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研究:议题与问题——基于对国内外印度洋研究文献的评介与思考
2014-03-06胡娟
胡 娟
(云南省社科院南亚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034)
一、印度洋问题研究背景
(一)印度洋地缘价值进一步凸显。海洋不仅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资源,还涉及海上战略要地和海峡通道,对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和经济实力都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其早已成为世界各国提高综合国力和地缘战略优势的制高点。21世纪,随着工业化、全球化以及世界经济发展,各国对经济资源、贸易与能源通道的争夺有增无减。印度洋作为世界第三大洋,面积达7355.6万平方公里,沿岸有三十多个国家,人口占世界总人口三分之一,①David L.O.Hayward,“China in the Indian Ocean:A Case of Uncharted Waters”,Strategic Analysis Paper,July 2010,p.2.成为各世界大国的关注核心。不少学者认为,21世纪世界的经济、政治和外交等中心正在向亚太转移,世界大国对海洋的关注和争夺也正在由大西洋—太平洋地区向太平洋—印度洋地区转移。印度洋将成为大国竞相角逐的又一大主战场。②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海上通道安全课题组:《海上通道安全与国际合作》,时事出版社2005年版,第329页。
(二)印度洋研究引起广泛的关注与重视。印度洋研究在当下已引起广泛的关注与重视,在本世纪刚刚过去的这十二年,关于印度洋研究的专著、论文、研究报告、研讨会频频出现,各新闻媒体的相关报道也纷纷涌现。罗伯特·卡普兰的《季风:印度洋与美国强权的未来》一书及其在美国《外交事务》上发表的“印度洋:21世纪大国争夺的中心”一文全面阐述印度洋地区历史、地缘格局的演进,重要的是他对这一地区的政治格局的演变及其对世界格局产生的冲击和影响亦做了深刻分析,并预测,“在21世纪,中国在南下印度洋,印度试图向西、向东面同时扩张。两国交叉的地带则将成为大国角逐的核心地区。”卡普兰为英国《金融时报》撰写的“全球化:美国海军的角色”一文中指出:“美国海军是拥有346艘战舰还是拥有250艘战舰,是一种世界秩序与另一种世界秩序的差别,这种差别是一种天壤之别。”还指出,“一旦美国海空军丧失了其支配地位,中国、印度、俄罗斯、日本等国家的博弈将变得更加尖锐,因为这些国家的不安将比现在更加严重”。
随着中国的对外贸易、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对外人员交流及能源资源消耗不断增加,石油等战略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中国对加强海洋管理、合理利用海洋资源、维护海洋安全、推进海洋合作、捍卫海洋利益等方面的关切日渐凸显,中国对印度洋的关注也不例外。
二、印度洋问题研究的主要议题
当前印度洋研究的战略性议题集中在:印度与印度洋、中国的印度洋战略、中印美海上博弈的探讨。事实上这些议题都是复杂的多层次的议题,既涉及世界海洋秩序的调整,又牵涉到双边关系,更深远的影响了新兴国家与新兴国家之间、新兴国家与守成大国之间如何分配和使用全球公域,最终映射了全球格局的重构与新世界秩序的建立。
(一)印度与印度洋。印度地处亚欧大陆南缘的中心,印度洋的北部沿岸,是南亚次大陆和印度洋地区最大的国家。南亚次大陆北倚高山,南临大海,其西北部、北部及东北部三面与亚洲大陆主体有高耸绵亘的山脉等天然屏障相隔,从而形成一个半封闭型的独立地区。印度恰好处于其主体地位,占其总面积的67%。印度依赖和使用印度洋的历史悠久,其安危、兴衰都与印度洋息息相关。印度历来奉行将印度洋变成“印度的洋”的海洋战略。印度海权之父K·M·潘尼迦在《印度和印度洋》一书中提出:“印度最终的海上战略目标是做一个足以独立地在利益攸关的海域捍卫本国的利益的海权国。”①曹永胜等:《南亚大象——印度军事战略发展与现状》,解放军出版社,2002年,第205页。印度洋是印度发展与崛起的重要支撑。印度97%的国际贸易来自海上,保护其海上交通航线十分重要。控制印度洋,做海权国,已成为印度在本世纪实现崛起的战略支点与必由之路。
