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云南开放大学内涵建设的思考

2014-03-06杨美和

云南开放大学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办学内涵大学

杨美和

(云南开放大学 质量管理办公室,云南 昆明650223)

一、引言

2012年教育部发文《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以人才培养为基础,以科学研究为支撑,以社会服务为扩展,以文化传承和创新为底蕴的顶层设计,从总体上明确了内涵建设的具体目标和实现途径,高等教育将实现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的转变。

开放大学的办学理念与办学模式有别于传统普通高校,主要体现为办学模式的开放性、教学技术的先进性、组织架构的系统性、学习人员的巨量性、沟通衔接的枢纽性等五大显著特点,因而其内涵建设特别值得深入研究与探讨。转型升级后的云南开放大学其内涵建设的目标是:秉承“开放办学、服务终身”的办学宗旨,以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为目标,努力实现“人人时时处处”都能利用开放大学提供的学习资源进行学习,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沟通各级各类教育的立交桥;以服务云南“桥头堡”战略建设为契机,成为立足云南、服务边疆、辐射南亚和东南亚的“学习超市”和“连锁学习中心”。其内涵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实现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的发展方式的转变;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传统教育向终身教育的育人方式的转变;全面提升管理效益和服务水平,实现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

二、云南开放大学内涵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突出特色和优势是内涵建设的基础

首先,大学是具有特定功能的资源集合体,因而每所大学都有各自相对确定的能力与特性。云南开放大学在发展过程中应当突出自身特色,避免与其他普通高校尤其是其他五所开放大学趋同发展,那么关键的问题就是要找准属于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其次,突出特色必须明确目标定位、功能定位和层次定位,而且目标定位应具有适应性,功能定位应具有互补性,层次定位应具有延展性,才能发挥自身独特的功能与作用。事实上云南开放大学从试点建设到挂牌成立的过程,就是挖掘和利用资源进行科学定位的过程。再者,突出特色需要通过大学经营来实现:一是根据学校自身发展的价值取向,依据市场需求,通过构建相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从而达到控制、调整、修正学校发展与社会发展关系的目的,最终在激烈的高校市场竞争中取得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提高质量和效益是内涵建设的核心

根据边际效用递减原理,仅凭特色和优势难以支撑学校持久发展。云南开放大学要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提高现有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即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进行规模扩张。当然,这种扩张并非背离自身发展基础,也并不等于发展主体的多元化,而是发展主体在关联领域的外延。为此,云南开放大学应按照“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讲求效益”的方针,着重培育和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同时取得既定的办学效益。目前学校的发展环境处于动态变化当中,既存在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制度性变化,也存在市场与教育资源等方面的形势变化,这就要求学校在发展过程中立足实际,放眼未来,结合自身特色、发展背景和现有资源,实现规模效益与质量提升的协调发展。这是学校在目前现实条件下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切实选择,也是学校获取社会认可的必然要求。

(三)加强改革与创新是内涵建设的动力

突出特色与优势、提高质量与效益仅是最基本的活动。云南开放大学要想进一步拓宽发展空间,实现更大的超越和提升,必须加强改革与创新,其核心是开放与服务;其基础是宽进严出、学习立交桥、学分银行三大制度创新;其特点是开放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教学过程与教学对象的开放;其关键是学生学习、学校办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三个方面。鉴于此,在技术管理层面应围绕教学模式、学科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媒体资源、实践教学、学习支持服务、质量保证等七个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在制度文化层面围绕体制机制进行改革与创新。具体概括为“两大系统”、“三个适应”、“四项保障”的改革与创新:“两大系统”即开放教育系统与支持服务系统;“三个适应”即人才培养适应社会(产业)需求,专业办学适应行业(企业)标准,课程教学适应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四项保障”即学习平台、学分银行、学习立交桥、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

(四)注重文化建设与传承是内涵建设的灵魂

大学文化作为社会亚文化系统,体现了大学的办学理念以及传统的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高品位的大学文化是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学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国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办学水平的评估有三个层次:合格与否主要看条件建设,达到良好主要取决于制度建设,获得优秀关键是文化建设。文化建设是学校内涵建设的最高境界。英国的牛津、剑桥有近千年的历史,中国的北大、清华也有百年历史。对于新成立的云南开放大学,文化建设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工作,其建设和发展任重而道远。

三、云南开放大学内涵建设的基本策略

(一)改革管理方式促进内涵建设

管理是对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有效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在组织成长的初期阶段,管理的作用和意义并不明显,表现为粗放式。但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张,管理对象日趋复杂,管理的重要性日渐突出,甚至可能成为制约组织发展的瓶颈。云南开放大学内涵建设的重点之一就是要实现管理方式的改革。

1.变粗放式管理为精细化管理

学校层面合理配置、统筹安排现有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学校内部各部门、各学院要顾全大局,站在学校宏观层面实现资源共享,避免资源的重复配置或闲置。学校通过整合或分流现有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变粗放式管理为精细化管理,实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从精细化管理的角度来看,人力资源可通过机构调整、机制改革、人员整合以及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达到预期的效果。

2.变过程管理为目标管理

在管理学中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是两种不同的管理方式,对高校而言,其特点与企业生产经营不同,所以目标管理相对更合适。因为目标管理符合权责对等、分权与授权适度的管理原则,有利于调动学校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大家有参与管理的机会,真正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目标管理还有助于减少管理环节,保证信息通畅,实现管理最优化。通过目标管理,学校层面可以将更多时间和精力集中于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顶层设计,避免身陷繁杂事务的重重包围,从而使学校的整体管理更具全局性和前瞻性;而学院层面则应扎扎实实做好基础工作,更好地服务基层师生。

