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文科专业实习模式的创新与探索

2014-03-06张万兵

关键词:文科生涯职业生涯

张万兵

(宜宾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宜宾 644007)

高等院校扩招以来,高校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了大众教育,并且高校的招生数量呈现出有增无减的趋势。在提高了国民素养的同时给就业带来了沉重的压力,特别是高校文科专业的就业问题日益显露。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字显示,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理工类本科毕业生是2002年的3.28倍,文科类本科毕业生总数是2002年的5.19倍,就业最为困难的是文科专业。为了解决高校文科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各大高校文科专业都在培养计划、设置的课程、教学过程的管理中寻找切实可行的办法,关注文科专业知识理论运用于社会实践的实习环节,以系统的视角提出切实可行的实习模式。实习模式就是指把高校文科所学的专业知识,在学校或社会企业环境中,进行模拟或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实践的方式、方法、手段与策略的总和,进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文科类专业学生就业铺垫有效路径。

一、高校文科专业实习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文科专业实习模式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学院统一组织模式,由学院直接将实习任务下达给各个实习指导教师,由其自行联系实习单位,与实习单位共同协商确定学生的实习内容;自主安排实习模式,是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进行实习;学院统一组织与学生自行安排相结合的实习模式,是学院根据实习基地接受学生的人数,组织安排学生实习,未安排实习的学生需自行联系实习单位。

传统的高校文科专业实习模式,其外显的弊端表现在:由学院统一组织的实习模式,一般安排于学生即将毕业的学期,是一种“吃大锅饭”式的实习模式,其中一部分实习生心系求职,穿梭于各种招聘会;另一部分学生心系考研复习,无心实习。自主安排实习模式存在两级分化的问题,实习目的明确的学生能够独自寻找实习单位,切实体会真实的实习生活,得到全面而系统的实习经验;还有部分学生根本不参加实习,通过关系取得实习证明而已。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实习模式是相对理想的一种实习模式。

传统的实习模式由于实习过于集中于某一阶段而导致实习流于形式,实习目标难以达成,其本质的弊端主要表现在:

(一)缺乏系统性

从直接-间接、感性-理性两个维度来看,经验可以分为四种基本类型:直接感性经验、间接感性经验、直接理性经验、间接理性经验。人力资本理论把“经验”视为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本内容,工作经验由于具有重要的人力资本功能,因此成为一项就业资本,一道求职门槛。毫无疑问,工作经验是应届毕业生的共同“短板”,也就成为大学生难以逾越的求职障碍。当前,面对经济困难、求职困难的情况,实习既是成功求职的敲门砖,也是向职业生涯的过渡,许多大学生为了能很好地就业而先当实习生,不惜接受微薄报酬甚至免费工作,以此积累工作经验以便在今后寻找到可以获得足够报酬的工作。

而高校文科专业实习主要集中于第七学期和第八学期,没有囊括高校文科学生全部假期的循序渐进的实习计划,其由于过于集中而缺乏各阶段的系统化。

任何专业培养计划课程设置都是由专业理论渐变到实践的过程,因此专业实践课设置要具有由专业理论逐步向社会实践过渡的系统性,由校内实践逐步向社会企业过渡,实现由观察——模拟、独立操作——社会实践的过程,各学年段实习课程设置要在人力资本理论指导下进行,以获得由感性到理性的系列工作经验。

同时,理论系统化要与实践的系统化相协调,经验的形成要通过系统化的实习来完成,用专业理论来指导实践,由校内实践逐步深入到社会的实践中去。高校文科专业应每个学期都设置相应的实践内容让学生进行系统化的实践,避免实习过于集中于学生即将毕业的学年里,造成实习与求职、考研相冲突,同时,实习安排要“以人为本”,注重各学期的理论与同时期的实践相结合。

(二)目标不够明确,缺乏可操作性

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中,通常把个体的职业生涯发展周期分为成长、探索、创立、维持、衰退5个阶段,其中,职业探索期是工作准备期间的重要阶段。职业生涯探索是指,个体在一定探索动机的推动下,对于自我和职业发展相关的环境进行探索,形成一定技能、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反馈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自我的发展与整合,为了自我的成长。这个概念从个体适应性功能和终生发展的角度来加以看待职业生涯探索活动,其中的终生性意义主要体现在职业生涯探索的态度、技能之中,相对稳定的职业探索态度和技能一旦形成,就会持续作用于以后各个阶段的职业生涯发展中,这也是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新的取向所在。实习过程就是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过程,是大学生为真正工作所做的实际准备。

