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原医学通用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2014-03-06周其全罗勇军宋桐林高钰琪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4年2期
关键词:高原病高原地区高原

周其全,罗 荣,罗勇军,宋桐林,高钰琪

(第三军医大学 高原军事医学系,重庆 400038)

我国是世界上高原面积最大、海拔最高、居住人口最多的国家,不仅战略地位重要,军事、经费地位也十分重要。随着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进驻高原的人群成倍增加,因公务、商务、开发、旅游等来往于高原地区的人数与日俱增。据统计,仅2007年进入西藏高原的人数就超过400万人次,2009年进入西藏高原的人数超过700万人次,同比增长75%。人类在高原地区的活动较以往大大增多。因此,目前高原既是我国的战略防御地区,也是历史上高原人口流动最多、经济建设最活跃的时期。但高原环境十分恶劣,海拔3,000米以上高原的低压、低氧等因素严重影响高原居民的健康,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高原病和居民高原劳动能力的降低。由于高原病的发病率高、危害大,是影响高原军民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主要疾病,也是制约高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重要因素[1]。因此,培养和建设一批高原上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原医学人才对维护高原军民的健康、维持边疆地区稳定、确保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和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安全和促进高原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都十分重要。

为此,作者所在校自2001年开始招收高原医学专业本科生学员,至今先后已有8批300多名学员毕业后分配在高原基层一线,担负着高原军民的健康维护和卫生保障工作,至此该校高原医学教学已成为全国和全世界唯一具有的学历教育、任职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高原医学培训基地,是高原地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人才培养中心。自2001年招收高原医学专业本科生学员以来,该校已经在高原医学专业的学科人才建设、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建立了以高原疾病学、高原医学地理学、高原军队卫生学、高原病理生理学、高原流行病学、高原卫生勤务学为主体的高原医学学科体系[2],编写了高原疾病学、高原军事医学地理学、高原军队卫生学、高原病理生理学、高原流行病学等我国国内唯一的高原医学专业培训教材,形成了以学校理论教学为主体、以高原现场教学为补充,以医院实习为基础,社会实践为辅助的教学模式[3-4],围绕高原医学专业教学,学员走出教室进入高原进行现场教学和社会实践,通过3个月的高原医学专业的强化训练,学员大都能胜任高原基层部队任职需要。但是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也暴露出来了不少问题。一是教学模式单一,虽然有高原现场教学,但没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是从书本到书本,重理论、轻实践;虽然有高原现场教学,但高原实践不够深入,学员该掌握的内容没有全部掌握,该操作的项目没有时间去操作,很多内容只是见习,没有自己亲自动手操作练习,没有亲自动手处理高原病病人,学得不深入不扎实。二是教学方法单一,现今高原医学专业课大多数理论课仍然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理论教学脱离实际,脱离临床,看不到高原病病人,即使到高原上课,多数教师只讲理论,不带学员到临床见习病人,待全部理论讲授完再进入临床见习,很多病例是看不到的,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三是教学对象单一,毕业学员不能满足高原任职需要。由于高原地域辽阔,需要的高原医学人才多,仅靠每年招收的高原医学专业学员毕业后分配到高原基层任职,远远不能满足高原基层单位的需要。因此必须突出高原任职需要,改革培养模式,改革训练方法,加大培训力度,才能解决高原医学人才短缺的现状,满足高原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求。为了能改变这一现状,应立足高原建设发展需求,围绕高原任职需要,全系人员经过反复酝酿,明确了定位,决定改革完善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增加高原训练内容和高原实践时间,扩大培训对象和培训层次,提高高原任职能力,解决高原医学人才短缺的现状,为高原基层单位培训更多更实用的高原医学全科人才。

