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投资与消费的关系探索我国扩大消费的途径

2014-03-03陈荣群水藴华

关键词:消费率存款消费

陈荣群,水藴华,田 英

(1.西北工业大学明德学院,陕西西安,710124;2.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710072)

党的十八大指明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部署了推动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增进人民福祉的一系列工作任务。当前,我国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活力,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扩大国内市场规模”[1]。

一、立足内需、扩大消费是保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1978年,我国外贸额占GDP比重不到10%,此后外贸依存度一路蹿升。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外贸依存度呈现出连年增长、不断提升的状态,2006年攀至67%的高峰,由起初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到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并远高于美国、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和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体。此后几年我国外贸依存度基本呈回落态势,2012年重回50%以下,为47%,而美国、日本、巴西三国的外贸依存度约为30%,相比之下,中国47%的外贸依存度仍处于较高水平[2]。

外贸依存度较高一方面能提升经济的开放程度,带动经济增长,同时也加大了国内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增加了因国际风云变化带来的风险,增加了国际竞争中的纠纷和摩擦。近十几年,我国是国际反倾销的主要受害者,国际市场的不利变化也对我国一些经济部门发生过较大影响。有专家研究,我国的服装出口,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全国服装生产将下降0.5%,新增失业人口3.6万人。

自2007年初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我国的主要出口市场美国和欧盟相继陷入金融危机,市场疲软,对我国出口贸易有较大影响。此外,我国总出口额中,一半左右是加工出口贸易和外资企业出口,这一部分产品的利润由外商拿去,我国企业只是得到微薄的加工费。以一双耐克鞋为例,在我国生产只需要0.3美元的人工成本,而在美国市场上售价却高达70美元,中国工人和当地政府所得到的工资和税收只有跨国公司的几十分之一。我国企业生产和出口的产品大多是附加值较低的资源性产品,卖8亿件衬衫换回一架空客飞机,卖上亿双鞋换回一架波音飞机。即使是高技术产品加工出口,由于缺少核心技术,需要向外商支付专利费,自己所得利润也就所剩无几了。正如柳传志所说的,卖一台计算机只赚了一捆大葱钱。在很多出口商品生产过程中,耗费了我国大量资源,并污染了我国环境。我国以廉价商品满足外国消费者的需求,却招来恶报,常遭反倾销打击,并逼迫我国汇率升值。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初期,为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利用外资,通过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推动经济快速增长,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是必要的。但是在自主经济有了一定程度发展之后,就不一定需要再更多地提高外贸依存度,应适时调整战略,转为主要依靠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

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四小虎,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通过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创造了“东亚奇迹”。但是,1997年随着国际市场变化,一场东南亚金融危机突然爆发,这些国家(地区)的经济陷入一团混乱,多少年喘不过气来。导致危机的原因虽然比较复杂,具体情况也不尽一样,但共同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没有全面协调内需和外需的关系,经济上过分依赖国际市场和外资,国际经济患病,自己就被传染。借鉴这个教训,特别考虑到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为了避免国际市场波动对我国经济产生严重影响,就必须坚持立足内需、扩大内需的方针。

当前,欧、美、日经济持续低迷,外需受限,而且他们大搞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使各个新兴经济体出口受挫。我国政府理应及时调整战略,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根据十八大精神,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积极扩大国内需求,加大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活力和动力……”这是适时而正确的战略选择[3]。

二、从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分析我国目前扩大消费的必要性

内需包括投资与消费两方面。投资可以通过一定过程,形成新的基础设施和厂房设备等,扩大社会生产规模;而消费则是内需的终端环节,是经济发展的落脚点,两方面都是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余年中,我国的经济快速增长,主要借助于出口和投资拉动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除外贸依存度一路升高外,投资率也持续上升,处于高位。与消费相比,投资率一直偏高。从2000年到2010年,我国投资率由35.3%升至48.6%。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投资率大多在20%左右,高收入国家的投资率平均不到20%。

与投资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消费率却一路下滑。八十年代的平均消费率为65.2%,九十年代降为59.5%,本世纪继续下降,2010年只有47.4%。从消费的两个组成部分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分别考察,居民消费率下降更明显。八十年代居民消费率为51.8%,九十年代降为47.0%,本世纪以来进一步下降,2000~2011年期间,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率从46.4%下降到35.5%,不仅降速快,降幅也很突出,2012年中国居民的消费率跌至35%的低谷。而本世纪以来,世界平均消费率为78%左右,美英等发达国家消费率大多在80%以上。我国的消费率比世界平均水平要低30个百分点,相差比较悬殊[4]。

