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实现“中国梦”的若干思考
2014-03-03卢黎歌
薛 华,卢黎歌
(1.西安交通大学 法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2.西安交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对实现“中国梦”的若干思考
薛 华1,卢黎歌2
(1.西安交通大学 法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2.西安交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从目标、思路、条件三个方面对如何实现“中国梦”进行了分析阐述;认为在实现中国梦的目标方面应厘清四大关系:即“中国梦”与梦想的目标异同、“中国梦”与“个人梦”目标的关系、“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目标的关系、“中国梦”与党的崇高理想的关系;在实现“中国梦的”思路方面,分析了实现“中国梦”与贯彻科学发展观、与民主法治建设、与先进文化繁荣发展、与社会和谐以及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在实现“中国梦”条件方面,认为中国目前已在群众基础、物质基础、精神基础、制度基础和国际环境等方面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并提出了需在条件方面努力改进的问题。
中国梦;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自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来,围绕如何实现“中国梦”,大量思想、观点涌现,学界研究成果日新月异,从各个层面深入阐释“中国梦”的重大意义、基本内涵和实践要求。无疑,实现“中国梦”的教育正在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对实现“中国梦”目标的辨析
(一)“中国梦”与梦想的目标异同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1],梦想的含义有三种:(1)幻想;妄想;(2)渴望;(3)梦想的事情。“中国梦”与梦想有相似的方面。它们都是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都对主体有激励和引导作用。但“中国梦”又有别于一般的梦想。在目标上,幻想的目标是没有根据的,妄想的目标是不切实际的。但是,“中国梦”有着坚实的历史基础其目标是切合实际可实现的。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悠久历史,在世界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汉唐等封建时期更数度占据世界文明发展的顶峰。国家统一,文治清明,武功强盛,威名远扬。国富民强所赋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及由此形成的民族荣誉感和归属感深深植根于炎黄子孙的民族情结中。而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了外强的侵略和凌辱,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尊严难立、战乱不断、灾难深重。因此,谋求民族复兴成为了中华儿女百年来的共同心愿和不懈追求。中国梦所反映的是追求、体现的是抱负,是中华民族对几千年历史的掩卷沉思和振臂奋起,更是在世界舞台上傲然崛起的热切渴望。
(二)“中国梦”与“个人梦”
民族、国家和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中国梦和个人梦两者唇齿相依、休戚相关。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个人梦的实现。从根本上说,在民族梦的塑造和实现过程中,每一个普通公民都应该是实现梦想的主角。中国梦的目标,体现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个人梦的目标的最主要和最本质的内容。要允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在全社会为每个人追求梦想创造条件和营造氛围,鼓励每一个人最大限度地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发挥出来,追求个人梦想的实现。同时,应当着力引导个人梦与中国梦在奋斗目标和价值取向方面趋于一致。只有将所有人智慧和力量汇集起来,把全民族的梦想和追求凝聚在一起,才能形成共同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每个人梦想实现的前提,都深深植根于“中国梦”的实现。有了“中国梦”的实现,个人梦才有实现的可能,而不变为幻想和空想。个人梦的目标只有与“中国梦”的目标相契合,才能最大可能地运用社会条件,实现个人梦的目标。中国100多年的革命和建设历史证明,正是由于国家从战乱走向稳定,从积贫积弱走向繁荣富强,无数个人曾经是“幻想”和“妄想”的梦想一步步得以实现。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
(三)“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和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显而易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实现目标与实现中国梦的实现目标具有共同的指向一致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与长远的社会理想的目标相比,共同理想具有历史阶段性的特征,内容具体,相对容易实现。共同理想实现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还将继续向前延伸,中国社会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共同理想还会增添新的内容。共同理想的不断实现使得中国梦的实现一步步变为现实。两者都具有广泛的民族心理基础。共同理想集中地代表了现阶段我国各族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爱国者的共同利益和愿望。而中国梦代表的范围更为广泛,它集中代表了所有海内外中华儿女100多年以来的追求和梦想。也许有些人的救国主张与此不同,但是在民族复兴的奋斗目标上是共同的。两者都是推动中国民族屹立于世界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是生活在大陆的广大人民认同和追求的共同的理想,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激励着人们为之奋斗。而中国梦则是所有中华民族儿女的共同愿望,鞭策着所有仁贤为之努力。两者都是保证中华民族在道义上和精神上团结一致,克服任何困难,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武器。
(四)“中国梦”与党的崇高理想
习近平同志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2]。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自身软实力的硬核,是精神力量的源泉。一个没有崇高政治理想的政党,决不可能具备克服前进道路上艰难险阻的勇气和意志;一支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领导队伍,决不可能长久地拥有凝聚人心的精神力量。中国梦的实现当然要以强大的物质为基础,但始终需要理想的牵引,并最终展现为精神和价值的形式[3]。
近代以来,实现民族复兴成为中华民族肩负的历史使命。无数中华儿女为之前仆后继,却始终没有找到一条光明之路。直到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奋起直追,改变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因此,我们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而开启了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美好愿景。
抚今追昔,历史证明,正是大批中华儿女为崇高理想所凝聚,并为此抛头颅、洒热血,迎来了中国革命的一次次成功;正是崇高理想汇集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实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次胜利。也正是在崇高理想的鼓舞下,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方面建设全面大幅度进步,小康社会初步建成,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贴近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梦想凝聚共识。开放变革是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主要特点之一。社会转型期的观念波动、利益多元,需要一个共同梦想来求同存异,形成共识,凝聚力量[4]。崇高理想是共产党人对人类社会发展最高阶段的毕生追求和美好愿景。现阶段,我们通过崇高理想的感召,可以汇集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梦想,求同存异,可以为实现中国梦最大限度汇聚信息和力量。因此,崇高理想是实现中国梦的远大目标引领和持久的精神基础。
二、对实现“中国梦”思路的辨析
(一)实现“中国梦”与贯彻科学发展观
