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中医师培养计划实施的保障机制研究
——以广州中医药大学为例
2014-03-06冯毅翀许金叶史亚飞潘华峰任金玲
冯毅翀,许金叶,史亚飞,严 艳,潘华峰,任金玲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40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将“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高等院校要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和卓越工程师、医师等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专业素质与实践能力[1]。中医学是我国医疗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经济发展转型升级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结合纲要的精神和要求,大力推进中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培养出一大批卓越中医师及学术骨干,使其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都能够表现卓越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项目以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学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改革为例,探索卓越中医师培养计划实施中的保障机制,以期创建一条现代中医师成才的新途径。
1 广州中医药大学卓越中医师培养计划实施情况
长期以来,广州中医药大学致力于准确把握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定位,逐步建立起了以中医临床特色为主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符合中医临床人才自身成长规律的培养方案和评价考核体系,而在实施卓越中医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过程中,已经进行的主要改革措施,包括以下内容:
1.1 形成了“基础训练-专业强化-名师指导”三段一体式培养新体系
第一阶段为基础训练阶段(8个月),包括实施模块式课程设置与改革(研究生课程学习)和临床前期训练,其特点是依托我校中医临床基础国家重点学科优势,将四大经典诊疗思维内容融入到教学过程中;第二阶段为专业基础训练阶段(16个月),在所属二级学科进行专业知识与技能强化训练,实行24小时住院医师总值班制,要求达到高年资住院医师的水平,学期末严格实施中期考核制度,未达到要求,转为硕士学习;第三阶段为专业强化提升阶段(36个月),将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有效结合、名校与名校联合培养有效结合,实现双导师指导制和国外访学制,通过本阶段学习提升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
1.2 确立了PBL、案例式中医临床课程教学新体系
结合临床实际开展床边教学和案例式教学,完成课程学习提高了课程的应用性、系统性、即时性。加大任课教师队伍建设,遴选一批优秀高年资、高水平临床医师担任主讲教师,小班教学。组织专家制定以器官系统(或问题、病例)为主轴的问题导向性学习(Problem-based Learing,PBL)教学计划与方案,开展教学。同时,遵循中医临床特点,进一步提升中医名师医案教学的力度,培养中医诊疗思维。建设一批案例式的课程与教材,同时鼓励主讲教师结合临床实际,即时编写讲义,与学生互动,实现理论与应用的有机结合。
1.3 构建了学生与医师(职工)双重身份结合的管理新机制
成立校院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专家指导小组、导师指导小组,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等各环节进行有效指导,统一管理。改革学生学籍管理机制,尝试将学籍管理纳入医院人事管理范围,研究生除具备学生身份外,按照临床医师或医院员工对待,实现学习与工作的有机结合,实践性学习,提高其主人公意识,全身心投入临床实践,提高临床水平、加速人才成长。在此基础上,由医院支付研究生工作酬劳,提高研究生待遇,并建立相应的奖助学金制度,实现与国外医学实践教学环节的接轨。
2 卓越中医师培养计划实施的保障机制探讨
2.1 拓展招生渠道、改革考试考核环节、选拔优秀人才
生源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第一步。学校结合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以知识结构、专业素质、创新能力为考核重点,综合选拔具有较强创新潜质的人才,并从同源、异源生源跨学科复合型选拔、从本科教育、硕士教育和博士教育的大教育观统筹考虑、系统设计,建设卓越中医人才招生的立交桥。为保证卓越班的生源质量,作者所在院校拓宽宣传渠道、吸引优质生源。例如通过科学合理地制订招生简章及专业目录,及时向考生和社会公布;通过网络、报刊、印发招生简章单行本、考博咨询会等等。为保证优秀人才的选拔,专门制定了《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博连读卓越研究生培养工作实施细则》,按照择优录取、宁缺毋滥的原则,申请条件严格、申请与审批程序公开透明:申请人下载填写《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博连读研究生转博中期考核表》,提供课程学习成绩、学术讲座、科研情况、临床能力考核情况等附件材料;由各二级单位组织考核评分,其中,业务审核由不少于3名专家组成的考核小组对学生进行考评;学校统一组织开展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考试,考试通过后报主管校长批准,方可获得转博资格,并参加国家博士生入学外语考试,外语成绩达到当年博士招生录取分数线,才能转入博士阶段学习。
2.2 科研能力和临床水平卓越的导师队伍建设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大学本科教育相比,研究生教育必须具备更多更好的条件,其中导师队伍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之一。学校依据招生的客观形势和学位委员会的相关要求,完善相关规章制度,致力于改善导师队伍的年龄、学历和知识结构,增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
