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债流通交易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研究
2014-08-07邓晓兰黄显林
邓晓兰,李 铮,黄显林
(西安交通大学 经济与金融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国债流通交易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研究
邓晓兰,李 铮,黄显林
(西安交通大学 经济与金融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在欧美各国扩大国债规模采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背景下,基于国债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视角,利用中国2005 -2012年的月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央行的国债交易对货币供给量影响微弱,商业银行的国债交易短期内能抚平货币供给量的波动,保证货币供给量长期持续稳定增长,个人的国债交易基本不影响货币供给量。总体上看,现阶段中国的国债流通交易对货币供给量冲击不大,因此,国债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国债市场上的协调配合还有待加强。
国债交易;货币供给量;公开市场操作;银行间国债市场
为应对金融危机之后的经济颓势,美国、日本、英格兰以及欧洲的中央银行纷纷采取了非常规的货币政策。美联储从2008年11月开始,先后开展了五次大规模资产购买计划,其中四次被外界称为量化宽松政策。美联储购买的资产中包括大量的长期国债,按时间顺序依次为:2009年3月宣布购买3 000亿美元长期国债;2010年11月宣布6 000亿美元长期国债购买计划;2011年9月宣布购买4 000亿美元6年至30年长期国债,同时卖出同等金额的3年及更短期的国债;2012年12月宣布每月购买450亿美元长期国债。其实不仅是美联储,日本银行、英格兰银行以及欧洲中央银行也通过从二级市场购买大规模国债来向市场注入流动性,进而刺激经济。这一行为引起的中央银行国债存量的增加,又被称为“公债货币化”。
一些学者认为,央行在国债流通市场上大规模购买长期国债的行为,既可以为财政融资提供便利,又利于更好地实施货币政策,是萧条时期扩张型财政政策和扩张型货币政策在国债流通市场上的协调配合和内在统一[1-2]。但是,这种协调配合在刺激经济治理危机的同时也引起了人们的担忧,比如大量流动性的注入可能导致通货膨胀的发生,通过央行购买国债变相地为财政融资而不是正常的制定增收减支的预算引发财政的不可持续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国债流通市场的配合带来的经济后果也变得复杂。
相比之下,我国虽然没有发生央行大规模购买国债的行为,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国债流通市场上的配合依然存在。首先,为财政融资而发行的国债可以充当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工具,为货币当局操控货币供给量提供便利;其次,国债作为一种有价证券,可以被商业银行用来作为抵押融入资金,缓解短期信贷资金的不足,进而影响货币供给。因此,央行和商业银行等主体的国债流通交易可能会对货币供给量产生影响,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货币政策的实施是否顺利。综上,本文旨在研究我国国债流通过程中的交易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检验我国国债流通交易的货币供给效应,考察国债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国债流通市场的配合度,为管理当局调整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一、文献综述
国内外关于国债与货币供给量关系的研究多集中于国债发行与货币供给量的关系方面。基于国债、赤字和货币三者的内在联系机制,国外多数文献主要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角度研究了货币供给与赤字、国债之间的关系。理论界普遍持这样一种观点:财政赤字可能与货币供给存在关系,这主要取决于货币当局的独立性[3]。实证方面,针对政府债务与货币供给的关系,米德(Meador)[4]通过对美国1947-1960年和1961-1979年两时段的分析结果表明货币供给是独立的,并不受财政赤字的影响。哈恩(Haan)等[5]基于发展中国家的经验研究也同样没有证据支持财政赤字会引起货币供给扩张这一假说。相反,阿布(Abu)[6]通过对尼日利亚1979-2009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广义货币供给量M2和财政赤字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尼日利亚的财政赤字导致了经济增长,并引起了更快的货币供给增长,这也表明宏观经济调控中的确存在着财政(国债)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问题。由于国债在国外债券市场不占主体地位,而且国外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多为利率而非货币供给量,国外学者研究央行的国债交易时也多从利率考虑。如坦普尔曼(Templeman)[7]对1997-2009年间美联储所持国债量与流通中的通货进行了分析,发现两者在2008年之前基本上是一对一的紧密联系,原因是当银行从联储索取通货并引起准备金下降时,联储为了保持联邦基金利率不变,必须购买国债从而抵消准备金的减少。但从2007年12月以后,两者走向出现了严重的偏移,通货增加而联储国债存量减少。这是由于联储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开始实施信贷支持项目,向市场注入流动性,而为了缓解由此引起联邦基金利率下降,联储开始出售国债从而减少准备金存量,促使联邦基金利率回升。
