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我艺术形象中的深层社会内涵

2014-03-03杨静

教育界·上旬 2014年2期
关键词:社会意义郁达夫

杨静

【摘 要】郁达夫留日期间所作的“自叙传”式的小说塑造了一个个独特的、突出的“自我艺术形象”。这些经过深度加工和再创造的艺术形象不仅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家庭背景、社会经历以及与众不同的性格气质的影子,而且最重要的是包含了广泛的社会内涵与深层的思想意义。

【关键词】郁达夫 自我形象 社会意义

郁达夫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在读者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创作的众多作品多带有“自叙传”色彩,烙有清晰的作家身世、经历和性格气质的印记。在这些作品中,他以大胆的自我暴露,单纯的抒情格调,抒写自我主观的胸臆,创造了一系列“自我艺术形象”,并以此痛斥当时社会的“时代病”,揭露现实黑暗。这些内容成为他在艺术创作上对新文学和现实社会的主要贡献。

一、郁达夫笔下“艺术形象”是“自叙传”式的强烈的自我意识

“五四”时期的“创造”文学大旗下,郁达夫提倡“本着我内心的要求,从事文学活动”,在创作上,受到当时日本出现的“自我小说”主张创作中着力于自我表现的影响,把“暴露现实”进一步引入“暴露自我”,忠实地记录作者的私生活。这对当时处于一种苦闷中的文学青年来说,似乎找到了倾吐心中块垒的“喷发口”,以生动的小说形象把个性自由和表现自我作为写小说的创作方法就自然成了郁达夫的创作原则。

从一个病的青年的《沉沦》;到一个无为的理想主义者的没落《南迁》;到《银灰色的死》与《胃病》亦是郁达夫留日期间所作,这些作品通过青年的变态心理的刻画和爱情的苦闷与性的苦闷的描写,表现了在那样一个历史时期中受到时代窒息的青年的内心呼唤;表现了他们的苦闷与彷徨;表现了他们对于个性解放的要求。他用独白式的抒情,诉说了青年内心的烦悒与苦闷;他更以大胆的坦白的描写,来同旧的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对立。小说呈现出“自叙传”的特点,同时小说的主人公的“自我艺术形象”带着作家本人的气息,或悲或喜,或歌或舞,处处显示着作家本人的影子。

二、郁达夫笔下“自我艺术形象”是一系列弱者的形象体系

在评论《沉沦》时,人们经常喜欢引用郭沫若这样一段话:“他用清新的笔调,在中国的枯槁的社会里面好像吹来了一股春风,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百万年的背甲里面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它的惊人的取材与大胆的描写受到许多具有爱国心的青年的欢迎,他所塑造的那一系列以弱者出现的形象体系,也正是当时社会上还没找到出路的无数青年真实的写照,这些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弱者形象,在思想感情上与现实生活有着那样密切的联系,唤起了当时那么多人的内心的共鸣。

在小说集《沉沦》中,作者塑造的艺术形象多是消极颓废的,是“时代病”的反映,这些主人公是代表了千万患有时代病的青年。并非因郁达夫的作品使千万青年消极颓废,而是他的作品反映了千万青年的消极颓废。郁达夫在作品里真实地揭示了形成主人公这种多愁善感、孤僻自卑性格的时代的社会的原因。《银灰色的死》中的主人公从希望到失望,从追求到死亡给予整篇作品涂上了黯淡的色彩,在凄淡灰黯的空气中,充满了人生的哀伤。作者用着坦直的自白,诉说时代的悲哀。

郁达夫作品中赤裸裸的要求人生的物质生活,大胆的描写生理上的性欲苦闷,尽情的倾吐自己对现实社会的悲愤。鲁迅的《狂人日记》,以血腥的气味揭露吃人的礼教;郁达夫的留日作品,则以凄婉的笔触揭露自己病创的灵魂。鲁迅的创作,是从“揭出病苦”“唤起疗救”的救世信念出发,而郁达夫的创作则从献身艺术的真诚出发;鲁迅作品中,如深隐在幕后,满身铜盔铁甲的武士,而郁达夫则是裸露台上,任人观赏的疯人,不惜捐生的武士固然是大勇之人,脱除一切隐饰,暴露自我也同样是大勇之人。通过郁达夫笔下“自我艺术形象”的描述,可以将每个主人公的痛恨归结于“弱国子民”,这是深切的社会现实与时代色彩。

三、郁达夫笔下“自我艺术形象”蕴含着滚烫的爱国热情

郁达夫生活的时代是祖国人民正处于黑暗中挣扎的时代,国内军阀混战,百业凋蔽,民不聊生。而郁达夫流落日本,又受到歧视。在郁达夫的留日小说中,我们经常听到小说中的这样一些内心的独白:“你这可怜的孩子呀,他们欺负了你么,唉!”或是满怀希望但却那么微弱无力的呼声:Ah,money,Love and fame!”《南迁》,或是出自想象的异国女子的申斥:“我虽然爱你,你却是一个将亡的国民!你去罢,《胃病》。郁达夫的感伤颓废的作品是对封建社会的叛逆宣言,但这叛逆却又不是冰冷无情,相反的,他倒是蕴藏着一股强烈的热情。这就是他那颗热爱祖国的赤心,以及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愤怒。

郁达夫“自我艺术形象”正是从当时病态社会青年人的普遍心态挖掘深层次的内涵,在坦白诚挚地抒写自我的过程中,对当时青年人苦闷的心理历程作了真实记录,在一个又一个形象哀切有悲鸣中,我们实际上能够谛听到整个社会弱者的反抗和受凌辱的怒吼。“自我艺术形象”是明显地带着对苦难人民的同情,对民族的仇恨这一深层次的思想意义。

郁达夫是从个人的角度来看社会问题,他以自我戕害,自我麻醉来反抗社会。他以自我暴露,来揭露社会。这个燃烧着滚烫的爱国热情的主题,反映了许多身受民族压迫而又感受不到祖国温暖的爱国青年的情绪,叫喊出他们心底的愿望和苦闷。

郁达夫用他的笔触呈示出他的艰辛寻找的独特的光芒,在他的不可避免的沉沦中映现着迷人的救赎之光。这是他写出的自我,他勾勒出的他眼中的时代,他体验到的世界,而这个时代在郁达夫的作品中也将永远在存在。endprint

猜你喜欢

社会意义郁达夫
贵人
从《故都的秋》看郁达夫与北京的关系
《郁达夫手稿:〈她是一个弱女子〉》
专业变迁:源自意义的多重追寻
从称呼语角度解读“亲”的指称含义和社会意义
大学生开设特产专卖的社会意义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社会意义研究
浅谈教师职业道德的社会意义
郁达夫的棉衣去哪儿了
论电影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