传统模式下的高校文科专业实习一般以综合性实习为主,课程计划一般安排于第七学期与第八学期,实习目标过于宏观,实践缺乏明确而具体的目标,具体表现在目标缺乏分解和难以落实到个人,造成操作性差。

高校文科专业实习应依据不同的学年段把实习总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实践目标而进行系统规划,使学生通过具体可操作的目标去感受、认知,进而形成职业生涯探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努力提高其个体发展的主动性水平,促使他们从认知和行为上参与其个人发展的过程,采取主动态度,积极搜寻和利用各种机会,其中培养积极的职业探索态度和有效的职业探索能力是关键因素。在实习期间需要完成两个方面任务:一是对自我的兴趣、能力、社会适应性进行实际检验;二是对产业、行业及岗位信息进行深入吸纳,由此获得自我与职业的一次现实匹配,最终寻找到自己的职业生存目标和潜在的发展空间。在此意义上,目标设置细化、具有可操作性是十分必要的。

(三)缺乏不同层次的实习基地建设

传统的高校文科专业实习因过于集中而缺乏分阶段的职业规划教育,进而缺乏不同层次的实习基地建设。高校文科专业学生进行分阶段职业规划教育,应设计出从大一到大四,不同年级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重点;与职业规划教育相配套,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职业偏好和自身条件,通盘设计囊括大学生全部假期的实习计划。同时,也相应建设见习、访谈、演习和实习等不同层级的基地。通过在不同层次实习基地进行有规划的实践,学生充分积累实习经验,使其间接感性经验形成为直接感性经验,间接理性经验形成为直接理性经验。

文科类大学生需要在难得的实习过程中,自觉进行组织社会化初步锻炼,主要学习内容包括:明确岗位的角色要求、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工作要求,学习、掌握、具备相关知识、工作技能、工作技巧,熟悉本岗位工作流程,了解考核标准;了解组织发展史,理解并适应组织文化、组织政治、组织目标、价值观、组织传统、习俗、庆典仪式、节假日规定,了解工作群体中带有本地区色彩的俚语、行话,学习对公司有巨大贡献的人物事迹;熟悉领导所代表的利益团体及微妙关系,了解领导喜好和工作作风,明确谁是组织最有影响力的人,了解组织中权力关系网络;了解组织有哪些可利用的资源,如何获取组织和同事的支持,了解公司各部门间的沟通渠道、方式;把握和预见行业前景、组织前景、岗位前景、职位前景等。

二、高校文科专业实习模式的创新

高校文科专业实习要依据人力资本理论、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来进行规划,避免传统高校实习模式的弊端,可分阶段实施职业规划教育与全假期实习活动,设置从大学一年级至四年级高校文科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根据不同年级高校文科学生的职业偏好和自身条件,通盘设计囊括高校文科学生全部假期的实习计划。视实习为一个循序渐进的科学学习过程,确立“见习—拜访—演习—实习”的实习模式,同时建设不同层级的见习基地、访谈活动场所、实战演习场景、实习基地等,形成“见习(创业)、拜访、演习、实习”的递进序列,并对其进行明确的功能区分,提出明确的目标要求。

(一)大学一年级假期:建立探索性见习基地和实施创业实践活动

见习阶段主要是让学生以开放的心态,在社会各行业领域进行现场实地观摩,通过眼见、耳闻、研究、交流,进行广泛的行业、职业探索,以增长见识、获取大量间接感性的工作经验为主。这一阶段可建立探索性见习基地,根据学生所开设的课程予以相应的配置,分布在各种典型性行业和相关性岗位中。据此反馈,促进学生初步勾勒出自己的职业意向,在此基础上制订奋斗计划。与此同时,针对大一学生创业热情处于高位的特点,还可通过创业大赛特别选拔一批创业梦想者组建创业团队,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创业行动。如此一来,既能展现创业潜能,发掘创业人才,又能使学生通过体验创业的苦乐以修正就业观念和目标。将创业实践纳入整个实习活动,这是一举多得的统筹方法。