国内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多集中于国债发行同货币供给量的关系方面。倪志良等[8]和彭志远[9]按照国债的应债来源,分析了不同的应债主体购买国债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当居民等非银行部门作为应债主体时,国债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是中性的;当商业银行作为应债主体时比较复杂,如果商业银行用超额准备金购买国债,那么将增加货币供应量,如果商业银行没有超额准备金,而必须动用信贷资金来购买国债,那么对货币供给没有影响;当中央银行直接购买国债时,相当于直接向央行透支,因而多数国家都禁止这种情况。但是,靳卫萍[10]从内生性货币供给的角度考虑,提出政府要使更多的债券能被发行,需要提高债券利率,债券利率的提高会降低股票价格,如果储蓄量被给定,人们把更多的储蓄用于购买债券必然会减少对股票的购买,从而使股票价格下降,股票价格的下降不仅会减少私人的投资需求,而且会减少企业可用于抵押的资产价值,从而银行会减少货币供给。邓子基等[11]对美国1950-1990年的国债发行量与货币流通量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发现,美国的国债与货币供应量之间存在稳定的正相关关系,同时日本、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也表现出相同的实证特征。毛定祥[12]利用状态空间模型对中国国债规模与货币供应量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也证实了国债规模的扩大引起了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且其弹性系数呈波动增长趋势。邓晓兰等[13]不仅验证了国债发行的规模同货币供给量存在正向的因果关系,而且分析了国债的期限结构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短期国债对货币供给量影响最为显著。同样,国内关于国债在二级市场交易与货币供给量关系的研究较为少见,仅在考察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效果的文献中附带提及了央行国债交易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倪志良等[8]通过对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回顾,认为公开市场操作能有效地调控货币供应量,从而影响总需求。奚君羊等[14]考察了1998-1999年中国人民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从1998年起,中国人民银行恢复和扩大了债券回购的公开市场操作记录表明,央行的债券回购操作确实引起了货币供给量的增加。此外,甘行琼等[15]选取政府债券正逆回购和现券买卖数据,对国债流通同货币供给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政府债券流通量与广义货币供应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政府债券流通对广义货币供应量产生了扩张性影响。
综上,关于国债与货币供给量关系的研究一般从国债发行的角度,但是作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连接点,国债在流通市场的交易也会影响货币当局的行为,从而影响货币供给量。因此,研究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中的问题,必须全面考量国债发行和交易与货币供给量之间的关系。而目前关于国债交易与货币供给量之间关系的研究尚存在以下问题:(1)由于我国债券市场发展和现状不同于国外的债券市场,国外的债券市场与我国相比发展较为成熟完善,品种繁多,流动性强,也不存在市场分割的问题,国外的相关研究和结论并不能为我国提供决策参考;(2)国内目前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细致,国债交易不仅包括央行公开市场操作,还包括除央行外的商业银行与金融机构的国债交易,而二者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机理不尽相同,不能混为一谈;(3)对国债交易影响货币供给量传导机制的分析多停留于理论定性分析,缺少科学的实证检验支持。因此,本文拟从国债流通市场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的视角,在全面细致分析各种主体国债交易对货币供给量的不同影响机制的基础上,利用我国2005-2012年的月度数据实证分析国债流通交易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
二、国债流通交易影响货币供给量的机制分析
基于传统的货币供给理论可知关于货币供给量的决定可用公式表示为:
(1)
其中,M代表货币供给,B代表基础货币,由准备金R和通货C组成,c代表存款通货比率,r代表准备金存款比率。根据公式,信贷资金越多,r越小,货币供给M就越大。另外,准备金作为一种基础货币,对货币供给存在乘数效应。因此,货币供给M与准备金、信贷资金正相关,信贷资金和准备金的增加都会引起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不同主体的国债交易正是对信贷资金、准备金等各类型资金的改变来影响货币供给量,其各自机理存在一定的差异。
