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注重三“少”三“多”提高政治备考实效

2014-03-05王国芳

关键词:文综题目政治

王国芳

如何提高高三政治备考复习的效果?这既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理念”问题。本文试从教师备考复习的理念层面作些探讨,供参考。

一、滋养知识:少一点“死记”,多一点“生长”

综合能力测试的要旨就在于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学科基础知识复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政治备考复习中,我们都知道要反对死记硬背,但在日常操作中且又很难不身陷其中。关键是要真正认识到知识需要滋养,基础知识的复习,不是为了实现知识从课本到脑袋的“搬家”,而是要让知识在学生的脑袋中有所“生长”。

1. 拓深度,理清逻辑

要让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生根发芽,就要引领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以2012年浙江高考文综第40题的第2问“上述材料如何体现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为例。此题满分10分,但最后全省平均得分只有3分多一些。此题不可谓不基础,但得分如此之低,原因主要就在于学生在复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时,仅停留于背诵“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这三句话。如果我们在平常的备考复习中习惯于对基础知识作适当拓展,思考一下为什么“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这个问题,此题要得高分并非难事。因此,备考复习不能囿于对条条框框的死记硬背上,只知道概念、结论,不知道其真正的含义;要在知识的拓展、深化上花功夫,做到既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2. 扩广度,构建体系

零碎、割裂的知识是不容易为学生所掌握的,也是低效甚至无效的,要让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活起来,必须在扩展知识的广度上下功夫,构建知识体系,打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2012年浙江高考文综第40题的第1问“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的有关知识,说明该村开展‘一碑两谱五星活动取得成功的道理”为例,该题总分也是10分,但全省平均得分只有2分多一点。仔细分析此题的答案,可以发现一些核心要点其实都在课本上,而且学生在复习中应该也是“背”过的,只是分散在教材的不同地方,所以在考试中就答不上来了。因此,零散地、碎片化地掌握的知识,其实还是死的。必须引领学生读好教材,重视构建知识体系,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真正让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活起来。在新课程教材强调生活逻辑淡化理论逻辑的背景下,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

3. 求温度,联系生活

学生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纯粹的死的知识是不可能在学生的头脑中生根、生长的。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说过,不能加以利用的知识是相当有害的。所谓知识的利用,是指要把它和人类的感知、情感、欲望、希望以及能调节思想的精神活动联系在一起,那才是我们的生活。例如,2013年浙江文综政治卷的第40题,“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知识、对立统一的观点,一经与生态文明和经济建设相联系,就显示出了知识的生命力;第41题的文化与综合国力的有关知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知识,一旦与中国梦相挂钩,便不显空洞与枯燥。我们在备考复习的过程中,要努力把看上去冷冰冰的知识与火热的学生生活、社会生活联系起来,用知识去分析现实问题。这样处理后,知识无疑就有了温度。

4. 重高度,把握本质

在政治备考复习中,有不少人把记背和练习作为复习的主要手段,在很大程度上是像在学习语文,完全忽视了政治学科的本质,肯定低效。以“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这一考点为例,在2013年的高考中有四份试卷均作了考查:“结合材料,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阐明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浙江文综卷)“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说明如何认识城镇化进程中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的关系。”(江苏政治卷)“结合材料,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说明金砖国家为什么能够求同存异、共谋发展。”(全国文综大纲版)“结合材料一,用对立统一观点分析如何处理敦煌莫高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全国文综新课标Ⅱ卷)同一个考点,浙江卷和江苏卷考查的是“是什么”层面的问题,全国卷(大纲版)考查的则是“为什么”层面的问题,而全国文综新课标Ⅱ卷考查的则是“怎么办”层面的问题。如果离开对政治学科本质的把握,仅死记硬背,是不可能体会其中的细微区别的。因此,在政治学科的学习和备考复习中,不要停留在对教材内容的字面掌握上,而要引导学生树立学科思想,要把政治当作政治来学习。当然,这首先要求我们教师能站得更高一点。

其实,在高三备考复习特别是后期复习中,学生对学科的基础知识,或多或少都已有了基础,我们要做的绝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要让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得到进一步的滋养,得到生长,简单地说,就是要让学生在复习过程当中能有新的收获。

二、改善练习:少一点“机械”,多一点“生成”

练习是高考备考复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可能也是学生费时最多的一个环节。当然,练习的质量也直接关系着复习的成效。要提高备考复习的效率,研究练习、改善练习,对很多学校、很多教师和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1. 练习编制强调针对性

改善练习首先要提高练习编制的针对性,即解决练什么的问题。在具体的操作中,应该注意三个方面。一是练习的选择应适合学生。校情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不同,选用的练习也应有所区别。生命宝贵,时间有限,不要盲目给学生布置无意义的试题,更不要让学生做教师自己也做不出的试题。二是练习的编制要针对考试说明中的考点。如采用现成的练习或试卷,一定存在有些考点多份试卷重复练、有些考点所有试卷均无涉及的现象。因此,在编制练习特别是单元练习的时候,一定要对照考点选编题目,保证考点的全覆盖。三是练习的编制应针对不同复习阶段的要求。如进入备考复习的后期,练习的编制应参照高考要求,采用“12+2”模式(即12道选择题加2道主观题)或者“12+1”模式(即12道选择题加1道主观题),限时(“12+2”限时45分钟左右,“12+1”限时30分钟左右)、规范训练,这样才能让学生在高考中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水平。endprint