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从当前中国国情看,发展仍然是解决一切实际问题的关键。发展观直接决定了发展方向、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对发展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和挑战。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是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也是实现中国梦不可回避的矛盾和问题。因此,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决定了这些矛盾和问题能否顺利、妥善解决,也决定了社会发展能否持续、健康和稳定,更决定了中国梦是否能够实现。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关于“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以及怎样发展”的重大理论,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它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汲取了古今中外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综合反映了当代世界发展新趋势,在发展目标、发展方法、发展类型、发展模式等方面实现了对传统发展观的超越,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实现中国梦的行动指南[5]。它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二)实现“中国梦”与民主法治建设
民主法治是一种社会秩序形态,是现代国家组织社会、管理社会的政治体制和治国方式。民主和法治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民主法治是保证国家统治行为的一致性、稳定性和合法性,使社会有序运行并保持和谐状态的必然要求,是国家保障和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理性选择[6]。
民主法治是实现“中国梦”的政治保障。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是我国民主法治建设最基本的原则。社会主义民主的核心就是人民当家作主。事实证明,只有真正掌握国家权力 ,充分享有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民主权利,切实维护好自身利益,才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群策群力、全力以赴投入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与此同时,只有依靠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意志的基本规则和秩序,才能够比较充分可靠并切实有效地维护其权利和利益。因此,让广大人民充分参与政治,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必须有法律的规范和保障。可见,民主法治建设是反映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诉求的根本方式,
民主法治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实现民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法治等价值目标,保证人民群众享有广泛的民主与自由,是中国梦的应有之义和内在要求。法治与民主相生相伴。没有法治的民主则陷于混乱,没有民主的法治则变成了专制[7]。今天,民主法治不仅是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制度保证,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中国梦的制度基础[8],更是中国梦实现的重要保障。
(三)实现“中国梦”与先进文化的繁荣发展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9]先进文化的繁荣发展形成的文化软实力可以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文化认同是民族凝聚力的前提,它所形成共同的价值理念、心理结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等等这些因素可以汇集成强大的力量推动民族的发展。历史证明,无论古今中外,能够纵横捭阖、左右逢源的国家,历来都是硬软实力兼备的国家。尤其是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核心力量和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10]。
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信息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国内政治、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社会转型的深入发展而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思想混乱,情绪波动,使社会政治文化整合难度加大[11]。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客观上更需要先进文化的繁荣发展,以形成影响人们意识形态的主旋律,逐步引导大众的思想意识统一到民族复兴的主流思想上来,充分发挥文化软实力在实现中国梦进程中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
中国梦的实现不仅是经济社会的伟大复兴,因而更是先进文化的繁荣、发展和复兴;不仅需要科技、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强大保障,也需要文化软实力的召唤。
(四)实现“中国梦”与社会和谐
“家和万事兴。”国家兴旺需要有和谐的社会为基础。实现中国梦离不开社会和谐。加强社会建设,关注民生,是实现“中国梦”的现实进程所提出的要求。只有在社会和谐的状态下,每个人才会有追求、有梦想,以及为之奋斗的激情和努力。因此,我国必须从努力促进社会和谐入手,只有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才能形成实现中国梦的合力,否则实现中国梦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中国梦”的实质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12]。为求得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持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这是复兴之本、梦想之基。习近平同志关于“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的论述充分阐明了“中国梦”的核心价值。“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实现中国梦,我们应善于处理影响社会和谐的各种矛盾。当前,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是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因此,我国政府相关部门特别要积极关切社会热点难点,妥善回应各种诉求愿望,务实解决人民群众实际问题,切实加强舆论引导,极力排除各种杂音、噪音的干扰。
(五)实现“中国梦”与生态文明建设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13]。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的“一体”,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的新理念,体现了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新境界。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更高层次的产物,是对工业文明的反思,代表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程度,它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为利益取向,以尊重和爱护生态环境为主旨,是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不同的发展道路[14]。实现中国梦,建设美丽中国,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国家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这既是我国生态而临重大挑战的体现,也是我国追求更高质量发展的生动体现。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脆弱。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我国的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文明在推动和加速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的高速发展和先进文化的繁荣,以及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建设生态文明是国家长远大计,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当前,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形势依然严峻。