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新型数字化传播途径探索
2014-03-03张淑华于凤丽
张淑华,于凤丽,冯 东
(1.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72;2.西北大学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9)
民间艺术承载着人类过往的记忆与文化,是不可再生的人类艺术瑰宝。然而随着农耕文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民间艺术的生存土壤正一步步消失,许多民间艺术后继无人、传承困难,正濒临消亡的命运。如何保护和传承民间艺术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为此,国家建立了保护民间艺术的相关政策与法规,出台了一系列旨在保护与发展民间艺术的方法与措施,如保护民间艺人、建立民间艺术之乡、鼓励民间艺术走产业化之路、鼓励民间艺术进课本等,这些方法与措施为保护与开发民间艺术提供了有效保障。然而,如何更广泛地传播民间艺术,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了解民间艺术、喜欢民间艺术、乐于接受民间艺术,真正感受和认识民间艺术的魅力,并自觉承担起保护和传承民间艺术的责任,才是长久保护民间艺术的有效途径。
一、现有的民间艺术传播方式考察
民间艺术的传播从传播途径来看,主要分为在民俗生活中传播、商业化传播、依附别的艺术形态传播以及数字化传播等几种形式。除第一种传播方式较为传统外,其他传播形式都是近些年才出现的新型传播方式,这些传播方式各有优势,构成了民间艺术丰富多彩的传播形态[1]。
1.民间艺术的传统传播方式
民间艺术传承是传播的一种独特形态,虽然所涉及的传播范围比较小,但却是民间艺术传播的第一个重要阶段,民间艺术的大规模传播是借由传承人的传播扩散到更大范围的。据统计,中国民间艺术四分之二为家族式继承,四分之一为拜师收徒的形式传承。尤其是那些具有个体技艺性质的民间艺术,长期以来主要是通过父传子、师授徒、邻里互相学习等方式传承并小范围传播的。比如泥人张家族传承泥人捏制技术已经五代,曹氏风筝、汪氏皮影等也都是依靠家庭、家族传承的方式传播民间艺术的[2]。
民间艺术的大规模传播首先与其所承载的特殊民俗文化内涵和审美功能有关。民间艺术是民俗文化的物化形式之一,在民俗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剪纸、年画、社火等民间艺术与年节庆典有关,面花、皮影、戏曲等民间艺术是婚丧嫁娶活动中的重要内容,因此得以伴随这些民俗活动生生不息地广泛传播。然而这种民俗生活方式的逐渐消失使得这种传播方式渐趋式微。
2.民间艺术的商业化传播方式
近年来,由于国家对民间文化艺术高度重视,民间艺术的传播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出现了民间艺术展览、展演等形式的民间艺术传播方式。同时,随着民间艺术产业化的发展,很多民间艺术还与旅游、商业等活动结合起来,以旅游产品的方式传播民间艺术。如建立各种主题的特色民俗村,或表演民间艺术、或展示民间艺术、或提供参观者亲自参与民间艺术制作的机会,再借由旅游纪念品的形式将民间艺术传播给来来往往的游客。华洲国际皮影文化生态园、凤翔六营村民俗产业园、富平陶艺村等民间艺术产业园,让游客通过参观了解制作皮影、泥塑、陶艺等民间艺术品的具体过程,喜爱并购买民间艺术品,达到传播民间艺术的目的;周庄、乌镇、同里、西塘等江南古镇也让游人在游览水乡的同时,将江南的蓝印花布、丝绸扇、民间绣品、民间木雕等民间艺术传播给四方来客。
3.民间艺术依附性传播方式
民间艺术独特的表现形式对其他艺术形式影响很大。其他艺术形式纷纷从民间艺术中汲取养分丰富发展自己,客观上也起到了传播民间艺术的作用。
现代设计通过从民间艺术中提取图案、纹样等元素,不仅丰富了设计元素,还增加了设计的文化感和社会性,凸显了设计的民族色彩。靳埭强、韩美林等平面设计大师的很多设计作品都借鉴了民间艺术的一些元素,使其设计作品充满着别样的中国风格,以一种崭新的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并广泛传播了民间艺术;电视通过介绍民间艺术扩大观众对民间艺术的了解认识程度;电影以民间艺术为载体来讲述故事、表达情感,使观众在观看电影时欣赏、感受到民间艺术的独特表现特点。《葫芦兄弟》表达了正义战胜邪恶的故事,孩子们同时还领略了剪纸艺术虚实相生的独特魅力。《阿凡提的故事》正是借助了木偶厚重、质感强的特点,才非常准确地表现了阿凡提这个智慧勇敢的化身。这些民间艺术形式随着影视作品的流行得以广泛地传播开来。
