描述,不禁让世人神往。镜铭中的仙药常见玉英、芝草、玉泉和枣。玉英即玉树的花。《列子·汤问》记载在仙岛上“珠之树皆丛生,华(花)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就是说吃了玉树的花果就可不死不老。“芝草”亦作“神草”,相传为道家仙药,服之能延年益寿,故称灵芝、灵芝草或不死药。“玉泉”也作“醴泉”,传说为昆仑山上的泉名,长饮玉泉,可以长寿。《庄子·秋水》曰南方有名叫鹓的仙鸟,从南海飞往北海,路上非醴泉不饮,说明醴泉并非凡间之水。镜铭“饥食枣”则是援引了汉武帝言仙人安期生“食巨枣,大如瓜”的传说,枣也就成了与玉英、芝草、玉泉并列的不死仙药,寄托了汉武帝时期长生不老的神话。

[参考文献]

[1]周世荣.湖南出土汉代铜镜文字研究[J].古文字研究,1986(14):70,70,87,78,87.

[2]徐孝忠.安徽淮南市博物馆收藏的几件古代铜镜[J].文物,1993(4):87-89.

[3]徐州博物馆.江苏徐州市翠屏山刘治墓发掘简报[J].考古,2008(9):21.

[4] 林素清.两汉镜铭汇编[C]//古文字论文集.台北:国立编译馆,1989:252、252、252、294、263、247、270.

[5]全洪.南越国铜镜论述[J].考古学报,1998(3):307-330.

[6]襄樊市博物馆.襄樊市博物馆藏铜镜选介[J].考古,1994(1):96.

[7]孔繁刚.山东沂水县征集的古代铜镜[J].文物,1991(7):88-94,80.

[8]扬州博物馆.江苏邗江县姚庄102号汉墓[J].考古,2000(4):50.

[9]罗芳贤.固原博物馆收藏的铜镜[J].考古与文物,1996(2):93.

[10]邹城市文物管理局.山东邹城古代铜镜选粹[J].文物,1997(7):68.

[11] [清]陈介祺藏,宣哲辑.簠齐藏镜[M].蟫隐庐石印本,1925:卷下6-7.

[12]国家图书馆金石拓片组.陈介祺藏古拓本选编·铜镜卷[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132.

[13]程红.合肥出土,征集的部分古代铜镜[J].文物,1998(10):82-85.

[14]沈培.寿敝金石“与”寿敝天地[J].中国文字研究,2007(1):50-59.

[15]陈光田.论战国吉语玺中所蕴含的祈福思想[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4):71-74.

[16]陈光田.从吉语格言印论汉代祈福修身的思想[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06(4):63-67.

[17]张松林.郑州市西北郊区考古调查简报[J].中原文物,1986(4):1-11,101.

[18]黄惇.秦汉魏晋南北朝书法史[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106-107.

[19]于志勇.楼兰——尼雅地区出土汉晋文字织锦初探[J].中国历史文物,2003(6):38-48.

[20]洪石.战国秦汉漆器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

[21]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满城发掘队.满城汉墓发掘纪要[J].考古,1972(1):15.

[22]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5:2054.

[23]司马迁.史记·封禅书[M].北京:中华书局,1959:1385.

[24]司马迁.史记·孝武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59:475.

[25] 林素清.两汉镜铭所见吉语研究[C]//汉代文学与思想学术研讨会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170.

[26]鲁惟一,李学勤.七面纪年镜(居摄至元兴)的真伪[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2(6):25-37.

[27]胡新立,王军.山东邹城古代铜镜选粹[J].文物,1997(7):65-68.

猜你喜欢

延年益寿西王母无极
西王母信仰的大传统与小传统
无极归一
我们能否为太阳“延年益寿”?
每天走20分钟延年益寿
浅析西王母形象演变及其原因
浅析西王母形象演变及其原因
紧紧握手会延年益寿
读《现代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