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德是一种良知

2014-03-05梅洪建

中小学德育 2014年2期
关键词:良知师德规律

梅洪建

师德的重要性,自不必提。但师德为何如果不能厘清,则如闭眼走在荒原,走得很广袤,落得也可笑。百度新时期师德的标准,显示如下:乐教勤业,献身教育;热爱学生,为人师表;终身学习,不断发展。

这些是真正的“师德”吗?除了“献身教育”和“热爱学生,为人师表”是教师应该有的特征之外,另外几点不应该是教师特有的吧?不是特有为何要冠以“师德”之名呢?不可否认,教师这个职业和其他行业有共通之处。但是,“献身教育”就有些说空话了,一个人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不献身教育还能做什么?对于大多数老师来说,除了教书,别的还真很少有干得了的。于此说来,你不献身也得献身。需要追问下去的就是“热爱学生,为人师表”了。我们看过很多关于“以爱的名义对学生造成伤害”的案例,不是吗?当一个人不懂得什么是真正对学生的爱的时候,你的爱表达得越强烈,对学生的伤害就越大。当我们一味地去强调师爱的时候,是不是应该考量教育得科学比爱得盲目更重要呢?再则就是“为人师表”。一个从校门到校门的群体,视野足够宽阔吗?人格足够高尚吗?精神足够丰满吗?思维品质足够好吗?或许不尽然吧。如果这样一个“不全面”的人成为了孩子成长的路标,那恐怕是非常可怕的事情。教育的悲哀就在于用不一定的正确来规范孩子的成长,因此,你“师表”得有多强烈,孩子的成长就有多么可怕。

所以,师德不关乎传统认知的一些标准,而是一种良知。

这种良知是对生命的敬畏。

敬畏的前提不是敬,因为敬含有主动性,具有一定程度的施予性质。畏才应该是前提。赵一曼烈士的孙女在接受某刊物采访时说,她怕别人说自己是赵一曼的孙女,因为她怕自己的行为会玷污了奶奶的形象。也正是因为这种怕,使她行事低调,踏实做人。如果没有对奶奶的“畏”,她就可能借用奶奶的名声为自己谋利,玷辱烈士英名。所以,这种畏才是对革命先烈最大的敬。教师同样如此。一个教师只有害怕自己的行为会对学生造成伤害,才不敢轻易地指手画脚,对学生的成长进行“规范”,更不会为了所谓师道尊严而扼杀孩子的个性。这样的老师不会轻易告诉学生该怎样做,也不会轻易对学生表达一厢情愿的所谓爱心。他会默默地为孩子的成长搭建平台,默默地为孩子的成长注入动力,默默地为孩子的成长创设情境。因为他们深深地懂得“除了上帝,谁也没有资格轻易地告诉学生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郑杰语)”,他深深知道自己也有各种各样的不足,做不了孩子成长的路标。正是这种建立在对学生生命成长基础上的畏,客观上为孩子创造了更加自由、广阔、和谐的生长空间。而让孩子自由、蓬勃地生长不就是对学生最大的爱,不就是最大的德吗?

传统观点认为,一个师德高尚的人,一定是为人师表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如果孩子是一株幼苗,老师就要做大树,要成为孩子成长的标本。他们可能没有想过,如果自己本身有问题,让孩子按照他的“模样”生长,这是爱还是害?这是德还是缺德?

所以,老子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就是说一个真正对别人有德的人,别人感受不到他的德,而一个处处表现出道德高尚的人,有可能是无德的。对于教师来说,为学生成长默默铺设平台、创设情境、提供动力,学生也许感受不到他的德,但会因为他而成长得自由、健康、和谐,这才是真正的功德无量。而一个处处标榜爱学生的老师,有可能因为他的所谓爱对学生造成伤害,那么他就可能是无德的。

所以,师德是一种基于敬畏生命却不轻易对学生成长指指点点的良知。

这种良知关乎对成长规律的尊重。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不同的地理特点导致不同的开花时间,这是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懂得的道理。同样,每个孩子都有其成长的规律,而不是谁想让他怎样长就可以怎样长的。

但就是有人异想天开——

2011年10月,某小学语文老师在和一位家长联系时说:“孩子的基础太差,需要好好补课,以便赶上其他优秀的孩子。”一个上学才一个月的孩子,怎么就会出现“基础”二字呢?这个“基础”又是谁给的?应该是基因吗?放在自己手里的学生,不去耐心教导,而是将责任推给了家长,甚或推到了基因上,这还是老师的作为吗?可是,教育中有多少老师在喊着“基础”这个字眼!不同的孩子会有差异,而正是因为有差异才使这个世界多姿多彩。可现行教育中,多少教师看不到差异的美好,而是用“基础”来推卸责任。教育是为孩子成长奠基的,教师是为孩子发展服务的,无论怎样的孩子,“放到你的篮子里就是你的菜”,你不能也没有任何理由把他推开。这是基本的师德,是教育的良知。

一个孩子此时不好,或者此时某一个学科不好,并不意味着彼时不好或者彼时他的这个学科就不好。笔者在小学和初中时数学成绩都一塌糊涂,但到了高中,我的数学竟然成了那所重点高中里最好的。有人说我是开窍了。是啊,开窍有早晚,你又有何理由让每个孩子都在同一个时间里开窍呢?所以,无论孩子的现在如何,作为老师,你能做的就是基于孩子现有的能力,让他最大限度地成长。这是你的责任,更是孩子成长规律的必然。

但就是有老师不明白此中道理——

“你这个孩子,没事就不能干点正事吗?不惹这事就惹那事,不犯这错就犯那错!”听过无数老师这么恨铁不成钢似的教训过学生。似乎孩子屡屡犯错就是十恶不赦。他们似乎忘记了,当年我们也是那样错误不断地走过来的。错误是孩子成长的勋章,每个人都是在不断的试错中找到成长路标的。一个从来不犯错的孩子是被随意拿捏的橡皮人,是没有任何灵魂棱角的木头。如果教育培养的是这样的人,那会是很可悲的。

尽管每个老师都赞同这点,但还是有太多的教师容忍不了孩子的错误,因为这些错误会给他们的工作甚至生活带来麻烦。他们也许没有想过,假如犯错的是自己的孩子,我们会怎么办?所以,孩子犯错了,我们只能俯下身来做一株蘑菇,耐心陪伴孩子成长,把那一个个错误恰恰当成磨砺性情、成就自我的台阶。所以,我们该珍惜孩子犯错带来的成长契机。

错误即生长,犯错即是成长的规律。容不得错误,就是对教育规律的违背,对孩子成长规律的违背。

容得了孩子成长的差异和错误,才守住了教育的良知,这才是师德。

(作者单位:上海市浦东新区平和双语学校 上海 201206)

责任编辑 余志权

猜你喜欢

良知师德规律
致良知与师德
良知
师德沦丧者不配为师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敬畏历史 守护良知
找规律
巧解规律
找规律
“良知”的义务
师德“红线”持续发力还需多方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