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导师制”在神经外科临床型研究生培养中的实施

2014-03-06杨新健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4年2期
关键词:双导师制专业学位导师制

汪 阳,杨新健

(首都医科大学 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北京天坛医院 神经介入科,北京 100050)

神经外科是外科学领域中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需要大量人才,因此神经外科研究生的培养有重要作用。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我国目前研究生教育的主要任务,尤其是在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显得更加重要。如何做好神经外科研究生的培养,不同的院校有各自的经验。我们发现目前神经外科临床型研究生培养迫切需要转变观念、不断探索和完善神经外科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双导师制”是近年来常被提及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之一[1-2],所谓“双导师培养”,就是每位研究生有两位指导教师。其中一位是第一导师,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导师,而另一位则是副导师[3]。本文探讨近几年将“双导师制”应用于培养神经外科临床型研究生的经验。

1 神经外科研究生培养面临的挑战

目前培养研究生主要采取单一的导师负责制,从招生选才、入学后选修专业课程到选定研究课题、参与临床实践、完成论文等培养的全过程主要靠导师进行个别指导,学生的知识结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师的知识内涵。由于神经外科是三级学科,神经外科研究生在读期间要在二级学科轮转,有很长时间不在导师的科室,以往“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实施困难。另外,随着研究生培养规模的迅速扩大,而相应导师的遴选和培训工作略显不足,许多导师还不能做到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特点和关键环节,没能充分利用和整合好整个学校的教学和科研资源,不能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4]。

现在研究生生源主要分两部分,一部分来源于应届本科毕业生,这些学生反应灵敏,接受能力较强,在本科教育中学习的基础知识较全面,尚未接触到临床具体的专业,缺乏临床经验;另一部分来源于已经毕业在各单位工作的医生,这些学生有一定的临床专业工作经验。由于他们存在工作经历和阅历的差异,入学前所接受临床技能训练状况的不同,入学时基础理论和临床技能掌握水平的不一,增加了培养的难度。

2 双导师制在神经外科专业研究生培养中的实施模式

实行双导师制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教学相长、互相促进。根据其它专业的经验,双导师制有很多种实施方式,包括校内外联合、跨专业联合等。我科采用了以下两种实施模式。

2.1 分工型双导师制

神经外科导师多是具有丰富临床实践工作经验的临床老师,由于导师平时忙于临床,忽略了科研,使大部分研究生的培养不够全面。临床型研究生相比科学型研究生在临床时间更多,科研相对薄弱,因此加强科研能力培养在医学研究生教育中至关重要。采用这种模式时,常为研究生配备一名科研副导师,在入学开始就培养他们的科研意识,督促其看文献,定课题,使其能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有意识有目的的搜集与科研有关的资料,增强在临床上的科研嗅觉敏感性,将更有助于他们以后的成长。从研究生长远的专业发展来看,科研能力的培养必须加强,因为早期接受科研训练的研究生工作以后,能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这种模式适于大部分临床型神经外科研究生的培养。

2.2 联合型双导师制

是指由校内导师和校外合作导师共同组成的导师组负责制度,通过校内外导师的共同指导与配合,达到提高研究生整体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的。这种情况主要是导师有跨学科研究需求和已经建立跨学科合作。对于交叉学科的研究,更趋向于跳出本院(校)的圈子,到国内找到领先的专家,聘请他们作为副导师,研究生可以充分地利用院内外的丰富资源,使研究质量获得质的飞跃,同时使导师队伍的整体水平获得明显提升。对于个别开展国际合作研究的项目,还派遣研究生到国外技术领先的大学、医疗机构或研究机构进行短期的合作专项职业技能培训,使得研究生在某方面的医疗技术和科研工作能力水平明显提高。

上述两种模式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渗透的。目的都是将临床专业的实践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使神经外科临床型研究生做到“博”与“专”的统一,使其通过培养获取较强的医疗综合能力。

3 “双导师制”的质量控制

首先,导师始终是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导师应从总体上把握好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的各个环节,不能因为有了副导师而降低对导师的要求。坚持每周例会,所有的研究生和副导师都到场,最后导师和副导师共同商讨下一步的教学进度要求。有学生、导师、副导师三方都积极主动,才能带来所期望的理想效果,才能帮助医学专业研究生更快地提高工作学习和创新工作能力。否则,就会使“双导师制”的实施受到阻碍而流于形式。

其次,在副导师的筛选中,还特别注意从培养研究生导师队伍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青年教师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参与、指导临床型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副导师的遴选不仅要求其业务能力强、经验丰富、高年资中级职称以上,还需要其可以用专业英语娴熟地交流、热心于教学工作并且有充足的时间保证。年轻的副导师能够从参与研究生培养中获得锻炼,成为今后导师队伍的可靠后备人才。

由于“双导师制”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因此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各种困难。所以,每个学生的培养还是应该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定期要有双导师对研究生的临床和科研能力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指导下一步的教学计划安排。此外,联合型双导师制时,学生与校内导师的接触减少,可能导致校内导师和研究生之间不能有效地沟通,校内导师不能随时了解研究生的学习动态,从而增加了研究生管理的难度,是需要注意的重点问题。

总之,实行双导师制必须以学生为本,调动一切教育资源和手段,结合理论知识学习和临床技能培养,为神经外科研究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双导师制”的优越性已经开始在实践中被不断证实[2],其他专业研究生教育如果能够结合“双导师制”这种教学模式,结合各自专业的特点,贯彻国家研究生的培养精神,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1]羌建峰,王晓冬,戴正庆.论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双导师制[J].医学与哲学,2010,31(17):74-75.

[2]杨子荣,周清泉,董卫国,等.实施双导师制培养医学研究生的实践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0,30(4):624-625.

[3]邵 燕.推行双导师制 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7):82-83,93.

[4]林 青,罗 瑾.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难点与解决对策[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2):238-240.

猜你喜欢

双导师制专业学位导师制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
——MTA教育中心
试析落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的要素和模式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对外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规范化培养的实践性探索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基于项目导师制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