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巴布膏剂研究新进展*

2014-03-04毕建云刘善新

西部中医药 2014年1期
关键词:膏剂巴布透皮

毕建云,刘善新,王 平△

1 山东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5;2 山东中医药研究院

中药巴布膏剂研究新进展*

毕建云1,刘善新2,王 平2△

1 山东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5;2 山东中医药研究院

查阅近年来中药巴布膏剂实验性研究资料,并对其进行归纳、分析、总结,从该制剂的基质研究、制备工艺、质量控制、临床应用及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开发应用中药巴布膏剂提供参考。

中药;巴布膏剂;综述

巴布膏剂指药材提取物、药物与适宜的亲水性基质混匀后,涂布于裱背材料上制得的外用贴剂,一般由背衬层、膏体层以及盖衬层组成。具有以下特点:载药量大;药物释放性能好,胃肠刺激小;剂量准确,血药浓度平衡,毒副作用小;使用方便,可随时停药和反复黏敷[1]。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开展了对巴布膏剂的研究,90年代初中药巴布膏开始规模生产,至今已有大量产品在全国上市。现就近年来对中药巴布膏剂研究状况做以下综述。

1 中药巴布膏剂的基质

基质的性能是决定巴布膏剂质量好坏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基质需具备以下条件:对主药的稳定性无影响;有适当的粘弹性;在一定时间内稳定并具有保湿性;对皮肤无刺激等。现代研究中,内聚力强的高分子聚合物交联型基质,因能够更好地吸收和承载多种水溶性和脂溶性的中药提取物并予以“凝胶化”成型而得到广泛应用[2]。基质一般由交联剂、填充剂、保湿剂、透皮促进剂(PE)等成分组成,各成分性质和作用的不同,决定了配比的差异。其配方的合理与否,大多采用均匀或正交试验设计进行筛选优化[3]。

1.1 基质的筛选优化 廖立东等[4]采用单因素考察和正交设计法,以初粘力、剥离强度、膜残留性、皮肤追随性等为评价指标,以基质各处方量为水平,对结果进行直观性和方差分析,初次优选出独一味巴布膏的最佳基质配比为甘油∶聚丙烯酸钠∶甘氨酸铝∶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乙烯醇∶独一味提取液=100∶8∶1∶4∶2∶80。林桂涛等[5]以剥离强度、制备方法及其外观性状为指标,设计L25(56)正交表,优选出复方蟾酥镇痛巴布膏剂最佳基质配方为保湿剂(甘油-丙二醇15∶1)∶水∶聚丙烯酸钠∶羧甲基纤维素钠∶卡波姆∶聚乙烯醇∶药粉=40∶40∶6∶4∶1.5∶1∶10。配方中以保湿剂和聚丙烯酸钠对剥离度的影响最大,水和聚乙烯醇影响较小。

除以上使用的正交设计以外,中心组合设计响应面法是近年来应用较多的优化方法之一,它采用多元二次回归方程拟合因素与响应结果之间的函数关系,通过回归分析寻求最优基质配方或工艺参数。郑杰等[6]通过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法优选出活血风湿巴布膏剂基质的最佳配比为聚丙烯酸钠6.68g,聚乙烯醇0.34g,明胶4.57g,甘油1.01g,此时各项指标均能满足外用贴敷的要求,制备简便,药物释放良好。

1.2 透皮吸收促进剂 药物释放与经皮渗透速率是外用贴膏制剂评价的主要指标,文献报道皮肤角质层是多种中药成分透皮吸收的主要障碍[7-9]。选择适宜的PE来提高巴布膏剂的透皮性能和疗效具有重要意义。综合文献报道,中药巴布膏剂中常用合成、中药以及复合PE 3种类型。

1.2.1 合成PE 氮酮是巴布膏剂中最常用的高效无毒促透剂,适用于有效成分较多而复杂的中药制剂。林桂涛等[10]以中华蟾酥毒基、脂蟾毒配基的经皮渗透量为指标,考察了复方蟾酥镇痛巴布膏剂体外透皮吸收性能,加入氮酮后两种成分累积渗透量和透皮速率显著增加,5%浓度的氮酮促使两种成分在体吸收率(透过量+皮肤潴留量)达73.58%;张伟等[11]考察发现在3%的氮酮作用下,六白白疕巴布膏剂1小时释药30%,4小时可达50%,促透作用明显高于其他浓度。氮酮的促透作用与其浓度有一定关系,但又不完全为剂量依赖性,对于不同的药物要选择其最佳的促透浓度;吴宏岩等[12]发现二甲亚砜能显著增加坤宁脐贴中Rg1透皮吸收量,这预示着在巴布膏剂中多种合成促透剂的使用成为可能。