(一)以央行为主体的国债交易通过影响准备金,继而影响信贷资金,最终影响货币供给量
(二)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国债交易依靠超额准备金和信贷资金之间的相互转化,通过信贷资金变动来影响货币供给量
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国债交易是指在银行间国债市场中商业银行之间或者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国债交易,并不包括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之间的国债交易。当商业银行A用超额准备金购买商业银行B的国债,而商业银行B将出售国债所得作为信贷资金时,此时存在着整个银行体系内准备金到信贷资金的转化,引起信贷资金的增加,降低了式(1)中准备金存款比率r,进而引起货币供给的增加;如果商业银行B将出售国债所得继续作为超额准备金,对信贷资金并无影响,那么对货币供给也没有影响。反过来,如果商业银行A用本来作为信贷资金的款项购买商业银行B的国债,商业银行B如果将出售国债所得作为超额准备金,那么将减少整个银行体系的信贷资金,式(1)中的r增大,从而减少货币供给。
商业银行与金融机构的国债交易也类似,商业银行出售国债并将融入的资金作为信贷资金时,会引起货币供给量增加;将融入的资金作为超额准备金储存起来,不会引起货币供给量变化。商业银行如果用超额准备金买进国债,相当于通过减少超额准备金来向金融机构放贷,增加信贷资金,从而增加货币供给;如果用信贷资金购买国债,虽然减少了名义上的信贷资金,但通过商业银行注入的流动性并没有变化,因此并不影响货币供给。总之,只要存在着信贷资金的增加,就会引起货币供给的增加。
(三)个人之间的国债交易只是个人财富的转移,既不影响准备金,也不影响信贷资金,因此不影响货币供给量
本文中的“个人”,是指除了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这些参与货币创造的金融机构之外的国债交易主体。根据传统的货币供给理论,货币的供给是外生的,货币当局能够完全控制货币供给量。而个人之间的国债交易中并不存在货币当局这一主体,不会影响货币当局的行为决策,因此,个人之间的国债交易并不影响货币供给量。也就是在式(1)中,个人之间的国债交易只是公众手持的通货之间的转化或者公众银行存款之间的转化,并不会影响式中的任一变量,从而也不会引起货币供给量的变化。
三、国债流通交易影响货币供给量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选取和说明
根据前文可知,不同主体的国债交易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机制不同,再加上我国目前国债流通交易市场的分割性问题,因此基于数据的可取性和代表性,一方面本文收集了我国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不同国债交易市场中的各主体国债交易额,分别为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国债交易额(X1)、商业银行国债交易额(X2)和个人国债交易额(X3)三个变量的月度数据。其中,商业银行国债交易额用银行间国债市场国债交易额代替,因为商业银行之间国债交易额以及商业银行同其他金融机构国债交易额占了银行间国债交易额的绝大多数,并且两者影响货币供给的机理类似;个人国债交易额用交易所国债交易额作为统计指标。另一方面,在货币供给机制方面分别选取了货币供给量(M2)、信贷量(L)和准备金量(R)这三个指标。
在实证分析中,上述指标均取自然对数,又考虑到数据的平稳性,在取对数的基础上再一次差分,代表该经济变量的增长率。数据来源分别来自中国人民银行官网的《货币概览》、《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公开市场操作公告》、《交易所月度统计表》和中国债券信息网的《统计月报》。
(二)实证过程与结果分析
由于很难界定上述六个变量的内生性和外生性,因此将建立VAR模型分析国债交易对货币供给量的动态影响。
1.平稳性检验。对于时间序列的原始序列直接进行分析有可能得出错误的分析结果,需要在此之前对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采用ADF方法进行单位根检验的结果见表1。可以看出,所有原始序列都是不平稳的,而一阶差分序列都是平稳的,也就是服从一阶单整。为了使分析具有经济学意义,本文对所有变量的对数进行差分之后再作分析。
表1 平稳性检验结果
注:(c,T,p)中,c代表检验方程中含有截距项,T代表趋势项,p代表滞后阶数。滞后阶数的选取通过SC最小信息准则确定。
2.格兰杰因果分析。在序列是平稳的基础上,可以进行格兰杰因果分析。其结果可以检验一个变量与另一个变量时间上的前后关系。基于VAR模型的二阶滞后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如表2所示。从中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只有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国债交易变动能显著地引起M2的变动,而央行的国债交易以及个人之间国债交易的变动并不能引起M2的变动。对此,可以给出的解释是:其一,数量上,商业银行的国债交易额相比另外两者要大得多,从2005-2012年,银行间国债市场国债交易总额约为202万亿元,而同一时期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交易的国债总额仅为24万亿元,交易所国债交易总额约为73万亿元。其二,理论上,以个人和其他金融机构为主体的国债交易只是个人之间的财富转移,而实证结果恰恰验证了这个观点。其三,虽然理论上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中的国债回购能够引起货币供给量的变化,但我国在公开市场操作中由于短期国债的发行量不足,央行通过央行票据的发行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2)以央行为主体的国债交易额显著地引起了准备金R的变化,但并没有引起M2的变化。究其原因,是信贷资金L并没有受到准备金明显的影响。对此,奚君羊等[14]对1999和1998年的公开市场操作的比较可以作为一个有力的论据。他们发现,央行1999年净投放基础货币1 920亿元,较1998同期增长174%,但是由于商业银行的“惜贷”,信贷资金只增长了12.1%,进而导致1998年M2增量与1999年M2增量差距不大。
