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土尔扈特人东归的多重书写

2014-03-06张祖群

电影评介 2014年22期
关键词:英雄传蒙古族英雄

张祖群

电视剧《东归英雄》剧照

关于蒙古草原的认识,我只有对那国境之内东西之距4000km 的月牙刀形——蒙古女人眉的浅显认识。对于国境之外的外蒙古,俄罗斯远东地区贝加尔湖一带的水草原,以及大兴安岭以北的森林草原,任凭我在脑海里如何想象,在地图上如何勾画,却总也想象不出它的全貌。但仅通过这一弯“蒙古女人眉”的历史,就深深地感到来自草原的风。在蒙古草原上,自16 世纪起,就有一支横跨欧亚大陆,从东被迫迁徙到欧洲,延续一二百年,又折返亚洲的游牧族群。这就是在明末清初为逃避战乱,与蒙古族其他分支自相残杀,转战伏尔加河流域的卫拉特四部之一:土尔扈特人。他们如狂飙在蒙古草原上的闪电与飓风,书写了蒙古草原最为壮烈的篇章。[1]

一、土尔扈特人东归的多重书写

美丽的大草原,蕴藏着丰润的故事。马背上的游牧民族不断书写着草原上的传奇,这些传奇久久涤荡在广袤草原上空,其高昂精神成为了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们落地即成佳作,于民间广为流传。在正史、小说、油画、雕塑、电影电视等多种文化载体中都立体地呈现了土尔扈特人的东归,刻画出一英雄民族支系的迁徙历程。

(一)东归英雄的历史书写

东归英雄的历史书写首推马汝珩、马大正的专著《漂落异域的民族:17 至18 世纪的土尔扈特蒙古》[2],戴逸先生给该专著序言里赐言:“这是国内第一本系统论述该民族和这一历史事件的学术专著”。可见评价之高。

部族的大部分成员离开原在塔尔巴哈台的游牧故土向西迁徙,越过哈萨克草原,渡过乌拉尔河,来到了当时尚未被俄罗斯占领的伏尔加河下游——里海之滨。由于受不了沙俄的劳役压迫和冲锋陷阵做炮灰的屈辱,以及为了寻求新的生存环境,土尔扈特人在汗王渥巴锡的领导下,于1771 年举族万里东归!虽然他们早已在欧亚大陆草原的西段生活了一二百年,却依然难融入到西欧的霸权文化政治地理格局之中。他们认为,不脱离沙皇俄国,就将沦为奴隶的种族!基于此我实在不忍心看完结局惨烈的东归全过程。沿路的阻击和追杀,险峻的乌拉尔山谷,以及不可预料的雪山与沼泽等险阻使得出发时由17 万人组成的东归族群,最后仅剩六七万人达到欧亚大陆的东端。在这辛酸迁徙旅程中,大部分的土尔扈特人做出了巨大牺牲,最后却只能命洒征途,魂终不能归故里!

土尔扈特人民重返祖邦故土这一伟大历史事件,深刻证明了一不朽真理:中华民族之间长期形成的凝聚力与向心力绝非任何力量所能切断的。

直至今日,新疆伊犁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巴音布鲁克草原、内蒙古阿拉善盟等地还散布着当年清朝安置的东归土尔扈特人的后裔。他们一直到现在仍牢记着渥巴锡弥留之际留下的遗言:安分度日,勤奋耕田,繁育牲畜,勿生事端,致盼致祷。回归东方后,部分土尔扈特人转牧为农,配合清军剿灭或驱逐外来侵略者,为保卫边疆和平安定、维护祖国统一贡献着力量。发展至今,土尔扈特人蒙古族的分支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二)东归英雄的小说书写

在书写清代中叶土尔扈特汗王渥巴锡率部众东归之历史事实的小说作品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两部:其一是《东归: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这部以美国人视角刻画的历史小说凭借着雄伟的构思、流利的笔触以及饱满的激情,再现了土尔扈特人民东归国土的历史场景。[3]另一则是姜兆文先生的《东归英雄传》[4],先生从寥寥无几的史料记载中挖掘复原当时的人物、时代背景以及事迹,通过滚滚的战尘,悲壮的军旅征战,柔曼的异国恋情,勾勒出一幅绮丽的立体性历史画卷。[5]

