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科学术期刊的价值取向新论
——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的分析与思考

2014-03-06

关键词:学报学术期刊学术

李 宗 勋

(延边大学 学报编辑部,吉林 延吉 133002)

近期举国上下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所提出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讲话精神。全国第十三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于2013年10月26日至27日在北京大学举行;还有《光明日报》2013年11月8日在“要闻”版上报道《紫光阁》杂志创刊20周年座谈会精神,指出了新形势下,党刊如何履行责任与使命问题;《中国新闻出版报》2014年1月13日在“要闻”版上报道邬书林在第八届期刊创新年会上指出“期刊要为提升中华民族软实力作贡献”;《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12月30日头版报道了《中国社会科学》第四届编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京召开,提出“努力办成党和人民放心的理论学术重要传播阵地”;2013年12月18日《中国社会科学报》在头版报道了在京举行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座谈会,会议指出“努力构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在同期报纸“资讯”版上发表了中宣部常务副部长雒树刚同志的《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2014年1月13日《中国社会科学报》头版还报道了学者问诊学术“洋八股”,提出“以思想涵养民族智慧,靠创新提升学术尊严”,以及《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10月28日在“资讯”版刊登的《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中国学术走向世界的期刊进行时》等等。上述一系列报道,均为社科学术期刊的价值取向指明了方向,笔者据此结合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的发展,谈谈一己之见以求教于方家。

一、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价值取向

政治家办社科学术期刊是由国家本质所决定的。新中国是靠马克思主义起家的,也要靠马克思主义看家。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将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通过学术期刊这种存在形式作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一种价值取向。社科学术期刊本身是文化,也是文化的创造者,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而它创造和承载的内容又决定了它本身的文化意义。“同时这种精神性文化的‘普遍性品格’尤其与符号相联系,从而以社会化的形式存在。波普把这种存在类型理解为与物理世界和意识世界并列的世界3,世界3是意识世界通过符号体系把其中的某些思想凝结在属于第一世界的物质载体上形成的”。[1]它是“人造物”。这种人造物是由人赋予它以新的思想与灵魂,所以政治家办学术期刊的意义就在这里。当今时代社会期刊在与时俱进中必须关注当下、关注世界、关注未来,必须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中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有自己主导价值观,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价值认同上的最大公约数,在具体利益矛盾、各种思想差异之上形成最广泛的价值共识,有效引领、整合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想意识,成为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文化软实力的核心、中华民族的安身立命之本。这种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正像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可以说是从国家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基本理念的凝练,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可以说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要求,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价值理念;‘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可以说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结,是每一个公民都必须恪守的根本道德准则。这三个层次的理念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实现了政治理想、社会导向、行为准则的统一,实现了国家、集体、个人在价值目标上的统一,兼顾了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价值愿望和追求”。[2]而这种价值取向在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中占据主要阵地。例如,《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在“政治哲学”栏目中的《“道德政治”的奠基与古典自然法》的论文阐述西方哲学对于政治的原初理解,政治的最高目标和本质道德性,引申当今道德治国的意义;在“公共行政与管理”栏目中的《社会管理创新的儒学解读——儒家天下观与当今社会的会通及其现代转型》的论文,旨在建构实现公平正义的礼法措施的思想资源,强调社会向自由、平等、文明的现代化方向推进;在“科技与社会”栏目中的《钱学森社会工程思想和方法及其重要意义》,文章指明了钱学森创建社会系统工程方法与当今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统一。《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在“政治学研究”栏目中所刊登的《论毛泽东创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文化基础》,在“哲学研究”栏目中所刊登的《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的含义及其关系》,在“文学研究”栏目中所刊登的《论秦观的策论》,在“法学研究”栏目中刊登的《我国民事公益诉讼的经济分析——基于理性的视角》,这几篇论文同样为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理论依据。《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在“专题研讨”栏目刊登的《“现代性”辨正》,在“文学研究”栏目刊登的《莫言的硕士论文与高密东北乡文学王国》,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栏目刊登的《资源型地区衰败与转型的机理分析——基于“资源共享”视角的检视》,这几篇论文虽然阐述的是不同领域的论题,但归根结底仍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内在联系。《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第4期在“国家建设与社会治理”栏目中刊登的《公共政策正义性评估的理念与方法》,在“社会史研究”栏目上刊登的《传承与创新:中国社会史研究综述的制作及其意义》,这两篇论文从国家建设与社会治理到历史发展的传承创新都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与佐证。《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在“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栏目刊登的《新疆各族国家认同状况调查与分析》,在“民族学与社会学研究”栏目刊登的《侗寨的公共空间与村民的公共生活》,这些论文体现多民族的共同的价值取向。《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在“图们江区域发展研究”栏目中所刊登的《区域法治一体化进程中的冲突与协调思考》,在“法学研究”栏目所刊登的《儒家文化对韩国刑事司法模式的影响——兼论对我国的启示》这几篇论文所论区域合作和国家之间法学互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和发展都具有现实意义。西安文理学院学报即《唐都学刊》(2013年第5期)在“汉唐研究”栏目刊登的《唐代粮食政策及其实际运作浅析》;《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在“始祖文化研究”栏目中刊登的《中华始祖文化与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在“陇右文化研究”栏目刊登的《白马人的历史和文化》,这些论文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历史依据。《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在“女性与法律”栏目中刊登的《人身保护令准入反对家庭暴力立法维度的困境与对策》,在“性别研究”栏目中刊登的《超越女性主义:新媒介环境下的性别形象建构与消费》,这样的论文为我国男女平等,建设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具有现实意义。以上简述的学报(期刊)论文可以清晰地透视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作为文化的载体,无不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的是直接体现,有的是间接体现,但所共有的都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阐述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研究的理论成果。

