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浆膜腔积液、淋巴结肿大、肾功能损伤、严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2014-03-04曹欣欣钱家鸣

协和医学杂志 2014年2期
关键词:腹水本例内科

常 敏,吴 东,曹欣欣,朱 峰,钱家鸣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 1消化内科 2血液内科,北京 100730

·协和内科大查房·

多浆膜腔积液、淋巴结肿大、肾功能损伤、严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常 敏1,吴 东1,曹欣欣2,朱 峰1,钱家鸣1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1消化内科2血液内科,北京 100730

腹水;淋巴结肿大;Castleman病;POEMS综合征

病例摘要

患者,女,62岁,因“腹围增大4个月”于2011年12月1日收住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

现病史

患者自2011年7月起无诱因出现腹胀,腹围进行性增大,伴食欲下降,双下肢凹陷性水肿,无发热、腹痛、尿量减少,无皮疹、肢体感觉障碍。当地医院查血红蛋白 84 g/L; 尿潜血(+)、蛋白(+);血沉36 mm/第1小时; C反应蛋白7.94 mg/L;肝功能正常;血尿素氮11.77 mmol/L,肌酐123.5 μmol/L。腹部超声示腹腔中到大量积液。CT示两肺上叶陈旧性结核,腹腔积液。胃镜示慢性胃炎;结肠镜示升结肠小息肉,予钳除,病理为“腺管状腺瘤”。肝穿刺活检病理示肝小叶结构存在,小叶内肝细胞无变性、坏死,个别汇管区可见碎屑状坏死及胆管上皮增生,间质纤维组织增生,未见假小叶形成,免疫组化示HBsAg (-),HBcAg(+),刚果红染色(-)。多次腹水检查未见瘤细胞。予呋塞米口服无效。腹胀逐渐加重,尿量减少。为明确诊断收住本科。患者自起病以来精神尚可,近2个月若不抽放腹水,每天体重增加1 kg。

既往史及个人史

50年前因“左膝关节结核”行手术治疗,术后抗结核治疗1年。18年前因子宫肌瘤行子宫全切术。高血压病10余年,控制欠佳。2011年6月发现甲状腺功能低下,予甲状腺素替代治疗。否认慢性肝病史。

家族史

女儿确诊为地中海贫血(杂合子),丈夫因“肝硬化”去世(具体不详)。

入院查体

生命体征平稳,贫血貌,双侧腋下可及数枚肿大淋巴结,质地较韧,无压痛,直径约1.5~2 cm。颈静脉无怒张,心界不大,心前区可闻及II级柔和吹风样杂音,双肺(-)。腹膨隆,腹围89 cm,未见腹壁静脉曲张。全腹无压痛、反跳痛,腹壁张力高。肝脏肋下6 cm,质韧、表面不平,有结节感;脾脏未触及,肝区轻度叩痛,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凹陷性水肿。

诊断经过

入院后完善各项检查。血白细胞5.63×109/L,中性粒细胞74%,血红蛋白 62 g/L,平均红细胞体积61.5 fl,血小板 118×109/L。血沉34 mm/第1小时,高敏C反应蛋白8.29 mg/L。尿常规示蛋白微量,红细胞25个/μl;24 h尿蛋白0.09 g。便常规及隐血(-)。

肝肾功能:白蛋白27 g/L,总胆红素17.5 μmol/L,动脉血二氧化碳总量16.2 mmol/L,尿素氮27.19 mmol/L,肌酐280 μmol/L。

感染及自身抗体检测:乙肝五项及丙肝抗体均(-)。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示A 576 SFC/106ml,B 0;结核菌素试验(-)。IgG、IgM、IgA及补体正常。抗核抗体、抗可提取核抗原抗体、自身免疫性肝病抗体谱均(-)。

甲状腺功能检查: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0.66 nmol/L,甲状腺素(T4)0.06 nmol/L,游离T3 1.71 pmol/L,游离T4 0.62 pmol/L,促甲状腺激素4.528 mU/L。

血液及肿瘤相关检查:血癌胚抗原、甲胎蛋白、CA199、CA125、CA153均正常。血清铁3.58 μmol/L,总铁结合力32.22 μmol/L,转铁蛋白饱和度11.11%,铁蛋白150 μg/L。血清叶酸>20 ng/ml,维生素B12151 pg/ml。血轻链κ、λ(-);尿轻链κ 119 mg/L,λ 75.2 mg/L;血、尿免疫固定电泳(-)。 血红蛋白电泳示HbA25.5%。