(二)大学二年级假期:进行校友拜访活动

拜访阶段主要是针对学生的职业意向,以“合格员工标准、岗位胜任力特征”为主题,拜访各路职场精英,特别是对校友进行深度访谈和沟通,以获取间接理性的工作经验和建立社会资本为主。现阶段,社会关系网络在就业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不容轻视的,大学生应该提前介入社会关系网络的构建,尽量寻觅、挖掘、积累并善用各种有利于就业的社会资本,特别是构建以校友、辅导员、老师等为主的“小世界”。通过耳濡目染和兼收并蓄,让学生发现自身实力现状与社会要求之间的差距,找到优、劣势之所在,以此为据开始对相关行为进行矫正。

(三)大学三年级假期:实施模拟性实战演习

演习阶段主要是在指导教师的安排下,确定具体工作任务,让学生以团队建制,依照一定程式进行工作实战练习,以检验职业适应性和获取直接感性的工作经验为主。这种演习场景的设置主要是为学生提供正式实习前的实战练习场所,让学生在真正就业之前,提前体验并进入工作的状态。这里有两个配套环节:对学生进行职业人基础课程培训,初步实现“准职业人”的角色转换;鼓励学生依照各自的职业梦想独立去人才市场应聘找工作,提前介入求职体验。由此确认学生的职业方向和就业“短板”,为下一步的正式实习做好最充分的准备,这样才能获取最大的实习效果。

(四)大学四年级上学期:构建针对性的正式实习基地

实习阶段主要是在社会导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独立进行有针对性的实际工作,去实地感受职场的直观工作状态,以获得直接理性的工作经验、锻炼工作能力和弥补职业“短板”为主,进而让学生顺利实现从学校到社会的零距离过渡。实战性的实习基地建设,最重要的是要与实习单位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确保他们根据每个实习生的特点,确定其工作岗位和具体任务,从简单的日常程序性工作到具有挑战性的项目,尽量让实习生得到循序渐进的尝试,以此真正获取充足的工作经验。同时,要求学生同前辈们积极沟通,吸取他们的各种隐性知识,获取直接理性工作经验。最后,由实习单位给实习生出具正式的实战实习鉴定,对实习生的工作能力及品质做出客观的评价,作为大学生求职中的重要材料。待实习生返校后继续参与针对性、提升性职业训练,并按照“首选工作、次选工作、谋生工作”顺序进行求职设计。

分阶段实施职业规划教育与全假期实习活动的高效运行,有赖于学校教师、社会导师、校友资源和专业人才开发教练等多种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及利用,有赖于将实习制度和职业培训、社会资本积累、就业促进之间实现有机结合,有赖于对整个实习活动实施的目标进行评价。实习的广泛教育功能还需进一步实践和探索,还需深入挖掘,这样才能真正把实习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

三、高校文科专业创新实习模式运行机制

分阶段实施职业规划教育与全假期实习活动采用“见习—拜访—演习—实习”的实习模式,这一实习模式的有效运行取决于实习的管理和实习指导。其中,实习的管理以统一管理为主,实习指导方面以组建学生生涯指导小组进行整个的职业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为主。学生生涯指导小组的组成人员包括校方学生工作人员、用人单位代表和专业人才开发机构,而学生工作主管领导主要进行协调、沟通、管理、监督工作。这一实习模式运行的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实习目标的实施与评价

高校文科专业实习的评价要依据实习目标的达成来衡量,分阶段实施职业规划教育与全假期实习活动要依据实习总目标分解的分阶段实习目标来进行,各阶段实习目标要具有可操作性,要具备量化的标准,学生生涯指导小组要根据各阶段实习目标来引导和激励实习生的实习,并结合实习单位的反馈信息对实习生实施评估、认证和考核,要具有针对性与实效性。

高校文科专业实习的总目标为“成长成才”,实习之旅即成长成才之旅。实习引发的成长包含以下内容:促进就业,培养“实际联系理论”与“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和能力(二者具有同等的方法论意义),将学生培训成为准职业化人才,最大限度地实现大学生从高校到社会的零距离过渡。围绕总目标设置的从低到高的5个层次分目标为:1.积累基本量的工作经验;2.塑造准职业化形象;3.确定职业意向,树立职业理想;4.确认职业“短板”,锻造职业竞争力;5.建立足够的生涯自我效能。这些目标要依据不同阶段的实习设置出具体的阶段目标,依据其操作性进行量化,为实习单位进行实习反馈创造条件,同时也便于学生生涯指导小组对实习生进行客观、公正的量化与质性的评价。目标指向性越强,学生实习目的越加明确,实习效果就更加明显,其生涯自我效能感会更强。

