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贫困学生发展困境的个案研究

2014-03-06曹晓鸥

关键词:贫困学生个案研究

曹晓鸥

[北京工业大学,北京 100107]

一、问题的提出

贫困大学生在高校中是一个特殊而庞大的群体,他们有时候是青年学生中间自强不息的典范,但有时候又是接受援助的对象。而近些年,他们也因为成为问题丛生的一个群体而受到各方面的关注。贫困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段属于青年前期,是个体发展过程中重要的阶段,一系列的个人发展目标能够顺利实现才能形成成熟、健康的人格,这些发展目标涉及人际能力、学涯和职涯、自我认同、内在价值等。笔者作为一名专业教师、班主任、学生心理咨询师以及青少年问题研究者,在工作中接触到许多不同类型的贫困学生,在与他们的深入交流中,发现他们有的人或有的时候会陷入一定的个体发展困境,而阻碍了自身顺利的发展。只有深入研究造成这些困境的原因,才能更加了解这个群体真实的状况并思考对他们的支持与帮助。本文关注的焦点就是探索可能引发贫困学生个人发展困境的一些重要原因。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关注贫困大学生在个体生活中遭受困扰现象并试图探索其原因。不同于量化研究对数据呈现的侧重,本研究更加力图去发现问题的动态演进过程,并且这种方法一般是建立在解释主语的理论基础之上,强调通过与研究对象的互动而对其行为和意义的建构获得解释性的理解。这需要深入到研究对象的生命故事和内心世界里,去聆听、体验乃至发现现象背后的现实和意义。本研究将选取笔者过去几年来作为学生心理咨询师、任课教师、班主任等角色所“遇见”和帮助过的贫困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基于丰富的、深度的资料而进行个案研究。这些资料基本来源于与这些研究对象的深度访谈,包括无结构式和部分半结构式访谈。

(二)资料收集与分析

1.研究对象的选取

质的研究中使用最多非概率抽样方式是“目的性抽样”,即按照研究的目的抽取能够为研究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研究对象(Patton,1990:169)。[1](P103)笔者因此在心理咨询和日常工作的过程中,发现一系列和贫困学生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经常使这些当事人陷入个人发展的困境甚至需要帮助才能摆脱,因此笔者产生了对这个问题的深入研究兴趣和计划,于是抽取这些个案的有关会谈资料来进行研究。在诸多个案中,本文抽取了其中7个个案,这些当事人均遭遇了一定的困难,包括学业、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问题。

2.资料收集

这些个案资料大部分来源于心理咨询中的深度访谈,这些学生因遭遇一些学业、人际关系、感情、情绪等方面的问题而来求助,可用于研究的访谈数大约4~7次不等,这些访谈基本属于无结构式的访谈;另一部分来源于针对学生事件对当事人进行的约谈;对上述访谈资料的研读和初步分析后拟定了接下来的半结构式访谈计划,以“贫困现实带来的个人影响”为主题,服务于本研究的资料收集,访谈对象仍为之前抽取的7个贫困生。

3.资料分析

资料分析的重点在于结合研究目的的需要以及资料本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归类和分析方式。本研究对个案资料进行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从个案的遭遇中提炼出与贫困学生这一因素密切相关的故事,所以采用情境化的归类分析方式。“情境分析”指的是将资料放置于研究现象所处的自然情境之中,按照故事发生的时序对有关事件和任务进行描述性分析……情境分析强调对事物作整体和动态的呈现,注意寻找将资料链接成一个叙事结构的关键线索。[1](P292)本研究将7个个案资料中的有关线索,依照事件发生的顺序,来浓缩和阐释个案中来访者的生命故事,最终发现5个在贫困学生困境中时常出现的主题,即5对矛盾。而对于贫困学生访谈资料的研究目的则是,根据不同的人结合自身的经历对有关主题的描述和解释,围绕5个矛盾主题,对深度访谈资料进行分类和编码,然后以主题分类的方式进行资料分析。