骨髓涂片:增生活跃,M∶E = 2.02∶1,浆细胞比例稍高(2.5%)。细胞外铁(+++)。骨髓活检未见明显异常。

腹水检测:淡黄色透明,比重1.020,黎氏试验及乳糜试验(-),细胞总数120×106/L,白细胞10×106/L,多核细胞2×106/L;葡萄糖6.1 mmol/L,乳酸脱氢酶1.25 μmol/(s·L)(75 IU/L),白蛋白13 g/L[血清-腹水白蛋白梯度(serum ascites albumin gradient,SAAG)13 g/L]; 癌胚抗原、甲胎蛋白、CA199、CA125、CA153均正常。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示A 560 SFC/106ml,B 0;细菌涂片、细菌培养、抗酸染色均(-);病理示增生活跃的间皮细胞。

超声检查:肝静脉、门静脉及下腔静脉超声示下腔静脉汇入处流速增高,建议除外狭窄。妇科超声示子宫切除,双卵巢未显示。肾动脉超声示双肾内动脉阻力指数增高。超声心动图示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老年性主动脉瓣退行性变,左室舒张功能减低,少量心包积液。

胸腹盆CT:两肺上叶陈旧性肺结核,两肺下叶磨玻璃样影及索条影,纵隔多发淋巴结,双侧腋窝多发增大淋巴结,双侧少量胸腔积液,心包积液;大量腹盆腔积液,肝大。

腹部MRI:第二肝门下方下腔静脉管腔局限性变细,局部信号异常,狭窄可能。肝左、中、右静脉近段信号略减低,考虑局部血流影响所致,腹腔大量积液。

血管造影:下腔静脉及肝静脉造影未见明确异常。测压示肾静脉水平17 cm H2O(1 cm H2O=0.098 kPa),肝静脉水平17.5 cm H2O,右心房水平17.5 cm H2O(为防止造影剂肾病,造影后行预防性血液滤过1次)。

胃镜:门脉高压胃可能性大。

大查房时患者状况(2011年12月21日)

患者入院后予利尿,补充白蛋白、铁剂及甲状腺素等治疗,间断抽放腹水,但患者对利尿剂反应差,腹水增长迅速,仍主诉腹胀较明显。

讨 论

放射科王萱医师

回顾本例患者影像学检查,CT提示:(1)心影增大,少量心包及胸腔积液,双肺有索条影及钙化,为陈旧性结核表现;双下肺可见磨玻璃影,考虑为液体积聚所致。(2)腹腔大量积液,纵隔、腋窝、腹股沟多发肿大淋巴结;肝脏增大;胆囊小结石。(3)子宫已切除,卵巢未见明显异常。无对比剂MRI血管成像提示门脉及其分支形态规则,无增宽;肝静脉三分支远端信号好,近端信号略低,可能与局部血流速度改变有关;第二肝门下方下腔静脉管腔变细,应考虑布加综合征,但下腔静脉周围并无侧枝循环形成,不符合该病表现。血管造影提示下腔静脉及肝静脉各分支通畅,可排除该病。

总结影像学特点:(1)多浆膜腔积液,主要为腹腔积液;(2)多发淋巴结肿大;(3)门脉、肝静脉、下腔静脉无明显异常;(4)基础疾病,包括陈旧性肺结核、胆囊结石等。

消化内科吴东医师

本例为老年女性患者,慢性病程,隐匿起病,最初偶然发现腹水,当时无其他症状,此后腹水生长迅速。多系统受累是本例一大特点,包括多浆膜腔积液,淋巴结肿大,肾功能不全,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甲状腺功能减低及陈旧性肺结核等。面对复杂病例,需要寻找临床思维突破口。本例腹水是最突出的临床表现,也是就诊原因,可作为分析切入点。腹水细胞数少,SAAG>11 g/L,考虑门脉高压性腹水可能性大。患者入院后观察到腹水生长较快,从门脉高压角度分析,可分为肝前性、肝性及肝后性,包括非肝硬化所致门脉高压、肝窦闭塞综合征(sinusoidal obstruction syndrome,SOS)、肝硬化、布加综合征、缩窄性心包炎及右心力衰竭等。本例无基础肝病,肝功能、影像学及肝穿病理可除外肝硬化。SOS病因包括药物(中草药、化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器官移植等,多有不同程度黄疸,本例临床表现不支持。本病例腹部超声及MRI怀疑下腔静脉狭窄,曾考虑布加综合征可能,为防止肾功能恶化,在透析保护下行血管造影,最终排除了该病。临床表现及心脏超声检查也排除了心源性腹水。至此从门脉高压角度鉴别诊断无阳性发现。