1 突出高原任职需要,改革培训模式

高原医学虽然是新兴学科,但办学之初仍采用的是单一传统模式,没能从根本上改变,仍然是从书本到书本,重理论、轻实践,虽然有高原现场教学但实践不够深入,学员该掌握的内容没有全部掌握,该操作的项目没有时间去操作,很多内容只是见习,没有自己亲自动手操作,没有亲自动手处理高原病病人,学得不深入不扎实。为了能改变这一现状,作者及团队用了3年时间对原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正,修订完善了现有的培养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高原医学专业课程体系[5],修订专业课程标准,重新修改再版了配套的专业教材,删减一些不必要的人文课和选修课,加强专业课教学和高原临床实践,围绕高原基层任职需求,在学历教育上进一步探索以高原现场教学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形成较完善的“3+2”的教学模式(即3年基础临床课,1年高原专业课,1年临床实习)。在任职教育上,进一步探索非高原医学专业毕业的高原军医任职教育的培训模式和课程体系,逐步形成了部队与院校联合培养的“1+1”培训模式(院校培训1个月,部队见习实践1个月),以在职培训为主。在研究生教育上,进一步加大高原医学专业培训力度,改革完善高原医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方法,形成以院校与高原医院相结合的“2+1”的培训模式(即2年或2年半的院校培训,1年或半年的高原临床实践),以高原医学实践培训为主。通过各种类型的培训,使之成为合格的高原军医,达到适应高原任职的第一需要,以满足高原地区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求。截止目前,经过作者所在校培训的各类高原医学人才都能胜任本职工作,基本满足了高原基层的卫生保障需求。不少人已经成为高原部队的卫生骨干,有的成为基层卫生主管,成为高原卫勤保障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

2 突出高原实践教学,改革培训方法

针对长期以来教学方法单一,理论教学脱离实际,脱离临床,看不到高原病病人,即使到高原上课,多数教师只讲理论,不带学员到临床见习病人,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的现象,作者改革了在培训方法,进一步探索完善了培训内容,采用理论与实验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课堂与现场结合、理论与实训结合、学校与部队结合、学校与社会结合、军事训练与专业学习结合的培养方法,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综合分析和临床应用能力为目的,探索更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体系。在具体教学方法上,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将课堂教学改为现场教学与床旁教学相结合,现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现场教学与科研活动相结合,使现场教学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在课堂讲授上,改革满堂灌的讲授方法,将问题式、讨论式、研究式、参与式等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入课堂[6],全面推行启发式教学,在启发式教学中采用设问、比较、场景、推理、情感、演示启发等多种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授课效果,促进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7]。在教学组织上,采用了灵活多样的组织方法,讲授不局限于课堂,实践不局限于病房,演练不局限于操场,以课内与课外结合、课堂与现场结合、理论与实训结合,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得到更多的锻炼,到部队和社会中去磨炼和摔打学生,锤炼过硬本领,使之尽早成才。

2.1 理论教学

(1)教学方法的改革

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将以往的课堂教学改为现场教学与床旁教学相结合,现场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现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现场教学与科研活动相结合,使现场教学与床旁教学、社会实践、科研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

现场教学:将学校课堂教学改为高原现场教学,在高原现场教学中分别采用问题导向讲授法、参与式教学法等方法增加课堂教学的启发性和趣味性,加强实践性,尽量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各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把现场教学搞得生动活泼。同时尽量优化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技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学习效果。

床旁教学:对于一些与临床联系紧密的教学内容课堂只讲授一般的概念和原理,临床表现、临床诊断与治疗原则尽量安排床旁教学,使学生能身临其景,感受病人的病痛与各种特殊症状,体验各种阳性体征,增强感性认识,增加直观印象。

临床实践:在理论教学的间隙穿插进入高山病科进行临床实践活动,跟随带课教师参与临床病人的查房、病例讨论、病例书写、医嘱下达、临床护理、病人随访,通过参加具体病人管理,增加对各种高山病的感性认识,提高对高原病处理的能力和技巧。

社会实践: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深入街道社区、厂矿企业、农村城镇、驻地部队,进行疾病普查、健康检查等,使学生了解基层、熟悉社会,增加感性认识[8]。

(2)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教学内容改革上重点探索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重点安排联系临床紧密、高原上常见的特发病讲授,讲清重点和难点;而对高原的常见内外科疾病只讲授高原发病特点,安排学生见习典型病例,其他内容不做重点讲授。同时紧紧围绕高原特发病的发生原因与机制,合理安排高原病的教学内容,使高原疾病学与高原临床实践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为高原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实践教学

由于高原医学专业本科生的教学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因此它不同于临床医学专业的临床教学,没有现成的教学模式可参照,必须设计一套能适应高原军事医学专业本科教学的全新临床实践教学模式,才能满足高原军事医学教学要求,为此作者采用了临床见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临床见习:临床见习以高山病科为核心,围绕高原特发病和高原地区常见的内外科疾病为半径进行临床见习,通过见习,使学员掌握高原特发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掌握高原地区其他常见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掌握高原冻伤、日光性皮炎、雪盲等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社会实践:利用课堂教学间隙组织学生深入街道社区、厂矿企业、农村城镇、驻地部队,进行高原疾病普查、高原不同人群健康调查等,使学生了解基层、熟悉社会,全面接触高原疾病,增加对高原疾病的感性认识。