4.效度与信度

在研究效度的保证上面,有两点值得一提。其一,为了保证效度,在对资料完成转录以及主题分类分析后,写成摘要发给受访者,请对方评估并反馈对他们真实状况的呈现是否准确和到位,结果基本获得正向反馈;其二,由于心理咨询以及其他访谈都是较多地基于受访者的自由陈述,并且深度的内容呈现也都是基于访谈者和受访者之间较好的信任关系,所以访谈所获得的资料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可以支持进一步的分析和得出的结论。

为了保证研究信度,在对典型个案的资料分析中提取出5个矛盾主题后,邀请勤工助学中心的教师和助理针对此结构以及有关问题进行了会谈,因为他们是对贫困学生最为了解而且经办诸多贫困学生实务的人,请他们作为贫困学生工作的专家来对此分析过程和初步结果进行评价和提出意见,以此方式保证研究的信度。

三、研究发现

通过对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后发现,贫困学生在面对个人学业发展、人际交往需求与技能、自我价值感、职业追求与人生规划等个体发展的问题时,或多或少会受到5对矛盾的影响,包括学业与生计、社交与经济、自尊与自卑、勤奋与投机、理想与现实。处理不好这5对矛盾,就有可能在个人发展的某个或某几个方面陷入危机或困境。

接下来,我们将针对不同的矛盾主题做不同的个案呈现。

1. 学业与生计

个案简述:

MZ,男,本科。大学以来一直成绩很差,因为成绩差,高年级时成了试读生。*试读:是对学习成绩达不到一定要求学生的警告制度,如果在试读期间,学习成绩仍然不见提高甚至依旧不能达到试读期间的要求,该学生就将被校方劝其退学。MZ的许多任课老师都发现,他上课的出勤率不高,如果来上课,常常会在课堂上睡着,就算不睡着,也感觉他无精打采,看上去很疲倦。和MZ有接触的老师都感觉他其实是一个好孩子,从不说谎,也不作弊,为人诚恳,但就是学习状态和学习成绩都很糟糕,并且处在辍学的边缘,很令人担心。通过了解,原来MZ来自一个贫困家庭,从上大学开始,家里就难以供给他的生活费用了,所以他需要自己养活自己,于是,打工就成为了他唯一养活自己的方式。常常在校外打工使他几乎没有时间来学习,逃课也是常常源于外出打工。学习的时间不够,休息的时间也很缺乏,所以他精神状态经常很差。

BF,男,本科。这是一个来自农村的男生。自大一开始,就因为家境贫穷无力承担学费而申请了减免学费并申请了一定的助学资助,这样勉强解决了学习费用,但生活费还需要自己想办法,所以他也加入了校外打工大学生的队伍。打工占用了他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与同学们的交流少了,错过了很多学习方面的信息。一次学期期末,他所学习的专业有16门之多的科目需要在三周内参加考试,但为了维持生计,他没有多少时间来复习功课。最糟糕的是有一门考试他错过了班长对考试时间和地点的通知,监考老师发现他没有来,请同学立刻找到他,他才赶紧赶去,但是严重影响了考试的成绩。这个期末他也有2门考试不及格。这无疑是一个对他来说最残酷的宣判,因为根据学校的学费资助制度,如果他有一门考试不及格,下一年就没有资格继续申请。可见,他所面临的将是交不出学费,又不够资格申请资助的局面。

从这两个个案中,我们能看到许多贫困学生都面临这样的矛盾,即需要打工来养活自己,使得学习上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大大减少,甚至不能顺利完成学业。之所以这是一对矛盾是因为对于这些学生来说,两者缺一不可,既需要养活自己,也需要发展学业,完成知识技能的社会化,但两者之间又容易发生冲突。于是给这些贫困学生造成困境,即学习成绩很差,甚至不能按要求完成学业;精神状态很差,严重影响学习效率和效果;进一步有可能在申请资助方面遭遇障碍,再次陷入经济危机,甚至面临辍学。