1.2.2 中药PE 中药PE的研究起步较早,1989年Wi11iams等发现植物油具有良好促透作用。其后,使用植物挥发油作为贴膏促透剂的研究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马玲玲等[13]考察发现2%的桉叶油使散结止痛巴布膏中次乌头碱的促透速率增加了12.33倍,比氮酮高3倍左右;刘宣麟等[14]发现复方没食子处方中冰片具促透作用,且配方中花椒油成分能迅速增加其溶解速度。中药复方药味复杂,药材所含某一成分透皮吸收量的变化不仅受配伍药味的影响,药材本身所含其他成分对其透皮吸收亦有影响。提示中药在制成巴布膏时一定要考虑多种成分对其透皮性能的影响,充分利用中药本身含有的促透成分。

1.2.3 复合PE 在外用贴剂中单独使用氮酮增加药物透皮量的同时存在严重时滞现象,对于中药透皮贴剂而言,选用混合促透剂的效果往往优于单独使用其中一种[15]。杨大凯等[16]以丹酚酸B和丹参酮IIA为成分指标,考察发现消炎镇痛巴布膏剂在复合促透剂氮酮-丙二醇(1∶1)的透皮速率分别为不含促透剂的6倍和10倍;王新成等[17]以累积渗透量为指标,研究发现以氮酮∶丙二醇∶薄荷醇(3%∶3%∶1%)为复合促透剂相较于单用其中任何一种对复方穿蛭透皮贴的透皮吸收效果都好。对其高效性一般采用13C-NMR及ATR-FTIR等手段进行论证[18-19]:氮酮能降低角质层中脂质体的相变温度,增加其流动性,同时增加皮肤角质层含水量,使该层细胞膨胀,药物在该层形成储备库,从而延迟了药物的释放。丙二醇可增加氮酮与脂质发生作用的机会,使得侧链无序性变大,脂质流动性增强,减小了药物透皮吸收的阻力。薄荷醇可刺激皮肤,促进毛细血管的扩张,易于药物的进入,即两者甚至三者合用,相比于使用其中任何一种均可产生明显的促透效果。

2 中药巴布膏剂的制备工艺

巴布膏剂制备工艺主要包括基质和制剂成型工艺,两者因药物的性质、基质原料类型的不同而有差异。各种原料间的组合、组分间的添加顺序和方式、机械强度及膏体炼和温度、时间等均能影响膏剂的制备效果。

朱东芳等[20]以黏着度、剥离度和感官指标为综合考察指标,在单因素考察黏着剂、保湿剂和加入顺序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设计优选出消炎镇痛巴布膏剂最佳制备工艺为:最佳基质配比为明胶∶卡波姆∶PVA(聚乙烯醇)∶CMC-Na(羧甲基纤维素钠)∶保湿剂(甘油∶丙二醇)=3∶0.4∶1.8∶0.8∶8;搅拌20~40分钟,膏体温度50℃,赋形剂组先与保湿剂混合,再加入粘合剂,最后与药材混合均匀,既得质量合格的巴布膏剂。刘宣麟[14]以皮肤追随性、均匀性、延展性、黏性等为多感官指标,优选出最佳制备工艺为:PVP-K90∶CMC-Na∶PAA-Na∶NP-700∶丙三醇∶1,2-丙二醇∶EDTA=10.5∶1.4:0.6∶5∶18∶5∶1。药材粉末和药液先与保湿剂混合,后加入黏着剂,最后加入药物中不稳定的挥发油成分,混合20分钟后涂布,脱气15分钟,冷却得质量合格的复方没食子凝胶膏剂。研究发现没食子水提液中含较多的鞣质成分与大量药物粉末,可起到填充作用,并且防止溢膏现象,从而取代了交联剂甘羟铝和PH调节剂酒石酸的部分作用;庄贵霞[21]以剥离强度、内聚力为量化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优选基质,单因素考察含水量,得到痛经舒巴布膏剂最佳制备工艺,含水量为35%时具最好黏性,浸膏∶聚丙烯酸∶甘油∶粘合剂=0.2∶4∶8∶1.2为最佳基质配比,剥离无残留,皮肤无刺激过敏现象。

中药巴布膏剂的制备工艺研究没有现成的方法可以效仿,应因药而异,结合中药材性质,选择相应合理的制备工艺条件。基质的成型一直是制备工艺中的重要一项,从以上研究可以发现部分中药成分或者复方中药浸膏、粉末可起到与基质某成分类似的作用。所以,在保证复方巴布膏剂质量的前提下要充分利用药材本身或者其提取成分来补充基质的作用,充分体现中药“药辅合一,辅药合一”的特点。