生涯自我效能在个体的职业选择行为中扮演着甚为重要的功能,它指对从事某种职业乃至整个生涯能力的信心,其高低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个体选择何种职业、职业选择范围和职业态度。个体总是倾向于选择那些相信自己能够足够应付其各种要求的职业,而回避那些自己无能为力或毫无信心做好的职业。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生涯自我效能和信心比实际从事某一职业的能力本身更为重要。然而,对大学生就业而言,传统的职业指导注重的是对学生进行一些职业知识、技巧的一般性培训,这些固然是从事工作时所必需的东西,但生涯自我效能理论揭示,生涯自我效能对个体的生涯决策和生涯绩效都有着重要影响,如果学生仅仅具备相应的知识、技能技巧,却没有相应的信心,那么他们可能不会选择某项职业,或者即便选择了某项职业也无法成功地完成某项职业行为。

心理学者对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意图的因素进行研究发现,职业生涯自我效能感是职业生涯探索意图的重要预测源,高效能感的个体能更准确地确定自己的职业定位,并设定更高的职业探索目标和任务。据此可以将生涯自我效能目标确定为实习活动的高层次目标,特别强调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从认知和行为两方面对自我效能方面的改善和锻炼。

学生生涯指导小组应把总目标下的5个分目标一一落实到各阶段实习活动中,通过分阶段实施职业规划教育与全假期实习活动来增强实习生的生涯自我效能感。在实习动员会上,要对阶段性目标进行解读,使每一个学生结合自己的职业兴趣,按照“总目标-分目标-阶段性目标”的顺序理解个人目标,在目标明确的基础上去实习。同时,建立实习评价体系,并将学生实习目标的达成度纳入教师工作业绩奖励之中。

(二)建立“导师”负责制

实习单位不仅应提供社会实践的平台,而且应在实践平台上为实习生确定出实践操作方面的“导师”,建立“导师”负责制。通过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使学生进入职业角色和社会角色的实习,通过导师的良好职业发展态势和职业工作经验使学生获得对职业生涯探索的启示。经过理论—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过程,直接感性经验完善间接感性经验,直接理性经验完善间接理性经验,使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宝贵的工作经验,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中“导师”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可充分利用和挖掘“校友资源”,因为从共同的经历和情感的角度上其都是最佳人选。

学生生涯指导小组应为实习生聘任实践型“导师”,其职责一是指导学生的实习工作;二是对实习生进行专业实践的理论讲座,在充分理解学生实习目标要求的同时,针对学生的实习任务、环节、实践操作、流程、安全等方面进行讲解与指导,将实习的培训与实习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三)建设实习信息共享平台

实习期间,学生生涯指导小组要建设多种实习信息共享平台,可开通实习微博、博客和QQ群,专门收录实习生见习、实习的日志、体会、心得,以及实习过程中高校的实习计划、各阶段目标、实习动员、讲座等各种信息,同时配备专业指导教师对实习的点评,通过现代信息手段建设全年级、全院系学生的实习信息共享平台,进行经验交流和理性提升,特别是保证实习经验的知识化传承,延展和建构实习的价值链。其中,微博作为新兴媒体,可以作为实习经验、实习知识、实习疑难等的独白与分享的信息平台。

(四)建立安全管理体系

在整个实习过程中,首当其冲的是实习安全管理。把好实习安全关是实习能否顺利进行的保障。学生生涯指导小组应特设“安全专责”小组,秉持安全第一的准则,收集各种实习安全隐患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每次实习动员中都要进行安全教育,将安全意识扎根于实习生的认识中。建立实习前安全知识教育、实习中的安全防范教育和实习后的安全方面的经验总结的安全管理体系。

[1]张维燕,宋少敏.高校文科类学生专业实习新模式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科教研究),2012,(3).

[2]陈应琴.在校大学生工作经验积累模式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3]曲可佳,邹泓.职业生涯探索的结构、方法及影响因素[J].心理科学进展,2009,(2).

[4]郭本禹,姜飞月.自我效能理论及其应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5]杜春平.关于高校实习实训安全管理的思考[J].轻工科技,2013,(6).

猜你喜欢

文科生涯职业生涯
论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
我的教书生涯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吐槽退役生涯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我的地下工作生涯
豆文科作品
一颗负责的心——我的班主任生涯
曼巴传奇 KOBE20
孙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