实现中国梦,建设美丽中国,我们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方面和全过程;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推动全社会形成善待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从而为建成美丽中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六)实现“中国梦”与党的建设的关系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自从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就肩负起了实现中国梦的历史重任。中华民族的命运就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历史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取得了成功,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挽救了中华民族;也只有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一次次巨大的成功和进步。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证明,中国的事情是否能办好,关键取决于党的建设,取决于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纪律状况,取决于党的战斗力和领导水平。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参见《尚书》之《五子歌》:“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在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等方面是否能够经得起考验,能否解决好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的历史课题,把党建设好,不仅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也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党的建设的重大任务。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因而,对于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来说,要想进行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和社会革命并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确定一个领导核心、把握前进方向、汇聚各方力量至关重要。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当代中国人民的理想和追求,这是一个鼓舞人心的目标和前景,是历史赋予我们党的重任。我们党是靠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纪律严明是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虽然我们面临的形势和肩负的任务越复杂、越艰巨,就越要加强党的建设,越要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确保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前进。
三、对实现“中国梦”条件的辨析
(一)实现“中国梦”的群众基础
实现“中国梦”,在我国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中国梦”使用的是群众语言。用贴近大众的语言来表述我国的奋斗目标,更容易为老百姓认可,能更好发挥凝聚人心的作用[15]。同时,“中国梦”表达的是人民的心愿。中国梦首先体现为民族梦、国家梦。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时,这个民族梦、国家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16]。鸦片战争100多年的历史证明,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休戚相关。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人民渴望国家富强,进一步增强我国的实力,通过民族复兴使我国在世界上不再受到霸权主义的欺辱,是几代中国人的心愿和期盼。“中国梦”更代表的是群众的利益。“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是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过上更体面、有尊严的生活,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能有成功和出彩的机会。人民群众渴望通过实现中国梦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民主法治,保证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而中国梦倾听了人民呼声、回应了人民期待,从根本上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诉求,必然得到群众的拥护。
群众至上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所在,人民主体是实现中国梦的基本前提。解决好群众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主要问题既是党的宗旨的要求,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需要。我们要努力“消除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等问题,肃清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不正之风,处理好贫富差距拉大、食品安全隐患、环境污染严重等一系列人民群众强烈不满的问题”[17],使“中国梦”的群众基础更加牢固。
(二)实现“中国梦”的物质基础
虽然我国依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物质基础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昔日‘只能造桌椅板凳’的生产基础,变成了谋求转型升级的‘世界工厂’,曾经啼饥号寒的亿万中国人,告别了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意气风发地融入文明现代的新生活,迎来了全面小康的光明前景,我们离民族复兴的梦想从未像今天这样接近”[18]。中华人民共和国经过60多年的奋斗,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建设,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民经济连上新台阶,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显著提升。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居世界第二位;2011年,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占10%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0%[19]。
正是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巨大成就,使实现中国梦具有了相应的物质基础。但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和结构性的矛盾。“梦想的形成和实现都离不开深厚的现实基础。唯其如此,梦想才有引领人民的不竭力量,才能化为光辉的现实图景。”[20]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筑牢物质根基,进一步为实现“中国梦”创造更加雄厚的物质基础条件。
(三)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基础
“中国精神”是在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基础上形成的民族灵魂和心灵家园。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筛选,尤其是近百年现代化进程的洗礼,“中国精神”已经深深融入各族人民的血脉之中,成为了民族的胎记。正是这一强大的精神基础,为实现“中国梦”注入了强有力的精神动力。“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已经融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无论是凝聚共识、团结力量,还是推陈出新、破解难题,乃至释放改革红利,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无往不胜的强大的精神力量。
