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塑捏出年味来
2014-03-05梁金朋
梁金朋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拜年)。”这首反映我国传统年俗的民谣,不知勾起过多少人对自己儿时过年情景的回忆。
然而,岁月逝去,很多人发现这些年俗已经渐渐从身边消失,找不到了。在河南省郑州市,一位有心的面塑师希望用一组面塑作品《过年》,让它们得以重现。通过他的手一番捏制,冬至吃饺子,喝腊八粥,祭灶官,贴嘎嘎(春联),赶年集儿……一个个熟悉的场景,充满喜庆和欢乐,也透着浓浓的年味儿,扑面而来。
醉心面塑生灵感
他叫贾武岗,1977年2月出生在豫北滑县的农民家庭,初中毕业后就随父亲到郑州学做厨师。入行没多久,有一天贾武岗偶然走进厨师长李学珍的办公室,被他案头的一件面塑作品“天女散花”深深震撼。一打听,李学珍虽然在做酒店的行政管理,面塑却是他的绝活。经过两年的考察,贾武岗才得以正式入门拜师学艺,他追随李学珍来到新密市一家酒店做厨师,上班时间跟着学做菜,下班后跟着学捏面塑。没有教材,全凭言传身教,往往是午休时候,别的厨师在宿舍打牌看电视,贾武岗躲在厨房的角落里,坐在啤酒瓶垒成的“板凳”上一捏就入了神。“人物的表情要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要把那种精气神捏出来。”师傅的这句话,贾武岗一直谨记在心,直到几年后才彻底领悟。
2004年,李学珍出版了当时河南省厨师界的第一本面塑专著《面塑造型与菜肴周边》,贾武岗也协助师傅忙前忙后,为之付出了努力。后来,贾武岗被郑州一家饭店聘为厨师长,连续做了7年。期间,贾武岗参加烹饪大赛获过奖,在一些食品类报刊上发表过文章,面塑技艺也不断提高,有了名气,在圈子里还被称作“面塑诗人”。两年前,他辞职专门从事面塑教学和制作。
“提起面塑,大家最先想到的可能是街头摆摊捏面人的,一个面团在他们手里搓一搓,揉一揉,三五分钟变个猴儿。其实,那只是面塑技艺的一种。我做的面塑,是把它融入到餐饮文化中。像以前作为冷菜拼盘装饰品的‘萝卜雕花,因为水分易失,造型保持的时间短,一般用一次就扔掉了。现在,一些大型的喜宴、寿宴等,都用的是面塑作为餐桌饰品或菜肴盘饰,不仅表达和烘托了宴会主题,还能重复使用,具有艺术价值。”贾武岗娓娓道来,几句话就说明了他的面塑作品与众不同。
不管是做厨师长还是教别人捏面塑,近十年来贾武岗的心里始终有一种冲动,莫名地涌起,却找不到方向,他想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东西,不甘心无数遍重复捏着骑马武将、仙女下凡、真人头像……2013年11月,贾武岗受邀给山西一家宾馆制作了一套反映当地风俗的面塑作品,效果很好。得到业界称赞的同时,贾武岗突然灵光一闪:这不就是我苦苦寻找的目标吗?风俗就是历史,用面塑留住历史,也算是功德一件。
捏什么呢?当然是捏最熟悉的。再过两个月,就是中国的传统佳节春节了,过年的欢乐、喜庆,在谁的心里都是甜蜜蜜的。“现在的年味不是越来越淡了吗?回想起自己小时候的快乐,我就想用面塑把这种快乐表达出来,分享给更多的人,也借机会让大家了解面塑艺术。再说当前面塑界原创作品很少,我想试一把,展示一下自己的实力。”谈起创作面塑《过年》系列的初衷,贾武岗的自信毫不掩饰。