我国的高投资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模式,容易出现投资过热的情况,其不利影响直接造成主要原材料、能源和运输等瓶颈约束加剧,引起物价上涨。而且,我国的投资过热,主要由各地方政府推动,为提高GDP增长率,往往搞重复建设,结果导致产能过剩,库存商品增加,有些企业亏损倒闭,工人失业。三十多年来几次重大宏观调控,主要矛头就是指向投资过热。相对说,消费增长一般比较稳定,不会造成经济的大起大落。

为使经济平稳且又好又快发展,有必要调节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在当前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消费直接体现人民福祉,应该促进消费更多更快增长。

从经济发展的目的看,经济建设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投资可以使社会生产不断扩大,但生产扩大本身并不是目的,它的最终目的还是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消费的扩大是直接体现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因而是经济发展的最基本最终极的动力。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不是以GDP为本,科学发展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是通过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稳定。这就要求我国政府从过多追求高投资实现GDP高指标转向更多关注民生,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的发展成果,投资当然还要保持必要的合理水平,但必须有力控制那些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情况,把着力点更多地投入到扩大消费上来。

三、我国居民高储蓄率和低消费率的主要原因分析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学者们就提出我国居民消费率在不断降低的问题,党和政府也号召扩大消费,但是消费率依然一降再降,消费增长步伐不尽人意。银行里居民储蓄存款增长迅速,到2008年底已超过20万亿元,2010年超过30万亿元,2012年超过40万亿元。以2009年底为例,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到26.5万亿,相当于人均2万元,储蓄率高达52%,全世界排名第一,远超过其他国家。全世界平均储蓄率仅有19.7%,差别也很悬殊。如果我国储蓄率降低一半,释放出来的消费额就有13万亿多元,而2009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只有12.5万亿元[5]。从表面数字看,我国居民消费潜力是不小的,不过遗憾的是,2011年3月中国央行发布的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居民消费意愿降到了1999年以来的最低点,85.8%的城镇居民倾向于储蓄,只有14.2%倾向于更多消费[6]。

看来,扩大消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此事涉及一系列复杂因素。要真正切实扩大消费,改变我国消费率过低特别是居民消费率过低的情况,还需要找准其症结,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

我国居民消费率低与东方文化传统有一定关系,东方文化崇尚节俭,重视对意外灾祸有所防备。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居民的消费率也比同样发展水平的国家低一些,但低的程度不大,只低10%或略多一点,而我国与同一发展水平国家相比,消费率要低20%—30%。因而仅以东方文化来分析消费率低的原因,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何况,目前我国年轻人中,在消费问题上,已经有一部分人并不固守东方文化传统了。

消费环境欠佳,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假冒伪劣屡禁不止,商品销售与服务不尽人意,流通环节多,物流成本高,乱涨价、霸王条款等等,消费者怨声载道,这些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消费。但这种影响还不至于大幅度拉低消费率,人们不会因市场不规范就放弃基本消费、必要消费,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中有不少消费是不可缺少的,不满意也得消费。

那么,高储蓄率和低消费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需要结合我国人民生活的整体情况做一些深入的分析。

1.缺乏安全的消费环境

确有不少老百姓有储蓄存款但不愿用来消费,主要是社会中的中等收入阶层。他们舍不得大量消费,并非因为是守财奴,而是面临不少实际问题使他们不敢放手花钱。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在上世纪末相继废止了福利分房和公费医疗,并进行了教育收费制度改革,三改后逐渐出现了“三贵”、“三难”,这三项都是民生的重大问题,涉及生存条件、生命健康和子女前途等大事,如今样样都要花大钱,绝非凭日常挣的月工资年工资能够应付,这就迫使人们不断攒钱来解决这几大问题。据卫生部2003年统计,全国年总体医疗费用比八十年代增长了四十多倍,需要个人支付的比例也由21.2%上升到55.5%。教育收费也增长迅速,从上个世纪末到2005年十五年中,大学学费涨了三十倍,基础教育费用也高,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要过五关,关关都要劳神费力费钱,想接受好教育,就得出大钱,择校费动辄几万元。房价更是高的离谱,而且疯长不止。2003年统计,我国的房价收入比超过世界平均水平6倍,此后还在继续上升。据社会科学院2010年《经济蓝皮书》统计,我国85%的家庭没有能力购买商品房。除了这“三难”、“三贵”问题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养老没有保证,社会就业问题也日益严峻,许多人面临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并非杞人忧天,他们怎能有多高的消费信心?怎敢放手花钱?据《中国青年报》和新浪网2006年一项联合调查显示,80%左右的人认为,和十几年前相比,收入是增加了,但生活负担也比十几年前更重了,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实际情况。所以要想让人民放心花钱、大胆花钱就必须要有一个安全宽松的消费环境。

