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百合 悄然绽放
2014-03-04姜永玲
姜永玲
有幸聆听王文丽老师的《百合花开》,对我而言,第一次如此近距离感受名家的课堂,第一次受到如此深的心灵震撼:原来一堂看似简单的小学语文课也可以蕴含如此多的内涵,可以如此多的体现出一个语文老师的涵养和素质,可以把人带到那么美好的境界,可以给予孩子有可能贯穿其一生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在细节处孕育诗意
英国诗人布莱曼说:“一朵花里窥天堂,一粒沙里见世界。”《百合花开》是一篇优美的蕴涵哲理的散文,它本身就有着散文诗的灵动。走进王老师的课堂,也如徜徉于一首流动的诗的乐章,王老师课堂上充盈的诗情画意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在一个个平常却又平实的教学细节中精彩显现。
(1)感性的词语教学。与很多名师引人注目的开场不同,《百合花开》一课以检查听写两组词语“洁白 灵性 秀挺 风姿 讥讽 嘲笑 鄙夷 不屑”开始。王老师没有止于听写后的订正词语,而是巧妙引导学生发现词语的特点;再鼓励学生把它们分成两类,利用形声字的特点,从字形上猜测字义;然后把词语放入课文的语境中领会含义,在反复读中让学生自己细细品味“讥讽 嘲笑 鄙夷 不屑”的异同。词语教学是枯燥的,我们平时太易通过大量带有一定机械性质的操练来巩固。在王老师独具匠心的设计下,学生不仅学会书写、理解了词语的意思,也自然走进文本,为进一步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奠定了基础,并激发学生深入读文的兴趣。
(2)多样化的个性朗读。书声琅琅的课堂才是好的语文课堂。《百合花开》一课以读为本,学生以读悟情,读中感悟。教师不仅引导学生欣赏性地朗读,读出百合开花的艰难和欣喜,读出百合开花的美丽以及人们的感动,更引领学生升华到“心赏”性地阅读,读出百合的自信、执著、坚定,读出人也要像百合一样,自信、执著、坚定,为实现自我价值、维护自身尊严坚持不懈地努力和奋斗。王老师在朗读中非常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朗读百合的话:“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来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不同的学生读出不一样的感受,有的抓住排比句特点,读得越来越激昂;有的读出百合的那种向上的信念;有的读出百合开花的急切。王老师在给予肯定的同时,说:“坚定的语言也是诗一样的语言,当我们把它用这样一种格式呈现出来的时候,那简直是一首流淌着信念的清新的诗。”然后出示投影,以诗歌的形式出示这一段话,指名同学来朗读,果然又是不一样的体验和韵味。
(3)以诗意孕育诗意。如何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在语文的大地上?有的老师会以声情并茂的独白进行语言上的渲染,有的借用音乐、图片带来直接的视觉听觉冲击。王老师很擅长营造浓浓的语文学习的氛围,或者说王老师的言语举止本身就带着浓浓的语文味。王老师的语言像诗:“你们说得多好啊,每一句话似乎都闪着光亮。”“用你的文字作种子,在你的心田上也种下一株纯洁的百合”……除了这些诗样的语言,王老师还把课文中的散文语言变成诗歌,最后,王老师索性情不自禁写下一首小诗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如果骄傲没有屈从于嘲笑 / 如果信念就是实现最初的梦想 / ……以洁白的品性和挺秀的身姿 / 默默然灿烂了山谷,芬芳了天涯。”多美的语言,多美的意境,孩子们那股天然的诗性被激发了,纷纷拿起笔来,写下一段段诗样优美的文字:“一份信念,一份执著,就能够迎来属于自己的一份成功”“那种不懈的精神,努力释放出的内心的能量,使它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有诗情,有哲思,令人惊叹!