(3)信贷资金、准备金的变化引起了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国债交易,而不是相反。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商业银行A信贷资金或准备金的减少导致自有资金的不足,从而在银行间国债市场同商业银行B以国债作为抵押,取得贷款从而缓解资金紧张的压力,也就是说,商业银行的国债交易多属被动的交易。
表2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注:样本个数为93;*和**分别代表在5%和10%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
3.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为了分析各变量之间的短期动态关系,需要构建VAR模型并在VAR模型稳定的基础上进行脉冲响应分析。经检验,本文构建的6维2阶VAR模型的AR多项式的根的倒数全部位于单位圆内,这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任何主体的国债交易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都会逐渐地消失。在VAR模型稳定的基础上,可以进行脉冲响应分析。
图1为货币供给量变化对央行国债交易额变化的脉冲响应结果。可见,给定央行国债交易额变化一个单位的标准差,M2的响应微乎其微,脉冲曲线是一条紧贴着水平轴的曲线,说明央行国债交易额变化对货币供给量变化的冲击几乎为零,这与上文格兰杰检验的结果吻合。而央行国债交易额对准备金冲击较大,给定一个标准差的央行国债交易额变化,准备金变化响应的幅度要远远大于信贷资金响应的幅度(准备金变化最大响应为0.01,而信贷资金最大响应不到0.002)。这说明央行的国债交易额调整基础货币还是很有效的,但是由于货币传导机制受阻,信贷资金不能有效地响应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使得央行的国债交易额变化对M2变化影响很小。
另外,观察到央行国债交易额对准备金的冲击先负后正,对此,我们认为,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多采取回购操作,正回购是指央行以一定规模的国债作抵押融入资金,并承诺日后再购回国债的交易,起到当期回笼资金的作用。逆回购恰恰相反,先买进国债,再在约定的日期售出。回购意味着,有买也有卖,因此,回购将在两个时期内引起准备金呈相反方向的变化。央行采取正回购时,先回笼资金然后在到期日买回国债释放流动性,逆回购则反之。脉冲响应图显示响应首先是负向的然后是正向的,与正回购的情况吻合,说明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多采取正回购回收流动性。事实上正是如此,长期以来,央行一直采取正回购操作来回笼由于外汇占款过多而引起的流动性过剩,甚至在国债不足以应对的情况下发行央行票据代替。
总之,从图1可知,央行的国债交易额变化对货币供给量变化影响很小,其原因是货币供给传导机制受阻,信贷资金受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影响不大;另外,我国央行的国债交易多为以回收流动性为目的的正回购操作。
图2为货币供给量变化对商业银行国债交易额变化的脉冲响应结果。可见,在初始两期,M2对商业银行国债交易额变化的响应为0,直到第二期之后,M2的响应开始为负,后来又逐渐恢复为0。而准备金的响应先负后正,信贷资金的响应先正后负,联系到商业银行国债交易影响货币供给量的传导机制,我们认为存在着从超额准备金到信贷资金的转化。之前的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商业银行的国债交易是被动操作,所以超额准备金到信贷资金的转化意味着商业银行面临着信贷资金不足,只好通过国债抵押融入资金来缓解资金紧张的压力。由于存在着时滞性,商业银行的国债交易并不能立刻满足信贷资金的需求,因此货币供给量将会负向波动,直至商业银行的国债交易通过调整资金缺口来抚平这种波动。
简单地说,商业银行的国债交易多属商业银行为了弥补短期资金的不足而进行的,这种交易会抚平之前由于信贷资金不足引起的货币供给量下降的趋势,最终使货币供给量稳定的增长。
图1 M2、准备金和信贷金变化对央行国债交易冲击的响应
图2 M2、准备金和信贷金变化对商业银行国债交易冲击的响应
图3 M2、准备金和信贷金变化对个人国债交易冲击的响应
图3为货币供给量变化对个人国债交易变化的脉冲响应结果。可以看出,个人国债交易变化对M2、准备金和信贷资金的变化冲击都很微弱,脉冲响应图都是一条波动不显著的曲线,这也印证了前文的理论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个人的国债交易额不显著影响货币供给量的变化。但是,跟前文的脉冲图相比,尽管个人的国债交易对货币供给量变化的冲击明显不如商业银行的国债交易,但比央行的国债交易对货币供给量的冲击略大,这一点在后文的方差分解结果中也有体现。此外,个人之间的国债交易对准备金的冲击明显不如央行的国债交易,对信贷资金的冲击也不如央行的国债交易。对此,一个可能的解释是,个人的国债交易对准备金、信贷资金的冲击都很微弱,因此没有引起货币供给量的显著变化。