4.现有民间艺术数字化传播方式
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为民间艺术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可能性,利用数字化手段来传播民间艺术具有快捷性特点、丰富性、新鲜性等其他传播方式无法达到的优点[3]。
目前所知的民间艺术数字化传播途径主要有:通过建立民间艺术资源数据库,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保存民间艺术,通过网络链接、点击浏览的方式达到传播民间艺术的目的。这种传播方式的传播范围非常广泛,跨越了时空界限,能够在搜集、保护民间艺术的基础上传播民间艺术,最大程度地实现了传播内容的丰富化[4]。
通过建立数字博物馆,保护、展示和传播民间艺术也是一种非常吸引年轻人的展示和传播手段。数字博物馆利用计算机收集、存储数字化形式的民间艺术,尝试利用多种传播方式,把枯燥的讲解式的民间艺术制作过程等,变成鲜活的模型、场景,使实体民间艺术博物馆的传播职能得以充分实现。使博物馆进入公众可参与交互式的新时代,引发观众浓厚的兴趣,从而达到传播民间艺术的目的。这种传播方式因其鲜明的现代感,易于为追求新奇时尚的年轻人喜爱。
然而,民间艺术的数字化传播目前还处在探索阶段,很多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都为民间艺术的数字化传播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技术和手段支持,民间艺术的数字化传播方式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二、新型多媒体技术在民间艺术传播中的应用探索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多媒体技术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多媒体技术是现在信息技术领域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变化最快的技术,是电子技术发展和竞争的热点。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智能控制、声音、图像、数据、视频及通信等多种功能融为一体,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服务、教育、通信、军事、金融等各行各业[5]。将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相结合,应用于民间艺术的传播,必将对民间艺术的保护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出现了多种新型多媒体技术,这种技术融合了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虚拟现实、信号处理、自动化控制等学科技术,结合了传感技术模式识别、全息图像、自然语言理解的最新科技成果,利用人的多种感觉通道和动作通道,通过数据手套、目标跟踪、手语信息等,提取特定人的面部特征、面部动作和表情,是一种以并行方式与计算机系统进行互动的多媒体交互技术。比如,上海世博会信息通信馆有一个“抓住梦想灯笼”的互动体验:观众面前有一面墙,墙上不停地飘过各种色彩缤纷的“梦想灯笼”,每个灯笼代表不同的梦想,参与者只要伸出手去抓,投影识别技术便会通过事先安装好的投影机采集手的影像信息,并把指令发给后台的计算机,计算机再把事先设定好的图像效果传至这面墙上,于是,参与者将会看到,如果自己抓到“梦想灯笼”,这灯笼就会变为一个个缤纷的礼花。韩国馆中介绍未来生活时,也是通过一面人机交互墙前来实现的,这面墙其实是一个巨大的显示屏,系统事先预设了多种动作对应的动态效果,赋予不同的动作不同的意义。当参观者用多个手指同时触摸显示屏时,系统将根据手指的数量、动作等判断参观者的意图,画面内容作出相应的变化,例如旋转、放大、翻转、拖拽等效果。目前这种技术已经开始应用于一些大型展示领域,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数字卷轴与人体作画、点火仪式的整个环幕背景等都是靠这种技术实现的。