高校学报(期刊)是与时俱进的精神产品,折射时代精神,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是它最根本的价值取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其生存发展的血脉,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根本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山东考察时强调,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这个过程其实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变革传统文化为现代化文化的过程。只有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才能实现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才能生生不息地催生和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高校是传承知识文化的殿堂,高校学报(期刊)又是文化创新竞秀的学术园地,变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现代化文化恰是它历史的担当。例如,《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发表的关于古代孝廉文化与为官伦理的文章,对孝廉文化在追源溯流中,把历史积淀最厚重的、共有的价值观念、广泛的人民基础的部分提炼出来,纳入当今官德之中,变传统文化为现代化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许昌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发表一篇谈汉魏时期谯郡曹氏家族家风的论文,文章论述汉魏时期曹氏家族的家风,即作为统治集团的曹氏家族,其家风直接影响到这一时期的政治、社会、文化变迁。这样与儒家“齐家、治国、平天下”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对我们今天的家风是什么的讨论提供了历史依据,对开辟当代家风建设具有现实意义。总之,传统文化通过广大专家学者的“透析”和净化,为追逐中国梦的新时代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中国文化是世界上四大文化圈之一,时至今日,唯有中国的学术理论思想保留的最为完整,其原因除了历代学者重视学术理论思想的传承、重视阅读文本的解释学方法和强烈的面向社会的学术责任感外,更主要是传统文化内涵所具有的科学规律而产生的磅礴的文化力量,犹似“春融醉乾坤,水阔浮世界”。随着时代发展,在当今开掘出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和“中庸之道”的思想方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指导下显示出最具活力而又无处不在的活灵魂。在全国高校社科学报(期刊)中,不管是论政治、经济、历史、法律、教育等各个领域,都有这活灵魂的存在,有的是从“实事求是”中体现,有的是从“实事求非”中反映。也正因如此,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变革为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成为历史的必然,是大势所趋、社会所向,高校学报(期刊)作为文化和文化再生产的载体,也正是历史的担当和最大的价值取向。

