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综合性学报的“特色化”与“专业化”

2014-03-06

关键词:特色化综合性专业化

金 莹

(延边大学 学报编辑部,吉林 延吉 133002)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界、学报界关于高校综合性学报改革的呼声已经响起,高校综合性学报目前存在着“千刊一面”、“低水平重复”、“内向性”、“选题重复”、“学术竞争力不强”、“经济效益差”、“全、小、散、弱”等问题,这些问题至今悬而未决,还没有一条大家一致同意又十分有效的解决途径将综合性学报建设成为“专、特、大、强”的学报。以往教育部对高校综合性学报的定位是“服务于本校科研工作、展示本校学术水平的平台”,因此,使它具有了学科众多的“综合性”。它的“综合性”使它过于强调服务于本校作者和学校的功能,导致产生综合性学报质量不佳、影响因子不高、专业性不强、权威影响不大等问题。2002年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袁贵仁同志在《新世纪新阶段高校社科学报的形式和任务》的主题报告中就曾指出,“相当一部分高校社科学报定位不清,选题雷同,内容重复,个性、特色不够鲜明”。2002年,教育部还发布了指导性文件《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的意见》,倡导学报突出专业性特色,并且根据学校的实际和特色创办特色栏目和名牌栏目。打破了原来“学报以反映本校教学科研成果为主”的局限,进而也打破了高校学报“综合性”的局限。教育部对高校学报重新定位的目的是主张学报走上开放性和专业化发展的道路,打破以往的办刊模式,鼓励和倡导高校综合性学报进行“专业化”转型。由此,高校综合性学报开启了发展之路的新篇章。

一、高校综合性学报的“特色化”

教育部自2004年开始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工作,至今已经开展了三次评选活动,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名栏”工程的实质其实就是鼓励学报彰显各自特色,使学报栏目“特色化”,倡导综合性学报办出与众不同之处,摆脱当前综合性学报“千刊一面”的同质化困局。教育部的“名栏”建设为高校综合性学报向“特色化”发展开辟了一个通道,在当今学报界“特色化”逐渐兴起的原因是面对越来越多的改革和转型的呼声,被当下许多学者认可的期刊“专业化”发展方向还很难在短时间内转型成功,因此,就出现了比较中立的观点即“特色化”,可以说“特色化”是逐渐实现“专业化”转型的中间地带。“专业化”转型需要“特色化”逐渐放大以致成为整个期刊的特色、特点与优势,通过优势集聚效应逐渐使综合性学报转变为“专业性”学报,循序渐进地完成转型。高校综合性学报的“专业化”转型符合现代学科发展规律,可以满足作者、读者和期刊市场化的需求,是提高学报影响力的需要,也是改革发展的必然。

高校综合性学报的“特色化”需要以“特色栏目”、“品牌栏目”、“名栏”等为依托,逐渐扩大影响、吸收优质稿源。所谓综合性学报的“特色化”是指,在办刊过程中突出强调“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在他人没有的领域求得刊物的发展,放弃一些学科,而在某个自己开辟、发掘的学科上投入更多的精力,约请这个领域和学科的专家进行选题策划,使这个学科的栏目成为刊物的主打栏目、突出其重要地位,扩大此学科栏目的特色及其在学界的影响,吸引更多的读者通过此栏目认识期刊,从而逐渐使特色扩大化,并最终使“综合性”学报转向“专业化”学报。由此可见,综合性学报的“特色化”是转型的一条过渡地带,而不是最终发展目标。