21世纪,印度官方先后发布了一系列的声明与文件:2004年的《印度海洋声明》、2006年的《印度海军视野文件》、2007年印度海军出版了《自由使用海洋:印度的海洋军事战略》。其中,2004年《印度海洋学说》勾勒了印度的“蓝水海军”战略海面、水下和空中力量三个建设层次,对印度的海上核心利益区和次要利益区做了区分,并明确印度海军在新时期角色和任务。2007年《自由使用海洋:印度的海洋军事战略》对印度的海洋战略做了较为具体的描述,指出印度的海洋战略包括了经济、政治、军事、贸易等多个层面,是国家大战略的总体构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②胡娟:《印度的印度洋战略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东南亚南亚研究》,2012年第3期。综观印度官方一系列的声明与文件可发现印度海洋战略的核心:实施进取性的海洋战略,控制印度洋;发展远洋海军,拓展印度的海上利益。
印度国防战略分析研究所的学者Rukmani Gupta认为“印度在印度利益诉求主要包括:经济安全 (Economic Security)、贸易 (Trade)、石油和天然气 (Oil and Natural Gas)、海岸的资产 (Onshore Assets)、专属经济区的海底资产 (Offshore Assets in the Exclusive Economic Zone)、海底资源(Seabed Resources)、安全考量 (Military Concerns)。”③引自Rukmani Gupta云南财经大学印度洋地区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与印度洋地区共同发展”国际研讨会上发言 (2012年11月30日,云南昆明)。分析的充分依据:印度95%的贸易途径印度洋,约50%的石油与80%的天然气来自近海,许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商品要从印度洋进出口;印度拥有印度洋地区最长的海上边界线和最大的经济专属区,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印度已经获得了200万平方公里蕴藏多种自然资源的经济专属区、12个大型港口、200多个中小型港口以及数百个大小岛屿。④曹永胜等:《南亚大象——印度军事战略发展与现状》,解放军出版社,2002年,第208页。印度洋在历史上是印度的“生死之洋”,如今随着地缘价值的凸显,大国博弈加剧,印度既要面对世界大国为维护自身利益在该地区部署的海上军事力量,又要应付区内国家如南非、澳大利亚、东盟、沙特及伊朗在本地区竞争加剧的趋势。在这背景下,印度无疑是印度洋地区最大的利益攸关方,实施控制印度洋的海洋战略成为其不二的选择。
(二)中国的印度洋战略。中国不是印度洋沿岸国家,但是随着印度洋战略地位的提升和中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中国对印度洋的战略需求也在不断攀升。尽管近两年中国官方与学者均对这一话题表现出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但事实上,到目前为止,中国仍没有印度洋战略。
西方学者热议的“珍珠链战略” (String of Pearls Strategy)是国外战略学界不切实际的假设与臆想。尽管如此,依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尤其引起美国、印度等国的高度关切和激烈反应。该观点认为,中国正在印度洋及邻近海域构筑一道战略防线,并形成对印度的包围态势。并因中国在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缅甸、柬埔寨以及泰国等国家的有关港口或机场在地图上连系起来像一串珍珠而得名。即便罗伯特·卡普兰在实地考察瓜尔达港后也认为,“无论是地区政治安全形势还是设施基础条件,该港都不可能转化为一个有战略价值的军事基地。因此对大多数人来说,‘珍珠链战略’与其说是确凿可信的事实,更像是一种毫无依据的猜测。”①Vivian Yang,“Is China's String of Pearls Real?”July 18,2011,http://www.fpif.org/articles/is_chinas_string_of_pearls_real.这个子虚乌有的中国“印度洋战略”确定给中国在国际社会上造成了许多困扰。例如,印度一方面无法否认中国援建的项目多为商业性质的港口,但却断言中国有能力、有意图将来改建这些港口为军事设施。②Iskander Rehman,“China's String of Pearls and India's Enduring Tactical Advantage,”IDSA Comment,June 8,2010,http://www.idsa.in/idsacomments/ChinasStringofPearlsandIndiasEnduringTacticalAdvantage_irehman_080610.