二、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与创新的最大化

高校学报(期刊)按波普的观点认为是“人造物”,它是与“物理世界和意识世界相并列的世界3”,它折射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成果。既然社科期刊是人造的,那么这个“造”绝不是消极地制造,是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再创造,而应是积极地、创造性地“制造”。特别是学术期刊的价值要求是创新,“人云亦云不云,老生常谈不谈”,要有新观点,新思想,要“持之有据,言之成理,述之有度,能自圆其说”,便可作为期刊的承载内容。如何弘扬和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关键要体现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3]在新的形势下,践行弘扬和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破解实践中的难题,逢山开路,遇河架桥,还要过关斩将,始终不渝地坚持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历史逻辑。《求是》记者在访“马工程”首席专家、咨询委员会邢贲思时,邢贲思赞成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以问题为导向的观点,其实这一观点也非常适用于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代表一个时代的价值取向的,“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实践的起点,更是理论创新的源泉。任何重要的理论成果、思想成果,都是从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起步的,也都是在深入研究问题和科学回答问题中形成的。当前在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人们公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社会价值认定上的最大公约数,它的覆盖面最大,这个覆盖面不仅是人民共识的覆盖面,也是指导现实和各个领域的覆盖面的最大化。这样涉及研究的问题也就包括方方面面和各个领域,如当今需要研究和深化的问题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问题;加大非公有制力度,国有经济的影响力怎么把握问题;分配问题和腐败问题;法制国家建设与社会主义民主问题;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还有当前比较流行的思潮,如“历史虚无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宪政、普世价值等问题都要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4]