SAAG高的腹水还需考虑恶性肿瘤,主要见于胃肠、妇科及血液肿瘤。胃肠肿瘤经全面检查业已排除。妇科肿瘤,尤其是卵巢癌需警惕,但患者妇科查体及盆腔影像学检查并无异常,多次腹水细胞检查均阴性,曾考虑行腹腔镜探查,但妇科会诊认为本例妇科恶性肿瘤可能性小,且贫血严重,腹水量大,肾功能不全,手术风险高,因此不建议探查。除实体肿瘤外,淋巴瘤或浆细胞疾病可通过分泌细胞因子,造成血管通透性增加而产生腹水,其性质常界于渗出液和漏出液之间,SAAG亦可升高,细胞数少而蛋白含量不低,本例值得考虑。目前无周围神经受累证据,血M蛋白阴性,POEMS综合征诊断依据不足。有无其他血液系统疾病尚需病理学资料佐证。

除腹水外尚有较多其他临床线索,但都不是病情主线。如患者有甲状腺功能减低,也可引起腹水、肾功能减退、贫血等,但患者坚持甲状腺素替代治疗,甲状腺功能减低程度较轻,难以解释病情全貌。患者有急性肾功能损伤,但尿蛋白含量少,不符合肾病综合征,亦难以用肾脏疾病解释腹水,不排除肾功能损伤与大量腹水继发有效血容量不足有关。本例既往有明确的结核病史,结核性腹膜炎也需考虑,但体检腹部无揉面感,无结核中毒症状和体征,腹水白细胞少,腹水增长迅速,多次病原学检查均阴性,影像学无腹膜粘连表现,因此结核性腹膜炎可以除外。血常规提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需警惕慢性失血造成的缺铁性贫血,但多次便潜血阴性,内镜检查也无异常表现,可除外消化道失血。患者有地中海贫血家族史,是否为该病所致需请血液内科分析。此外还需除外自身免疫性疾病,但患者缺少此类疾病的典型表现,自身抗体检查不支持。

综上,本患者腹水诊断不明,目前已排除慢性肝病及门脉高压、结核、恶性实体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所致,临床考虑血液病,尤其是浆细胞病不能排除。患者外院淋巴结活检切片已请本院病理科会诊,且患者已在本院进行左侧腋窝淋巴结活检,请病理科介绍有无特殊发现。

肾内科樊晓红医师

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14年,夜尿增多4年。2010年11月查肌酐正常,近4月来肾脏突出表现为少尿,少量蛋白尿及镜下血尿,血肌酐明显升高,双肾大小及形态基本正常,双肾动脉超声提示阻力增高,考虑为急性肾损害。患者有中度小细胞低色素贫血,但与血肌酐水平不平行,因此难以用肾性贫血解释。患者病程4个月,可能已合并肾脏慢性病变。病因方面首先可除外肾后性梗阻因素,本例有低蛋白血症、腹水量多且反复放腹水、长期利尿,考虑存在肾前性灌注不足因素。但经补充白蛋白及扩容,尿量虽有一定程度增加,肌酐水平则无下降,提示肾损害仍与原发病相关。由于尿蛋白量少,肾穿刺活检目前指征不强。

血液内科段明辉医师

本例为典型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红细胞平均体积明显低下,最常见于缺铁性贫血,但血清铁及铁蛋白不低,骨髓细胞外铁(+++),因此可以排除缺铁,结合患者为广西人,有阳性家族史,基本可以明确为地中海贫血。血红蛋白电泳可初步区分地中海贫血亚型,本例HbA2增高,提示β地中海贫血可能。有条件可进一步筛查基因。但综观整体病程,患者起病前血红蛋白接近正常,提示地中海贫血程度较轻,短期内血红蛋白严重下降,难以用该病解释,考虑有其他因素参与。血液系统某些浆细胞疾病可造成顽固性腹水,但确诊需有病理结果支持。

病理科孟云霄医师

患者胃、结肠、骨髓活检病理无特异提示。外院淋巴结活检切片及本院淋巴结活检均显示,淋巴结结构紊乱,散在小淋巴滤泡,周围淋巴细胞成靶环样排列,毛细血管管壁增厚呈玻璃样变且伸入到滤泡中,形成“棒棒糖 ”样结构,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符合血管滤泡型Castleman病(Castleman’s disease,CD)病理表现。

消化内科吴东医师

患者腹水、贫血及肾功能不全是否完全可用CD解释?此病转归如何?会向POEMS综合征发展吗?

