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弗兰西斯·哈》润物细无声的女性意识

2014-03-06耀

电影评介 2014年22期
关键词:索菲女性主义生活

冯 耀

电影《弗兰西斯·哈》海报

影片《弗兰西斯·哈》的女主人公弗兰西斯是一名27 岁的舞者,靠给人上舞蹈教学课赚生活费。她和大多数这个年纪的人一样,努力朝着自己的梦想前进却一事无成。她生活里最大的成就就是交了一位知心挚友,索菲——一位神情严肃、说话尖酸刻薄的女生,与弗兰西斯爱说笑的个性综合产生了强大的化学反应,两人十分投缘。她们就像桃乐丝·帕克那样经常犀利直率地讽刺的评论着自己的生活,譬如“这间公寓很有自知之明”(当索菲来到了弗兰西斯的新家)。就在这种生活状态之下,弗兰西斯一路走来跌跌撞撞,她一直坚持着自己最愿意做的事——跳舞。导演赋予了这部电影浓浓的女性意识。

“女性主义电影”是20 世纪西方女性主义运动的产物之一,它伴随着国际上女性主义政治发展曲折前行。随着女性主义的政治发展,女性主义电影也走过了三个阶段,从形象批评阶段时发现男权主义只是起点而不是终点,由社会、历史、经济的角度去探讨批评的意义所在。到叙事结构批评阶段时劳拉穆尔维德理论,突出“凝视”。再到80 年代以后的文化批评阶段,开始关注文化系统内各种历程。“女性主义”是一个过程,当我们的社会足够发达,我们的思想足够文明,我们就会发现“女性主义”的这些理念会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不再需要去强调和聚焦,它会非常自然的存在于我们的文化之中。在很多女性电影浓墨重彩的突出女性意识的现今社会,《弗兰西斯·哈》这种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女性意识难能可贵。

一、在形象上对性别的淡化

在女导演女编剧越来越多的现在,女性化视角是一个非常普遍的名词,电影中的女性也不再总是处于被男性欣赏甚至物化的僵滞状态,很多电影都选择聚焦女性。作为一部描写女性生活的电影,《弗兰西斯·哈》的主题很独特。弗兰西斯的生活最剧烈的变化来自工作和跟好朋友闹翻,这代表女主角生活核心在恋爱婚姻之外,而且最终弗兰西斯安稳过度完全依靠自己,给她提供机会的也是一位女性。

为了消解弗兰西斯身上女性的脆弱,影片弱化了她女孩子的细腻,甚至于塑造成了大老粗式的女汉子。她喝醉了在地铁站小便,房间里的衣服丢得到处都是,睡觉不脱袜子,跟男孩子一样的生活节奏。也许是因为个性,也可能是因为运气,一心想当舞者的弗兰西斯在纽约这个大都市郁郁不得志。莫名其妙的跟男友分手了,最好的朋友索菲搬去和别人合租,本来有机会参加圣诞巡演却被公司无限期“放假”,穷到缴不起房租、要靠退税请别人吃饭。虽然影片没有重点展现弗兰西斯的失落时刻,但是正值这个年纪以及走过这个年纪的人都能体会在那种祸不单行的日子里有多难熬。

在电影中,弗兰西斯这样一个女性形象不再是作为被男士“凝视”的对象,没有很刻意的强调弗兰西斯的性别,但是我们会被弗兰西斯这样一个文艺女青年感动,会佩服她的坚持、努力和自强。影片给弗兰西斯奔跑的画面配以轻快欢乐的音乐,这样一部女性电影没有走苦情路线,以润物细无声中表现着她的励志,让人耳目一新。