最近有《光明日报》理论部、《学术月刊》编辑部和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推出的2013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问题,其中十大学术热点的专家点评,为新时期社科学术期刊引领了方向,体现了社科期刊最大化的价值导向。首先在学术热点第一个热点专题是“民族复兴与中国梦研究”。专家的点评是:目前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待深入和拓展:一是进行多维度、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如从历史、现实与未来,国家、民族、社会与个人,道路、理论体系与制度、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国际与国内等不同视阈进行学术探讨;二是继续深入研究中国梦提出的时代背景、现实依据和重大意义,中国梦的本质属性、基本内涵、价值诉求、目标要求和现实路径;三是加强对近代以来民族复兴思想的学术史研究,夯实民族复兴与中国梦研究的学术根基,彰显本研究应有的学术价值。第二个学术热点话题是:马克思主义与分配正义。专家的点评是:从2013年的相关研究成果来看,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者虽然已经取得不少成果,但还有一些深层问题需要做进一步的探讨。例如,分配正义所讲的“正义”是一种价值判断,在这个问题上,人们的认识还存在很大的分歧。再如,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的剥削理论,能否直接用它来解释当前中国存在的分配不公问题?如若不能,那能否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资源建构马克思主义的新的分配正义理论?再有自从罗尔斯的《正义论》问世后,当代西方政治哲学家提出了许多基于“平等”的分配正义理论,他们的理论对于解决我们当前面临的分配有无借鉴意义?这些深层问题的解决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具有重大的意义。第三个学术热点话题是:全面社会改革整体性战略研究。专家的点评是:首先肯定了2013年研究全面深化改革整体性战略问题对于中国当前和未来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其次指出了研究改革的整体性和全面性;最后指出了到目前为止,在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尤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政策实践方面,还存在许多不同观点的争论,还需要通过今后深入的探讨和调查研究来逐步达成基本共识。第四个学术热点话题是:大数据国家战略研究。专家的点评是:大数据国家战略成为年度学术界热点议题,反映了信息时代大数据在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价值。首先,大数据已成为国家重要战略资源。目前,信息产业发达国家,如美、英、德、日等国已经将大数据提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大数据领域的竞争,事关国家安全和未来。其次,大数据已成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国家层面的竞争力将集中体现为一国拥有数据的规模、活性以及解释、运用的能力,数字主导权是继边防、海防、空防之后,又一个大国博弈的空间。第三,大数据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大数据的出现,正在引发全球范围内深刻的商业变革。在商业模式上,对商业竞争的参与者来说,大数据意味着令人振奋的业务与服务创新的机会。目前,百度、谷歌、阿里巴巴等公司正在积极研究如何利用大数据开发新的商业模式。这些探索对于推动信息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其进一步研究探讨的潜力巨大。第五个学术热点话题是:网络时代与虚拟社会治理。专家点评:网络时代正在对当今的社会结构产生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其中包括网民(传统社会统称为个体)之间的互动重构了社会的生活方式、创新了人们的利益诉求方式,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等等。当然,网络语境下的虚拟社会毕竟是现实社会的延伸,并不完全是颠覆,因此它也反映现实的社会结构形态。鉴于此,对于网络时代的虚拟社会治理不仅考验着全社会从容应对网络时代社会结构变化的勇气,同时也检验着其社会治理的智慧,网络时代与虚拟社会治理的探讨内容极为丰富。第六项学术热点话题是“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专家点评:新型城镇化问题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有着长远性和全局性的意义,它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与生态文明建设有着广泛的、深刻的综合关联效应。新型城镇化必须研究农村、农民、农业经济问题,而其可能是中国未来学术研究取得突破的领域。这也正是科学发展观统领下新型城镇化建设亟待不断研究和突破的问题。第七项学术热点话题:司法体制改革进一步助推法治建设。专家点评:中国的法学界和法律界围绕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发表了大量有关司法体制改革的研究论文,到了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任务,对司法体制改革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改革措施和任务,这将会成为下一步中国法制建设尤其是司法体制改革和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以后法学界关注和研究的重点领域。第八项学术热点话题:“新型大国关系”的意涵探索。专家点评:研究新型大国关系,一是因为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将“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作为中国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关系的重要目标;二是因为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是今明两年中美关系的主旋律;三是因为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急需理论创新、观念创新、实践创新。因此激发中国学界从更广阔的时空视野展开学术研讨和课题研究。第九项学术热点话题: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及其翻译研究在2013年度已经取得了一些含有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从中国知网上检索可以看到近百篇与此相关的报刊论文,以及相关著作的出版,所存在问题是对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学术视域及其方法论也提出了新挑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必须走出纯然的本土性批评,以更为宽阔的研究视域有效地面对国际学界,并且西方40年来所积累的翻译研究理论等,也应该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者所必备的知识结构,这也要求学者们在国际工作语言上有自我调整的自觉,虽然这一热点还是初步的崛起,但其中蕴含着强大的理论蓄势,为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及其翻译研究在未来几年的持续性讨论提供了卓然且必要的准备。这也必然推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进一步走向国际化,最终与国际比较文学研究接轨且形成交集。第十项学术热点话题:钓鱼岛历史文献的发掘与解读。专家点评:钓鱼岛问题由于涉及国家主权和历史问题、法律问题及其敏感的现状成为一个社会热点,也成为过去一年来中国学界研究的热点。一年来有大批新的学术成果面世,涉及历史、国际法、国际关系等学科领域。在这些研究当中,引人注目的是对钓鱼岛文献的发掘与解读,学界不满足在寻求钓鱼岛属于中国的历史地理依据方面的论述,对与钓鱼岛相关的中日关系、琉球问题等也纳入研究视野,在此基础上把钓鱼岛问题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新秩序的角度进行深入思考。这种“问题意识”在钓鱼岛历史文献的发掘和解读中起着导向作用,除了为中国拥有钓鱼列屿主权提供了坚实的历史依据外,还推进了钓鱼岛及其相关问题在学术上的研究。[5]

以上是2013年由学术期刊、报纸、书籍所探讨的学术热点问题,在《光明日报》理论部与《学术月刊》编辑部、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联合主办的学术焦点热点评选活动中,经过学界推荐、文献调研、学者研讨、专家评议、投票确定等程序评选出的十大学术热点。其实这十大学术热点话题,多数来自大学学报期刊的研究成果,这也正是对学报(期刊)价值的认定。如果某一学术期刊在研究上述十大学术热点问题上有所创建,这就证明在2013年度里实现了学术期刊价值的最大化。当然,这种最大化只能说明过去,不能说明现在,更不能证明未来。以后学报(期刊)在学术研究上,究竟有多少焦点和热点话题,那还是一个未知数。总之,在学术领域,未知永远大于已知,向未知领域的研究探索永远在路上,但是有一条基本规律必须遵循,那就是要深知以往,透知当今,才能开拓未来新思想。