为了确定不同主体国债交易额变化对货币供给量变化的影响程度大小,进一步进行方差分解分析的结果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在三种主体的国债交易中,商业银行的国债交易对货币供给量变化影响最大,个人的国债交易对货币供给量影响次之,央行的国债交易最微弱。三者相加对货币供给量变化的解释程度也相当有限,也就是说,总体上,我国的国债交易对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并未造成显著冲击。另外,信贷资金对货币供给量的解释力度一直远远大于准备金。这启示了我们做出以下延伸:因为央行国债交易没有导致信贷资金的变化,所以它不能引起货币供给量的显著变化。相反,商业银行的国债交易正是由于不仅影响了准备金,而且影响了信贷资金,才显著影响了货币供给量的变化。最后,国债交易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明显存在时滞,时滞约在1至2个月,各个主体的国债交易在1至2个月后解释力度明显增大。长期而言,除了货币供给量自身变动的影响外,信贷资金是货币供给量变动的最主要因素。
表3 dlnM2的方差分解结果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基于财政(国债)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视角,本文着重探讨了国债流通交易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选取2005年1月到2012年12月的数据分别对我国央行、商业银行、个人的国债交易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总体上我国流通市场的国债交易没有对货币供给量造成显著影响,说明财政(国债)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在我国的国债流通市场交易中的效应还不显著,也说明目前我国央行通过国债交易调控货币流量和贯彻货币政策意图的效力较小。(2)我国央行的国债回购操作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微乎其微,不能满足调控货币供给量的需要。虽然央行的国债交易能够影响基础货币准备金的存量,但由于国债交易规模较小,央行对准备金的调整并没有显著影响银行的放贷行为,因此,央行的国债交易对货币供给量影响微弱。(3)商业银行的国债交易多是为了调整资金头寸,以国债作为抵押物融入资金的被动交易,商业银行之间的国债交易在短期内能抚平货币供给量的波动,长期看能保证货币供给量持续稳定的增长。这也说明了研究国债流通对货币供给的影响不能忽略商业银行的国债交易活动及其影响效应。(4)个人之间的国债交易理论与实证上都不影响货币供给量的变动。
根据以上研究结论的启示,可以得出以下政策建议:(1)我国与欧美各国相比,目前国债流通交易的货币供给效应很有限,因此在考虑财政(国债)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问题上不必过度忧心国债流通交易会产生负面效应,比如公共债务的货币化引发财政的不可持续及通货膨胀等。(2)由于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中的国债交易规模不能满足调控货币供给量的需要,而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使用的央行票据又具有发行成本较高和发行较困难等弊端,对中长期国债操作可能带来长期利率波动的风险,我们认为短期国债由于具有流动性强、收益稳定等优点,是最适合央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工具[16],因此,建议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中,应增加短期国债的交易规模,为此需要调整国债发行政策,加大短期国债的发行规模,优化我国的国债期限结构。(3)减少国债流通市场的分割度,面向机构投资者增发国债。因为机构投资者持有国债的动机更多的是投机动机而不是财富贮藏动机,向其增发国债可增加国债市场的流动性[17],从而有助于商业银行间的国债交易。 (4)我国财政(国债)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国债流通市场上的配合还有较大空间。相比欧美各国财政扩张政策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配合带来的不利后果,我国的国债发行与流通交易则产生出积极的效应,比如,支持积极财政政策的国债规模一方面保证了政府支出与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另一方面可充当货币政策实施的工具,为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提供足够的交易工具,还可以为商业银行充当抵押物来融入资金。而2013年我国的国债依存度和国债负担率距离国际警戒线还有很大距离,因此,国债政策的积极效应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为此,我国未来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过程中,可以进一步运用国债政策,适当扩大国债规模,优化品种结构,增加短期国债,以推动国债交易及其流动性,从而增强财政(国债)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力度,更好地促进宏观经济稳定发展。
[1] NEIL W,THOMAS S.Some Unpleasant Monetarist Arithmetic[R].Quarterly Review-Federal Reserve Bank of Minneapolis,1981(3):1-17.