2. 社交与经济

个案简述:

LD,女,本科。因为心情沮丧,来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通过会谈了解到她心情沮丧的原因主要是感觉难以融入周围的同学。因为来自贫困的家庭,所以她一直都很节俭,上大学之后,同宿舍的女孩子大部分都是在城市长大的,生活方式上总是离不开钱。每当有人过生日,同宿舍的其他女孩子就开始商量怎么为其过生日,她们热衷的方式往往是去KTV、餐馆等消费场所。另外,每个人都在忙着给过生日的人买礼物。这段日子总是LD最难熬的时光,除了生活以外,她基本上没有什么钱可以用来消费,但别人都参加生日聚会和送礼物,单单自己不这么做,她心里很难受。她总是说有事情或者以身体不舒服来为借口“逃脱”生日聚会。此外,她也刻意回避和拒绝和女同学一起逛街。久而久之,大家有这类活动便不会再叫她,而且在宿舍讨论衣服、娱乐等话题时,也不会和她交流了,当然,她也难以主动融入。时间长了,她和同学们之间的关系都渐渐疏远,她也感觉越来越和大家格格不入了。而且因为少了许多和宿舍、同班同学的社交,她总是一个人待着,感觉很孤独,但自己却又无力改善,所以总是心情不好。

GDK,男,本科。考上大学那年他很风光,几年来,他是村里第一个考上重点大学的孩子,而且考到了北京。全村人都很高兴。但他很快就开始发愁,因为家里很穷,凑不出学费,即使是让妹妹退学,省下来的钱也不能满足大学的费用。父亲是个公认的好人,在村里德高望重,有村民发动全村,一起来帮助GDK一家解决这个难题,家家户户都出钱,竟然凑出了他第一年的学费,这才让他圆了大学梦。为了对得起村里人,他上大学以后非常勤奋,将大量的时间都投入在学习和打工赚钱上,从不和同宿舍的人一起去网吧,也从不和同学一起外出吃饭、喝酒,因为他舍不得花钱,他说“多花一分钱都会充满罪恶感”。老师把他当作好学生的典范,周围的同学却都把他当作异类,不愿与之交往。他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求助,是因为他发现自己的人际关系太差,他说自己好像没有人际交往的能力,而且想不通“为什么交际就是花钱?”

从这两个个案中,我们会觉得似乎正是缺钱或者是消费习惯成了他们融入身边同辈的障碍。从人际交往本身来看,和别人建立友情与交往最重要的当然不是金钱,但是在当前社会,大学生作为一个重要的消费群体,他们之间的交往也常常和消费相联系,消费是一种常见的社交手段。在当今高校中,同学之间的交往已经不再是纯粹的友情,有些同学之间的交往内容就是以吃吃喝喝、泡吧、蹦迪、唱卡拉OK、上网等形式体现的。这些活动都需要成本,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开支,许多贫困学生只能对这些交往活动敬而远之。[2](P129-133)因为经济压力,贫困学生往往不但很介意甚至在心理上抵触这种消费,但又有很强烈的交往需求,这是一个最需要与同龄人交往的年纪,这对矛盾很容易成为他们心中困扰的原因。他们也容易陷入两难的困境:不花钱就好像难以融入群体,个人社交需求得不到满足,内心有很大的压力和孤独感;自己有限的消费力又不足以改变这种状况,就算“有余力”,贫困的人生经验也会让当事人对“乱花钱”充满愧疚感。此外,由于贫困学生一心学习和打工,生活的内容难免单一,和周围同学的接触减少也容易使他们不懂得如何与别人相处了,从人际关系来看,他们可能真的会缺乏人际交往技巧,人际关系处理不佳;从内心感受来看,除了孤独以外,他们可能还会有较强的社交焦虑,在社交情境中局促不安,甚至主动回避哪怕不需要花费的社交情景。此外,也可能存在一种情况,贫困学生周围“富裕”甚至“阔绰”的非贫困生们若有物质和消费上的攀比与炫耀之风,更会给贫困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可见,交往需求和消费“退缩”之间,有时候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

