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极科考的步伐
2014-03-03
中国第三十次南极科考已于2013年11月起航,并将于伊丽莎白公主地建成我国第四个科考站——泰山站。为此我们独家采访了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院生。
李院生,现任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员。他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地球化学专业,1995年6月进入中国极地研究所(现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从事极地雪冰化学与冰芯气候记录研究。从1996年至2013年,他共前往南极10次,执行了7次内陆冰盖考察任务,执行1次南极埃默里冰架考察任务(也是中国首次埃默里冰架考察)。2005年,中国南极考察队首次登顶Dome A最高点,2009年,他带领考察队顺利完成建立昆仑站的工作。此外,他还分别担任考察队领队和副领队执行了2次南极现场考察任务。
记者 请您谈一谈我国南极科考的历程。
李院生 我国南极科学考察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了,最初派出了两位科学家——董兆乾、张青松到澳大利亚南极考察站进行南极科学考察,这两位科学家也是我国首次到达南极大陆的第一批科学家。以后又分别派遣了三四批科学家通过国际合作的方式赴南极进行科学考察。这是我国南极考察的初期阶段。在这批科学家中,有我国第一位到达南极的女科学家李华梅、现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的秦大河院士、冰川学家谢自楚教授、气象学家卞林根研究员等十几位科学家。
此后,我国在1983年签署了《南极条约》,邓小平同志为我国的南极考察事业题了词,1985年,我国被接纳为《南极条约》协商国。1984年我国派出了政府组织的南极考察队并在亚南极地区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王岛上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站。5年后,1989年我国又在东南极大陆沿岸的拉斯曼丘陵建了中山站,为在南极大陆开展科学考察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中山站建成后,我国即着手筹建内陆冰盖考察车队,于1996年在中国第13次南极考察期间依托中山站成功实施了第一次内陆冰盖考察,向内陆冰盖挺进了300千米。随后,经过连续三次内陆冰盖考察,到达了海拔3800米Dome A区域,在距中山站1100千米的冰盖深处建立了Dome A前进基地。经过几年的休整,在2004年又开始了冲击Dome A的内陆冰盖考察,由13名队员组成的内陆冰盖考察队于2005年1月10日成功登上南极冰盖最高点Dome A。此后,又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于2009年1月27日在南极冰盖最高点建成了昆仑站。昆仑站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南极科学考察实现了从小到大的质的迈进,也随即开始了我国南极科学考察从大到强的历程。
我国在进行南极科学考察的同时,也逐步开展了北极科学考察。1995年我国加入了北极科学委员会,1999年雪龙船执行了我国首次北冰洋科学考察,至2012年我国已经实施了5次船基北冰洋科学考察。在北极站基科学考察方面,我国于2004年在北极斯瓦尔巴德群岛的新奥尔松岛建成黄河科学考察站,开展了多年持续的科学考察活动。
支撑我国极地科学考察的重要平台科学考察船也从最初的向阳红10、极地号,演变到今天的雪龙号。雪龙船于1993年从乌克兰购进,经过科考条件改造后,于1994年入列成为我国极地科学考察最重要的平台,又经过2007年、2013年两次升级改造,已成为一艘现代化的极地科学考察船。目前,我国已经启动新极地破冰船的建造改造,不久的将来,我国将拥有一艘科学调查能力、后勤支撑能力更强的极地科学考察船,与雪龙船组成极地科学考察船队。
记者 我国在南极建立了几个科考站,他们的功能分别是什么?
李院生 我国目前拥有3个南极科学考察站,正在建的泰山站是我国第四个南极考察站,同时我国也开始了第五个南极考察站建设的选址和地勘工作,计划在2016年建成、投入使用。
这5个站中,长城站、中山站和拟在罗斯海塔拉诺娃湾新建的考察站均是常年科学考察站,常年有考察队员在那里工作。昆仑站和正在建的泰山站为度夏科学考察站,只在南极的夏季派考察队员去那里执行考察任务。
常年考察站建有支持考察队员在那里长期工作、生活、开展科学考察活动所需的各类保障条件和科学观测仪器设备。备有能够维持考察站额定人数生活两年的食品、发电机燃料和基本生活物资。人员配备上有维持考察站各类设备运行的后勤保障技术人员和科学观测人员,还有医生、厨师等人员,就像一个小社会一样。一般越冬人员一年轮换一次,度夏人员在那里工作一个南极夏季就返回国内了。
我国长城站越冬队员有13~15人,度夏队员有60人;中山站越冬队员有17~58人,度夏队员一般为100~120人;昆仑站度夏队员一般为20~28人,正在建的泰山站定员也在20人左右。在南极的越冬队员是相当不容易的,他们要克服长期远离家人和社会产生的诸多问题,在中山站的队员还要克服漫长的极夜。能在那里安全完成越冬考察任务的队员都是了不起的人物,都是英雄。
记者 其他国家对南极的科考进程是怎样的,著名的国外南极科考站有哪些?
李院生 国际上南极探险从18世纪就开始了,真正进入科学考察时代应该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50年代中期,在第三个极地年期间,几个主要国家在南极开始了成规模的考察活动,最大的遗产是建立了一系列科学考察站。如美国的麦克默多站、南极点站,苏联的东方站等多个站以及亚洲的日本昭和站等。第二次南极科考高潮是80年代,德国、中国、印度、韩国在80年代建了一系列考察站。
比较有名的考察站如美国南极点建的阿蒙森-斯科特站、俄罗斯的东方站、美国的麦克默多站、英国的哈雷站、德国的纽梅因站、澳大利亚的戴维斯站、法国意大利的Dome C站等。其中,美国的麦克默多站规模最大,在度夏期间有2000~3000名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后勤保障人员在那里工作,像一座小型的科学城。在南极建站最多的国家是苏联,建有20多个考察站,现在俄罗斯共维持着7个考察站,其中4个越冬站,3个度夏站。
记者 请您谈一谈第一次去南极时,南极带给您的感受是什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