社科期刊要求实现价值的最大化,就必须走向世界。中国社科期刊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存在方式,它是民族的,又应该是世界的。虽说世界文化都是民族的,但民族的并不是全都是世界的。人所共知,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国家的一张身份证。而这样的民族文化就必须体现民族历史发展主线文化,才能成为世界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中华民族有上下五千年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要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变革,才能使我们中华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这才是当今社科期刊价值最大化的奋斗目标。

当今恰逢实现社科期刊价值最大化的最好时机,这种时机是中国社会发展形势的逼迫和世界的需要。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特聘教授、亚洲与全球化研究所所长黄靖在《“汉学”亟需现代化》一文中指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已经快速发展成一个世界性的现代化大国。‘中国模式’的成功,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族希望学习借鉴中国经验,即使是对中国持有疑惑甚至是‘敌意’的人,也越来越认识到很难用西方的理论来真正的理解中国的发展,很难用西方的话语来恰当地讲述中国故事。中国的迅速发展,使中国从鸦片战争以来,在与外面世界的交流和碰撞中,出现了从‘被动’融合再次转向‘主动’融合的趋势,开始拥有了主动性。然而,与历史上汉唐等盛世不同的是,文化的建设没有跟上社会的发展,中国文化丰富的底蕴仍然基于农耕文明之上,因而与今天社会发展相匹配的话语体系十分薄弱。今天的‘汉学’,从概念、语境以至教学研究,仍然停留在农耕经济为基础的语境之中。这不仅在客观上阻碍了外部世界对中国的理解和认同,也使中国在对外讲解‘中国故事’时陷入语言困境。因此,推动汉学——中国文化——的现代化的进程刻不容缓”。[6]文化是动态的发展过程。在中国步入工业文明社会,只有通过文化现代化,中国才能发展建立起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现代话语体系,从而真正地用自己的话语讲解自己的故事,诠释自己的价值和理念,才有自己的价值支撑,中国梦才有原生的文化底蕴。这才能有力抵制西方的文化霸权。作为中国的社科学术期刊要走出国门,强化自己的话语权,话语权决定主动权。谁的话语吸引力强、可信度高、影响力大,谁就能在国际上占据主导、赢得人心。要加强国际话语体系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形成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才能在中国社科学术期刊实现价值最大化道路上不断出彩。[7]学报(期刊)推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也是当务之急。

三、为实现价值最大化,要进一步建立科学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

学术期刊是人造的文化产品,如何扩大产品价值,增加产品的含金量,同样也要靠人,靠人建立科学的产品评价体系,这两者都要发挥人的作用,但其作用的层面是不同的。前者体现人的作用在产品上,后者体现人的作用在产品的评价上。而后者恰恰是对前者发挥着导向作用和激发能量的作用。所以说,实现学术期刊产品价值最大化,对进一步建立科学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至关重要。

目前,我国学术期刊评价体系有以SSCI为代表的“洋”索引,在我国学界一些人心里堪称“金字招牌”。在质疑声中,中国的学术评价体系在进步,在发展,现已形成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计量与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院核心期刊要览》、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北京大学图书馆等推出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等多个评价系统。但这些评价系统在学术界也屡屡被质疑。在质疑声中,必须打折扣的还应该是堪称“金字招牌”的SSCI,因为那个洋品牌的评价系统主要收录英文期刊,而非英文期刊在其中处于劣势。尽管努力要与国际接轨,那么接轨就得有一套国际通行的“轨道”标准,“仅这一点,各国及地区之间就存在较大差异;其次西方评价标准体现了他们的意识形态、文化传统、语言习惯等”。[8]拿这些标准来评价我们的期刊及成果,显然不公平、不科学。