中国该不该有印度洋战略?笔者认为答案是肯定的。目前美国、俄罗斯、印度、韩国等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已实施或正在准备制订、实施海洋战略,而中国没有任何海洋战略或海洋发展规划。中国在印度洋地区的影响力和中国在印度洋日渐增长的利益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结合中国在印度洋地区的切实利益,许多中国学者亦做了大量思考。张文木的著作《论中国海权》分析了世界霸权和印度洋,指出“大国争霸,犹如下棋,不同的棋局用的是同一个棋谱,这个棋谱围绕的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控制印度洋”。③张文木:《论中国海权》,海洋出版社,2010年,第65页。刘中民著书《世界海洋政治与中国海洋发展》指出世界海洋政治研究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的一大缺失。从现实角度看,海洋安全威胁已成为影响和制约中国国家安全以及和平发展的重要挑战。④曹永胜等:《南亚大象——印度军事战略发展与现状》,解放军出版社,第54页。王德华的《试论中国的和谐印度洋战略》指出21世纪初大国角逐印度洋的形势呼唤中国尽快制定“和谐印度洋战略”,呼吁中国急需制定相应的海洋战略和原则,正确处理和平与发展、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提倡“海陆和合、文明联盟,重振海上与陆上丝绸之路。”⑤王德华:《试论中国的和谐印度洋战略》,《社会科学》,2008年第12期。宋德星指出:“西方国家对中国印度洋战略意图的曲解已经对中国在印度洋地区维护国家权益造成了相当大的困扰。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中国需要像其他国家一样建设一支能够有效维护自身海洋利益的海上投送力量,中国尤为需要一支‘蓝水海军’来维护能源安全和航运安全,以及为和谐海洋秩序提供强大的力量保证。”⑥宋德星、白俊:《21世纪之洋:地缘战略视角下的印度洋》,《南亚研究》,2009年第3期。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对能源、市场、通道等稀缺资源日渐上升的需求决定了走向海洋是今后中国实现和平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美国与印度洋。美国当前以“新两洋战略”为轴心,全球战略重心东移,印度洋始终是其全球战略重点,因此美国的印度洋战略是印度洋问题研究最核心的议题。
早在在冷战时期美国就拥有了在印度洋的海军基地。迪戈加西亚基是核心,辐射了阿拉伯湾、波斯湾和红海地区。此外,第二大基地是巴林基地,其可控制波斯湾及其出入口霍尔木兹海峡、红海的出入口曼德海峡、苏伊士湾和亚喀巴湾。⑦刘中民:《印度洋与南亚、西亚沿海的海洋战略角逐 (下)》,《海洋世纪》,2008年第12期。除了政治、经济、安全、环境、能源等领域的利益,印度洋地区还和美国的全球霸主地位、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紧密相关。北印度洋地区甚至被认为是美国生死攸关的利益战略要地。美国力图通过掌握印度洋的制海权,制衡其他大国,防范崛起力量对美国的全球霸主地位带来挑战。⑧曾信凯:《中国“印度洋困境”中的美国因素》,《南亚研究》,2012年第2期。美国和中国在太平洋地区的竞争、美国对中东地区伊斯兰极端主义的打击、美国对伊朗在印度洋尤其是波斯湾地区的遏制,都和印度洋的制海权息息相关。美国在2010年发布的《四年防务评论报告》、《国家安全战略》和《新联合司令部计划》将印度洋提升到了美国战略计划的优先位置。⑨Andrew S.Erickson,Walter C.Ladwig III and Justin D.Mikolay,“Diego Garcia and the United States'Emerging Indian Ocean Strategy”,Asian Security,Vol.6,No.3,2010,p.215.在上述报告中,美军直接或间接指出印度洋及其毗邻水域将是本世纪全球冲突和竞争的中心。美国无疑已经把印度洋的控制权看做是其全球战略的一部分,多次在公开发布的文件中指出美国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挑战。