2. 练习过程突出反思性

有不少人会把练习简单地等同于解题,其实,从学生的角度看,一次完整的练习应包含“做”“听”“思”三个阶段:“做”即做题目;“听”即听老师分析题目;“思”即学生结合老师的分析对题目进行反思。这三个阶段中,“思”是最易为学生所忽视的。但实际上,练习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的过程。因此,要提高练习的效果,一定要引导学生对自己做过的练习、对老师讲评过的试卷进行反思:自己的问题在哪里?错误的原因是什么?对自己今后的复习与考试有何借鉴意义?只有经过学生的反思,练习才能最终内化为学生的能力和思想。当然,学生愿不愿反思、会不会反思,这需要教师给予方法上的指导和时间上的保证。没有方法上的指导和时间上的保证,学生的反思当然只是一句空话。所以,练习过程的反思性,这既是对学生的要求,更是对教师的挑战。

3. 练习利用力求充分性

备考复习中适当的练习是必需的,但练习过多就成了重复、低效的机械训练。因此,要提高练习的有效性,必须在控制练习数量的同时,力求利用的充分性。在备考过程中,特别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能就答案而答案,而应在分析答案的过程中,渗透解题策略的运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试题讲评的过程中获得解题的方法和策略。二是不能就题论题,被题目牵着鼻子走,而应举一反三,通过各种变换把“死”的题目变“活”。在具体的操作中,通常可作以下变换:一是设问主体变换,如题目中原来是问国家的,教师在讲评过程中就可以把主体从国家变换成个人;二是设问指向变换,如题目中原来是问原因的,教师就可把原因换成措施或者意义;三是设问范围变换,如题目原来要求用A知识作答的,教师可要求学生用B知识作答;四是设问角度变换,题目原来是从正面角度设问的,教师在讲评过程中能不能让学生从侧面甚至反面的角度来思考一番;等等。通过这种变换,虽然只有一个题目,但练习的效果可能比做十个、八个题目还要多,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多角度的开发。

我们不妨粗略统计一下,在高三备考复习的一年中,学生要做多少练习?我们可以问一下,这众多的练习中,是不是每一份、每一题都非做不可?减少其中的百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五分之一,对高考究竟会有多少影响?在练习这一环节上,到底我们还有多少潜力可挖?

三、变革课堂:少一点“灌输”,多一点“生动”

平心而论,高三的备考复习课并没有因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而有多少改变,“灌输”味道仍浓,“生动”希望尚远。知识的滋养、练习的改善,乃至于整个备考复习效率的提高,最关键的还是要通过课堂来实现。因此,要提高政治备考复习的实效,就很有必要对课堂复习课作些改进与变革。

1. 以生为本,更新教学理念

以生为本一直挂在我们嘴边,但有没有真正内化为我们的理念、外显为我们的行动,这是个问题。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一书中指出,一切教育和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就形式而言就是启发学生的主动性。只有通过自我思考和主动探索而理解的知识和学会的东西才能活跃思想,潜移默化,逐渐形成信念和个性。因此,我们应该把复习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用来思考、表达与交流,并在这个过程中真正提高能力、获得成长。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具有耐心、能够包容、学会等待。以信息提取能力为例,2013年高考浙江文综第41题设置了“图+表”两则材料,省去了文字材料,有效地减少了题目的阅读量,但也对考生阅读图表材料、提取蕴含其中的有效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这需要教师在平常的练习中引导学生阅读材料,甚至不惜反复阅读,直到学生读出材料的全部有效信息为止,才能逐渐强化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如果教师没有足够耐心,一看学生不能提取有效信息,就代替学生分析,那么,提高学生提取信息能力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

2. 内外结合,丰盈教学内容

怀特海认为,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只有知识教学的课堂不会高效。课堂变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教学内容的变革。高考文综政治题要求考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当前的社会问题。2013年高考浙江文综政治部分的每一道试题都是依托现实问题来设计的,人民币升值、民营资本准入、漫画“问候的变化”、 “正能量”与“微贡献”、人类与疾病的斗争、通讯工具发展、中国电视剧在国外热播、全国创先争优共产党员网上投票、美国枪击案、法国大选、国际组织的活动、生态环境保护、中国梦等热点纷纷入题,意味着热点问题始终是高考命题中不可回避的。因此,政治备考复习必须注重时政学习,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多关注社会、关心国内外形势,实现课内和课外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理性分析社会现实的能力。这是知识学习的目的所在,也是保持知识的生命和活力的需要。因此,我们在备考复习过程中,除了要从理论上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外,更需要自觉地尝试把知识和现实社会相联系。

3. 关注三维,明晰教学目标

新课程的一大亮点就是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但在很多备考复习课堂中,只有知识与能力层面的目标,而忽视甚至完全无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的目标。这也是导致复习课堂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离开了过程与方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便成了一种随意性的行为;缺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支撑,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则无疑会成为一种痛苦的差使。在高三政治备考复习过程中,关注三维目标特别要注意两点:一是挖掘知识背后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素,如2013年浙江高考文综政治第41题把“文化与综合国力”“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知识置于“中国梦”的背景材料下,便不再是“虚”的知识考查,而是“实”的情感传递了。二是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培养学科情感,千万不要给学生造成思政课是无用的、为了考试没有办法才学的观念。正如第斯多惠在《德国教育指南》中所说,教育的最高目标就是激发主动性,培养独立性。从广义上讲这就是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一位教师如果在备考复习中激发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无疑是学科教育的成功。毕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升,最后都只能由学生自身来完成。

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地方,也是学生精神成长的乐园。知识可以灌输,但人的精神发育并不能依靠灌输。如果我们的政治备考复习课堂少一些“灌输”,多一些“生动”,便是学生所幸,学科所幸,也是我们政治教师之责任。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综题目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关于题目的要求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移步不换形”——2017年文综全国Ⅰ卷第41题的思考和启示
光辉下的阴影——2016年高考文综I卷第41题思考
201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二题商榷
逻辑素养不可或缺——以2016年高考全国卷Ⅰ文综第27题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