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中共执政包容性扩展的历史进程与经验启示

2014-03-03沈燕培

关键词:包容性中国共产党发展

沈燕培

(安徽师范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2)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起,就不是一个固步自封的政党,而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起来的、开放的、与时俱进的具有包容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包容性”这一概念在党的文献中虽没有明确提出,但已成为现代执政党的应有之义,党的建设与发展都呈现了包容性这一特质,改革开放以来尤为突出。本文从改革开放的进程切入,对党执政包容性的扩展进行历史考察,旨在深入理解改革开放的顶层设计,为总结党的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提供现实的启示。

一、改革的起步展开:恢复与传承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面对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等各方面的拨乱反正,中共将何去何从,成为全党亟待解决的问题。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积极支持和推进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完成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毅然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开启改革开放的大门,重新回到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上,中国走入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轨道。可以说,拨乱反正为党政治包容性的扩展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和社会环境;改革起步的十多年在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都恢复了执政党政治包容性的特质,为执政包容性的发展成熟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和实践条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开辟农村改革之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满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和要求,中国社会出现了公与私的包容;经济特区的创立推动了我国同其他国家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联系,开始了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合作,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十二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逐步突破“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的传统认识,先后提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建立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等思想,并于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这一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激发了人民热情,使社会充满活力,为中共执政包容性的扩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新的路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实践的推进,需要理论上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等对社会主义的内涵、本质、发展阶段、长期性与艰巨性、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使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问题形成共识,为党执政包容性的扩展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依据。

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曾经历1957-1976年的曲折时期,1979年6月,邓小平在《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中对各民主党派的性质作了新的界定,“它们都已经成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1]。各民主党派的组织和工作逐步恢复,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进入正常的工作轨道,恢复增强了其政治包容性。1982年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十六字方针”的提出成为政治包容性扩展的突出成果,这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1989年12月,《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颁布,第一次明确民主党派是“参政党”的政治定位,1993年八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这一政党制度写入宪法,上升为国家意志,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走上制度化、法律化、规范化、程序化的新阶段。人民政协作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重要载体,是中国人民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组织,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形成与扩大,“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与应用,体现了空前的广泛性和巨大的包容性,中国共产党政治包容性逐步恢复,逐次递增。

在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中国共产党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吸收一切先进的理论、经验、制度,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对外开放,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开放战略,增强了中国经济对世界的影响力;在政党制度上,原有的政治包容性进一步固化,其适用对象、功能进一步扩展,这些都为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奠定了前提和条件。

二、改革的全面推进:巩固与扩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吸收了“文化大革命”的深刻教训,科学判断当今的时代主题,积极主动参与到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加强同资本主义国家的沟通与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一步推进。中国共产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同时,需要展示其宽阔的包容性,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和平共处,推进改革。1992年十四大以来,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些问题,党的执政包容性思想逐步有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实现路径,执政包容性的扩展突出体现在指导思想、执政方略、执政力量上。

第一,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引领了党的政治包容性的扩展。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走向低潮,国内也出现对“改革开放”的各种质疑与困惑,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的结合;十五大“邓小平理论”明确提出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确立下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改革开放理论、一国两制等内容都是凸显了邓小平理论包容性的特质;十六大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增强了党的包容性,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群众史观、进步文化观等方面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道路。十七大提出的“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更是呈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包容性的扩展,打破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多重束缚。十八大正式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撑。

第二,科学正确的执政方略呈现党政治包容性的扩展内涵。《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规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十五大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积极对外开放,以开放阔达的胸襟与国际接轨、与现代文明接轨,这些都集中体现了经济执政方略的包容性,将传统认识中水火不容的“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包容统一。1995年1月,全国政协八届九次常委会议通过了《政协全国委员会关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规定》,中国特色政党制度进一步制度化;民主协商,广纳群言,凝聚智慧,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协调社会各利益群体的关系,保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一国两制”在香港和澳门顺利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向前推进,统一战线内涵更为丰富,融入其中的包容性大大提高了党的方针政策的执行力;十五大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目标,明确“依法治国”的执政理念,政党的包容性明显增强,制度化水平明显提高,都更好地适应了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要求。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品性已经潜移默化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是形式,而是对人们思想权利的尊重与包容,中国文化在博采各国之长时,也向世界展示自身文化建设的成果。和谐社会需要建立包容、理性、平和的心态,要求不同群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指导下求同存异,形成共识,真正做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实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

第三,不断壮大的执政力量凸显党的政治包容,增强党的执政基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各阶层的分化、组合、流动进一步深化,新的社会阶层明显扩大,社会结构的内部构成更加多样。为了增强执政基础,扩大群众基础,中国共产党在强调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基础上,2002年十六大党章把党的性质进一步阐述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3],并在党员条件上,第一次明确规定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相对于以往党的组织成分较单一而言,这一规定更具包容性。2005年,中央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对新时期民主党派的成员构成、社会基础、性质与功能进行了适应性调整,将社会主义建设者纳入民主党派的发展对象和社会基础;界定了“无党派人士”,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在实践中使他们能够发挥政治参与的功能,这是扩展党的政治包容性,推进民主政治发展的一次有序、自觉的结构性调整。

三、改革的全面深化:丰富与创新

中国共产党历经了90多年的风雨历程,已走入改革开放的深水期,面临着中国社会转型中多样化和多元化的严峻考验。伴随“包容性增长”、“包容性发展”等理论在世界范围内达成共识,中国共产党在坚持阶级性的同时,包容性仍应是其具有的基本特性,成为中国改革顶层设计的基本要求。