(四)中印美海上博弈。中国、印度和美国三方在印度洋的利益诉求都非常广泛,包含了政治、经济、安全以及通道与资源等方面。无论从战略还是军事上,美国都正在并有可能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继续主导印度洋。印度是印度洋沿岸最大的国家,视印度洋为“印度的洋”、“命运之洋”、“未来之洋”,正极力充当印度洋地区利益代言人的角色,而中国被二者看成是一个日渐强大的竞争对手,中国在印度洋地区争取和维护正当权益的行为被看做成为争取全球霸权的一个组成部分。美国、印度两国的印度洋政策带有鲜明的主导性、排斥性和干涉性,要求主导印度洋的战略目标原本是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但为了遏制中国在印度洋不断扩大的影响,二者具备了在一定程度上合作的基础。
在此背景下,中印美在印度洋的博弈与互动成为印度洋地缘格局演变的主要动因与内容。卡普兰曾表示:“中美两国海军最有可能发生行为重叠和冲突的区域就是大印度洋地区和西太平洋。”①Gen Edward A.Rice,“Book Reviews”,Strategic Studies Quarterly,Vol.5,No.3,Fall 2011,p.135.美国在印度洋区域的新战略调整体现在《2025年美国海军陆战队前景和战略》文件中,“印度洋区域以及比邻的水域是未来全球冲突和竞争的中心地区。所以美国对印度洋的安全担忧是比较显著的。”②曾信凯:《中国印度洋困境中的“美国因素”》,《南亚研究》,2012年2期。2012年,印度也发布了一份全面、深入的外交和战略政策报告:《不结盟2.0:印度21世纪外交和战略政策》,报告一方面传达了印度对美国将保持一定距离的思想,一方面提出以印度洋战略应对中国挑战。③《印度21世纪外交和战略政策引发关注》,新华网,http://www.takungpao.com/opinion/content/2012-03/31/content_45812.htm。甚至认为,美国、日本、印尼、澳大利亚和越南的海洋战略行动都有助于阻缓中国向印度洋投放海军力量。印度应利用这些机会加强印度海军建设,应通过与这些国家达成安全合作协定、开展联合海军演习等途径与这些“制衡”中国的力量发展更紧密的关系。④《印度“不结盟2.0”反对联美制华》,人民网,http://world.people.com.cn/GB/157578/17539315.html。
对于中、印、美在印度洋的三边互动关系中有学者认为,三国在印度洋既有合作,也有对抗,将呈现“非盟非敌”态势。三国应共同努力,通过大国协调、机制建设与功能性合作等,构建有序竞争的博弈关系。有学者分析美印两国在印度洋地区利益博弈的战略意图以及对中国的应对;也有许多学者研究印度海洋战略、美国海洋战略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皆意识到中国在印度洋面临印美联手制华的压力,中国目前处于较为被动的状态。
三、印度洋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一)对区内外其他国家关注不足。不管是美国、欧盟、中国、俄罗斯和日本等域外国家和地区,还是印度、南非、澳大利亚、东盟、沙特及伊朗等域内主要国家,都正在或准备增加对印度洋的战略投入。但是目前对印度洋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美国、印度、中国,对其他国家,尤其是区内许多新兴国家关注不够。如澳大利亚是印度洋沿岸重要的新兴经济体之一,其把保卫本国的海区、港口、重要海湾和贸易交通线的安全视为一项重要的任务,维护和实现自身海权、制定明确的海洋安全战略已提上本国的议事日程。还提出“向西看”战略,意在寻求与印度洋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⑤甘振军、李家山:《简析澳大利亚海洋安全战略》,《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1年7月。此外,澳大利亚还积极地发挥海军的“外交职能”,多次派出海军舰艇出访,访问有关国家和地区的海军基地。澳大利亚一方面保持与周边国家的军事互信,确保周边海域的安全,扩大其地区影响力,另一方面开展与日、美、印等国的军事防务合作。再如地处非洲大陆最南端、印度洋和大西洋交汇点的南非,试图在非洲海域发挥主导作用,因此非常重视发展海军力量。埃及也认识到红海海域在应对宿敌以色列时的作用,认为能否取得红海的控制权直接关系着埃及的国家安全利益和未来的生存发展。这些国家作为印度洋地区利益攸关方,我们目前对它们的关注和研究显然不够。