(三)东归英雄的油画书写

艺术的创作既要尊重历史,又不能简单地去复制历史。范旭东(2013)以清朝官员与土尔扈特首领渥巴锡在伊犁草原会见的历史场景为切入点,用素描突出展现了中华民族强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6]凝视该油画作品,观众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向往自由和故土的决心是永不可征服的。

(四)东归英雄的雕塑书写

中国雕塑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景育民先生创作了大型雕塑作品《东归·土尔扈特的史诗》。他在这幅代表作里开始寻找中国本土的艺术语言,探索一条浪漫和写意的雕塑之路,强调作品的写意性、意象性和书写性。[7]该作品荣获第十一届全国美展雕塑最高奖,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他借用渥巴锡领导土尔扈特人民族迁徙的事件来阐述在西方后殖民文化被逐渐消解,世界文化格局重新整合过程中,如何确立中国传统文化的话语地位与应有的文化影响力,如何保持中华民族自尊、自信与自强等问题。[8]土尔扈特人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经历血与火的洗礼,也要回归自己文化本土和精神家园。

(五)东归英雄的影视书写

1993 年蒙古族塞夫与麦丽丝合作导演的电影《东归英雄传》,实质上是一部书写本民族史实的英雄志。2008 年开始热播的电视连续剧《东归英雄》(35 集)以其荡气回肠、感人至深的悲壮迁徙东归史给了蒙古族最佳的本性注脚。下面具体阐述两部影视作品的区别:

第一,电影《东归英雄传》呈现了英雄回归故里的史诗性。在《东归英雄传》中,题材的史诗性、主题的严肃性、人物的英雄性、情节的传奇性、武打动作的直观性、作者的民族性都得到了充分呈现。

影片中争夺东归图成为了焦点,真正的东归图刻在千户的脊背上,成了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当他抽出匕首,让女儿从自己脊背上揭下那张血淋淋的东归图时,东归图俨然成为了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眷恋祖国、渴盼东归故土的不可动摇的象征。[9]影片《东归英雄传》呈现给观众的是莽莽的原野、壮美的山川和万马奔腾的豪情,它以一种全新的技巧、手法展现了能骑善射、骁勇善战的蒙古族人民的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反观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均需要以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点,开掘民族历史和文化地理背景,发掘民族文化底蕴,展现民族价值取向,探寻民族历史进程,唤醒民族的自尊、自觉和文化自信。[10]

第二,30 集电视剧《东归英雄》创建了以群体认同感为核心的文化象征体系,以人类历史上蒙古民族最后一次民族性大迁徙的真实故事为创作根基,讲述了中华英雄渥巴锡可汗带领十七万部族回归祖国的伟大壮举。

该影视作品以恢弘的史诗气度,抒写了热爱和平的中华民族同心同根的民族凝聚力,为我们带来了感人至深并发人深省的草原史诗。[11]例如《东归英雄》中,渥巴锡的儿子阿萨赖自小就被当作人质留在俄罗斯接受教育。当他终于有机会回到自己出生的帐篷时,他才醒悟到自己早已和本族文化格格不入了。携带本民族文化基因的青年过早地置于异国他乡,其本民族文化基因会逐渐消亡,遗忘祖先的记忆将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除此之外,《东归英雄》还运用到大量的蒙古族仪式符号,呈现出仪式对于一个族群的重要性,也反映出仪式符号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播会潜移默化地影响观众。在文化共享的过程中,仪式成为了维系整个民族的集体记忆。[12]

第三,如果说15 年前塞夫与麦丽丝合作的电影《东归英雄传》(1993)是一个引子,那么麦丽丝执导的电视剧《东归英雄》的拍摄则是他们继祖先之后的再一次精神性东归。历史不能被改写,但可以通过从电影到电视剧的转变以另一种方式再现。电视剧《东归英雄》与电影《东归英雄传》相比,人物形象更加真实细腻,影像风格更加成熟,将“东归”的核心内涵抒发得更为淋漓尽致。坚强勇敢和为了信仰敢于奉献牺牲的伟大精神实则是蒙古版本的“出埃及记”。[13]

二、讨论

身为汉族人的我同样为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蒙古族同胞的如此壮举感到骄傲和自豪。这是世纪性民族大迁徙运动洪流中的一束晶莹浪花,不是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的个人魅力影响了东归,而是心向东方太阳升起之地、灵魂必归故里的东方黄种人精神塑造了史诗般的东归!