3. 自尊与自卑

个案简述:

PK,男,本科。该学生在考入大学的时候是全班第一名,并且有着辉煌的学业历史。上大学前是一个充满自信的学生,因为学习成绩好,周围的同学、老师和家长都常常表扬他。上大学后,这个自信满满的优异生深深地感到困惑。他说因为家境贫寒,所以从小没有什么“兴趣爱好的培养”,为了父母“出人头地”的嘱托,初中就离家进入封闭式管理的学校,成天只知道学习,学习好也是最大的满足,一直过得单纯而快乐。可是考到北京的大学后,发现周围的人和自己很不一样,城市里长大的孩子,他们从小就有许多兴趣爱好,而且参加各种发展兴趣爱好的学习班或兴趣小组,他们有着很丰富的课余生活而且有很多的想法。大学之初的学生会选举、社团组建、班级活动等等,让PK看到了这些同学身上各种各样的能力,对比之下,突然间发现了自己很多的缺点:显得幼稚、不会表现自己、想法很少、生活内容单一、人生经验贫乏,最可怕的是感觉自己除了学习,其他能力都很差。他的心情随之从巅峰跌到了低谷,从自信跌到了自卑。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心情低落,而且经常自责。经过心理评估,该学生有中度抑郁的情况。

其实,我们在贫困学生个人的身上,看到的往往是一个贫困的家庭。对于贫困家庭来说,改变这个家庭以及家庭成员的命运最重要的方式就是考上大学,找个好工作,脱离贫困。对于一些家庭而言,这甚至是唯一理想的路径,就贫困家庭的大学生而言,学习好、考上好大学就成了唯一的人生目标。就像PK一样,许多贫困大学生成绩优异,但因为成长过程中单一的路径,使得他们缺乏机会去发展其他方面的能力。进入大学后,最大的变化就是评价一个人的标准变得多元了,学习成绩不再是衡量一个学生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同时很看重学习以外的能力,这往往使“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贫困学生们内心感到困惑与恐慌。而且,一些贫困学生家乡的亲人还存在光宗耀祖的封建思想,将兴旺整个家族的重责大任托付在他们身上,为此他们觉得自己必须得活出个模样来,才能对亲人有所交待。一边是亲人殷殷期待的目光,一边又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这种内心的不平衡使得有些贫困学生感觉活得特别累,认为命运对他们特别不公平,为此怨天尤人、痛苦万分。[3](P138-140)从人格发展来看,在青年初期,大学生们面临着完成自我同一性的发展任务,这也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们内在的需求。他们会通过与别人比较来重新界定自己,当比较的维度不再单一,贫困学生们往往能发现自己的缺失,很容易颠覆以往那种“出身贫寒但奋发图强”光环下建立起来的自尊感;同时也因为在现实环境中,感受到自己其他方面的能力不足,而产生对自己的怀疑,而且往往不知从何着手来有所改善,故而更加重了自己的无能力感。在这些痛苦、无助,以及自我评价低下的同时,又有极强的自尊心,这些情况长期存在大大降低了他们的幸福感,容易令他们产生抑郁的问题。

事实上,除了能力比较上容易让这种自卑与自尊冲突加剧以外,在人际交往中也容易激发这种冲突,例如案例中曾呈现过这样的情形:有的贫困学生周围的同学体谅其困难,主动赠送他生活必需品,聚会的时候其他人一起来承担他的费用等,这些善意的做法,往往会加重贫困生内心自卑与自尊之间的斗争,他们有时会感到耻辱,有时甚至会对那些善意的同学感到气愤。当然,这也是在内心无法感受他人对自己接纳的表现。