2.银行存款的构成中政府存款比例过高

如果进一步对银行存款的构成进行解剖,又能发现一些问题。2009年城乡居民存款数是26.5万亿元,而银行存款总数是61.2万亿元,更多的是企业存款和行政事业单位存款,其中企业存款就有22.4万亿元。2010年城乡居民存款数是30.8万亿元,而存款总数为73.3万亿元,其中企业的存款为25.3万亿元。2011年城乡居民存款数是35.2万亿元,而存款总数为82.7万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为31.4万亿元。城乡居民存款只占存款总数的百分之四十多一点,一半以上是企业和政府的存款。如果城乡居民的存款和收入占比高了,则消费有可能扩大,如果企业和政府的存款和收入占比高了,则投资可能扩大得更多。在我国,恰恰是居民个人收入增长速度低于企业利润及政府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从2000年至2010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8%,农村居民纯收入年均增长10.1%,而企业利润年均增长近30%,政府财政收入年均增长也达到20%[7]。如果在政府支出中多用于民生,加大公共服务支出,当然可以减轻居民后顾之忧,有利于增加消费。但我国政府公共服务支出(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增长缓慢,长期徘徊在总支出的26%上下,近几年有所增加,到2011年达到31.2%。但与世界上发展水平相近的人均GDP3000美元和人均GDP6000美元的国家相比,分别仍低11.5和22.8个百分点,还不能更好地起到解除居民后顾之忧的作用[8]。

3.城乡居民的存款构成显示出收入分配制度的不平等

问题的另一半是城乡居民的存款构成也需要解剖。从平均数看数目可观,但平均数背后掩盖着财富的不平等。2012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研究中心和西南财经大学对8000户家庭做了调查统计,占总额55%的农村和城市低收入家庭没有存款或存款额很小,而总数10%的最富有家庭拥有全部存款的74.9%。粗略划分一下富人和其他人,那么银行存款是二八开的构成,20%的富人据有80%的存款,而其他80%的人只据有20%的存款。富人们当然可以消费高档商品,但由于他们家里豪华住宅和高档器物已应有尽有,达到饱和,日常生活消费即使高档,数量毕竟有限。占80%的其他人,人数众多,有巨大的消费潜力,但可惜消费能力较低,他们有大量的消费需求,但缺少钱去购买[9]。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数据,30%的城镇最低收入家庭的消费率高达96%,他们的收入几乎全部用来解决衣食等基本生活需要,没有余钱;而10%的城镇最高收入家庭的消费率只有6.3%,他们一年收入100万元,只花了63000元,余下的用去投资,以钱生钱[4]。这正是我国储蓄率高、投资率高而消费率低的最深层次的原因。

四、目前我国扩大消费的主要途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投资率高而消费率低的根本原因在于收入分配制度存在问题,从而导致贫富差距拉大。在当前社会塔形结构的各群体中,处于底层的低收入阶层人数多,消费需求也多,消费率高,但缺钱可花或无钱可花,这是具有最大消费潜力的人群;处于中间的中等收入群体,人数不算少,有一些消费能力,但由于政府公共服务支出还不够,导致有一定能力消费的中等收入阶层后顾之忧不少,虽有些钱却不至放手消费,这是具有一定消费潜力的群体。处于顶层的高收入阶层腰缠万贯,但消费需求不多,人数又少,总的消费额也不高,难以对扩大社会消费量发挥较大作用,但他们却有巨额钱财用于投资。

针对这种情况,要扩大社会消费,可采取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点:

1.加快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缩小贫富差距,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