专题讨论:选取典型的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与各类慢性高原病例,进行临床病例讨论和分析,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并参加科室的特殊病例会诊讨论,以增长见识,锻炼思维和表达能力。

2.3 科研活动

在教学中尽量安排一些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科研活动,如组织学生进行高原病发病情况调查,移居人群进驻高原前后群体自身的体力与脑力活动变化比较观察,进驻高原前后群体自身的血液流变性变化比较观察,以及藏族与汉族人群进驻高原前后各项生理指标变化的比较观察等等,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锻炼学生的自学与解决问题的能力[9]。通过6期高原医学专业学生和3期高原军医任职教育培训的实践,学生普遍认为,让学生自己参与科研活动这种方式,既能锻炼学生的科研技能,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知识学得扎实,学了就能应用,比课堂讲授印象更深,而且学习兴趣更浓,掌握的更牢靠,记忆更深刻。

3 突出高原发展需求,扩大培训层次

随着高原地区开发与建设步伐的加快,进驻高原的人群逐年增多,高原地区已经成为有史以来人口流动最多、经济建设最活跃的时期。由于高原的特殊地理环境,高原病仍然是影响进驻高原人群健康的主要因素。由此带来的主要问题是高原移居人群健康的维护已经成为高原卫生保障的主要任务,但长期以来高原地区缺医少药,虽然改革开放以后,高原地区的卫生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但高原医学的专业人才仍然很匮乏,部队的现状也是如此。尽管作者所在校先后毕业了200多名高原医学专业的本科生及时地补充到高原基层部队,但很多用人单位反映仍缺乏高原军医,因此除加强高原医学专业的本科生招生数量外,加强非高原医学专业的高原军医任职培训和高原医学专业研究生教育也已经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利用学校自身优势,结合学校的教育转型机会,积极争取国家和军队的政策支持,为此,应通过加大培训力度,增加培训批次,扩大培训层次,逐步形成了学历教育、任职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三位一体的教学格局,基本解决了高原医学人才短缺的现状。3年来培训各类人才(高原医学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和高原军医任职培训人员)500多人,毕业学员覆盖了我国高原地区的大部分用人单位,基本上满足了高原部队遂行多样化军事行动卫勤保障的需求[10],有力地保证了高原官兵和高原居民的身心健康,维护了边疆的稳定,有力地支援了高原地区的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王引虎, 崔建华, 阳盛洪, 等.我军高原军事医学发展现状与思考[J].西南国防医药, 2010, 20 (5):535-537.

[2]罗 荣,周其全.高原军事医学专业建设的探讨[J]. 西北医学教育, 2009, 17(3):435- 437.

[3]罗 荣,周其全,刘 锋,等.新形势下高原医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 2010,18(3):472-473.

[4]Yongjun Luo, Rong Luo, Weimin Li, et al. High altitude medicine eduction in china:Exploring a new medical eduction reform,High Altitude Medicine &Biology, 2012,13(1):1-3.

[5]罗勇军, 周其全, 杨 洪. 针对高原任职需要, 构建立体化高原军事医学教育体系[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0, 12(2):154- 155.

[6]周其全, 李维民, 罗 荣, 等. 参与式教学法在高原军事医学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J]. 西北医学教育, 2009,17(1):181- 183.

[7]罗勇军,周其全,刘福玉.紧紧围绕高原专业学员任职需求,培养学员自主学习能力[J].西南军医, 2011,13(4):767-768.

[8]罗勇军,周其全,杨 洪.围绕高原任职需求,积极开展高原社会实践[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0,12(3):269-271.

[9]周其全, 罗 荣, 罗勇军, 等.利用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科研兴趣,提高创新能力[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0,12(4):368-370.

[10]罗 荣, 郑 然. 瞄准卫勤保障需求提高任职教育质量[J].西北医学教育, 2009, 17(5):894-895.

猜你喜欢

高原病高原地区高原
高原往事
迸射
高原往事
高原往事
AV500系列无人直升机在高原地区完成试飞试验
Journal of High Altitude Medicine Editorial Acute or chronic mountain sickness,what′s the greater challenge?
高原地区流感病毒培养的条件优化
高原地区与非高原地区胸乳路径腔镜甲状腺手术的对比研究
藏族青少年再次返藏急性高原病发病率调查研究
31 例高原地区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