对于贫困学生而言,内心的自尊感与自卑感同时存在,甚至难以调和,在自我认同上的内心冲突,往往是贫困学生情绪不佳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的主要障碍。

4. 勤奋与投机

个案简述:

FM,男,本科。在一次考试中,正在监考的任课老师发现他企图抄带在身上的小条。因为还没有真的开始抄,老师只是没收了小条,没有按作弊处理,允许他继续答卷。他硬着头皮答完了试卷,但因为没有好好复习,很多题目都不会。交了卷子,他就感觉到自己肯定会不及格。接着就去找了该课程的任课老师,希望老师能“放他一马”让他及格。老师自然不会同意,坚持认为不及格就是不及格,而且这也是企图作弊应得的惩罚。但尽管如此,老师还是耐心地与他讨论了这件事情。FM说如果这科不及格,他就不会有机会拿到奖学金,对于他这样的贫困生来说,每年的奖学金都是一笔重要的经济来源;另外,他还一直担任学校贫困生协会的主席,一向是贫困学生们的榜样,这件事情(作弊和不及格)会让他在同学们中间有些抬不起头。对自己作弊的企图,他解释说看到身边很多同学,都通过作弊获得好成绩,自己那么勤奋,有时候成绩还没有他们好,觉得很不公平,所以也动了作弊的念头。好在经过和老师的一番讨论,他认识到了自己的偏误,决心改正,他说自己要“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后来这个学生选择了重修这门课程,在该门课程的学习上非常认真,最后考试的时候交了一份令自己和老师都满意的答卷。后来他又与老师交流,两人都为他获得了一次成长而高兴。

在此案例中,FM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尤其是在学业上,所以他很看重分数,有时不惜为了奖学金和好成绩而铤而走险,一不小心就会犯错误。其动机往往是可以理解的,但选择的方式错误,必然会带来很大的麻烦。在此案例中,该学生的企图如果不是及时被发现,学校就会严肃处理他的作弊行为,甚至会取消其获得学位的资格,对学生来说这将是很大的打击和挫折,而且也必将严重影响该学生大好的前程。犯这样的错误,追根究底是因为价值观的变化。上大学后贫困学生敏感地觉察到校园内外种种社会的不公现象,过去那种勤奋进取的观念受到了冲击而价值观有所改变。当这种价值观的冲突不能被很好地解决时,有些贫困学生就会容易犯错误。

除了犯错误以外,贫困学生在获得一定资助的情况下,也容易产生矛盾的心理,他们当中一部分人一方面会感谢提供资助者,感恩于他们的无私;但另一方面又会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一部分学生将国家或他人的经济援助视为理所当然,甚至将自身的贫困完全归因于国家、社会的因素,归罪于他人的富裕,总是抱怨他人与社会对自己的“亏欠”,却不想自己给予他人和社会带来了什么,感恩之心无从谈起。[4](P29-34)两个方面的想法相互斗争,影响着贫困学生健康向上的价值观的养成。

5. 理想与现实

个案简述:

YWX,男,硕士。因为难以做决定而到心理咨询中心求助。YWX说自己是保送的研究生,最近可以申请继续保送攻读博士学位,导师也劝其申请,认为他有潜力,应该继续深造。但因此毕业时间又要延长2-3年,而他一直很希望自己早些毕业。谈到过往的经历,他说自己家庭贫困,下面还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为了保全自己的大学学费,家里曾经决定让妹妹放弃考大学,而只上了职校。从上本科开始,他就希望自己能早点就业,好挣钱帮着养家,但因为成绩优异可以保送硕士,经过家里人的鼓励和自己的一番内心挣扎,决定继续读研而没有工作。他说打从那时候开始,就下定决心要毕业后找收入更高的工作来回报家里,而且父母开始年迈,妹妹成家,家里也越来越需要钱。没想到最近又遇上申请博士的事情,他再次陷入矛盾,而且内心的冲突更加强烈了。他说“我是家里供养最长的一个,但我也是回报家里最少的一个,我不能那么自私,而且家里真的需要钱,我作为长子,真的不能只考虑自己。愧对父母和弟妹呀!”但另一方面,其实他很喜欢自己的专业,而且内心当然也希望继续提高,周围的老师、同学也都很看好他在专业上的潜力,一直劝他继续深造,面对这个申请博士的机会,他怎能平静。他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中。