一方面,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凝聚共识、继往开来的精神纽带。中华传统中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为对漫长历史中形成的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及其疆域空间的认同与守护意识,对民族独立、自由、尊严、发展的历史责任意识[21]。近代以来,爱国主义精神更成为全体中华儿女团结一心、救亡图存的一面旗帜。以抗日爱国统一战线为标志,爱国主义成为团结中华民族一切力量的强大精神动力,完成了由衰败走向振兴的历史性转折。直至今日,爱国主义仍然是联系全球中华儿女共同实现民族复兴的感情纽带。另一方面,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革故鼎新、自强不息、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的集中表达。中国精神之所以呈现出生生不息、蓬勃向上的精神气象,就是因为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为中国精神注入了崭新的时代元素,熔铸成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面对世界格局的深刻调整和变化,面对改革深水区、矛盾凸显期一系列时代课题,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唤起改革的勇气、弘扬创新的精神。冲破观念障碍、突破利益藩篱,以这样的决心和勇气承担历史使命、回应人民期待。”[22]
我国在思想文化领域仍然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多样多变的思想文化和多元的社会利益,既使人们的思想极大解放、社会活力竞相迸发,同时也使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难度空前增大。”[23]全球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也对我们形成了很大的思想冲击。因此,我们要学会在多样化的思想环境下和交流交融交锋的国际文化环境下,进一步加强“中国精神”的培育和践行,同时,进一步筑牢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基础。
(四)实现“中国梦”的制度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由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和与之相匹配的各项具体制度组成的。我国制度的优越性,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1.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和合法权益的实现。从我国宪法规定的指导思想、国体、政体,到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的设计理念和实际运行,都在努力实现着这一目标。在政治制度上,我国规定了公民的八项基本权利,规定了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这就保证人民对国家大事的参与权、决定权、监督权;而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则保证了国家的路线和方向要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和合法权益的实现。在经济制度上,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体制。这充分保证了人民在经济发展中的主人翁地位和获得正当经济权益的权力,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因而,我们只有在制度上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和合法权益的实现,才能最大限度调动最广大人民投身于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事业中。
2.保障决策的科学性。我国通过民主协商议事制度、执政党依法执政与参政党依法参政结合制度、民主集中决策制度、民主法治保障监督制度等制度,保证了在决定国家重大问题的决策时,充分保证了其科学性。“为什么在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中国共产党没有犯过大的错误?为什么中国创造了超乎想象的发展奇迹?这得益于科学的民主决策程序。”[24]
3.保障了社会发展的高效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势。统筹结合的制度安排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制度,使国家和社会可以集中一切力量、智慧和资源,高效率地发展经济社会。
4.保证了社会和谐团结。社会稳定和谐,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实现“中国梦”所需要的社会环境。我国“能够保持政局长期稳定和社会和谐,能够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能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崛起,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旺盛生命力和强大优势”[25]。
当然,制度自信并不意味着制度本身完美无缺。任何一种制度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本身也需要不断加以弥补和改进。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开放性、运动性,需要与时俱进、适时变革。党的十八大提出“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目标任务,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
(五)实现“中国梦”的国际环境
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中,虽然我们依然面临诸多的挑战,世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给我们实现“中国梦”制造了一些障碍,但是我们应该自信地看到,实现“中国梦”具备有利国际因素。
1.实现“中国梦”符合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国际大趋势。世界人民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毁灭性的破坏以及此后的局部战争创伤之后,人心思和平,人心思发展。把一个拥有13亿人口规模的发展中大国带入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这在人类发展史上还从来没有过。仅仅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梦的实现将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进步,是世界走向现代化进程的跨越。“和谐之梦”、“和平之梦”、“发展之梦”,这是法国前总理拉法兰对中国梦的比喻,也是世界对中国梦的主流看法。实现“中国梦”符合世界发展大趋势。
2.实现“中国梦”符合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华民族历来热爱和平。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始终维护国际法及世界和平公约,主张和平解决一切国际争端,通过政治途径解决分歧,成为维护世界和平最重要的力量之一,呼应了世界期盼,深得饱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压迫的世界人民的理解、支持和拥护。实现“中国梦”,可以使代表和平力量的中国力量更强大,为世界和平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已经成为128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还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主要出口市场、最被看好的主要投资目的地,以及能源资源产品的主要进口国。2012年,中国对亚洲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50%,并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26]。“2012 年,世界五大经济体(欧盟、美国、中国、日本和印度)主要宏观经济数据显示:中国不仅是经济增长率、工业增加值增长率最高的国家,而且还是通货膨胀率、失业率、财政赤字占GDP比例最低的国家。与此同时,中国经常性账户盈余占GDP 比重不断下降,为调整解决世界贸易不平衡做出了实质性贡献。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贸易增长的贡献率既超过了美国,也超过27 国组成的欧盟。”[27]实现“中国梦”,可以进一步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为世界人民带来实在的经济利益。
“中国梦”力求合作与共赢,积极参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顺应了历史潮流,最大限度地争取到了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为实现“中国梦”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937.