(一)马上史诗

继《骑士风云》后,电影《东归英雄传》既表现了蒙古民族历史生活,又突出了马上动作的特点,是一部优秀的以边疆少数民族为题材的类型化影片。[14]从1990 年到1998 年,塞夫、麦丽丝夫唱妇随,夫妻合作导演、拍摄完成了《骑士风云》、《东归英雄传》、《悲情布鲁克》和《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共四部反映蒙古族英雄的历史题材影片。这种“马上动作片”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族电影的美学风格与艺术样式。针对塞夫、麦丽丝成效卓卓的电影创作活动,国内评论界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与深刻的评价。例如柳强(2008)曾尝试分析塞夫、麦丽丝导演和他们的电影带来的重要影响,探讨他们的电影创作观念、创作观念在作品中的反映及“马上动作片”的类型化创作。[15]

当下影视创作,大多流于过于表面繁荣,过多众声喧哗,过于浮躁浮华,过分倚重娱乐精神,过分崇尚世俗欲望,甚至大比例克隆国外作品。电视剧《东归英雄》写实与写史兼具的创新,无疑为中国电视荧屏带来了一股清新风气。[16]正是基于此,孙会婷(2011)运用“文化诗学”批评方法,通过新世纪蒙古族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如《成吉思汗》、《东归英雄》、《嘎达梅林》和《草原春来早》)分析出这种“史诗品格”是“诗意”的历史与“诗意”的文化两者相互交融的结果:①表现主要内容均与民族独立、民族崛起、民族中兴的战争相关;②将具体的史诗事件同成吉思汗、渥巴锡汗等关键英雄人物紧密相连;③历史事件和人物性格决定因素存在于全民族集体的精神意志当中。[17]

长期以来,蒙古题材的影视作品借助电影,桀骜不驯的英雄、多情刚烈的女子、骏马、烈酒、篝火、草原等构成蒙古族程式化的公共形象。影视作品所体现的牧业生产、牧民生活、敖包相会、那达慕大会、上天崇拜、萨满信仰、婚姻制度、语言习俗、族群认同意识等文化事象[18]对于构建民族身份认同和传承蒙族文化的积极影响,同时也容易形成框架性的叙事模式、刻板化的蒙古族形象,难以形成文化差异,从而影视在传播过程中也造成部分消极影响。[19]边疆少数民族题材影视作品需以本民族的历史传统为创作基点,发掘本民族的文化底蕴和内涵,重现族群记忆、标识文化特质、凸显族群文化身份、呈现个体化的性别身份,展现本民族多元的人文特质和价值取向;同时通过展现大一统的历史记忆、抵抗外敌的休戚与共、共同的民族理想激励等来构建中华民族的整体身份。只有把个性与共性有机结合,把握多元与一体的辩证关系,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觉”。

(二)族源沉思

蒙古族到底来源何处,哪里是他的最主要源头,针对这些问题,自近现代以来,东西方学者进行了持续性的探讨。关于蒙古族族源问题,亦邻真先生的论述比较有说服力:

第一,形成蒙古民族的核心部落是原蒙古人—室韦一达怛人。蒙古语是在室韦一达怛人的语言的基础上经过突厥化过程而形成。第二,就人类学因素而言,蒙古民族在形成过程中吸收各种外族人口,其中包括两部分非蒙古人种居民(中原汉人、南方汉人,西域各色人种)。第三,在民族文化方面,畏兀儿体蒙古文成了民族文字,诞生了独特的文学和艺术。下面对蒙古民族的文字发展做几点详细说明:①1204 年成吉思汗征服乃蛮部以后,抓获了乃蛮掌印官回鹘人塔塔统阿。成吉思汗非常嘉许他忠于自己国家的行为,遂命令他掌管蒙古国的文书印信,并命他教授太子、诸王畏兀字以书写蒙古语。蒙古人至此时便采用回鹘字母书写蒙古语,学界称之为回鹘式蒙古文。在现存的用回鹘式蒙古文写成的文献中,最早的是公元1225 年的《也松格碑》。②元世祖忽必烈1269 年颁行“蒙古新字”,不久改称为“蒙古字”,今通称“八思巴文”。回鹘式蒙古文的使用曾一度受到限制,但在元代后期,回鹘式蒙古文又逐渐通行。作为一与民族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语言,经历了如此复杂的借用和波折,这恰恰反映出蒙古族是在不断的同化其他族群的历史过程中逐步融和形成。蒙古族族源问题从来都不是单一血缘的,它是一个不断被建构和发展的过程。第四,就经济生活而言,游牧经济一直到晚期,几乎是整个蒙古民族的主要生产专业。[20]

