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2014年总目次
2014-03-04
经济与管理研究
房地产价格与货币政策调控研究 冯 涛 杨 达 张 蕾 1·15
国家与社会:后危机时期的制度变革 陈 庆 1·22
国有股权与价值创造 许 杨 周启清 杨 洋 魏建刚 1·29
个人投资者财务知识对股票投资收益的影响研究 张俊瑞 冷奥琳 董南雁 邢光远 1·35
基于社会资本和计划行为理论的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研究 郑万松 孙晓琳 王刊良 1·43
面子对中国消费者购物行为的影响 王 勇 1·49
国外公司治理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王舟浩 张 园 1·54
文明冲突、国家重建与中国历史大转型中的两次经济转型 高文杰 2·1
从大萧条到大衰退看中央银行职能的转变 李永宁 黄明皓 王晓峰 2·16
金融结构与能源结构的关系研究 王博峰 李富有 王 可 2·22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与县域生态环境质量 李国平 刘 倩 张文彬 2·27
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与完善路径 卫 玲 郭俊华 2·32
光伏供应链风险研究现状及展望 孙静春 蔡 鑫 徐青川 2·37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刘育红 王 曦 2·43
学术评价的回归与业绩管理的矫正 韩 巍 3·8
外商直接投资的研发效应与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绩效 孙 早 孙亚政 李 康 3·18
创业投资与被投资企业的成长性 陈孝勇 惠晓峰 3·25
日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经验及启示 宋 林 高小东 宋 健 李 峰 3·33
城镇化与现代服务业发展对扩大消费需求的实证研究 王晶晶 陈启斐 丁 平 3·39
文化创意产业政府规制与企业创新行为的演化路径 赵 倩 杨秀云 雷 原 3·50
论我国能源监管的架构:混合经济的视角 胡德胜 4·1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经济理论的第三次危机 刘 儒 孟书敏 杜娟汀 4·9
我国固定资本存量的重新估算:“一五”到“十一五” 李 成 田 懋 张 炜 4·13
IPO首日二级市场收益率研究 陈相如 万迪昉 付雷鸣 4·21
国有企业多元化方式及其经营绩效研究 施少斌 陈玉罡 4·29
绩效工资还是技能工资? 徐海波 赵西萍 赵 欣 4·38
计划经济时期城乡收入差距悬殊的实证研究 周志太 翟文华 5·28
能源价格冲击对宏观经济的动态影响与溢出效应 张 恒 王 彬 5·38
经济学的工程设计思想与排污权交易制度的设计 乔志林 5·45
文化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空间计量分析 曹清峰 王家庭 杨 庭 5·51
产城关系视角下我国丝绸之路沿线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谭 林 魏 玮 5·58
社会互动能否促进知识分享? 徐 搏 刘人境 刘林林 5·65
金融危机的成因与机制 龚 刚 魏熙晔 6·36
国债流通交易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研究 邓晓兰 李 铮 黄显林 6·44
央行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研究 邢光远 冯宗宪 冷奥琳 6·51
东盟加三区域货币合作经济基础研究 张劲波 崔 娜 张江洋 6·58
需求层次理论视角下中国房地产发展的逻辑缺陷 李子伦 6·65
地方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 宋丽颖 刘 源 6·70
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研究
公共服务动机视角下绩效工资公平感对工作投入的影响 孟凡蓉 吴建南 1·61
中国社会保障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 王新安 王 剑 1·70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缴费水平及其影响因素 温海红 师山霞 李 瑶 1·77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公众参与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朱正威 李文君 赵欣欣 2·49
机关效能建设的实践 吴建南 刘 焕 张 攀 2·56
我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面临的制度生态困境及对策 贾海薇 巩玉涛 2·61
小流域治理后农户福利变化与差异的研究 黎 洁 陆 昕 李树茁 2·68
国际比对视角下我国政府热线服务的现状、问题与标准化对策 侯 非 柳成洋 曹俐莉 曾 毅 6·118
性别结构失衡与社会政策创新研究专题
中国性别失衡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实践与政策创新 李树茁 果 臻 尚子娟 6·1
出生性别比治理体系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莫丽霞 6·13
