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中的护理

2014-03-03李燕梅邵建富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4年3期
关键词:气囊肠管肠梗阻

李燕梅 邵建富

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中的护理

李燕梅 邵建富

目的探讨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对26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应用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并配合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本组26例均经以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配合有效的心理护理、腹痛腹胀的观察、经鼻肠梗阻导管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措施,全组病例于6~21 d(平均16 d)治愈出院。结论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配合有效的护理措施是提高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治愈率的关键。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经鼻肠梗阻导管护理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是腹部术后早期(一般指术后2周)发生的机械性与动力性同时存在的粘连性肠梗阻[1],由于疾病本身的病理特点及治疗的特殊性,治疗及护理不当易发生短肠综合征、感染中毒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2011年12月至2013年9月我院共收治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26例,应用经鼻肠梗阻导管为主的综合的非手术治疗方法配合有效的护理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治疗疗效。现将患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2011年12月至2013年9月我院收治的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26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12例,年龄在37~74岁,平均50.6岁。手术类型:胃肠穿孔修补术后10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术后8例,结直肠癌术后5例,妇科术后2例,肠粘连松解术后1例。

二、临床表现

患者多数出现在术后1~3周的时间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停止排气、排便。腹痛部位多不固定,无明显压痛、反跳痛等腹膜炎表现,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立位腹平片26例均可见多个气液平面,其中有12例腹部CT检查提示肠壁增厚粘连,界限不清,肠管积液。

三、治疗方法

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方法:经鼻肠梗阻导管由日本库利艾特公司提供,全长3.0~4.5 m,首先将梗阻导管内腔加满蒸馏水,导管从鼻腔插入胃内,透视下将导管前端朝向胃大弯部,通过幽门后,向气囊内注入无菌蒸馏水10~15 mL,拔除导丝,导管会随肠管蠕动送至阻塞部位。

除采用经鼻肠梗阻导管减压治疗外,还常规予禁食水,抗感染、保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肠外营养支持,同时早期加用生长抑素6 mg/d静脉微泵持续输入治疗,至患者肠功能恢复。

治愈标准:腹胀腹痛消失;肛门恢复排气排便;24 h鼻胃管引流液少于400 mL,不含胆汁;停用生长抑素后症状没有反弹;肠鸣音恢复;腹部柔软,坚韧感消失;恢复饮食后梗阻症状不再出现[2]。

四、护理

1.一般护理

(1)体位与活动:患者多采用半卧位,病情允许可适当下床活动,促进肠道蠕动,更有利于导管借助前端子的重力前行,到达梗阻部位。

(2)口腔护理:治疗期间应注意口腔清洁,每日口腔护理3次,并予雾化吸入减轻由于置管导致的咽喉不适。

(3)心理护理:护士在密切观察病人病情变化的同时也应注意观察患者心理变化,及时详细的讲解治疗方案及放置经鼻肠梗阻导管的目的,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观察记录腹部情况

随时观察记录患者腹部症状、体征,询问患者的自我感觉,有无腹痛腹胀,每班测量腹围并记录,听诊肠鸣音,配合做好相关检查。

3.导管护理

(1)导管的固定:经鼻肠梗阻导管在鼻翼处不固定,用胶布将导管固定在耳垂处,鼻孔与耳垂之间的导管一般预留10~15 cm,以利于导管借助前端子的重力作用随着肠蠕动向下滑行到达梗阻部位,注意观察导管置入长度,随时调整固定点。

(2)导管的安全护理:导管意外包括导管脱出、导管破损或断裂、导管阻塞、气囊破裂等。患者最好采用半卧位,防止导管打折扭曲。记录导管鼻腔外露长度,及时了解导管是深入或脱出。负压引流器固定牢固,及时倾倒引流液,防止引流液过多、过重引起导管意外脱出。嘱病人活动时勿用力过猛或幅度过大,避免意外脱管造成气囊移位或破裂。导管的夹闭与开放不可用止血钳等器械,以防止管壁破损,可使用随管附带的封止塞夹闭导管或开放导管[3]。扩张前气囊时只能使用灭菌蒸馏水,且不得大于30 mL、每周更换气囊内的灭菌蒸馏水。置管期间经注水腔注入药物或营养液前后分别用50 mL温开水冲洗,以保持导管的通畅。

