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文化支撑到民族认同和国家形象传播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和《寿司之神》的比较

2014-03-03戴盈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4年7期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寿司舌尖

■ 戴盈

从文化支撑到民族认同和国家形象传播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和《寿司之神》的比较

■ 戴盈

本文通过《舌尖上的中国》和《寿司之神》在文化、叙事、传播、国家认同等领域的探讨,在展现美食本义外,将凝结在人、家族、国家、天下的情感和盘托出,通过叙事方式的不断摸索和拍摄手法的创新,利用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将集体意识和民族认同展现,进而实现国家认同和向世界说明中国的目的。

《舌尖上的中国》;《寿司之神》;叙事;民族认同;国家形象

2014年4月23日,安倍晋三与奥巴马的晚宴设于东京银座地下的寿司餐厅。这家寿司店毫不起眼,仅有十个席位,但它已连续两年荣获《米其林指南》三颗星最高评鉴。这场晚宴作为日本“寿司外交”的肇始,成为外国人了解、认识这个国家的窗口。从美食到国家,这是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却给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由大卫·贾柏导演的日本纪录片《寿司之神》纪录的就是这家寿司店,反映了寿司制作者倾其一生坚持努力从未妥协的精神。

中国在2012年4月拍摄的《舌尖上的中国》以享誉海外的中国美食作为拍摄主题,“用美食讲述百味人生,用一种温和的方式讨论一个国家的变迁”①,通过中国各地的美食将凝结在人与人之间、与故乡、国家间的感情和盘托出,一经播出即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第二季延续“舌尖”神话,收视率稳居同时段第一。《舌尖2》关注“人与事物关系”外,重点放在了制作美食的人物背后的故事、人物间关系和情感表达上,给海内外的受众了解中国及其文化敞开全新的探索之门。“传播的最高境界就是建构并维系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指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舌尖上的中国》节目组正是希望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感受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趣味等文化特质,其实也就是我们这个大一统国家的粘合剂,它会引发人们很多关于文化传承、家庭观念、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的更深的思考”。②《寿司之神》通过对日本最具代表性的食物“寿司”的制作记录,向人们展现日本职人精神,期间渗透日本文化、习俗、人与自然关系等问题并通过人物故事娓娓道来,让观看者从敬畏寿司的制作者成功地带入到对日本文化和日本人的认同中。凯瑞的“仪式观”认为,“借助人们对经验和意义的分享、传承和强化,国家、民族、社会才能够得到维系和发展,国家、社群、民族作为一个‘想象的共同体’,其凝聚力往往来自对于共同文化观念的分享”。③

一、仪式与文化记忆

依靠仪式来展现民族的习俗和社交礼仪,在仪式文化的发展中绵延沉淀出基于文化的记忆,具有强大的表现能力,并作为一种外显形式随着文化发展而不断演变。“仪式是社会秩序的某种象征,……是所规定的服务于各种场合的规范行为对神秘或非体验物或魔力的信仰,将仪式看作是恢复社会平衡和稳定的政治手段。”④文化记忆通常是一个社会群体共同拥有的对于过去的记忆,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社会形式逐渐消弭,代之以现代社会的崛起,国家上层建筑不再像“传统社会那样通过文化记忆来管理与整合来统一全民上下的思想言行”⑤,代之以其他形式强化统一民族的认同感和集体意识,美食就是这样一种形式,它将枯燥无味的刻板教条以充满创造和精神信仰的行动延续,并在集体参与中将仪式和文化记忆逐渐固化并让群体的记忆成为感知和回忆的重要方式。《寿司之神》通过寿司制作过程的仪式化展现,体现了美食制作者和享用者对食物的敬畏,从而让人们对日本寿司所代表的日本文化和日本人产生敬畏之情和神圣之感。

一个城市在凝聚最古老习俗的同时也孕育着新的生命,并在仪式文化的延续中,不断发展和深化文化带给城市的特殊记忆。《舌尖2》第5集《相逢》中有对文化记忆的最好注解:“深圳,中国最年轻的城市。新移民们带着不同的习俗再次相遇,当家乡口音逐渐消失,地方饮食风味之间的边界也开始模糊起来。”是饮食文化让这个城市以新的方式交融凝结,并通过仪式来消除人们心中的紧张和冲突,极强的社会整合能力让这个城市不断焕发新机,文化的传递和变迁在文化的交融中汇合并发展出新的多元文化,在文化的积淀中影响着当地人的习俗和传统。