为保证导师队伍的科研能力和临床水平,作者所在院校制定了严格的导师遴选制度,在遴选实施过程中严格把关。对已经遴选成为博士生导师的,对其实施定期培训工作,并施以重点学科经费支持。目前,作者所在院校导师队伍中有邓铁涛、王建华、欧明、李国桥等享誉国内外的终身教授、首席教授,已建设成以名老专家(中医)为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组成的学术造诣高、技术力量强、年龄与学历结构合理的可持续发展的临床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导师队伍。而作者所在院校博士生导师主持的科研总经费超过1亿元,同时,博士生导师共获得国家级科研成果奖励9项,省部级超过100项。总的说来,导师队伍的建设不断完善、梯队也更趋于合理,这为临床医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深入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3 附属非直属教学医院的发展建设
广州中医药大学临床专业研究生教育主要依托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祈福医院和粤海医院等5所直属医院,以及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广州市中医院、番禺区中心医院等20余所颇具特色的非直属附属医院。雄厚的医院实力,为临床轮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保证了研究生临床实践锻炼和临床能力的提高。
不断加强临床教学医院的行风行规建设,树立博士研究生的医风医德。完善设备设施,注重专科和重点学科的建设,突出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培养掌握特色中医诊疗技术、能解决疑难专科病的优秀中医师。附属医院先后获得全国百佳医院、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创建文明行业示范点、全国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等一系列荣誉。其中呼吸病专科、脑病专科、心血管病专科、皮肤病专科、肾病专科、妇科病专科、泌尿男科病专科、颈椎病专科、骨关节病专科、消化病专科、肿瘤病专科、糖尿病专科、风湿病专科和肝病专科等百余个专科在国内和省内处于领先地位。
2.4 研究生奖助体系的确立与完善
建立奖助学金体系是吸引优秀生源,激励学生成才、自力更生的重要手段,对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长效保障机制和内在激励机制、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卓越中医师成长有着重大意义。作者所在院校积极开展建立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长效机制试点,目前,已初步设立以学校-企业-校友联合的扶持培育、优秀奖励、励志求学和助贫助困等多元化的研究生奖助体系。
同时,打破过去在助学金分配制度方面的大锅饭、不平等现象,全面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能力,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及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以适应国民经济建设对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需要。改革后新的“奖助”体系主要包括基本奖学金、研究生新生优秀奖学金、卓越中医师培养计划基金,还有助研、助教、助管(统称“三助”)。从导师所出的助研费中提供经费,以学生助研工作的质量和数量为依据。实行新的“奖助”体系,使研究生获得的奖助学金平均比过去提高了约50%。此外,为配合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学校从“211工程”中筹措经费,实施了研究生创新计划,具体包括研究生创新基金、国际一流大学访学计划和优秀拔尖人才培养计划三项。
中医学目前只有广州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江西中医学院等少数中医药院校在探讨(与实施)卓越中医师(卓越中医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改革,但均属于起步阶段。广州中医药大学从新时期我国国情出发,率先对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实施与住院医师培训制度相结合的硕博连读卓越中医师计划,由于处于改革创新的初期,尚未构建完善的培养模式[2]。但我们希望在逐步完善的保障机制(措施)的建设与确立下,预计在未来五年里培养出具有国际眼光、创新思维,高层次创新型临床中医师300人,其中的大部人成为青年骨干和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后备继承人,为中医特色诊疗技术的继承与发扬作出卓越贡献,成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生力军。而所建立的“基础训练-专业强化-名师指导”三段一体式培养新体系,以PBL、案例式教学改革为核心的全新课程体系、学生与职工两重身份有机吻合的全新管理机制,能够在中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广泛推广,被全国拥有相关学位授予权的知名中医院校所采纳,推动整个中医药学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韩立民,叶耀辉,何春生.卓越中医师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医教育,2012,31(1):15-17.
[2]杨济源,潘建科,刘 军,等. 浅探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博连读卓越中医师培养模式[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1(5):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