(三)地域沉思

亦邻真先生(1979)还谈到,就地域而言,原蒙古人是从东胡后裔历史民族区(主要是内蒙古东部地区)由东向西向在整个蒙古高原扩散,同突厥铁勒民族和其他各民族结合,固定生活在蒙古高原的。额尔古纳河的室韦附近,是能找到的原蒙古人生活的最早家乡。

从东绵延至西并沟通欧亚大陆的广阔蒙古大草原,是欧亚历史上著名的阿尔泰- 通古斯民族(克尔木齐人、匈奴、鲜卑、柔然、突厥人、契丹、女真、蒙古)的游牧与迁徙走廊。四川民族研究所的李星星研究员撰文界定“阿尔泰走廊”的明确概念:在长城以北,呈东—西走向,以平阔的蒙古高原及草原、沙漠为其自然地理基础。其坐标位置大体在东经75—120°,北纬42—50°之间,直线距离东西长约2000 公里,南北宽约1000 公里。“阿尔泰走廊”东起东北大兴安岭及辽河上游一线,西迄西北阿尔泰山及天山西端一线。其南界位于燕山、阴山、河西走廊北侧至塔里木河一线,其北界位于额尔古纳河、贝加尔湖南侧至阿尔泰山一线。“阿尔泰走廊”西段部分,如果南界再宽一点,就大体上相当于费先生所指的“西北走廊”。于费先生还具体阐述了:“阿尔泰走廊”至少有两条东-西向的大道,或分南北两路。[21-22]需要说明的是,李星星研究员的阐述更多地放在了这条走廊上游牧民族集团南向征战,引起“中国范围内民族由北而南的大趋势”,从而使其向南运动与长城发生历史关系方面。我认为,对于这条走廊,我们更多的是需要从欧亚大陆世界文明史角度,从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角度,探讨广阔蒙古大草原的民族迁徙。

草原地区是西南亚、南亚和东亚各大文明之间的内陆通道。自古以来,连绵不断的山脉和沙漠基本阻断了它们之间的交流。从古至今,西徐亚人、匈奴和契丹人在此地区四处迁徙,从里海到中国边境的迁徙历程为亚欧地区的伟大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石(参见《大草原与丝绸之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2009 第8 期第5 篇)。公元前2000 年左右,西方的印欧人种不断往中亚、蒙古大草原方向迁徙,他们当中的一支抵达了阿尔泰山,并在沿路留下了包括石人、石棺、鹿石为特征的克尔木齐文化。延续这种迁徙浪潮,500 年后印欧人东迁达到高峰。公元前1500 年,印欧人从南俄罗斯草原进行四面开花式的迁徙,一支就到达阿尔泰山,与早期迁徙到此地同为印欧人种的吐火罗人一起,继续南下到了塔里木盆地,开创出塔里木盆地绿洲文明,现在沿着塔里木盆地沿路可见的塔里木河、围绕孔雀河等绿洲分布的楼兰古城、小河墓地、太阳墓地等就是明证。存在于公元91 年的北匈奴因与匈奴分离,再加上南雪灾和汉朝长期打压的影响,使得他们不得不被迫西迁,直至西欧。但300 年以后他们与罗马帝国作战的崛起,不得不说,在很大程度上震撼了整个西欧大陆,这不仅使西欧重新认识了辉煌的东方文明,也逆转了欧亚大陆上民族迁徙的东西走向。