弗兰西斯说的没错,这个世界很好笑也很伤感。大家看到都是表面的成功与失败,却看不到背后的努力与坚持。当生活遭受撞击,弗兰西斯无比的踏实,她体现出的粗枝大叶、大智若愚,会让观众觉得,生活就是生活,要努力坚持下去。保持运动不让自己变胖,照镜子的习惯,生活艰辛的时候得到一个与舞蹈无关的职位后毅然回绝,因为它和梦想无关,弗兰西斯有自己的追求。即使困难重重,她还是会朝这个目标前进。影片实质上是一个寻找自我定位的故事,但是这个自我定位是与性别无关的。往日的蹉跎也许并不值得后悔,因为那就是一部分的你,就像这部电影用欢乐的配乐欢乐的氛围去描述一个邋遢的loser 形象,让观众觉得温暖。而当这个温暖的角色的性别是女,却没有被突出强调是女时,会让我们更加感受到电影对女性的尊重,会让我们觉得更加励志。

二、在人物关系上对性别的弱化

在弗兰西斯周边的社会关系中,一直贯穿影片的是索菲这样一个女性角色,在人物关系上,影片也将重点放在了友谊,而非爱情上。这样的人物关系就弱化了弗兰西斯的性别,电影中人物关系的走向与弗兰西斯是一个女性无关。

影片中对索菲和弗兰西斯的关系处理,让人感慨颇多。女孩子间的友谊有独特的存在方式,就像她们会这样形容自己的关系:“我们就是一对拉拉,只是不做爱”。她们几乎形影不离,下班的时候等着一起吃饭,一起参加派对,就连做爱姿势也可以拿来讨论,有时亲密的睡在一起,就和很多关系要好的女性朋友一样,会纠正对方,又能包容。在电影的前三分之一,索菲在弗兰西斯生活中的比例很重,在比男友更重要的位置。可是索菲去追寻自己的爱和幸福了,离开了弗兰西斯的生活,带走了所能带走的一切,她们的关系变得很奇怪。索菲不再经常和弗兰西斯联系,弗兰西斯经常要从别人的口中知道索菲的消息。在这之后她们最亲密的一次交流是在索菲喝醉酒之后,在弗兰西斯怀抱着希望入睡时,索菲留下了一张字条离开了,就像别人的评价一样,索菲比弗兰西斯成熟,她选择了她觉得更成熟的生活,不再像读书时那样肆意的活着。而她这一次的离开也让弗兰西斯告别了以前的生活,不再这样的肆意的生活。

影片中,弗兰西斯与男性的关系也比较弱化,拿了退税的弗兰西斯请人吃饭,虽然对方是男生,可是弗兰西斯还是抢着付账。然后戏剧性的画面出现了,弗兰西斯的卡不能刷,此时弗兰西斯飞奔出去取现金,一路狂奔,还在回来的路上摔了一跤,手臂也破了,她却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弗朗西斯作为一个约会无能族,从来都是个独立自强的女孩子,从没想过占别人便宜。和男友分手的段落简洁迅速,前因后果交代的不甚明了,甚至给人的感觉这一段是为了凸显索菲对弗兰西斯的重要性,以及为后来索菲离开后弗兰西斯的失落做铺垫。后来的两个男性室友,连过于暧昧的桥段都未曾出现,他们不曾因为弗兰西斯是个女孩就优待她,积极的讨论房租的数额,弗兰西斯也不曾因为是女孩就要求被优待。甚至后来弗兰西斯的工作出现问题,交不起房租,也是直接借住在一个女同事家。告诉弗兰西斯工作情况的上司是个女性,从第一次弗兰西斯开口请求,得到了演出机会,到后来的工作出现问题,都是这名女性在和弗兰西斯沟通,以及最后弗兰西斯安稳的度过一系列的生活中的危机也是因为这个人的建议和她给的机会。

三、在情节设置上对性别的“遗忘”