血液内科王书杰医师

CD诊断依赖于病理,本例CD诊断可以成立。本院血液内科曾总结49例CD,其中也有大量腹水、肾功能损伤及严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患者,与本例相似。推测CD的病理生理机制在于产生大量细胞因子,如白介素- 6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造成血管通透性增加并影响造血,从而产生腹水、肾损害及贫血。CD治疗与年龄、性别、病理类型等无明显关系,与合并症有一定关系。该患者免疫组化染色CD20(+),可能有机会使用CD20单克隆抗体(美罗华)治疗。本例虽有地中海贫血的基础病,但病程中一直无黄疸,网织红细胞及乳酸脱氢酶不高,因此贫血与地中海贫血无关,考虑仍为CD所致。

血液内科段明辉医师

对于多器官受累,尤其是淋巴结肿大、多浆膜腔积液、肾损害、自身抗体及炎症介质异常、不规律发热、贫血的患者,鉴别诊断需想到CD。CD与POEMS综合征之间的关系有较多争议,但目前公认POEMS综合征患者中相当一部分淋巴结活检符合CD特点,而CD患者中也有一部分会出现POEMS综合征的临床表现。CD并非独立的疾病实体,而是一种综合征,病理表现为CD,则可能存在不同的病因和病理生理过程,而POEMS综合征可能是CD样病理表现的原因之一。由于对CD发病机制缺乏足够了解,所以目前只能作此推测,还需更多的基础研究证实。本例患者有大量腹水、肝脾肿大,需警惕POEMS综合征,但目前无M蛋白,亦无神经系统损害证据,暂时无法诊断。随诊中需定期观察,不排除以后出现典型POEMS综合征表现的可能。

肾内科樊晓红医师

CD属临床少见病,多中心型或浆细胞型CD更容易合并肾损害。其病理改变为肾小球系膜和内皮细胞增生,病理类型多为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少数呈新月体肾小球肾炎,其发病机制可能与白介素- 6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相关。白介素- 6可刺激B淋巴细胞增生,尤其是浆细胞成熟,导致免疫球蛋白与自身抗体产生,刺激血清淀粉样蛋白A生成;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刺激淋巴结内血管增生,增加血管通透性。文献报道,非新月体型肾小球肾炎CD原发病治疗好转后,肾功能多可恢复。

消化内科朱峰医师

本例以腹水起病,诊断过程较为曲折。腹水的常见病因如肝硬化、结核及恶性实体肿瘤等均先后排除,也曾怀疑血管病变,如布加综合征,但最终经病理确诊为CD。

回顾本例患者的诊治经过,有两点体会:(1)腹水诊断有时较为复杂,患者往往就诊于消化内科,但病因并不一定在消化系统,西方医学界所谓“专科患者不一定患专科疾病(Diseases do not read textbooks)”就是这个意思。因此,专科医生应保持开阔的临床思维,不应忘记系统性疾病。(2)多科协作是诊治复杂疾病的“不二法门”。协和内科长期以来坚持了这一优良传统,成功诊治了大量的疑难罕见疾病,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进一步保持和发扬。

转 归

患者CD诊断成立,于2011年12月22日转入血液内科治疗。转入血液内科后尿量逐渐减少,对补充白蛋白、加强利尿及静脉多巴胺治疗反应不佳,肾功能进行性恶化,血肌酐最高升至401 μmol/L。遂行血液透析治疗。患者逐渐出现右耳耳鸣、听力下降,双下肢麻木疼痛,右侧为著。复查血清免疫电泳示IgG λ弱阳性;肌电图示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下降,考虑POEMS综合征诊断明确。2012年2月15日始予环磷酰胺、表柔比星及地塞米松治疗,过程顺利,自主尿量较前逐渐增加,腹水减少,可脱离血液透析。2012年3月16日好转出院。出院后1年电话随访患者病情稳定,规律应用马法兰及地塞米松,腹水逐渐消退。

点 评

患者本已确诊为CD,似乎可以告一段落,但在随后的病情演变过程中,却出现了POEMS综合征两大特点:M蛋白和外周神经病,最终修正诊断为POEMS综合征,采取针对性治疗取得较好效果。据此提示,患者的病情变化是一个动态过程,诊断思维不应僵化,而应随时根据病情发展加以调整,才能正确认识疾病。协和内科老主任张孝骞教授曾经说过:“一定要承认对诊断不能固定化,因为疾病并没有固定。随着疾病的发展和转化,诊断可以被证实、补充或推翻。这个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它是反复的、动态的过程。病人动态地改变,我们的思想也随之改变。”诚哉斯言!

吴 东 电话:010-69155017,E-mail:dongwu@pumc.edu.cn

R593.2

A

1674-9081(2014)02-0213-04

10.3969/j.issn.1674-9081.2014.02.019

2013- 06- 27)

猜你喜欢

腹水本例内科
《思考心电图之176》答案
肉鸡腹水咋防治
《思考心电图之169》答案
一例黄颡鱼腹水病的处理案例
视功能分析图例详解
急诊消化内科上消化道出血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30例
PBL教学法在内科见习中的实践与思考
泽芪汤联合腹水超滤回输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43例
PBL教学法在中医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