二、文化展示与叙事结构

John Fiske认为,“大众文本必须提供大众意义与大众快感。大众意义基于文本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相关性建构起来,大众快感来自人们创造意义的生产过程,来自生产这些意义的力量”。⑥“大众对待价值意义的方式是感性的”⑦,《舌尖》导演陈晓卿在多个场合表达过自己对文案的重视,魏克然说,“要先有想法,然后再有图片,最后是文本,就像DNA曲折的螺旋上升。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怎样曲折你的故事,这才是最重要的”。基于《舌尖》精心的叙述方式,催生出网络“舌尖体”现象。大众的智慧利用感性的语言,将舌尖中的食材与身边的事物转换替代,衍生出更多变化形式,使其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在第二季开播以来出现了爆发式猛增。从人们熟悉的食物开始,到工作、城市和国家,通过对《舌尖》话语解码和重构,成功演变出更多让人们记忆深刻的语言。这不是简单模仿和复制,而是语言文化的再次繁殖和升华。通过对拍摄手法和叙事方式的解码,《舌尖上的宿舍》《舌尖上的泡面》不断激发出网友创作的灵感,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通过事物的碰撞,调和出食物和人文信仰的平衡。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教授说:“中国的文化不能像天上的云彩,只飘来飘去不落地,而要变成雨滴,能够驱散雾霾、滋润大地,落在国外也能被愉快地接受,而这雨滴就是中国的故事。故事离真理最近,而且容易懂、印象深,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要‘故事驱动’。”纪录片成功的标准之一就是可看性,可看性除决定于画面的精美和精彩的旁白外,其叙事结构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纪录片有别于故事片或艺术片的本质区别首先是真实。《舌尖2》第4集《家常》中,母女为学琴背井离乡的故事让人同情。但求学之路的故事设计大大超出《舌尖》以美食为主题的表达框架,网友们纷纷表达对这一设置的不满。影片中的故事对于美食的展现是衬托、辅助还是喧宾夺主,不同的观众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一旦你决定好职业,你必须全心投入到工作之中。你必须爱自己的工作,千万不要有怨言,你必须穷尽一生磨练技能,这就是成功的关键,也是让人家敬重的关键”。《寿司之神》一开始的老人独白成为整个影片的最高概括——坚持精进才能成功。影片按照故事讲述的主线慢慢推进,将影片变成一首协奏曲与小提琴的伴奏结合成美妙组合,正是真实的故事和快慢有序的叙事节奏让人们不断感受到影片中所要展现的日本职人精神。

三、国际化的传播视野和国家认同的建构

刘文坦承,纪录频道成立之初一个很重要的想法就是未来如何在海外争夺国际传播的话语权。我国国际传播发展几十年来,在对外传播方式上一直以单向传输为手段,我们输出思想,却不管对方能否接受;我们输出价值,却不管对方是否认同,主观单向传输并没有达到既定的传输效果和目标。一味的高大全形象让观看者与影片产生距离感,《舌尖》再次做了巨大改变,以隐藏在片中的中国传统价值和不见政治意识踪影的表现方式让人们倍感亲切。《舌尖》向BBC和国家地理学习——贴近人们对自然和异域文化的向往和热爱,通过故事体现人们对美食的追求,多个文化内涵在叠加后重新演绎形成更为丰富的价值体系。在国际传播视阈下,借助纪录片将国家形象和文化价值输出,进而产生浓烈的探索兴趣和购买冲动。《舌尖2》海报设计不再像第一季选用具有明显食物特征的形象,而是以竹简和耕田作为创作元素。竹简象征中国文化,耕田代表传统农业,通过简洁的设计将文化、国家和自然建立紧密关系。美味的食物离不开自然馈赠和辛苦的劳动,这是中国“天人合一”思想的最好表达,也是对中国文明和历史的致敬。

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通过有效的传播手段展现国家形象成为十分现实的问题。在所有的文化形式中,电影这一传播方式最为直接、丰富和有效,通过柔性化处理和国际化表达来构建国家文化“软实力”。纪录片利用纪实手法来“展现”中国形象,具有直接性和不可替代性。文化要“融入世界才能影响世界,自立于世界之林而不是世界之外,中国文化才能有影响力。”⑧正是纪录片的真实感让人们感受文化如临其境,是美食的可参与感让外国受众参与到国际文化的传播路径中。