这种技术对硬件的要求并不高,一般情况下只需要一台支持高速运算的计算机、投影仪、摄像头、投影幕、LED 屏、传感器等,主要是利用计算机软件对各种效果进行控制。由于相关硬件成熟度很高、也已经在其他科技含量较高的展览、展示中出现过,因此,将之应用于民间艺术传播时,只需要开发出不同的创意组合,就可创造出充满趣味性、参与性、互动性的新奇传播方式。这种新型多媒体技术消除了普通人与民间艺术的空间、时间距离障碍,将原本被动的民间艺术接受,变为主动的、参与性的接受,能够加深参观者对民间艺术的了解程度,加之其新奇有趣的传播方式,一定会成为民间艺术传播的新趋势。
目前适合展示民间艺术的新型多媒体手段主要有交互式虚拟现实、交互式幻影成像和巨幕多维投影拼接显示等。
交互式虚拟现实是融合了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传感器等技术的综合性信息技术。由于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实现对现实环境的完全仿真模拟,因此可以通过再现那些已经失传、只见于文字记载的民间艺术的制作流程和具体工艺环节,使参观者身临其境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如果再加入传感系统,这就是交互式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系统能够提供方便而丰富的人机交换手段,通过这些手段可以对虚拟环境实行监控,从虚拟环境中得到反馈的信息,加深参观者对内容的印象和理解。比如,参观者通过简单的挥手、走动等肢体动作就能轻易控制虚拟现实内容的相应变化,达到与民间艺术互动的参与性、趣味性效果。交互式虚拟现实技术实现了人与系统的对话交流,使人完全沉浸到了环境之中,并产生虚拟的幻觉,以为自己身处民间艺术制作现场,亲眼观看民间艺术的制作和表演,亲手为民间艺术上色、造型等等。这种技术跨越了时空,为观众提供了与民间艺术互动的趣味化方式,满足了观众对民间艺术深度了解的愿望,加强了民间艺术传播的现代感。
如果用交互式虚拟现实技术实现对陕西华县皮影的传播。那么,牛皮或驴皮的浸泡、刮铲、打磨、摹画、雕刻、着色、熨平、缀合等复杂精细的过程,就可以通过虚拟现实的手段,利用计算机予以实现。交互的过程是捕捉并分析指定感应区域中参观者的肢体动作,再将各种动作转换为虚拟现实系统可以接收响应的信号,并将信号指令发给对应的实体模型,最后是实体模型做出相应的动作。表现出来就是显示屏幕中选定的皮影,自主发挥肢体动作,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呈现出来的皮影将会随着参观者的肢体动作的变化而翩翩起舞。同时,参观者还可以通过自主选择人物、场景、故事,自编自导自演皮影戏。这大大提高了民间艺术与普通观众的距离,使民间艺术重新与普通人的娱乐生活紧密联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幻影成像技术是一种将虚拟和实体结合的新型多媒体展示技术。它将静态实体景物与动态视频通过特殊的光学成像系统有机的结合起来,辅以声、光、电等特效,产生亦真亦幻、动静结合的特殊光影效果。幻影成像系统适合揭示一个现象、演示一个规律、解释一个科学原理、讲解一段故事、展示一个过程,尤其是一些危险环境下的不适宜人进入的场景等。针对每一个故事、过程、原理,整个展示过程有一套预先编辑完成的播放控制系统。
耀州瓷的制瓷技术始于唐代,至今已有1000 多年的历史,以陈炉陶瓷烧制技艺为代表的耀州瓷烧制工艺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据记载,历史上的耀州窑陶瓷烧制工艺流程大体要经过采料——耙泥——练泥——制坯——装饰——烧成等多个阶段。烧制一件比较成熟的耀州瓷器,大约要经过157 道工序才能够完成,是一个浩大复杂的工程,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来完成。为向游客介绍这一复杂的烧制过程,目前耀州瓷博物馆采用的是纪录片的形式,由于这种方式是人们司空见惯的,因此不易引起游客的关注,也就不能很好地传播耀州瓷的烧制技艺与文化。