心怀故乡出佳品
从冬至吃饺子,腊月初八喝腊八粥,二十一扛沙土,二十二装香炉,二十三祭灶官,到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贴嘎嘎(春联),二十九搬缿口,大年三十赶年集儿,大年初一磕个头。《过年》所展现的,均是豫北农村的传统习俗,已经有十多年没有在老家过年的贾武岗完全凭记忆将它们用面塑捏了出来。
“像腊月初八喝腊八粥,我们滑县的风俗是不仅要喝粥,还要把粥往自家门前的枣树上抹,抹的时候嘴里得念叨‘腊八粥,黏糊糊,明年的枣结得一嘟噜,这是让枣树也分享腊八粥,期盼明年的枣结得更多的意思。这组作品中我特意在枣树枝上加了两只斑鸠,表达我对童年生活的一种怀念。记得小时候我家门前有棵槐树,槐树上有个鸟窝,我比较淘气,用竹竿把鸟窝给捅掉了,结果第二天发现只有一只鸟飞回来还想在那里筑巢,而另一只不知道去了哪里,我心里一直很愧疚,觉得是自己让鸟儿失去了家。”
“像二十九的搬缿口,记得我们村家家都有枣树,每年农历七月枣子成熟的时候,每家都会把一部分新鲜的枣放进装有白酒的小坛子里,用塑料布封口,等到腊月二十九那天再打开。用白酒腌过的枣吃起来甜甜的,也被叫做醉枣。我的作品中有四个小孩,孩子们怕枣吃多了会醉倒,专门哄着让其中的一个孩子尝,那个孩子吃过醉枣后的表情很夸张,充满了童趣。”
2014年2月4日,在位于郑州市北古玩城附近的面塑工作室里,贾武岗向本刊记者详细介绍了《过年》中每个作品的创作主题。13组作品场景各异,40个人物神态多样,融进了这位年轻面塑师的感情和心血。贾武岗告诉记者,“祭灶官”展现的就是他老家东屋西南角的真实场景,像煤火炉、砖砌灶膛、长把火捅,这些物件现在大概都没有了。捏制过程中,为了弄清楚灶王爷到底是贴在哪面墙上,贾武岗还多次打电话问住在老家的亲戚,亲戚说,灶王爷千万不能往南墙上贴,意思是不让灶王爷作难(坐在南墙)。
提起创作过程,贾武岗已经忘记了他一个人深更半夜呆在没有空调没有暖气的工作室里捏面塑所受的那些苦,屋内冰冷但心中有激情。“我最满意也最费功夫的是‘赶年集儿, 用了10天左右才做好。最早想着捏几个乡亲在集市上买年货的场景,但总感觉不能完全表达我的心情,最后决定捏一个一家四口买完年货后赶马车回家的场景,这也是自己小时候的亲身经历。核桃、柿饼装在袋子里,一捆芹菜搁在车厢里,爸爸和哥哥扬鞭驾车,哥哥手里还攥着一门炮仗,妹妹手拿冰糖葫芦舍不得吃,想快点回到家和奶奶一块分享,马儿扬蹄向前,一家人其乐融融。马的造型和人物造型出来后,我一直不知道马车是如何套驾的,上网查资料也查不出来。后来有一天我骑车经过北环,恰好遇到一个驾着驴车卖土特产的,我跟着走了几里地,等到人家停车卖货时又问了一些细节,终于弄懂了套驾的前后顺序,夹板、脖锁、肚带很快就连接好了,作品完成后我兴奋得一夜未眠。”
从整体构思到搜集合适的材料,贾武岗做面塑多少年了,第一次有一种责任感在胸中涌动,告诉自己不能半途而废。历时两个月,面塑系列作品《过年》呈现在了大家面前。面对业界的认可,贾武岗信心十足,他准备把这一套年俗系列再完善起来,包括正月里的放鞭炮、闹元宵等等。贾武岗说:“也许再过20年,老祖宗留下的习俗一件都找不到了,中国的春节会变成纯粹的吃饭聚会,但装在心里的东西,那份对故乡的怀念,谁又会丢得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