这是扩大社会消费最根本的途径。调节收入分配差距,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是扩大消费的前提条件。可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1)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加大经济发展成果向个人倾斜力度,是改变我国消费率过低、促进国民经济良性运行的客观需要。随着国家财力的增长,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适当地向低收入阶层倾斜,保障低收入阶层的基本生活。

(2)通过完善所得税制,综合考虑人们的收入和支出情况,强化对高收入者的征税力度,减轻中低收入者负担;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解决因下岗失业而导致的贫困问题,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收入分配中低收入的底线。这样可以缩小社会收入差距,提高社会平均消费倾向,拉动消费。

(3)尽快建立和开征财产税、遗产税、赠与税等国际通行的税种,这将促使人们放弃对财富的过度积累和继承,把手中的资产尽可能地投人生产,增加就业,扩大消费。

(4)通过财政税收等其他手段,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和扶持高端产业发展,满足高收入群体的需求;积极培育和扩大新的消费增长点,努力开拓中等收入阶层居民的消费市场。积极培育和扩大新的消费热点,可以重点启动那些需求潜力较大且相对相关产业有技术带动作用的诸如住宅、教育、旅游等消费项目,通过热点扩散,营造市场繁荣,扩大消费需求,同时加快“家电下乡”等城市饱和行业产品的农村市场开拓进程,平衡社会供求,拉动整个社会的消费。

2.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利用社会保障机制调节消费需求的重要手段。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市场机制的优胜劣汰功能,会增大社会成员生存和生活的风险。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消费的助推器,有助于增强人们对未来的信心,消除消费方面的谨慎心理,稳定消费倾向和支出预期。为了充分发挥社会保障机制在调节消费需求中的作用,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和完善包括就业、医疗、住房、养老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居民提供较完善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解除百姓的后顾之忧;

(2)适当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特别是提高城乡低收入者和贫困人口的社会保障水平,建立起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3)在继续巩固“两个确保”、规范和完善城市“低保”的基础上,稳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社会保险的参保率,尽快把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4)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步伐,为农村低收入者和贫困人口提供最基本的生活和医疗保障,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社会保障制度非均衡发展的态势。

3.规范流通秩序,大力改善和营造良好消费环境,让群众放心消费、方便消费、愉快消费

(1)支持建立健全现代消费品营销体系,积极推动消费品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方式和组织形式的发展,提高流通效率;

(2)尽快出台降低流通费用的综合性实施方案,切实规范零售商和供应商交易收费等流通环节收费行为,真正改变“重生产、轻流通”的局面;

(3)健全市场监管体系,加大消费品质量和安全监督,加大惩罚力度,增强消费信心。

五、结语

总之,要扩大社会消费,最根本的途径是加快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缩小贫富差距,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多给他们雪里送炭,使他们有钱可花;同时政府要加大压缩不必要的行政开支和压缩重复建设项目,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公共服务支出,解除中低收入群众的后顾之忧,使他们有钱敢花;对高收入阶层的财富增加速度要适当限制,少给他们锦上添花,对一切不法收入要坚决打击,予以取缔。除此之外,当然也要大力改善消费环境,让群众放心消费、方便消费、愉快消费。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guoqing.china.com.cn/2012-11/19/content_2715357 4.htm.

[2]林金冰.2012中国外贸依存度续降至47%[EB/OL].http://economy.caixin.com/2013-02-07/100490638.htm l.

[3]胡锦涛.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报告 [EB/OL].http://topic.eastmoney.com/zyjjgzhy/.

[4]国家统计局2000至2012年统计公报[EB/OL].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302/22/t20130222_24134296_1.shtm l.

[5]周小苑.中国居民储蓄率有点高 [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11-21(2).

[6]熊焱.央行调查居民消费意愿降至12年最低[EB/OL].http://business.sohu.com/20110316/n279852085.shtm l.

[7]吴乐珍.我国居民消费率不断下降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2,(4).

[8]戴晓霞.中国居民消费率逐年下降需调整收入分配制度[J].瞭望新闻周刊,2013,(1).

[9]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中国家庭收入不平等报告 [EB/OL].http://money.sohu.com/s2013/zgjtjrdczl/.

猜你喜欢

消费率存款消费
存钱意愿不减,前5月居民存款累计增加7.86万亿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最优消费率测算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00-2018年数据的实证研究
负利率存款作用几何
40年消费流变
我国经济消费率问题探析
经济动态效率视角下的省际最优消费率研究
新消费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