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边疆民族地区高职教育“三化一体”模式教学改革探索研究

2014-03-06

关键词:西双版纳民族化生源

聂 曲

(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云南 景洪 666100)

2009年初,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 (以下简称“学院”)被确定为云南省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为了全面完成示范性院校建设任务,真正实现“建设一所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具有示范引领作用,在东南亚具有一定影响的示范院校”的目标,学院在示范院校建设启动之初即明确提出了“坚持以‘特’为本”的指导思想,即创建示范院校必须明确区位特征,呈现民族特色,突出职教特性,彰显示范特色 (概括为“四特”),有力推动和促进了示范院校建设工作。随着示范院校建设的稳步推进,学院逐步形成了坚持本土化、民族化、国际化 (概括为“三化一体”)建设示范院校的发展理念,学院的建设和发展越来越显现出本土化、民族化、国际化的鲜明特色。

一、努力实现本土化

坚持“本土化”的理念建设示范院校,核心就是学院的办学必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在两年多的示范院校建设进程中,“本土化”的探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专业建设的本土化。专业建设是高职教育的根本,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植和建设一批特色专业是专业建设本土化的根本要求。学院根据云南省建设“两强一堡”的发展战略和西双版纳“生态立州”“旅游强州”“生物富州”“口岸活州”的发展战略,着力培植和建设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批重点专业,其中傣医学、应用泰国语、旅游管理等专业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内容改革、实训条件建设等方面已经取得显著成效,较好地体现了专业建设的本土化。“十二五”期间,将根据建设“绿色经济强省”和“生态立州、生物强州”的发展战略,着力培植和建设园艺类、生物科技与环境保护类等特色专业;根据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着力培植和建设民族民间艺术、民族民间音乐、民族工艺品设计与制作等特色专业;根据把云南省建设成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和把西双版纳建设成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主阵地”的战略目标,着力培植和建设物流管理、商务、导游、英语、东南亚语等特色专业,努力使学院的专业建设整体上实现本土化。

第二,人才培养的本土化。近两年来,学院把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作为建设示范院校的一项重要指标,采取举办预科班、自主招生等措施努力扩大本地高职生源特别是本地少数民族高职生源,本地生源数量偏少的倾向逐步得到扭转。当然,就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而言,学院在“人才培养本土化”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必须在“十二五”期间全力推进这项工作,力争在更大程度上实现人才培养的本土化,真正达成高职院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持的终极目标。

二、着力突出民族化

与“本土化”密切相关的是“民族化”。西双版纳是一个以傣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全州总人口的三分之二为少数民族,12种世居少数民族中有国家重点扶持的人口较少数民族基诺族和布朗族,其中基诺族为州内独有民族。这样的民族构成情况决定了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必须从服务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出发,在建设示范院校乃至整个办学进程中着力突出民族化,进而实现“成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高职教育的一面旗帜”的示范院校建设目标。

第一,在专业建设方面。学院从保护、传承、发展少数民族医药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对傣医学、少数民族民间工艺品设计与制作 (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等专业加大力度进行培植和建设,使其不断成长壮大,逐渐成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重点专业;对开办时间较长的专业如旅游管理、语文教育等,从服务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在专业建设中更多地向边境旅游、跨境旅游和民族教育等方向倾斜,使其成为同类专业中民族化、本土化突出的示范专业。同时,一批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专业如民族民间艺术、民族民间音乐、民族民间舞蹈等正在着力培植和建设,并已初见成效。

第二,在人才培养方面。学院加大工作力度,采用特殊办法和特殊措施畅通“入口”,每年招收相当数量的少数民族生源特别是本地少数民族生源,截止2012年底,在校高职学生中,少数民族学生占44.1%。同时,如何进一步突出人才培养的民族化,成为“十二五”期间必须加大力度彻底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应在省、州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下,采用特殊办法和特殊措施,吸纳更多的少数民族生源特别是本地少数民族生源,真正担当起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的重任。

第三,在教学改革方面。按照“民族化”的要求对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进行必要的调整。学院以“傣汉兼通”的人才规格为引领,在一部分相关专业的班级中增设傣语课程,较好体现了为发展民族教育事业和民族医药事业培养“傣汉兼通”人才的培养目标,受到地方党委、政府和各族人民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教学改革的民族化日益凸显。