如果通过幻影成像技术来展现耀州瓷的烧制流程和工艺,就可以起到很好的传播效果,方便游客了解耀州瓷的整体烧制流程。首先根据史料记载,用沙盘建造瓷石瓷土采集地形山体、瓷石瓷土运输通道、陶洗池、制胚车间、上釉车间、窑体等实物模型;然后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还原不同阶段的烧瓷工人的劳作场景动画,或者也可以采用真人拍摄,后期利用抠蓝技术对视频进行加工生成影片;最后通过幻影成像装置,观众将看到虚拟制作或拍摄的人物模型在真实场景中从事瓷器烧制工作的流程。同时,由于系统详细地再现各阶段工作的细节,比如淘洗瓷石瓷土的方法、装瓷匣钵在窑内的摆放位置、瓷器形状及色彩随着窑内温度的升高所发生的变化,参观者就可以通过交互式幻影成像提供的触摸屏、操控杆等输入设备,控制幻影成像系统的运行,参与烧制过程的每个环节。比如采集瓷石瓷土、选择上釉的色彩、决定瓷器的形状、掌握温度的控制等。这样,参观者通过亲身体验,加深了对耀州瓷烧制过程的印象,了解了耀州窑的文化,同时还体会到了民间艺术的魅力以及创造民间艺术所带来的乐趣。
交互式虚拟现实和交互式幻影成像,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展示手段,为参观者还原了民间艺术的虚拟场景,得民间艺术的传播在节省人力、物力、时空的同时,更加生动、更加逼真地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
多维巨幕立体投影显示是在三维立体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媒体展示手段。三维立体技术也称3D 立体技术,早在二十世纪早期就已经出现,但是受制于视频片源制作的技术手段及成本,一直没有能够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立体片源制作的技术门槛大大降低,成本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越来越多的内容题材被制作为立体效果并搬上银幕。如果再将座椅也做成可以运动的,结合视频内容,通过动作控制器实现旋转、俯仰、震动等动态功能,达到四维,即4D 效果。再进一步,还可加入风暴、雷电、下雨、下雪、气味等感官效果,达到五维,即5D 效果。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动感完美地融为一体,观众在观看影片时,不仅可以“触摸”到电影中的物体,还能“遇到”刮风、下雨、雷电等场景,甚至可以“闻到”影片中的气味,让人身临其境,妙趣横生。结合多通道投影融合显示技术,即可以实现多维巨幕立体投影显示的效果。以超现实的视觉感受配以特殊刺激的效果同步表现,以仿真的场景与特别的机关设置来模仿实际发生的事件,在产生呼之欲出、栩栩如生的立体画面的同时,随着剧情变化,模拟了电闪雷鸣、风霜雨雪、爆炸冲击等多种特技效果,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动感完美地融为一体,再加入剧情式互动游戏,并充分利用互动道具,使观众参与其中并全身心地融入到剧情之中。
如果将陕西社火、秦腔、腰鼓等表演型民间艺术制作为立体视频,通过多台投影机实现融合拼接后的巨型金属幕进行播放,佩戴专业偏振立体眼镜的观众便能看到立体影像,通过安装的动态座椅模拟跳跃、快速移动、旋转等动作,使观众不再只是被动的观看节目,而是主动的参与到节目中了,如果再辅以雪花机、喷水机、泡泡机、风机、频闪机、喷雾机等模拟视频中对应的下雪、下雪、冒泡、刮风、闪电、雾气等自然现象,就能使观众完全沉浸到视频内容的环境中去,不仅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让观众亲身体验剧情中的真实环境。
今天,人类已经进入了网络传播的新时代,民间艺术的传播方式也必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将互联网技术与民间艺术传播有机结合起来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成为推进民间艺术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这必将推进中国民间艺术的繁荣发展。
[1]赵潇.中国民间艺术传播方式探析[J].青年记者,2012,(8).
[2]李颖.民国时期民俗文化的传播生态及其对当代艺术传播的启示[J].艺术百家,2013,(1).
[3]张兰芳.现代语境下的民俗艺术传播[J].民俗研究,2013,(3).
[4]丁蕾.数字媒体语境下的视觉艺术创新[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3.
[5]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