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014-03-03杨森
杨森
【摘 要】《新课程标准》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要求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方式探索、寻求、获取知识,而不能把知识强加给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不断完善自我、大胆创新,努力根据学生实际进行改变,以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向自主合作探究式转变。
【关键词】培养学生 合作探究 学生主体地位 学生发展为本 引导学生 素质教育
新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我和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一样,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这次改革的潮流之中。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我们更新观念,更新知识,转变角色,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许多教师在这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本文主要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具体做法,与同仁探讨。
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两种意识
主体性教育过程,要求教师要担负起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责任,那么首先就要更新观念,从知识论转向主体教育论。树立“学生是学校教育生活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意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就是强调教学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使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不要把学生看成物,看作被动的认识体,而要把他们看成人,看成完整的生命体,从而把教学目的定位在使学生学会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提出优秀教师不是“奉送真理 ”,而是“教人发现真理”,提倡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
二、追求和谐的课堂活动,在师生交流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离不开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 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更应该承担起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责任,创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 极性。
三、教学方法多形式,教学设计多层面
教学方法多形式是考虑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经验表明,学生印象最深的思想品德课,往往是教法多样,使人耳目一新的课。因为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是同“浓厚的兴趣”有关的。有人说:“兴趣有一种魔力,它可以创造出人间奇迹来。”爱因斯坦也曾这样讲:“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实际上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使学生“求新”“求异”,心理得到满足。教法忌讳单一,就如同吃食物一样,久食同一食品就会感觉乏味。所以思想品德课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的需求等,选择适宜的教法,一节课中的教法也应有所变换。这样,用新异的刺激吸引学生,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四、尊重学生思想情感,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1.要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情感因素在思想品德形成中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看重,改变“美德袋”式的被动接受,就要强调“感悟”,让学生通过亲自体验悟出做人的道理,选择自己的行为。
2.对学生要有高度的信任,相信他们对问题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在双向交流中,教师要淡化说教者和评判者的角色,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和体验,对于学生表现出的创造性思维,如所说答案与众不同,教师要予以尊重和保护,因为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
3.对学生要有适度宽容。在思想品德课中,教师不能“只叫举手的学生,只训练会做的孩子”,大多数学生愿意在思想品德课上表达自己的思想,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当然,差异是存在的,成功教育并不意味着孩子不犯错误,不答错题,而是在出现上述问题时,教师能给予充分的谅解和适度的宽容,不要嫌他们“耽误时间”,不要怨他们答不出教师期待的答案,而是在孩子尚未学懂之前,还要有一定耐心,不断启发,相机诱导,使每个孩子都学会动脑,学会创造,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让儿童发挥内在的精神力量来克服自己的缺点” 。
五、加强修养以身垂范,增强教师的人格力量
我国自古有“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佳言,思想品德课教师职责所在,闻道在先,在师生关系中处于支配地位,也握有调整和改善这种关系的主动权,因而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自身人格力量的发挥和利用至关重要。
俄国的文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教师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该是这种人。”因为学生是“描着”老师的思想和道德行为发展自己,是“学着”老师的样子做人。为此,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对自己所讲的内容坚信,为自己宣传的人物崇敬,以自己的真情实感影响学生,以自身做人之本,教会学生怎样做人。
应该提及的是,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素质往往通过教学语言来表现。为此,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提高自身思想文化素质的同时还要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表达要准确,富有情感。语言多一分幽默,气氛增一分和谐;语言多一分激励,学生增一分信心;语言多一分启发,学生增一分兴趣。这些都无疑有益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袁贵仁. 马克思的人学思想. 北京师大出版社.
[2]宋殿宽,李大同. 简明小学思想品德学科教育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