(二)战略性研究居于主导,对印度洋区域合作机制研究不足。目前对印度洋地区的研究战略层面居多,对印度洋区域合作机制研究明显不足。事实上,具有“破碎地带”特征的印度洋地区形势十分复杂。这种复杂性是多种原因造成的:新兴国家和守成大国之间的博弈、区域内国家和区域外大国的竞争带来不确定因素;巴勒斯坦与以色列的紧张关系、印度和巴基斯坦地区冲突等固有的地区矛盾;紧密交织的传统安全问题和非传统安全问题,延绵了近百年的文明与宗教的冲突;区内合作机制的缺乏使得印度洋地区形势的脆弱性、不确定性特征凸显。与此同时政局持续动荡、经济发展缓慢、自然灾害频发、宗教极端势力考验着印度洋沿岸许多弱小乏力的国家。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把印度洋形容为“世界上最危险的海域”①Pirates are terrorizing the high seas off Africa s East Coast,The Economist,June 17,2008.。在这种背景下,仅靠战略性的研究不足以解读和应对该地区复杂的形势,对印度洋区域合作机制研究应该是各国实现在印度洋地区利益诉求的重点和切入点,尤其是对中国而言,我们在印度洋最重要的是经济诉求,中国作为一个非印度洋地区国家应积极研究印度洋区域合作机制,寻求以一种和平的力量介入的方式,打破目前中国在该地区合作机制中尚属空白的状态。
(三)缺乏对非传统安全问题、文化、宗教冲突等问题的研究。印度洋研究还存在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安全”研究。鉴于印度洋特殊的地缘位置,安全研究固然重要,但我们不能忽略一方面非传统安全问题在印度洋地区的影响在上升,另一方面印度洋地区是文化、宗教冲突仍未消弭,对沿岸国家的政局发展和社会稳定依然产生巨大的影响。再者,过多的偏重“安全”研究,有可能会放大和强调该地区的“对抗性”,甚至陷入一种“印度洋困境”。要对印度洋地区发展事态有准确的判断,必须开展对非传统安全问题、文化、宗教冲突等问题的研究。目前,印度洋不少国家政府治理能力不足、政局持续动荡;一些国家则承受着经济发展缓慢、宗教极端势力借势壮大的压力。也门、索马里就是典型的案例,巴基斯坦的情况也很严峻。②楼春豪:《印度洋新变局与中美印博弈》,《现代国际关系》,2011年第5期。非传统安全问题、社会危机引发的突发性事件、文化和宗教冲突矛盾尖锐、甚至自然灾害的应对不力都有可能引发重大的国际安全危机,成为印度洋地区冲突的导火索。预测和控制此类风险,是区内国家和区外国家的共同责任。
(四)中国的相关研究及投入相对滞后。中国通过印度洋通道完成的贸易量占到了进出口总贸易量的30%以上。印度洋区域重要的海上咽喉、海上交通状况、沿岸的地区安全形势等都与中国多方利益密切相关。③石家铸:《海权与中国》,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第170页。与中国在印度洋日渐增长的利益相比,中国的相关研究及投入相对滞后。与其让西方国家按照自己的经验和逻辑,为我们杜撰类似于“珍珠链战略”的谎言,不如把握先机,争取主动,尽快以是适当的方式公布中国在印度洋的利益诉求与战略考量,从而增信释疑,推进与印度洋地区国家的友好合作。西方国家的海洋战略是建立在一种强权、霸权和扩张性的海权观之上的。中国的印度洋战略应该与西方传统相区别,以主权、平等、和平、合作观念和新安全观为指针,以非霸权和非扩张性为特色,与中国和平发展的进程和步伐保持一致。中国对印度洋战略的研究不仅需要知己知彼,还要能够“独树一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