关注出生性别结构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高俊文 6·15
中国性别失衡研究的重大突破 汤梦君 6·18
立足学术前沿 回应时代呼唤 何 军 6·19
载入历史的研究 朱楚珠 6·21
促进国际交流 治理性别失衡 文 华 6·22
中国性别失衡的公共治理视角:“预前”与“预后” 陆杰华 张 韵 6·24
创新科学研究 治理人口性别结构失衡 杨菊华 6·26
创新科学研究 治理人口性别结构失衡 杨菊华 6·26
出生人口性别失衡:形势与治理 原 新 6·28
制度消融、人性关怀与幸福生活 陈友华 6·31
中国性别失衡公共治理的探索与实践 尚子娟 6·33
社会学与社会工程研究
社会网络内生性问题研究 梁玉成 1·84
公民意识在互联网中的发展探析 刘琅琅 陈九龙 1·92
生命历程视角下女性老年人健康劣势及累积机制分析 徐 洁 李树茁 4·47
社会工程思维的地位和特征 杨建科 3·79
论社会工程活动的本质特征及意义 周永红 张 振 3·86
我国新型城镇化模式转变:从单向发展走向双向均衡 王 勇 3·9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工程论阐释王国学 姜 珊 3·100
农村成年子女对老年父母的临终照料研究 左冬梅 郭晓颖 4·54
贫困山区农村老年人长期照护需求的实证研究 曾卫红 胡继伟 张若恬 吴娅秦 4·61
我国发展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问题与对策 罗亚萍 茹斯羽 5·84
全民健康覆盖目标陕西 西安大病保险 赵 峰 刘锦林 吴静娴 井朋朋 卢黎歌 5·93
哲学与文化研究
统一信息理论和信息哲学研究的历史回顾与前景展望 佩德罗 1·1
哲学的危机与哲学的信息转向 邬 焜 1·2
“存在”概念剖析 邬天启 1·5
从系统思维到信息思维 王 健 1·8
论“Informationology”的构词逻辑 毕 琳 1·10
从哲学的根本转向看当代美学转型 李乖宁 1·12
全球化与品牌传播的多元文化整合 吴东英 3·57
从“观厥”“厘降”卦变大义看尧邦父宗法的传播 马治国 周兴生 3·111
“文化公共性”的实践与现代个体优良心灵秩序的养成 袁祖社 董 辉 4·69
《论语》为何多讲“信”而少言“诚” 黄 萌 刘学智 4·80
对中国文化道德主体思想与当代德育困境的反思 柴 渭 高 琼 5·107
如何认识和分析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卢黎歌 程馨莹 6·78
现代性:走向澄明之境 邱根江 6·83
工程理念的形成、操作化及其层次 梁 军 6·91
哲学视域下的隐士品阅 舒 英 6·96
文化全球化语境下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曹桂生 曹 阳 6·100
《周易·履》卦礼法系统考源 周兴生 马治国 6·110
教育研究
论南洋公学“四院制”的建立与衍变 欧七斤 2·88
大众传媒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与培育 任艳妮 秦 燕 2·94
文化产业时代的学科协同与创新 李振宇 黄宗贤 周炯炎 3·46
高等学校协同创新的价值与实现路径 梅 红 朱正威 胡寿平 3·63
高校虚拟社区冲突主体分类及其行为特征分析 范高社 闫小明 4·111
陕西省高校研究生体育锻炼情况与健康状况的相关性研究 闫振龙 单紫徽 喻 龙 4·116
高校扩招背景下高中分流与教育机会公平研究 李 丽 赵文龙 5·100
语言学与传播学研究
国家叙事与中国形象的故事化传播策略 赵新利 张 蓉 1·97
诗意地栖居:陶渊明躬耕陇亩的玄意人生 韩 柳 赵述颖 1·102
论宋词与宋杂剧的交流互动 曲向红 1·107
政务微博的现实困境与发展对策 李明德 张宏邦 蒙胜军 3·104
试论西方现代语言学理论的创立及发展演变 白 鸽 4·85
不同熟练程度汉-英双语跨语言重复启动的不对称性实证研究 马恒芬 贾丽萍 耿 峰 白学军 4·91
复杂背景下网络舆论引导与网络环境治理探析 申 楠 杨 琳 4·96
文化艺术与文明
被现代信息技术解构的戏曲演观方式 吴小侠 2·100
中国古典绿色文明 肖云儒 3·1
油画艺术写实与写意之辩证 杨健雄 4·102
论书法在中国古典园林意境营造中的作用 蒋维乐 刘 琰 4·107
中华文明的根基 易中天 5·1
心祭髯翁读《遗歌》 钟明善 5·4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王 劲 5·10
工业遗产对城市再生的影响 张 犁 5·17
城市空间:现代性及其商业伦理规约 王景会 5·20
《淮南子》对先秦法家思想的承绪与改铸 王效峰 梁道礼 5·23
法学研究
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制度的悖论及出路 卞 辉 樊志民 3·69
基础性创新成果获取专利的困境与启示 金春阳 3·75
政治学与政治理论研究
儒家“以教化政”与当代政治伦理转换 龚建平 2·74
对实现“中国梦”的若干思考 薛 华 卢黎歌 2·81
中国梦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统一 钱耕耘 4·76
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析资本主义困境及全球化归宿 张志昌 5·72
自然解放与人的解放 刘晓勇 宋永平 5·78
美国和平演变战略与中东“颜色革命” 史澎海 彭凤玲 5·113
从移民到公民 范文娟 黄民兴 5·119
中国海权纵横 赵葆珉 6·104
钱学森科学思想研究
钱学森人天观科学思想研究三十周年纪 叶 峻 2·104
钱学森伦理思想研究 何志敏 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