正是在王老师营造的这样浓浓的诗意氛围里,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在不经意中加深,不自觉进入语文的诗意天地。王老师犹如一个撒播花种的仙子,把诗情画意的种子、美好的种子撒播在在场每一位师生的心田。王老师以其柔美的声音、优雅的举止以柔克刚,于不动声色中俘获了所有人的心,孩子们沉浸在百合花开的馨香里,听课的老师也陶醉在百合花开的馨香里。
于不经意中彰显人文关怀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语文是人的精神家园。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渲染、潜移默化影响也是广泛而深远的。王老师的课没有口号式的人文说教,只是在一步一步引导孩子们一起走进百合花开的执着和美好的境界里,学会做人和学会欣赏一切美好的事物,“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于不经意间彰显人文关怀。
王老师在引导孩子学习的过程中,用心呵护每一个孩子的心灵。一个学生因为紧张,朗读“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时声音小,不够振作,王老师鼓励她说:“你读的这段话特别重要,但是在我眼前呈现的不是那株蓬勃向上、信念坚定的百合,好像这株百合底气不足、生病了一样。你能再大声把它读一遍吗?”学生再读,果然好了很多,王老师又肯定地说:“不管别人怎样看你,不管你读得是否能够令别人满意,你都要自信地把它读出来。”这已经不仅仅是指导孩子朗读,更是在培养孩子终身受益的自信啊。学生最后的写话展示,最后排一个孩子整堂课都没有举过手,王老师特别邀请他上台朗读自己的文字,孩子语言虽然稚嫩,但简洁有哲理,王老师跟他握手:“你具备当作家的潜力啊。”我清楚地看到这个一直低着头的孩子抬起了头,眼睛流露出异样的光彩。我想,王老师适时的引导和恰当的评价可能真的会促使这群孩子诞生未来的作家和哲学家。多年以后,也许孩子们还会对王老师今天看似偶然其实精心的评价记忆犹新。
如果说王老师的鼓励、欣赏如春风化雨般无声地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那么她介绍作者林清玄时所设置的悬念则直接带给孩子心灵的震颤和思索。学完了课文,孩子们还沉浸在美好的百合里,王老师让孩子们说说自己想象中的林清玄是什么样子的。气氛再次活跃。有的说想象中的林清玄特别年轻特别帅,有的觉得林清玄应该是个美丽的女作家。当屏幕上出现林清玄的照片时,教室出现了一刹那的寂静,与孩子们想象中的太不一样了。在这片宝贵的沉静中,王老师说:“做人就像百合,内心里的动力,内在的能量才是最重要的。”接着王老师介绍林清玄屡屡遭受到别人的怀疑、讽刺和打击以及他创作上的成就,并出示了林清玄的一段心灵告白:“我知道自己内在的潜质,我知道自己终究要成为以文字为生的人。不管别人怎么看我,我都愿意用我的文字表达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至死不渝。”此时,孩子们心中掀起的波澜让百合的美好,百合的自信、执著、坚定距离孩子的心更近了,这一株百合不仅此时开放在孩子的心田,课后乃至未来都将在孩子的心田绽放。
“舞台”上若隐若现的精灵
听完王老师的课,我情不自禁陷入对语文教学的思索:语文教师究竟应该在语文课堂中扮演怎样的角色?谁在我们的语文学习中占据主体地位?虽然新课标的定位很清楚,每一个老师的心中也都很明白,但是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却总是不自觉地背离。
听了很多老师的课,也包括我对我自己的课的反思:在课堂上,我们太容易成为一个演员。我们声情并茂,深深陷入自己创设的情境里,或情绪激昂,情感热烈;或故作悲伤,情不自已;或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或大肆渲染,夸张铺陈。可是孩子们呢?孩子的情感总是难以调动起来,对老师表演的观看代替了自我的沉潜体验,至少缺乏主动的体验,至多在老师的吃力的带动中勉强一步步前进。课堂变成教师的舞台,教师在舞台上使出浑身解数,说、唱、画、演十八般武艺轮流上场展示,孩子们是观众,是配角,是教师的陪衬。
但是王老师真正把表演的舞台给了孩子们,她在课堂中像一个精灵,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若隐若现,在孩子们需要的时候出现,给予恰到好处的指点;在孩子们精彩表演的时候,做最忠实的听众,发出真诚的赞美和认同。王老师的语言言简意赅,却推动学习的进程,更推动孩子的思维一步步深入,“你发现这组词语有什么特点了吗?如果把这四个词语分成两组,你会怎么分呢?”“哪些语句、哪些段落讲到了百合花开?”“还有哪些语句也讲到了百合花开呢?”“你最欣赏百合的什么?把你的感受用一两个合适的词语表达出来。”……不需再列举,这些简短的话似抛出的一个个饵,钓起的是孩子们的用心读文,是孩子们的快乐思维,是孩子们的积极发现,是孩子们的智慧呈现。王老师始终微笑着在孩子们的身边,孩子说欣赏百合持之以恒的精神,王老师给予认可,说自己同样欣赏它的不离不弃,让孩子油然而生英雄所见略同的知己感。孩子说蜂蝶鸟雀怕的是百合内心里涌出的强大的力量,王老师忍不住赞美:“这个‘涌字用得多好!多有气势!”让孩子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孩子朗读完了,王老师巧妙引导“好的朗读可以让我们的眼前浮现出画面的”“我们还可以这样朗读……”让孩子自己体会朗读的方法……
课堂上,王老师就是这样温和地关注着孩子、引领着孩子,如春风拂过心湖,无声无痕,如平静的海面,深邃无浪。我们没有听见王老师煽情的声情并茂,却听见孩子心灵的美丽绽放;没有看见王老师渲染的手舞足蹈,却看见学生确实被她带动,看见学生自主地在百合花开的花海里尽情遨游;王老师没有刻意播种,我们却能闻到教室充盈着一股淡淡的百合馨香。
纵观王文丽老师的课,似乎平淡,却于平淡中蕴涵智慧,看似平常,却于平常中孕育精彩。有些老师的课如古龙的小说,步步出奇,扣人心弦,王老师的课则如金庸的武侠,逐层展开,层层递进,层层剥笋掀高潮。听完王老师的《百合花开》,我感觉王老师不仅在孩子的心田种下一株纯洁的百合,我的心田也有一株纯洁的百合在生根、发芽、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