四、传统与现代的并存与转换

纪录片是一种精英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寿司之神》以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为潜台词,体现构筑在繁华街区钢筋水泥中的美食文化。《舌尖》反其道而行之,以体现山水中国和乡土中国为乐,在食物的选择上几近简单淳朴。寿司食材极为难得,舌尖上的美食触手可得,可复制和可操作易于人们去追随和探索。在自然的馈赠下,劳动者通过勤劳的双手继续创造着美味的食物,通过食物将凝结在家、故乡、国家的感情表达出来,将那份快乐和执着通过人们脸上绽放的笑容释放。“中国渐进的实现着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形态的变迁,新的社会群体在经济变革中出现并改变着中国社会的社会结构,新的文化和观念随着新的社会群体的出现产生并引领着中国社会思潮。传统的社会结构和观念形态以其适应现代社会的生命力以及其不适应当今中国社会变迁的惯性,在与新的社会群体、社会结构和观念形态的互动中决定着中国社会发展的轨迹。”⑨《舌尖》展现了现代社会人们对传统社会的向往和怀念,也凭借对传统社会的美食传承,表达了当代人的集体焦虑。中国作为一个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其发展必定要舍弃和超越传统社会。但正是《舌尖》让观众产生了对传统的敬畏和怀念之感。

五、问题和结语

得益于便捷的传输方式和宽松的社会环境,影响和声音跨越重洋来到世界各地的观众面前,但我们不得不看到《舌尖》在国际化传播中的局限,翻译就是问题中的一个。相较于《寿司之神》简单直白的故事,《舌尖》赋予更为厚重的深意,通过故事堆叠出多层次富有逻辑的中国传统价值意向,故事的推演依靠富有韵味的旁白来呈现。片花中“岁月之味似水流年”极具韵律让人回味,用“Indelible memories and traditional tastes”(不可磨灭的记忆和传统味道)作为翻译,按照个人理解去直译颇具韵律美和丰富意象的中国话语,不得不让人遗憾。严复讲到“译事三难:信、达、雅”,不悖原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讲究语言得体和文字优雅。好的译文让外国观众在感受到画面的精美和饮食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也让他们产生了对中国语言文字的强烈兴趣。这也能侧面解释为何在国内“舌尖体”风靡,在国外却只能让“洋”兴叹了。

国内观众通过观看影片,在影片中认知自我形象并确立自我身份,实现自我认同和民族认同,通过影片中的文化特征强化民族和国家符号,让受众接受并重新认识和审视自我,完成了自我文化价值的实现和反思。国外受众由文化切入,感知他国文化和国家形象,利用传统社会生活来审视现代工业化社会。展现良好的国家形象是民众对国家持久信仰的来源,通过民族文化来展现,借助传统文化挖掘资源,“只有当社会中的大多数成员共同享有这样一套核心价值观时,才能实现道德的统一,”⑩利用文化的吸引力,实现文化和意识的感召作用,一个民族对其自然及文化倾向的认可与共识,形成了这个民族所依赖的共同记忆和历史文化,借助文化的纽带,促进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统一。

注释:

① 来自百度百科:词条《舌尖上的中国》。

②③ 陈新鸥:《〈舌尖上的中国〉的传播学解读》,《今传媒》,2012年第11期。

④ 李育红、杨永燕:《文化独特的外现形式——仪式》,《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⑤ 王霄冰:《文字、仪式与文化记忆》,《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⑥ [英]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53页。

⑦ 李勇:《论电视纪录片的文化展示功能及其叙事策略——〈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4月。

⑧ 尹鸿:《电影要柔性塑造国家形象多点正面少点猎奇》,《人民日报》,2009年6月18日,http://www.chinanews.com/cul/news/2009/06-18/1739027.shtml。

⑨ 刘明:《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定位与传播》,外文出版社2007年版,第175页。

⑩ 龙小农:《从形象到认同:社会传播与国家认同建构》,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78页。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张国涛】

猜你喜欢

舌尖上的中国寿司舌尖
做寿司
旋转寿司
任长箴:我的情怀主义专访《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执行总导演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趣味寿司
寿司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