当前,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学者和业内人士都高度认可高校综合性学报应该走由“特色化”向“专业化”逐渐转型之路,但也不乏反对之声。关于综合性学报“特色化”的观点各家的看法不完全一致,分歧较大,但大多数的声音都赞成学报的“特色化”,并认为应该以此为契机转向“专业化”;而只有个别的声音持否定“特色化”的态度。南京大学的朱剑(2009)、福建师范大学的陈颖(2011)、苏州大学的康敬奎(2011)等相关学者都一致肯定地认为:“特色化”发展已成为走出困局的唯一希望,是急于走出同构困境的高校学报在专业化暂时行不通的情况下的唯一选择,但是“特色化”只不过是办刊方法之一种,治标不治本;要防止把学报的内涵发展等同于创办“特色栏目”;要对学报进行合理的定位,打造以“特色栏目”为平台的学术共同体等。而持反对呼声最大的是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的尹玉吉主编,他曾撰写多篇文章明确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如《大学学报“特色论”质疑》(2008)、《大学学报“特色论”不能成立》(2008)、《论综合性学术期刊存在的合理性》(2013)等,在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尹玉吉对“特色化”的批评与反对,他认为“特色论”很容易使大学学报放弃根本使命和基本功能而误入歧途;认为“特色化”是以偏概全,干扰大学学报的真正使命;认为大学学报不需要个个都有特色,以免使严肃的特色问题庸俗化等。

笔者十分赞同高校综合性学报应该走由“特色化”向“专业化”发展的道路。综合性学报若想突出“专业化”就必须选择一个强势的学科或者说栏目作为其“特色”,也就是前人所说的“特色栏目”,先以“特色”吸引人的眼球,然后再进行“专业化”转型,符合事物循序渐进的发展规律,可以避免转型过程中由于转型过快而导致的转型失败。

对于目前全国高校学报已经增加到1300余家的现状,若想一刀切地全部走上“专业化”发展方向是不可能的,“专业化”只能是一个长期目标或最终目标,在这一过程中高校综合性学报需要克服以下一些矛盾,即高校学科“大而全”与高校学报专业化的矛盾、中国期刊管理体制与高校学报专业化的矛盾等,而现在的现实情况是除了名刊工程以外的绝大多数综合性学报不具备“专业化”转型的条件,对于这绝大部分的学报来说继续办好综合性刊物是无奈的选择,他们只能通过“特色化”来使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显现出来,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特色化”才是这些综合性学报的生存之道。

二、高校综合性学报的“专业化”

多年来,学界、学报界一直在探索“专业化”之路,高校综合性学报当前也面临着一些“专业化”转型的机遇,这些机遇包括“名刊工程”学报的积极参与、教育部的号召、新闻出版总署的支持、界内人士及学者的积极响应等,高校综合性学报若要获得长足发展首先就要利用这些机遇进行准确的定位,结合学报自身的优势与特色制定出适合学报的发展路径。2002年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袁贵仁就提出了高校综合性学报发展的上、中、下三策:上策是专业化办刊,中策是联合之路,下策是走内涵式发展之路。但多年来,高校学报“专业化”改革进程十分缓慢,其主要障碍还在于管理体制和刊号资源的管理上。目前综合性学报都处于粗放式学科拼盘的状态,内容上略显肤浅和空泛。由于一本期刊的多数文章不能让所有读者读懂,因此导致读者的不满意;由于综合性学报的读者不具有专业素养,因此导致高质量的文章投向专业期刊等问题屡见不鲜。作者们往往为使信息更快传播、获得更高的影响力,都倾向于将论文投在同行业中专业性较强的专业期刊上,最终的结果是使拼盘式的综合性学报缺乏影响力和稿源。因此,就需要综合性学报做好自己的定位,寻找出一条避免与大多数学报产生同质化局面的“专业化”转型之路。