第一,包容性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路径。党的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正式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已深入人心,这一理念的实现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发展的包容性即绝大多数人受益的普遍性。“以人为本”是党的价值追求,包容性发展就是实现这一价值追求的具体实践路径。通过“包容性发展”理念的提出,强调世界的和平共处,要求国际社会允许不同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国家的存在,允许各个国家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强调发展中国家应该具有平等发展的权利;在国内,“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部署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现科学统筹、和谐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民主民生,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内在统一。可以说没有发展的包容性就没有社会的政通人和,没有发展的包容性也就没有国家的长治久安与全面进步,包容性发展深化了对科学发展的认识,也为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明确了路径。

第二,协商民主是中国政党制度政治包容的有力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在当前我国民主的制度化尚不发达的情况下,通过协商制度与协商过程,使社会多元主体的利益表达、协调与实现达成共识,成为比较恰当的选择,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贵和持中”等政治理念所强调的社会协调也有着相通之处。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能够“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4]24。这一制度无论从统一战线的团结还是从民意的反映,都增强了其整合能力,扩大了民众利益表达和政治参与的渠道,协调了多元复杂的利益关系,使协商更好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包容性。

第三,文化包容是中国文化强国战略实施的合理内核。全球化催生了各个民族国家文化间交流的常态化,世界文明之间需要多一点理解与沟通,中国文化需要进一步开放与创新,这些都使文化包容显得尤为重要。但文化的包容不是无原则的退让迁就,也不是对其他民族文化的侵略,而是尊重差异,倡言自由,主张对不同文化的宽容,通过对中西方文化的兼收并蓄,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本要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其本身也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它在包容人类文明进步过程中形成的自由、平等、民主等价值观念的同时,也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先进性和时代性,如人民至上、共同富裕、公平正义、集体主义等价值观念,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满足社会不同阶层、利益主体的精神需求,使其更具有可操作性。文化包容在不断吸收外来世界文化优秀成果的同时,也以自身的包容保证了中华文化的连续性与传承性,我们实施文化强国战略时,自觉运用传统文化资源,将其融入当代中国实践中,彰显中华文化的世界价值。

第四,多元共存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执政党必须增强社会整合功能,允许社会差异,尊重各方的利益表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十八大提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正是对各种挑战的积极应对。在制度安排和政策制定上充分考虑绝大多数群众的利益,把贫富差距控制在合理和可承受的范围内;在社会管理上,发挥群众参与的基础作用,“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信访制度”,“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4]35。通过构建包容性的社会管理体系,释放每个公民进行创新、投资、发展、管理的一切潜能,增强社会包容,消除社会排斥,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这一社会管理体系与具有包容效应、超越单一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有机统一,才能真正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目标。

四、中国共产党执政包容性扩展的经验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逐步恢复、发展、完善执政包容性思想,将包容性的特质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为当下改革的全面深化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第一,执政的包容性思想贯穿于改革的顶层设计中。改革开放从“摸着石头过河”开始,人民就不断包容改革中的失误,但失误并不能回避,顶层设计恰恰就是要妥善解决改革失误带来的问题,面对问题,执政者需要具有更大的改革勇气和智慧,推出更具包容性的改革“顶层设计”。正如常修泽教授所提出的“包容性体制创新”[5],在改革中整合各种力量,包容“国有”与“民营”,包容“国富”与“民富”,包容“民生”与“民主”,包容“天”、“地”、“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天、地、人融合的生态格局,开创人人共享改革成果的生动局面。在改革全面深化的实践中,完善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不同阶层之间的利益协调机制,提升他们的社会表达能力和政治参与能力,尊重人们的首创精神和利益诉求,将每一个个体融入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之中,真正做到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二,扩展执政包容性,增强社会主义制度的吸引力。改革以来的执政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突破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对立,包容了“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实现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深化了人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使人们清晰地看到社会主义一定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和社会生产力,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包容性从“多党长期共存”的初步架构,到“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功能累积,彰显了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生机与活力,为中国的迅速发展与和平崛起提供了关键性的因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积极成果。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今天的中国共产党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以包容的智慧和胸襟,积极吸收人类文明的积极成果,包容社会发展的各阶层力量,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全面落实“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做好“五个统筹”,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社会主义制度的吸引力。

第三,扩展执政包容性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坚持,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苏东国家的惨痛教训就是改革不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而是放弃了社会主义,没有认清不发达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的特殊规律。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对社会主义公有制进行大力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传统过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和文化专制主义进行大力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先进文化,充分利用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提高经济水平、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当前,国际共产主义仍处于低潮,“处理好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是决定世界社会主义命运的头等大事”[6],中国已克服对自力更生的片面理解,主动对外开放,积极争取外援,参与国际交流与竞争,不断发展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遵循和平共处原则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世界,为建立和平共处、平等协商、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而努力,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扩展党的执政包容性并不是无原则的包容退让,而是在坚持党的阶级性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下,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下,通过扩展党的执政包容性,推动改革的全面深化,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86.

[2]沈燕培.中国共产党政治包容性的扩展及其当代价值[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260-264.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703.

[4]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常修泽.包容性体制创新论:关于中国改革、两岸整合和新普世文明的理论探讨[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1-15.

[6]高放,李景治,蒲国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27.

猜你喜欢

包容性中国共产党发展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夜经济要有“包容性”
Diversity:Driver of Innovation and Growth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包容性增长的理论内涵及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