紧接着的是鲜卑、柔然、突厥人、契丹、女真和蒙古民族的西迁,他们的迁徙旅程或长或短。最为显著并值得记载的是,13 世纪突厥化后的蒙古人,从呼伦贝尔迁徙到阴山,再到阿拉善,经过阿尔泰,不断往西,从征服中亚到西亚、东欧,乃至西欧,横跨了整个欧亚大陆,构建出历史上独一无二的草原帝国,从中我们不难得出征服者改变了整个世界的结论。在世界征服者的历史上,从斯基泰人到匈奴、突厥人,再到蒙古人,成吉思汗、忽必烈、拖雷、窝阔台、帖木儿等这些“上帝之鞭”掀起了横贯欧亚的历史狂飙,这些“马背上的民族”建立起的草原帝国风起云涌,但只有土尔扈特人东归最为惨烈,于历史的沉吟中闪现出惊人的美丽。因为他们经过为期7 个月,跨越一万多里的长途跋涉与征战后,损失了2/3 的人口,土尔扈特人终于回归故土,完成了人类历史上最为悲壮的民族大迁徙。

辽阔的蒙古草原,犹如蒙古人的长调一样悠扬绵长。“蒙古女人眉”里透出草原一望无垠的舒缓,以及凄惶坦荡的心理纠结。成吉思汗的部落子孙,就是在这“蒙古女人眉”中狂飙如风!如同我见过的蒙古人,心里容不得一粒沙子。

[1]张祖群.旅游与文化地理随笔[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62 -68.

[2]马汝珩,马大正.漂落异域的民族:17 至18 世纪的土尔扈特蒙古[M].戴逸之“序言”,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美)W.L.芮弗.东归: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M].凌颂纯,王嘉琳,译.北京:外文出版社,2010:1 -304.

[4]姜兆文. 东归英雄传(上下集)[M]. 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1988:1 -702.

[5]高洪波.维系生命的力量——读长篇小说《东归英雄传》[J].小说评论,1993(3):65 -67.

[6]范旭东.谈《吐尔扈特东归》创作[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3(2):37 -39.

[7]杜仲华.景育民:探索写意的雕塑语言[N]. 今晚报,2011 -12-30(10).

[8]刘莎莎,景育民.从《东归·土尔扈特的史诗》透视景育民的艺术——景育民访谈录[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10(3):38-43,3.

[9]陈宝光.铁流无敌——看《东归洪雄传》[J]. 当代电影,1994(3):46 -49.

[10]邢海珍.《东归英雄传》中的族群认同意识[J]. 电影评介,2010(19):37 -38.

[11]赵葆华.守望家国情怀 高扬“东归”精神——评长篇电视连续剧《东归英雄》[J].电影,2008(10):86 -87.

[12]陈煜.蒙古族题材电视剧中的仪式符号传播——以电视剧《东归英雄传》为例[J].阴山学刊,2012,25(3):77 -80.

[13]郝治国.荡气回肠的民族史诗重现——浅析电视剧《东归英雄》在电影《东归英雄传》基础上的新变[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8(5):10 -14.

[14]塞夫,麦丽丝. 我们的思考与追求——《东归英雄传》创作谈[J].电影,1994(4):11 -13.

[15]柳强.塞夫、麦丽丝90 年代电影导演艺术研究[D]. 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1 -49.

[16]赵葆华.守望家国情怀 高扬“东归”精神——评长篇电视连续剧《东归英雄》[N].光明日报,2008 -09 -05(11).

[17]孙会婷.新世纪蒙古族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史诗品格[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1:1 -40.

[18]邢海珍.蒙古族题材电影的文化人类学研究[D]. 兰州:西北民族大学,2007:1 -42.

[19]王倩.蒙古族题材电影的蒙族文化传播研究[D]. 沈阳:辽宁大学,2012:1 -52.

[20]亦邻真.中国北方民族与蒙古族族源[J]. 内蒙古大学学报,1979(3 -4):1 -23.

[21]李星星.论“民族走廊”及“二横三纵”格局[J]. 中华文化论坛,2005(2):124 -130.

[22]李星星. 李星星论藏彝走廊[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21 -22.

猜你喜欢

英雄传蒙古族英雄
英雄犬
《射雕英雄传》英译本历时近十年完成出版
黑龙江蒙古族古籍考录
射貂英雄传
浅析古代蒙古族的信仰
重走英雄路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绛红英雄谱
张志民作品
吕梁要再续“英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