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实验中培养学生实践精神
2014-03-04王培颖
王培颖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科学观念的改变,世界各国纷纷开始重新审视科学教育。生物学作为新科技时代的热点学科,更加迫切需要通过重大变革提高生物教学水平。目前的生物教学体现了基础性,但忽略了对内容的更新以及对学生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动手能力的培养,理论与实践脱节。现在有些生物教学仍然是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生物界是丰富多彩的,这就决定了生物的教学形式应该多样化。随着新课改的深入,生物教学对实验的倚重加大,我们除了主动融入积极参与,还应该在认识层面更进一步,突破技术操作层面的改革,跳出“为学科而设立”的苑囿,更多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促进学生内在精神的成长。
由于旧有教学体式对实验的弱视,生物实验甚至成为生物教学改革的窗口,成为最富成长性的课程亮点。笔者认为,这种进步值得生物教学工作者欣慰。
当课程规定的验证性实验开始向研究性实验、设计实验过渡时,我们应该意识到生物实验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在传授获取知识的方法;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为获取科学知识应有的内在素养;不仅关乎学科进步,更关涉学生终身发展。
因此,生物实验教学应该观照学生精神培养:
一、生物实验首先应是发挥学生实践精神的主阵地
生物实验需要依赖学生的两个基本能力,一个是观察能力,一个是操作能力,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只有通过观察,才能获得比较熟练的实验操作能力,但两者又都是实践精神的基石。
1.提高学生观察能力
生物实验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学生观察问题的过程,许多实验对象有新陈代谢、生长等基本特点,必须对其生命现象做动态观察和定期观察,而且许多实验对象的结构复杂,观察是深入了解的第一步。通过观察,学生可以获得较为生动、直观的感性知识,对已学知识拥有更为完整的理解和更为理性的思考,进而有利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鉴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自我控制力的不同,在实验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提出要求。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时必须操作规范,顺序清晰,有目的地教会学生如何观察;在学生实验时,教师首先要提出明确的观察目标,然后要有步骤、有条理地指导学生掌握常用的观察方法和观察程序,引导学生在相同实验现象中找出内在关系,在不同实验现象中找出共性规律。
2.提高学生操作能力
知识源于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生物实验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直接经验,倘若学生不能实际操作生物实验, 或仅仅程序化地简单操作实验过程,其经由书本获取的间接经验不易理解掌握,而且不利于培养动手实践能力。我们要培养“高分高能”的学生,就必须注重通过生物实验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只有大胆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或强化或理解,放手让学生在实验中摸索追问,敢于让学生在实验中否定和肯定,学生才会对知识融会贯通,才会获得能力。
二、生物实验应该成为培养学生科学实践精神的抓手
任何一门学科,都包含着科学精神,学科教学应使之彰显并生根,生物实验教学有着不小的优势。
1.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科学态度
生物教材中有许多科学成果诞生的历史介绍,如生长素、酶、光合作用的发现等。我们可以借助这些实验,一方面介绍它们的方法和设计,另一方面介绍它们的研究历史,让学生了解这些实验的历程,使学生体会实验在生物学研究中的作用地位,更让他们知道科学是发展的,探索是无止境的;对经典实验进行加工挖掘,既可以传授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同时,借助经典实验培养学生崇尚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坚韧刻苦的意志品格,完全吻合新课程对生物实验提出的情感目标要求。
2.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物实验最终的目的可能趋于唯一,但到达目的的实验途径可以有多种,因此生物实验方案存在多样性。教师的实验指导,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囊括实验的每种方案。同时,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未必在预料之中。所以,实验方案的多样性和过程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学生在实验时必须能够随机处理出现的问题,这也就为学生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推理、判断等思维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提供了可能。当然,在学生遇到难题时,教师可以从现实到实验,从简单到复杂地适当引导,但要坚决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力求通过一种解决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其他方法。
诚然,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分析与讨论,独立或合作完成对知识的探究而获得新知才是教师课堂教学必须考虑到的。其实生物学科的实验性不仅仅体现在教材规定的实验课上,生物学科的每一节课都应该尽可能体现其实验性,改变传统的、省事的、低成本的教学方式,从观察入手,从动手入手,才能显示出独有的魅力,才能称其为生物实践教学。生物实验作为生物教学的基本手段,有其特殊的教学功能,它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而且能够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识的内化程度,从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