(3)置管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置管并发症包括胃肠道出血、胃肠穿孔以及消化道穿孔所致腹腔感染等[4]。在置管过程中导丝前端可能造成胃肠道的穿孔和损伤,因此置管过程应操作轻柔,小心谨慎。经导管内注入药物或营养液时速度不宜过快,避免因肠腔内压力过高,血液循环障碍而导致肠管坏死。减压时负压一般为0.02 MPa即可[5],避免由于负压过大,导致肠壁被吸入导管侧孔,造成肠管坏死。

结果

本组26例患者经过以上的非手术治疗后肠梗阻均好转,肛门恢复排气、排便时间为4~16 d,其中1周内恢复排气、排便18例,1~2周内恢复排气、排便6例,2周以上恢复排气、排便2例,住院时间6~21 d(平均16 d)。

讨论

1998年黎介寿院士提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这一概念,将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定义为一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同时存在的特殊类型的粘连性肠梗阻。下列情况可诊断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有近期腹部手术史(一般为2周以内);有明显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的肠梗阻表现;查体无局限性压痛点,腹部质地坚韧;腹部CT表现为病变区域肠壁水肿增厚,边界不清,没有高度扩张的肠管;排除机械性肠梗阻和麻痹性肠梗阻[2]。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时因大量液体和气体积聚在肠腔内导致肠管扩张明显,而肠管扩张使肠壁黏膜吸收水分减少,分泌增加,导致肠管内液体进一步增加,使腹胀进行性加重。因此,有效的胃肠减压是肠梗阻保守治疗成功的重要保证[6]。由于普通鼻胃管较短,仅能行胃腔减压,多数梗阻因位置较低,鼻胃管无法到达梗阻部位,因此减压效果差。经鼻肠梗阻导管前端气囊和后端气囊的后方管上设置了多个吸引侧孔,通过前气囊内液体的重力作用及肠蠕动在肠道中不断前行,接近或达到梗阻的近端,不断吸引梗阻段近端的液体或气体,减少肠腔内压力,减轻肠管黏膜的充血水肿,缓解肠梗阻。

经鼻肠梗阻导管置管后的护理质量对患者的康复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重点应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导管妥善固定、使用,防止导管意外的发生,密切观察病情,预防并及时发现、处理导管并发症。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配合有效的护理措施是提高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治愈率的关键,使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患者治愈率提高、病程缩短并且避免了盲目手术可能带来的伤害,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有效方案。

1李幼生,黎介寿.再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6,26(1):38-39.

2朱维铭,李宁.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治.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0,20(8):456-458.

3谢玲女,杨芳.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治疗恶性肠梗阻病人的护理.护理研究,2007,4(21):990-991.

4田丽,贾春雨.4例低位急性肠梗阻病人应用肠梗阻导管结肠冲洗的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6,41(6):506-508.

5俞益君,张玉惠,梅慧飞,等.急性小肠梗阻患者应用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的护理.护理学报,2010,17(8A):51-52.

6Hayaga AJ,Bass-Wilkins K,Bulkley GB.urrent management of small-bowel obstruction.Adv Surg,2005,39(1):31-33.

2013-12-20)

(本文编辑:南清振)

10.3961/j.issn.1672-2159.2014.03.029

063000唐山市人民医院

猜你喜欢

气囊肠管肠梗阻
基于副气囊的平流层浮空器高度控制
粘连性肠梗阻,你了解多少
基于塞丁格技术的套管法在更换鼻肠管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高田气囊案
迷你救生充气囊
鼻空肠管与鼻胃管应用在ICU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Observation on Activities of Air Sac in Opened Body Cavity of Chicken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粘连性肠梗阻36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与护理肠梗阻2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