高校综合性学报的“专业化”概念是相对于学报的“综合性”而提出来的一种概念,也可以称之为“专科化”或“专题化”,相对于当前综合性学报面临的困境,学报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集中显示出特定的学科专业范围和特征,优化资源配置,以本校的学术研究强项为支点分学科、分专题地办学报,打造具有特色的专业精品,满足专业化读者的需求。综合性学报“专业化”的基础是学术性与社会认知度,符合现代学科发展规律,是社会阶层分化、读者小众化的需要,是提高学报影响力的需要,是改革的需要,是期刊市场化的需要,是编辑素质学者化的需要,因此可以说高校综合性学报的“专业化”是一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高校综合性学报“专业化”的作用和优势可以概括为:有利于提高学报的质量、学术品位和学术影响力;有利于创造有特色的精品力作;有利于强化学报的学术导向作用;有利于建立稳定的读者群和作者群,加强与读者、作者的联系;有利于开拓学术研究的生长点和增长点;有利于开展各种学术交流活动;有利于编辑的专业化、学者化;有利于扩大发行量,等等。

当下高校综合性学报“专业化”转型的呼声越来越高,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以及文科学报界的专家、学者们最近都对此问题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回应。朱剑(2010)曾指出,高校综合性学报的专业化转型有待克服的难点有三:一是让名刊学报由多学科转变为单学科是自断自身历史和传统的做法,会让大多数名刊学报望而却步;二是综合性学报转型后的各专业属于哪家学报、如何选一个学科而弃众的问题等都无法解决;三是转型后的编辑队伍建设,非此专业的编辑如何退出等问题也是极大的负担。因此,名刊学报转型难,难在告别过去、专业选择和合理布局上。陈颖(2011)提出了高校社科期刊结构调整和优化之策,认为高校社科学报的重新布局需要克服现行期刊出版管理体制的制约和主办单位内部学术利益关系的阻碍两个方面的问题,而且提出“遵循‘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实现有限的专业化转型”、“多元并举、多头并进,探索高校学术期刊的新模式”等具体举措。尹玉吉(2012)认为,学术期刊在一个地区的分布有其客观必然性,硬性地将综合性期刊“专业化”,必然带来一系列问题,期刊应该关注与强调登载论文的“创新性”,“创新”才是科学研究和学术期刊的第一要务。可见,学者们已经对“专业化”转型所面临的困难认识得比较深刻和全面。

2011年,部分综合性大学学报已经开始做了一些具体实践性的尝试,就是17家名刊学报成立了“联合编辑部”,创办了“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但是这种尝试仅限于数量极少的名刊学报,虽然对大多数综合性学报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但是改革方式和路径是否适用于所有综合性学报还有待于论证。

纵观以往关于高校综合性学报“专业化”转型的研究有以下不完善之处:仅有宏观考量未有具体的微观操作层面上具体路径的探析,研究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研究高校综合性学报的“专业化”问题应以社会、经济和科技背景为基础,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探索出转型的方法,但前人的研究对高校特定的现实条件考虑不足,缺乏对运作机制转变的深层思考;综合性学报“专业化”转型还需要考虑到经营策略问题,以适应市场机制,超越已有的已经办得有声有色的专业性期刊等问题。针对以上这些还没有解决和需要完善的问题,学报界的学者们应该继续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与探索,早日探索出一条适合大多数综合性学报完成“专业化”转型的具有实践性的康庄大道。

[1]朱剑.枘凿之惑:特色化与高校学报的发展[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5).

[2]尹玉吉.大学学报“特色论”质疑[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3).

[3]朱剑.高校学报的专业化转型与集约化、数字化发展——兼论高校学报体制改革的目标与路径[J].清华大学学报,2010,(5).

[4]康敬奎.高校学报专业化的特色之路——兼评朱剑及尹玉吉的相关观点[J].清华大学学报,2011,(6).

[5]陈颖.体制之弊与纠偏之路——也谈高校学报专业化转型[J].清华大学学报,2011,(4).

[6]尹玉吉.论中国大学学报现状与改革的切入点[J].清华大学学报,2011,(4).

猜你喜欢

特色化综合性专业化
全员参与创建特色化的安全文化体系
基于多种模式的内蒙古农牧业特色化研究
对幼儿园听评课专业化的思考
语文教师班级特色化管理“四法”
打造特色化外汇风险管理体系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综合性医院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探索
定制铺丝新工艺降低成本提高综合性能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