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五郁治则临证验案举隅
2014-03-04王小军
王小军
临夏州人民医院中医科,甘肃 临夏 731100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提出“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这是最早系统提出的五郁治则[1-3]。五郁既指风热湿燥寒五气的郁发,反映人体五脏之气郁滞后的病理变化,即所谓“天地有五运之郁,人身有五藏之应。”此经文所述五郁治法言简义深,笔者在深入研读《黄帝内经》原文的同时,运用五郁治则,结合辨证论治,获益匪浅,现对五郁治则的临证所悟举验分述如下:
1 木郁达之案
案 马某,女,26岁,2010年6月11日初诊。自诉痛经6年,经前经期下腹胀痛,月经量少,色暗夹血块,块下痛减,结婚9月未孕,常无故情绪不舒,舌淡有瘀斑,脉弦。证属肝郁血虚,气滞血瘀。治宜养血和肝,行气化瘀。药用:炒柴胡10 g,延胡索15 g,当归10 g,白芍15 g,制香附10 g,乌药 10 g,益母草 15 g,五灵脂 10 g,茯苓10 g,川牛膝10 g,炙甘草10 g。1剂/d,水煎分2次服,调治1个月后患者7月13日行经无腹痛,遂在上方基础上稍事增减,于经前4天至经期服药,巩固3个月,痛经未再复发,并于当年11月怀孕。
按 本案痛经属肝郁血瘀之证,治以疏肝理气、化瘀止痛而收效,方用逍遥散加活血化瘀止痛之品,以“木郁达之”,笔者认为“木郁”指肝之气血阴阳运行不畅,郁结不通而产生的多种病证;“达之”,不仅是条达、畅达,疏理肝气之谓,还包涵能使“木郁”解除的多种治疗方法,即张景岳“但使气得通行,皆谓之达”之义也[4]。
2 火郁发之案
案 陈某,男,63岁,2010年 10月 15日就诊。自诉难以入睡4年余。4年前因精神刺激出现入夜心烦,难以入睡,甚或彻夜不寐,曾服各种镇静西药以及安神补心丸、心神宁、五味子片及酸枣仁汤等,效果不佳。现症:入夜难眠,阵发性燥热,头晕耳鸣,胸闷心悸,小溲黄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数。辨证为肝郁化火,心神不宁。药物组成:姜黄、柴胡、茯神各 15 g,黄芩、远志、僵蚕、法半夏、生大黄(后下)各10g,煅龙骨、煅牡蛎各30 g,蝉蜕5 g。1剂/d,水煎分2次服,7剂后诸症均减,入夜可睡5小时,效不更方再进7剂诸症皆瘥,随访4月未再失眠。
按 此案为顽固性失眠,用升降散合小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施治,全方具有畅气机、调升降、通腑实、宣郁火、镇心神之功,一升一降、一宣一通,使郁火从上下而清,心神回归安宁,方证默合,故效如桴鼔。“火郁发之”,“火郁”是指邪热伏于体内,火气郁闭所致诸证;笔者认为“发”是因势利导、发泄、发散火邪,不限于王冰所述“发为汗之,令其疏散”之意,还应囊括消除火郁证的升、散、清、降之法,张景岳“因其势而解之,散之,升之,扬之”更合临床实践。
3 土郁夺之案
案 武某,男,39岁,2009年6月8日初诊。诉间断胃脘部灼热疼痛2月余,5天前饮酒后加重,饮食日减,泛酸嘈杂,口干苦喜饮,肢倦身重,小便黄赤,大便不畅,夜寐不宁,舌红苔黄腻,脉弦数。胃镜检查诊断为急性糜烂性胃炎,中医辨为湿热郁阻中焦,治宜清热化湿,理气和胃。方用清中汤加减:黄连 10 g,陈皮 10 g,茯苓 10 g,栀子、半夏、草豆蔻各12 g,煅瓦楞子15 g,连翘15 g,竹茹10 g,甘草6 g,生姜2片。1剂/d,水煎早晚分服,嘱忌酒及辛辣食物,连服6剂,诸症均平,继服6剂而痊愈,1月后复查胃镜胃黏膜恢复正常。