大学的学习,打开了学生们的视野,包括贫困学生在内他们都会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找到自己想要发展的方向,建立起未来的理想,大学的教育给了每个人公平地建立更高追求的机会,但生活的现实,却让一些人难以全心全力地实现自己的理想。和YWX一样的贫困家庭学生并不少见,尤其对那些有潜力自己又有更高专业理想的贫困学生来说,赚钱养家、回报家人与继续深造、追求个人理想之间的冲突更为强烈,它们是难以调和的矛盾。这显然是他们个人发展中的绊脚石。

此外,有一些贫困学生也在职业发展的选择上遭遇冲突。因为家庭负担较重,他们大多将理想定位为找到相对待遇丰厚的工作可以帮衬家庭,但是,在找工作的激烈竞争中往往遭遇困难,就算是学习优异的学生,面对缺乏资源、综合能力不足等劣势,难以在竞争中实现自己的理想。比如,由于受家庭背景和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很多学生将所有的时间全部投入到学习中,但是一味地学习使他们失去了参加集体活动、锻炼交际能力和提升综合素质的机会,从而造成他们的语言表达、组织活动、实践能力等各个方面能力不够强,从而错过了全面提升自己的时机。[5](P164-165)

四、结论与反思

通过对几个典型个案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高校贫困学生在个人发展的过程中,面临一些和非贫困学生不太相同的问题,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不能良好地解决以上分析中提到的那些矛盾,很可能是贫困学生在大学生涯中逐渐出现发展上的阻碍甚至陷入困境的原因。如果解决不好这些内在与外在的矛盾,不但可能造成贫困学生的“心理贫困”,而且很有可能使他们容易陷入其他困境当中,包括在经济上、学业上、价值观上的困境,甚至犯错误导致严重后果。不同情况的贫困学生可能面临一对或多对矛盾,而这些矛盾也常常是相互交织的,并且他们往往经历内外交加的冲突和困境。

当然,并非所有贫困学生都不能处理好这些矛盾,也有不少贫困学生能够很好地调和这些冲突,顺利完成学业并能保持身心健康。这也是我们应该看到和感到欣慰的事实。故本文的结论并不力图说明问题的所有缘由,而在于提供一种解释和理解贫困学生生活状态的视角。同时,定性研究使用的是目的性抽样,其研究结果不像定量研究那样最终推广到从中抽样的人群,而是使有类似经历的人通过认同而达到推广的目的。[6](P327)关注和承认贫困学生在大的生活环境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可以促进教育、心理、思想等工作者和相关部门找到对贫困生更具人性化关爱和帮助的方式。

参考文献:

[1]陈向明.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陈智旭. 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及对策研究[J]. 高教探索,2011,(4).

[3]宋歌. 从 168 例咨询个案分析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J]. 教育探索,2011,(9).

[4]应金萍. 加强高校的感恩教育与约束机制建设[J]. 当代青年研究,2008,(6).

[5]崔强. 贫困大学生就业扶持政策分析[J]. 人民论坛,2011,(4).

[6]陈向明. 在行动中学作质的研究[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贫困学生个案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个案管理模式在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兜底扶贫成效探析——基于高山羌寨扶贫户的个案考察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别样风景的多元化绽放——我国当代女性写作的个案式研究
军旅书法家李洪海捐助兰考县贫困学生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实践 学习 在实践——《新闻个案教程》开讲五年实录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