同时,现代药剂学中脂质体、包合物、微球微囊等新型技术的发展,选择性地应用于巴布膏剂药物成分的处理,对提高其稳定性、透皮性能以及发挥其缓释效果均有积极作用,从而为制剂工艺的合理设计提供新思路。

3 中药巴布膏剂的质量控制

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学者曾用感官指标来评价巴布膏剂的质量,但该指标缺乏客观性且存在个体差异的问题。客观的仪器检测指标就显得很有必要。《中国药典》2005年版规定巴布膏剂应检查的理化指标包括含膏量、黏附性、药物成分含量等,并对实验方法进行了指导。

闵云山等[22]采用TLC对消定巴布膏剂中的大黄、冰片、儿茶进行鉴别,三者在对照品相应位置斑点清晰,鉴别良好;采用HPLC测定制剂中不同成分的含量,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分别在0.019~0.189μg、0.024~0.24μg、0.019~0.191μ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65%、98.24%、98.14%,从而制定了准确可靠的质量控制方法。赵应红等[23]按《中国药典》相关规定分别对傣药路哈巴布剂含膏量、赋型性和粘着力进行实验研究,HPLC测定槲皮素含量,对毛叶三条筋、羽萼进行TLC检识,结果证实其粘性良好,使用方便,质量标准方法可行,重现性好。宋心等[24]采用HPLC法测定伤痛宁巴布膏中水杨酸甲酯的含量和以盐酸小檗碱为指标测定黄柏的含量,在不同流动相和固定相配比的情况下,水杨酸甲酯和盐酸小檗碱分别在4.4~88.0、7.3~87.6μg/mL,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35%、99.25%,两者重复性、稳定性均符合含量测定的要求,从而为其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了新思路。

4 中药巴布膏剂临床应用

Xing F等[25]通过98例临床观察发现,小张贴治疗肝腹水效果快速及时、温和舒适,能显著降低患者体质量和腹围,增加尿量和改善愈后症状,局部刺激性小,无过敏反应;李胜利[26]通过120例临床疗效观察发现,奇正消痛贴在治疗骨性关节炎时,显效68例,有效52例,除皮肤轻度水泡外无其他不良反应,其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功效明显,使用安全可靠,毒副作用较小;陈海云等[27]选择100例急性踝关节扭伤患者,对消肿止痛巴布膏剂与冰敷进行了对照性研究,提示巴布剂组前期在改善踝关节功能活动度(ROM)、消除肿胀效果以及缓解疼痛方面均优于冰敷组,整体Kofed评分优良率2组均为100%,但改良的巴布膏能明显加快功能恢复、减少皮肤刺激性,安全有效。

5 讨论

在现代研究中,膏剂的众多优点及其应用病种的逐渐增多,使其成为中药外用剂型的新宠,随着新设备和新工艺的不断问世,辅料的不断研究和开发,中药巴布膏剂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但是,该制剂在整个研制过程中还存如下问题:涂布温度控制不合理易造成膏体黏度下降,甚至流膏现象;空白基质与中药成分的相对亲和力把握不好或者药物处理方式不当而造成药物成分的损失或者失效;质量控制中缺乏能全面反映巴布膏剂质量的指标如反复揭扯性能、一次敷贴时间、内聚力、剪裁后的质量差异等[28-30]。

中药巴布膏剂大多是对风湿、骨折、关节炎等疾病起到局部治疗作用,对于治疗全身性疾病的巴布膏剂研究较少。随着对巴布膏剂研究的日趋完善,其穴位贴敷经皮渗透与中医经脉相通理论结合,发挥药物“归经”和功能效应,治疗全身性疾病例如心血管疾病、神经性疾病、癌症疼痛等方面应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1]崔福德.药剂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72.

[2]王瑾,杨明,李剑.中药巴布膏剂的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J].中国药业,2009,18(24):15-17.

[3]谢雪虎,申永政,赵正保,等.正交设计法优选祖师麻巴布剂的基质处方[J].中国医药导报,2010,7(34):52-53.

[4]廖立东,唐灿,骆勇,等.独一味巴布膏的基质配方研究[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1,25(4):47-49.

[5]林桂涛,徐男,盛华刚,等.复方蟾酥镇痛巴布膏剂基质配方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18):19-22.

[6]郑杰,颜秋萍,谭伟,等.响应面法优选活血风湿巴布剂基质配方[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23):20-24.