按 本案属湿热中阻之郁火胃痛,用清中汤加减调治而安。清中汤升降相因、辛开苦泻、燥润兼行,实为清胃热而不损胃阴、散郁结而不伤胃气之良方。“土郁夺之”,笔者认为“土郁”不仅指中焦脾胃为湿热之邪郁阻,还应指食滞胃肠、肝气犯胃、寒湿困脾、瘀血停滞等多种病因所致的脾胃郁滞之实证;“夺”者,消也,直取壅滞之义,使积聚停留于中焦肠胃之实邪(燥屎、冷积、宿食、实热、水饮、瘀血等)从二便而解,即祛除脾胃郁滞之因的各种疗法,所谓“但使土气不致壅阻,皆治土郁之法也。”
4 金郁泄之案
案 雷某,男,14岁,2011年8月16日就诊。主诉:发热、咳嗽4天,伴气喘1天,腹胀纳差,大便三日未解。曾口服头孢类抗生素治疗3天,无显效。查体:体温38.2℃,咽微红,两肺闻及痰鸣音,心率108次/min,腹部叩诊呈鼓音,舌质红,苔黄稍腻,脉数。查血象:WBC12.3×109/L,余正常;胸部X线片示支气管肺炎。中医证属痰热闭肺,肺失宣肃,治以清热化痰,泻肺通腑。方用麻杏石甘汤合定喘汤加减:炙麻黄6 g,杏仁10 g,生石膏(先煎)20g,白果 10g,款冬花 10g,桑白皮 10g,黄芩 10g,浙贝 10 g,桔梗 10 g,鱼腥草 20 g,葶苈子 10 g,生大黄(后下)6 g,生甘草6 g。3剂,水煎分2次服,服药后泄出臭秽且夹杂粪结的稀溏便,热降,咳嗽气喘大减;减大黄为3 g,继进3剂,发热退,气喘平,纳食增,仅微咳,改用化痰止咳中成药再调治3天病瘳。
按 此案属痰热郁肺证,施以清热化痰、泻肺通腑之治,既宣又降,其病获愈。“金郁泄之”,“金郁”实指燥湿痰热瘀浊郁阻肺络之病证;“泄”,宣泄、渗泄肺郁之气,笔者认为绝不止于王冰所说的“解表,利小便”,它应包涵宣肺解表、降泄肺气、清泻肺热、利水逐痰、通腑泄肺之法,此等疗法可使肺气清升浊降,壅阻于肺的燥湿痰热瘀浊等邪上下分解而除。
5 水郁折之案
案 癿某,男,47岁,2009年4月17日初诊,诉腰部困痛伴背寒肢冷、两足跗肿2月,后半夜腰痛尤甚。查舌体略胖大,苔白滑腻,脉沉紧,双肾区扣痛明显,B超提示双侧肾积水,尿检正常。西医诊断为肾积水,中医辨为水寒闭郁之腰痛证,治宜温肾通阳、祛寒利水。方用济生肾气汤加味:熟地黄、山茱萸、茯苓、牛膝、牡丹皮、肉桂、附片各10 g,泽泻、山药各15 g,益母草20 g,车前子(包煎)30 g。取6剂,水煎分2次服;二诊时腰困痛大减,背寒肢冷明显好转,后夜腰痛消失,原方加猪苓、冬瓜皮各15 g,继进10剂后临床诸症缓解,嘱其续服济生肾气丸以巩固疗效,1月后B超示双侧肾积水消失。
按 本例肾积水属“腰痛”“肾积”“水郁”等范畴。多因外感寒湿之邪致阳失温化,肾络水寒之邪郁闭、聚积而成,治以补肾温阳,祛寒利水,“气行则水行”,故顽症痼疾得除。“水郁折之”,水郁证是指水气泛滥停滞、阻遏阳气导致的多种病证,除肾脏外,可涉及其他脏腑。“折之”,笔者理解为宣痹通阳、散寒行水,这种认识与《黄帝内经》原文和中医临床实践更为吻合,诸如苓桂术甘汤、真武汤、五苓散、白术附子汤及本案济生肾气汤等均为“水郁折之”代表方。
《黄帝内经》所立五郁治则,历经千年成为五脏郁证的治疗大法。在临床实践中笔者体会到既要深刻领会五郁治则的精髓,又不能泥古照搬,关键在于审证求因,辨证正确,因人因证而异,五郁治则方可灵活变通、广泛应用于内科杂病的治疗中。因此,熟读经典可启迪和拓宽治疗疾病的思路,真正做到读古籍、筑根基、做临床、提疗效。
[1] 王洪图.黄帝内经研究大成[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1506-1546.
[2] 陆如春.五郁病机证治初探[J].陕西中医,1996,17(2):70-71.
[3] 王冰.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457-502.
[4] 张介宾.景岳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1: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