而根据中国国情建立的评价体系,虽然有很多弊端,这也是正常的,因为它本身也要有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总之,这种有总比没有强,终究还能起到一定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关于那“洋品牌”不是说一概否定,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文化要走向世界,也必须吸纳国际上所通行的评价体系,就当下SSCI没有国际通行标准,所以,需要中国人的参与,要反对国际上的文化霸权和话语霸权,要力争在平等通行标准下来评价中国的学术期刊,这样才能有利于中国学术期刊价值在全球的最大化。

值得肯定和令人欣慰的是教育部评名刊名栏、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和评选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等所制定的评选标准,把各种评价系统相互兼顾,长短互补,特别还把《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和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等四大文摘进入量化评定标准之中。特别把在指导社会产生实际成果列入评审条件中量化加分。这样应该说是进一步完善了的评价体系。因为,学术成果是多面体的,它所产生的效益也是多方面的,这样处在多角度、多层面去看,去分析,去评价,才能全面体现出它的价值的最大化。

当然,任何评价体系都有两面性。从积极方面看,评出标杆和榜样的期刊,起到了引领前进方向的旗帜作用。但是,它也给没评上的期刊设置了困难,就从高校学报来说,评上核心期刊的,稿源滚滚,没评上核心期刊的,稿源就相对枯竭了。从而出现了“马太效应”现象,即损不足而奉有余。这样发展的结果是优胜劣汰。但是,作为一个大学存在着,而它的学报被淘汰了,那么这个大学的科研成果一部分就投到外面大学学报期刊去发表,而大部分都没有机会发表了,这样必然影响这所大学的发展。如果把全国看作一盘棋,全面提高办刊质量,遴选标杆期刊,只应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应带动全面发展。出于这个基本点,就高校学报而言,应善于发现和开掘各学校学报的闪光点,针对不同闪光点给它一定级别的称号和相应的待遇。这样发现和点燃亮点比泯灭亮点意义要大得多。其实,这也是符合各高校的实际,因为每一个高校的存在总有它存在的价值,也就有它的学术闪光点。在学报(期刊)树标杆的同时,再保护和聚焦那些不出名的学报(期刊)的闪光点,这样全国就会星罗棋布,辉煌一片,为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大繁荣作出更大贡献。

近些年来教育部出台了名刊名栏工程,这在学报(期刊)发展上体现的是宏观和中观规划,是否还可以考虑一下微观方面,可不可以搞个学报(期刊)名篇工程,因为作为一个大学学报,它可能不够名刊条件,也可能不够名栏条件,但它还可能有名篇文章。如果把学报评名篇文章作为一项工程出台,这不仅调动了那些不出名的学报(期刊)的积极性,也调动了那些不出名学报所在学校的教学科研人员的学术创新的积极性。这样就能更广泛提升学报(期刊)价值品位。“枯木朽株齐努力”,实现文化强国梦,全国无论大小学报(期刊)要共同努力、自觉担当,学术期刊界要努力构建更科学的期刊评价体系,以适应文化繁荣发展的需要。

教育部出台的名刊名栏工程有七八年了,为适应学术期刊的发展要求,名刊名栏也应动态管理,应施行优胜劣汰的制度,不能一劳永逸,评上名刊名栏就一誉终身,这是不科学的。学术期刊的标杆应在竞争中不断产生和淘汰,否则就失去它存在的意义,甚至带来负面影响。我相信学术期刊的评价体系和名刊名栏等评价规则将伴随学术期刊的发展会不断发展和完善。

[1] 陈新汉.文化自觉的哲学意蕴[N].光明日报,2013-11-26.

[2]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 [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3.12.

[3] 李忠杰.永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与历史启示[J].求是,2013,(6).

[4] 李文阁,魏天舒.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以问题为导向——访“马工程”首席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邢贲思[J].求是,2014,(3).

[5] 光明日报理论部,学术月刊编辑部,等.2013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N].光明日报,2014-01-15.

[6] 黄靖.“汉学”亟需现代化[N].人民日报,2014-01-23.

[7] 王晓晖.提高文化开放水平[N].光明日报,2013-11-20.

[8] 张春海.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01-15.

猜你喜欢

学报学术期刊学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致敬学报40年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学报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