第四,在科学研究方面。广泛开展以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为主攻方向的科学研究,以科学研究的民族化带动、牵引示范院校建设的民族化。近年来,借助示范院校建设的东风,坚持科学研究的民族化方向,在少数民族文化特别是傣族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形成了一定优势——这种民族文化的研究优势反过来促进了学院专业建设更高程度的民族化,科研与教学初步实现了两轮驱动,两翼齐飞。“十二五”初期,学院将以组建少数民族文化研究所为契机,使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在更深层次、更高程度上实现民族化。

三、全力推进国际化

国际化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是国家和省全力推进的教育发展战略之一。学院所在的西双版纳州地处祖国西南边疆,与老挝、缅甸山水相连,紧邻泰国、柬埔寨、越南等国,具有独特的对外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区位优势。建校之初,学院根据西双版纳的特殊区位明确了“面向东南亚”的办学定位,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与泰、老等国的校府建立了稳定的教育合作交流关系,对外合作交流呈现出起步早、发展快、前景好的特点,2006年被确定为云南省实施“走出去”战略试点高校。据此,在示范院校《建设方案》中确立了把学院建设成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面向东南亚开展教育文化合作交流的窗口”的发展目标。围绕这一发展目标,学院认真贯彻落实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和把西双版纳建设成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主阵地”的战略部署,力争在原有基础上与东南亚各国开展更大范围、更有成效的教育合作与交流,用3年时间把学院建设成为在东南亚国家有重要辐射作用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推进教育国际化迈出新步伐。

一是积极拓展合作领域。在开展教育教学合作、保持与泰国、老挝等国高校合作规模并不断提升合作质量和水平的同时,将合作交流扩展到学术和科研领域。经长时间的精心筹备,由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与泰国清莱皇家大学共同举办的第一届、第二届湄公河流域傣——泰文化国际学术交流会先后于2011年、2012年成功举办,达成了“交流学术、增进友谊、加强合作”的目标,学院的教育国际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二是努力开掘国外生源。东南亚是一个潜力巨大的汉语教学市场。吸引更多的国外生源到学院就读学习,既是示范院校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更是实施汉语国际化推广的必然要求。为此,学院拟定了保持老挝生源的现有规模并争取逐年有所增长,启动对泰国的招生项目和积极筹划开掘缅甸生源的工作方针。

四、“三化一体”教学模式改革

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是西双版纳州唯一一所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其办学紧紧围绕云南省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的发展战略,以及西双版纳州生态立州、旅游强州、口岸活州、生物富州、文化名州等发展战略。目前对“本土化”“民族化”“国际化”的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明显。为此,在示范院校的建设中,学院逐步形成了“当地人才本土化、职业教育民族化、合作办学国际化”的办学特色。为了在课程建设中突出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本土化”、培养少数民族和发展民族文化的“民族化”、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服务的“国际化”的“三化”特色,学院开设“三化”特色课程作为全院学生通识课程的选修课。具体为:

1.将英、泰、缅、老语作为公共外语课程的必选课。即大一期间设置大学英语为通识课程,只要通过高职学生英语能力考试,大二就可以在英语能力提高班、泰、缅、老语中任选一门作为公共外语课。

2.在旅游、商贸专业中开设小语种课程,以提升国际化服务的能力。

3.在傣医学、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开设傣文课程,以培养适合于当地人才需求的本土化、民族化的双语应用型人才。

通过以上教学模式课程设置的改革,首先是锻炼了教师的能力,使其能充分利用西双版纳的“三化”课程资源、编写“三化”课程讲义及教材投入教学使用;其次是使学生深入把握西双版纳独特的经济、文化、科技、对外交流合作等发展情况,为培养当地建设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再次是突显学院的办学特色,提升学院办学的实力,为西双版纳州生态立州、旅游强州、口岸活州、生物富州、文化名州等发展战略服务。

总之,本土化、民族化与国际化“三化”一体,既要作为高职教育理论研究方面的新课题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更要注重在办学实践中贯彻落实,深入探索,进一步加强实证研究,全面提升内涵,真正把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办成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同类高职院校中具有重要引领带动作用的示范性高职院校。

猜你喜欢

西双版纳民族化生源
动画片《葫芦兄弟》的造型民族化特征分析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西双版纳 一个与冬天背道而驰的地方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油画民族化创新探析
图表
高师声乐教学民族化路径探究
陕北红色学校与国民党在西安的生源争夺战
YUNNAN
八十年代电影创作的民族化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