[2] 史锦华,刘成杰.债务条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关系再认识[J].现代经济探讨,2013(4):5-9.
[3] BEARD T R,MCMILLIN W D.Government Budgets and Money:How Are They Related?[J].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1986(2):107-119.
[4] MEADOR M.Notes and Comments the Independence of Federal Debt and the Money Supply:An Empirical Note[R].Review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 Research,1984(4):111-120.
[5] HAAN D,ZELHORST D.The Impact of Government Deficits on Money Growth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1990(4):455-469.
[6] ABU M,ALI B,YUSUFU S,et al.An Investigation of Cas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Fiscal Deficits,Economic Growth and Money Supply in Nigeria(1970-2009)[J].Canadian Social Science,2012(2):219-226.
[7] TEMPELMAN J.Will the Federal Reserve Monetize US Government Debt?[J].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2009(6):24-27.
[8] 倪志良,赵春玲.发行国债对货币供给和有效需求的影响与我国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J].财政研究,2001(10):40-43.
[9] 彭志远.我国国债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分析[J].当代财经,2004(4):29-32.
[10] 靳卫萍.从内生性货币供给的角度看国债[J].当代经济科学,2003(1) :39-43.
[11] 邓子基,张馨,王开国.公债经济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441-459.
[12] 毛定祥,陈婷.国债规模与货币供应量关系的实证研究[J].上海大学学报,2008(4):435-439.
[13] 邓晓兰,黄玉,黄显林.论国债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J].当代经济科学,2010(3):11-16.
[14] 奚君羊,谭文.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与公开市场操作的有效性[J].上海金融,2004(6):32-34.
[15] 甘行琼,汤凤林.我国政府债券流通的货币供给效应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8(5):53-57.
[16] 邓晓兰,段从峰.公开市场操作:国债与央行票据的替代性分析[J].上海金融,2008(10) :39-42.
[17] 中国国债协会“国债市场化”课题组.国债的流动性与增发空间[J].经济研究,2002(5):32-38.
(责任编辑:张丛)
EffectsofTreasureBondTradinginCirculationonMoneySupply
DENG Xliaolan,LI Zheng,HUANG Xianli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 710061, China)
Against a backdrop that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an countries have been implementing the quantitative easing monetary policy and expanding the scale of government bonds, and from the visual angle of coordinating governmental bonds policy and monetary policy, we utilize Chinese monthly data from January 2005 to December 2011 to make an empirical research, suggesting that the bonds transaction of the central bank has a weak impact on money supply; the bonds transaction of commercial banks can smooth the fluctuations of money supply in the short term to ensure the long-term steady growth of money supply; the personal bonds transaction does not influence money supply basically. Overall, China′s national debt transaction has no significant impact on money supply at the present stage. Therefore,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China′s debt policy and monetary policy in the national debt circulation market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bonds transaction; money supply; open market operation; inter-bank national bonds market
2013-10-09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3BJY157)
邓晓兰(1958- ),女,四川成都市人,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铮(1993- ),男,安徽亳州人,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黄显林(1984- ),男,广西河池人,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
F820.1
A
1008-245X(2014)06-004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