影片中主人公情感上的矛盾冲突来源于友谊,而非爱情,甚至索菲离开弗兰西斯的理由都不是因为男友,而是想要搬到一直向往的区,和另一个女孩合租。

在弗兰西斯收到退税请人吃饭,抢着付钱卡却不能刷时,弗兰西斯尴尬的说“自己不像个大人”,而不是男人。当索菲离开她和别人合租,因为负担不了现在的房租,不得不换了住的地方,工作又被通知无限期放假,她的生活遭受重创的时候,她选择的逃避或者说寻找庇护的方式是回家,这样一个不带有性别的方式,不是去找前男友,不是占男性室友的便宜。当她发现家也不能待的时候,她选择了回到大自然中,回到曾经的学校工作。在这里她遇到了不开心的索菲,醉后的索菲让弗兰西斯期待着两个人回到从前,但是天亮之后,这个梦破碎,生活还是生活,弗兰西斯就此告别了曾经。

电影《弗兰西斯·哈》剧照

弗兰西斯妥协了,也寻找到了自我,她接受了文职的工作,也接受了别人的建议开始编舞。虽然看似远离自己的梦想,生活毕竟是现实的,我们必须做现实的考量,实现梦想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最后弗兰西斯编排的舞蹈很成功,而且她只是转了一个弯,并没有离开舞蹈,就此我们看到了她对自己的救赎,从情感到梦想,让我们看到其实这样也算是成功。

“我想要这样一个瞬间,我觉得两个人的关系就应该这样,或许这也能解释为什么我现在还单身吧,你和一个人在一起的时候,有这样的瞬间,他知道,你爱他,你也知道他也爱着你,但你们在一个派对上,你们都在和不同的其他人说着话,都在开心的笑着,这时候你望向屋子的另一边,两个人的眼光交会了,并不是那种有占有欲的意思,也不是那种色迷迷的眼神,但只是因为那就是你生命中的那个人,这很好笑也很伤感,因为生命总会结束,但你眼前这个神秘的世界,就在你面前出现着,这么多人在场,毫无征兆地就出现了,没有其他任何人了解的,就像人们说过的宇宙中还有另外一个维度,它就在我们身边,但我们感觉不到,这就是我想要的二人世界,或者说是生活吧、爱情吧。”弗兰西斯说完这段,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对她刮目相看了。这就是那个平日里邋遢、不靠谱,约会无能族的衰女,刚刚还在辩解她读过很多书,却遭致很多不可思议眼神的毫无书卷气的大龄女子,立马漂亮地扳回了一成。大大咧咧怎么了,一事无成怎么了,弗兰西斯依然胸怀理想,有着自己独特的坚持方式。虽然她的生活不如意,她仍一直坚持朝着理想跌跌撞撞的前进,她比很多人生活得深刻!而电影的最后作为整部影片的升华,呼应她这一段精妙的理论的的人就是索菲,弗兰西斯的性别是真的被遗忘了吧,但是,她就此彻底的完成了自己在事业、理想和友谊上的救赎。

结语

女性意识这些年来不断觉醒,出现了一批很经典的女性主义电影,涌现了一批很具有代表性的女性主义电影导演,一些以女性的视角表达的电影作品。其实《弗兰西斯·哈》的导演诺亚·鲍姆巴赫并不是典型意义上的女性主义电影导演,但这是一部描写女性的电影,女主角格雷塔·葛韦格也参与了编剧。这一部描写都市女青年生活和奋斗的影片,关注的不是边缘群体、不是社会底层,没有走悲情路线,没有沉重宏伟的思想,没有女权思想,没有反思男权主义,就这样不曾用力的表现手法,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让我们感受到女性意识的深入骨髓,这样润物细无声的表达,舒服自然,很轻易的就感动观众,让人觉得这样自然而然的尊重着女性才是我们需要的能够给我们温暖的女性主义电影。

猜你喜欢

索菲女性主义生活
好心眼儿巨人
好心眼儿巨人
索菲的抹茶蛋糕
生活感悟
《人·鬼·情》中的女性主义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花月痕》的女性主义解读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女性主义性政治
索菲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