3.推进学院制改革

学院是学校办学的主体,也是内涵建设的推进者,正确处理好学校与学院的关系是内涵建设的关键所在。一方面,学校层面应进一步落实学院的教育教学中心和质量保障主体地位,不断扩大学院在事业发展和人财物管理等方面充分的自主权,不断落实并完善“一院双职、一岗双责”的相关制度,激发和调动学院创新发展的活力,促进学校与学院的和谐发展、科学发展。努力构建职责明晰、管理科学、运转协调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以及学院自主管理、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另一方面,改变职能部门的管理方式,实行“小机关、大服务”,变行政职能为服务职能。一是通过收集信息,研究动态,综合分析,提出建议,为学校决策提供参考。二是通过到基层调研,及时反馈信息,为学院的师生提供教学、科研服务。

4.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

贯彻落实国务院《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推进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建立责权明晰、注重质量、绩效优先的绩效管理制度,增强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分别建立直属学院、开放学院、学习中心绩效考评办法和考评指标体系,建立与开放大学建设和发展相适应的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强化全校教职工的岗位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和效率意识,为学校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人才支撑。

(二)围绕大学四大功能促进内涵建设

1.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大学的基本功能是传播知识、培养人才,一所大学能否得到社会认可,取决于所培养的学生在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中所取得的成就以及所做出的贡献。因此,学校办学成功与否关键是学生的培养质量,这也是学校内涵建设的落脚点之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是抓好常规基础工作:学科专业建设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地方特色;课程设置满足职业素质与人文素质培养要求;师资队伍建设有规划,能满足教学科研需要。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双模式”办学,大力推进全日制普通高职教育与远程开放教育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的办学模式;深化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化工作导向、课证结合的课程体系建设;创新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机制。实施“中高衔接”、“专本衔接”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搭建应用型职业人才成长的“立交桥”。三是机制建设:建立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校风、教风、学风“三风”建设,形成有利于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2.提高科学研究水平

科学研究的实质是对知识的探索与创新。一方面,教师通过科学研究,将科学研究的思想、方法以及研究成果融入教学,既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又能提高教学水平。另一方面,科技成果的社会转化是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体现。提高科学研究水平,一是以地方战略需求为导向,以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开展应用研究,坚持产学研用结合。二是深化科学研究管理体制改革,建设监督有力、管理规范、责权明晰、合作有序、运行高效的现代科研管理体制。三是积极推进学校与科研院所、国内外高校、行业企业的资源共享与合作交流,完善开放合作的研究机制。四是推进科研评价机制改革,完善科研评价机制,明确科研政策导向,激发科研活力,提高科研质量。五是实现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在高水平科研实践中培养创新团队和创新人才,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提高学术影响力和科技竞争力。

3.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当前我国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主要是两个方面: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合格人才,科技成果的社会转化。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在社会层面学校应积极探索全方位、多样化的社会服务模式,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一是构建全省终身教育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力军作用,不断推进覆盖全省城乡的终身教育服务机构、终身教育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的人才成长“立交桥”。二是建设全民学习公共服务平台,集教学、管理、服务为一体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服务,满足终身学习的开放性、灵活性、多样性要求。力争干部在线、工业在线项目有创新,旅游在线、教师在线项目有发展,“彩云学府”、“与北京同行——基础教育优质课件资源云南应用”项目有突破,非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鉴定上规模,社区教育、特殊教育、老年教育等方面有作为。在学校层面应树立人才培养立德为先、立学为基的观念,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一是大力发展远程开放教育,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办学与服务并重。二是巩固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坚持“企业化办学、开放式育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施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4.加强学校文化建设

大学既是教育主体,也是文化主体,大学作为特殊载体在向社会提供服务的同时也在传承文化、创新文化。稳定成熟的大学文化是维系大学运转的内在动力,能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推动大学不断向前发展。加强学校文化建设要根据中央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总体要求,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遵循大学文化建设的基本规律,进一步强化“开放办学、服务终身”的办学理念。一是对学校的使命、定位、目标、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进行认真梳理和深入研究,凝练并培育“开放包容、和合共生”的云南开大文化,创建优良“三风”:崇尚真理、学术自由、技术创新的校风,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教风,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科学严谨的学风。二是建设以民主、科学、独立、自由为主要内容的“学术文化创新工程”,建设以学生文化道德修养、创新创业精神、综合能力素质为核心的“学生文化培养工程”。三是通过建设文化广场、文化走廊和校史展览馆,编发文化手册,设计管理形象识别符号,开设“云开讲坛”,弘扬开大品格,形成品位高雅、多元交融、开放包容、创新卓越的文化氛围,引领开放大学健康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提高质量 内涵发展—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刘新华.高校内涵式发展战略刍议[J].教育与职业,2007,(18):33-34.

[3]赖明谷,向宗明.内涵式发展与高校管理文化[J].江西社会科学,2004,(11):121-123.

[4]徐木兴,刘朝马.论高校内涵式发展模式与运行策略[J].辽宁教育研究,2008,(6):34-38.

[5]刘朝马,吴敏,徐木兴,陈小东.高校内涵式发展战略研究——以浙江理工大学为个案[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9,(6):932-935.

[6]裴世鑫,崔芬萍,詹煜,张成义.结合大学四大功能 推进高校教学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11,(1):45-47.

[7]张德诚.辽宁高校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进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关于锦州市四所高校调研报告[J].辽宁教育研究,2006,(8):29-31.

[8]蒲玉忠.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内涵式发展的路径选择[J].教育探索,2011,(12):92-93.

[9]于光.提升高校软实力 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6):63-65.

[10]芮明杰.管理学——现代的观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办学内涵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大学》
活出精致内涵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大学求学的遗憾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