[7]李怀国,李子鸿,潘见欢,等.渭良伤科超微粉巴布膏的药效学研究[J].中国药师,2010,13(10):1422-1424.

[8]何百寅,刘常青,谢友良,等.三七总皂苷中人参皂苷Rg1对完整皮肤透皮吸收研究[J].广东药学院学报,2010,26(6):564-567.

[9]穆启运,阮新民.邓氏冠心止痛巴布剂中阿魏酸的透皮行为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2):346-348.

[10]林桂涛,盛华刚,张超,等.复方蟾酥镇痛巴布膏剂体外透皮吸收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9):1-3.

[11]张伟,高文勇,张云丽,等.六白白疕巴布剂经皮吸收研究[J].齐鲁药事,2010,29(12):710-711.

[12]吴宏岩,常波,王沛,等.坤宁脐贴体外透皮吸收的实验研究[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5,21(2):39-41.

[13]马玲玲,努尔拉江·帕合尔丁,王丽梅,等.透皮促进剂对散结止痛巴布膏中次乌头碱透皮的影响[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11,20(3):144-147.

[14]刘宣麟,何承辉,邢建国,等.复方没食子凝胶膏剂制备工艺优选[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20):39-42.

[15]张超.氮酮对骨平巴布膏中葛根素体外透皮吸收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6):1-3.

[16]杨大凯,刘志辉,刘汉清.消炎镇痛巴布膏剂的体外透皮吸收研究[J].中草药,2011,42(5):881-885.

[17]王新成,王丽娜,曹志友,等.优选复方穿蛭透皮贴中透皮吸收促进剂[J].中成药,2012,34(5):848-852.

[18]许晶.促进剂及壳聚糖基控释膜对阿魏酸透皮释放性能影响的体外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3.

[19]陆彬.中药新剂型与新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426-427.

[20]朱东芳,杨大凯.消炎镇痛巴布膏剂的制备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0,16(10):26-29.

[21]庄贵霞,赵晓霞,杨晓宇,等.痛经舒巴布膏制备工艺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5,30(11):824-826.

[22]闵云山,焦正花,罗燕梅.消定巴布膏剂的质量控制方法研究[J].中成药,2008,30(2):226-228.

[23]赵应红,林艳芳,梅之南.傣药雅路哈巴布膏的研制与质量控制[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7(10):50-51.

[24]宋心,林桂涛,盛华刚,等.HPLC法测定伤痛宁巴布膏中的有效成分[J].山东中医杂志,2011,30(11):812-814.

[25]Xing F,Tan Y,Yan GJ,et al.Effects of Chinese herbal cataplasm Xiaozhang tie on cirrhotic ascites[J].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2012,139(2):343-349.

[26]李胜利.奇正消痛贴膏治疗骨性关节炎120例临床观察[J].医学信息,2011,24(6):2679-2680.

[27]陈海云.消炎止痛膏及其巴布剂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

[28]王瑾,杨明,李剑.中药巴布膏剂的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J].中国药业,2009,18(24):15-17.

[29]李跃辉,杨瑛,杨永华,等.超微粉碎工艺对肿痛消巴布剂中蒲黄透皮吸收的影响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9):1483-1485.

[30]杜茂波,金日显,李军红,等.X-5型大孔树脂纯化萸连巴布膏中黄连的工艺研究[J].中成药,2009,31(1):139-141.

New Development of TCM Cataplasm

BI Jianyun1,LIU Shanxin2,WANG Ping2△
1 Pharmaceutical College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inan 250355,China;2 Shandong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ine

Experimental literature is induced,analyzed and summed up by consulting the data in recent years, the study on matrix,preparation technique,quality control,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prospect of the cataplasm are reviewe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rther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herbs;cataplasm;review

R283.6

A

1004-6852(2014)01-0132-04

2013-02-27

山东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编号2009-128,2011-167),山东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大专项(编号2012ZHZXIC0405)

毕建云(1987—),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药新制剂与新剂型。

△通讯作者:王平(1974—),女,硕士研究生导师,硕士学位,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中药药理研究。

猜你喜欢

膏剂巴布透皮
中药透皮技术治疗颈肩腰腿痛
豨桐凝胶膏剂基质处方的优化及其体外释放度
桂枝茯苓透皮贴剂的制备
中药透皮技术治咳嗽
中药透皮技术治痄腮
复方青风藤巴布剂基质处方的优化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雄黄乳膏剂的处方组成
温经止痛巴布剂对痛经模型小鼠的影响
中药油膏剂治疗糖尿病足溃疡临床研究
糖尿病足溃疡中药油膏剂研制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