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校园文化建设知新加坡教育价值观
2014-03-05林卫红
林卫红
2013年7月,笔者与学校师生三十余人前往新加坡开展了为期一周的交流、考察活动。此行,我们走访了新加坡南洋小学和励众小学。南洋小学(下文称“南小”)是一所久负盛名的小学,是新加坡最好的男女同校的小学之一;励众小学是一所新办校,成立还不到4年时间,校长是曾与我校建立友好关系的友诺小学原校长。在这两所美丽的校园中,笔者深切感受到新加坡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建设处处体现出其教育价值观。新加坡基础教育注重核心价值观教育,注重“以学生为本,价值为导向”的发展目标,真正促进了学校办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作为德育工作者,笔者收获了许多思考和启迪。
一、传承中华美德,培育良好品性
南小校园墙壁的各个角落都贴着“南洋文萃七月征稿——感恩父母”,征稿中写道:“要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感恩老师的辛勤教导,感恩同学的帮助和关怀,感恩我们能快乐地生活在这里!”校园廊道上,《弟子规》图文并茂地向学生诠释着中华传统美德;墙报则将中华民俗故事“红头巾的故事”“端午节的由来”娓娓道来。学校设有中华武术课程,并定期组织学生进行闽南语表演;家长在中秋佳节莅临学校,与孩子一起提灯赏月,开展亲子活动;图书馆里贴着《让学生从小爱上华文书》的介绍,极力推广华文……
这些无不体现出新加坡中小学所注重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核心价值观教育”旨在对新加坡既存的东方文化进行扬弃,以儒家思想为载体,注重“仁、礼、义”等伦理道德教育,培育与人为善、讲求团结、互助友爱等良好品性,使学生成长为国家需要的人、社会尊重的人。譬如,南小在办学目标中明确提出“让学生对中华文化有深厚了解”,要求每个学生具有五心,即恭敬、谦卑、关怀、感恩、宽容的心。在南小的升旗仪式上,钟校长在讲话中特别告诉学生要常怀一颗感恩之心,上学要跟父母说再见,跟校车师傅说再见。这一细节显示了学校教育所渗透的中华传统道德观与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从小懂得孝道、热爱家庭等。
笔者在与学生交流中,了解到为了促进学生的华语学习能力,学校安排每周一次由华语教师给学生讲故事,老师所选取的故事浅显易懂,但都蕴涵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等深刻的人生哲理。可以想见,正是这种实实在在的德性教育,使学生在中华文化的浸濡中,受到传统美德的熏陶,逐渐形成了良好品性。
二、倡导共同价值,尊重多元文化
新加坡以“共同价值观”为基本原则,在中小学开展了富有成效的道德教育。“共同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是:“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尊重个人;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新加坡中小学道德教育引入了传统儒家伦理,倡导以整体利益为重的精神;注重培育共同文化价值观,兼容东西方文化,形成了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修养模式以及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文化观。
南小和励众小学在精神文化建设上,都注重挖掘办学历史和文化内涵,体现学校的教育价值观。
南小作为一所办学历史悠久的名校,尤其重视优良文化的传承。例如,在校园宣传栏中贴着《三位校友获得总统奖》等学校报道;“以你为荣”栏目贴着一组在各种比赛中获奖学生的照片;还有关于新加坡国母、李光耀总理夫人《柯玉芝给国人留下的深切感动》的社论,并刊登部分学生对柯玉芝由衷的赞美之词;学校建有“玉芝图书馆”,优秀校友——新加坡首位民选总统王鼎昌夫人林秀梅的塑像置于美丽的校园中,“秀梅大礼堂”也以她命名……这不仅仅是宣扬优秀校友事迹,为学生树立楷模,更是充分体现了南小培养“勤慎朴端”、德智体美群全面发展的学生的办学使命,以及学校认同教育与共同价值观教育。
新加坡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为了加强各种族移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责任感,除了让学生浸濡中华传统美德,各类学校都十分注重尊重多元文化和宗教。例如,南小钟校长在周一校会上告知学生,新加坡是多元种族社会,七月是马来人的斋戒月,不能吃、不能喝,以免嘴里有异味,所以同学们要学会尊重不同种族的习俗;跟不同种族的人相处,彼此之间要理解与尊重。话语简单朴素,但充分体现了她所要传达给学生的儒家所强调的道德修养方法,即在交往中要设身处地为他人设想,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这正是“人性的德育,德育的人性”之魅力所在。
三、注重以生为本,促进个体成长
“建设重思考的学校,培养好学习的国民”是新加坡基础教育的愿景。基础教育时刻“以学生为中心”,上至课程设置,下至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无不体现对学生的“人本关怀”和“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理念。学科文化的构建与校园文化建设相得益彰,倡导全面教育理念,为每个孩子提供均等学习的机会,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群全面发展(“群”育提倡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和平共处,重在培养社交能力)。
新加坡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化的自识与对话。为了培育合作探究的学习文化,新加坡教育部在2004年提出了“少教多学”的理念,2010年又提出“乐学善用”,鼓励教师拥有观察学生的视角,观察学生如何学习;注重课堂观察,用课例研究、行动研究等方法研究学生,找出他们的困惑。课例研究倡导教师积极确立三大理念,即确保所有学生的学习;建立协同合作的文化;聚焦学习成果,并为此提出四个关键问题:期望学生学会什么?如何知道学生已经学会了?假如学生还没有学会,该如何处理?假如学生已学会了,该如何处理?如果学生没有学会,教师就要修改教案以促进学习;如果已经学会,也要修改教案以拓展学习,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集体协作和同侪学习的校园文化,促进教师教学能力与专业水平的提升。
这样的学科文化要求教师把思考当作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由此提高自身的思考能力;同时,要求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充分意识到学生自身的认知活动是其认知获取方式。
例如,科学课是新加坡小学教育的一门主要学科。教学中,教师始终把学生作为学习或行动的主体,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更具弹性的学习空间,将生活常识、自然常识有机整合在一起。如充分利用图书馆、科学馆等教育资源,让学生在课外实践中获取真实的体验,通过完成一份问卷调查表,或是一篇课题报告,指导学生采取一定的研究方法去搜集信息,使探究活动、研究过程变成一种重要的认知经验,积极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自我知觉。从中,学生的科学兴趣得到熏陶,科学素养得以提升。
近几年,新加坡政府积极推行“资讯科技教育”,促使学生掌握电脑知识。励众小学建设的“乐学善用”平台,积极运用体验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如倡导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通过互评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或是通过课堂小任务,力求在师生互动中,在合作、探究与对话中,促进学生认知水平和多种能力的提高及长足进步,以期实现“乐学乐用创佳绩,励己励众共提升”的教育愿景。
由此足见,新加坡学科文化的构建不愧是一个建立以人为本思想,促进学生生命个体生成的文化过程,它也引发了我们更多的学习与思考。
(作者单位:厦门实验小学
福建厦门 361004)
责任编辑 毛伟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