[2] 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EB/OL].[2012-11-19].[2013-10-18].http://news.xinhuanet.com/c_123967017.htm
[3] 吴 波.中国梦必须有信仰牵引[J].当代社科视野,2013(4):45.
[4] 李抒望.对“中国梦”的几点解析[J].社科纵横,2013(4):1-3.
[5] 赵明仁,郭 丹,刘福敏.实现“中国梦”的行动指南[N].光明日报,2013-01-22(07).
[6] 石 红.大学生民主法治观念教育的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1):174-176.
[7] 张曙光.民主、法治、科学,中国梦的三个基石[N].中国经营报,2013-05-13(A01).
[8] 石文龙.法治是实现中国梦的制度基础[N].中国青年报,2013-07-01(02).
[9] 饶尚宽.老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6:106.
[10] 魏 明.全球信息时代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11] 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M].门洪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61-268.
[12] 范 文.实现“中国梦”需要把“宏大述事”与“个人生活”结合起来[N].光明日报,2013-04-27(05).
[13] 聚焦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N].贵州日报,2013-07-21(03).
[14] 陈 羽.从“建设美丽中国”看生态文明建设[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2-14.
[15] 卢黎歌.中国梦的丰富内涵[N].陕西日报,2013-06-13(03).
[16] 辛 鸣.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N].人民日报,2013-03-27(01).
[17] 毕京京.群众路线:聚力中国梦的根本工作路线[J].新长征,2013(9):32.
[18] 人民日报.为现代中国凝聚梦想力量[N].人民日报,2013-10-01(01).
[19] 中国网新闻中心.中国GDP十年跃升至全球第二 创造人类经济史纪录[EB/OL].[2012-10-26].[2013-10-18].http://www.china.com.cn/news/politics/content_26909666_2.htm.
[20] 经济日报.筑牢伟大梦想的坚实根基[N].经济日报,2013-03-20(01).
[21] 刘茂杰,王幸生,霍其成.实现中国梦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J].求是,2013(9):17-19.
[22] 黄昆仑.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N].解放军报,2013-04-02(07).
[23] 人民日报.为现代中国凝聚梦想力量[N].人民日报,2013-10-01(01).
[24] 毕京京.群众路线:聚力中国梦的根本工作路线[J].求是,2013(15):17-19.
[25] 刘须宽.创新中国特色的民主制度——协商民主[EB/OL].[2012-02-01].[2013-10-18].http://myy.cass.cn/news/665083.htm.
[26] 包心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J].学习论坛,2012(12):15-19.
[27] 王 毅.探索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J].国际问题研究,2013(4):1-7.
[28] 钟 声.中国梦,同样属于世界[N].人民日报,2013-05-17(05).
(责任编辑:冯蓉)
SomeConsiderationsonRealizingChineseDream
XUE Hua1, LU Li-ge2
(1.School of Law,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710049, China;2.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710049, China)
This article analyzes and elaborates how to realize the Chinese Dream in the aspects of its target, ideas and conditions; it is considered that in the aspect of the target of realizing the Chinese Dream, four relations should be clarified includ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target of the Chinese Dream and ordinary dream,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targets of the Chinese Dream and personal dream,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Chinese Dream and the common ideal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Chinese Dream and the grand ideal of the Party. In the aspect of the thinking for realizing the Chinese Dream, the article also analyzes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hinese Dream and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construction of democracy and rule of law,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advanced culture, social harmony, and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the aspect of the conditions for realizing the Chinese Dream, it is held that a sold foundation of the masses, material, spirit, institution, and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s has been well established. At the same time, some problems in the aspect of conditions are put forth which need to make great efforts to tackle.
Chinese Dream;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2013-12-05
薛 华(1977- ),女,陕西西安人,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卢黎歌(1953- ),男,湖北赤壁人,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D693.4
A
1008-245X(2014)02-008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