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妇女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来自生态女性主义的启示

2014-03-03

关键词:女性主义妇女文明

(中共福州市委党校,福建 福州 350014)

生态环境问题、性别问题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问题给当代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巨大的挑战,引起世界各国政府的极大关注。而中国政府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上也明确表示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并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框架内,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1]。生态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思潮,是当代西方国家环境运动和女权运动相结合的主动适应社会变革的新需求[2]。因此,生态女性主义主张从性别视角出发,把女性问题与生态环境问题有机结合起,诠释了女性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生态女性主义从自然是女性的议题、关怀女性与关怀自然的意义相同、对发展问题的独特见解等方面提出其基本理论主张,蕴含着深刻而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这些生态文明思想围绕着男女两性的协调发展而展开探讨,并给予极大的关注,衍射出当代女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合理诉求,为人们解决性别、生态环境和发展问题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对推进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生态女性主义蕴含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

生态女性主义在 1974年由法国女性主义学者奥波尼(Francoise d’Eaubonne)首次提出。生态女性主义是西方社会生态运动与女性主义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其核心观点是试图寻求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贬低女人与贬低自然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反对在父权制世界观和二元式思维方式统治下的对女性与自然的压迫,倡导建立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3]。“生态女性主义是一个伞状的术语、一种多元文化思潮”[4],蕴含着深刻而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因此,人们应从理论层面对生态女性主义蕴含的生态文明思想进行重新阐释,这有利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

1.自然是女性的议题

生态女性主义认为自然不是僵硬的,而是活的自然,是与人紧密相联系的自然,应当是女性的议题。生态女性主义的首要内容是女性与自然的认同,认为女性更能接近自然,女性与自然之间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认为父权制思想以及各种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因素引起男性对女性的统治压迫以及人类对自然的统治压迫;强调女性在自然中的地位、作用、价值和利益,反对自然歧视和性别歧视,指出性别歧视与自然歧视以及女性的解放与自然的解放是不可分割的[5]。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生态女性主义作为一种独特的生态思想,从女性与自然关系的角度出发,追溯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寻找解决生态危机的路径和方法。生态女性主义为生态危机的解决提供一种新的精神支柱,主张把环境问题和女性问题有机联系起来,认为女性是生态中的一员,有责任和义务保护生态系统,追求“女性与自然的共同发展”[6]32。因此,自然应当成为女性的议题。

2.关怀女性与关怀自然的意义相同

生态女性主义主张女性与自然有着天然的联系,认为关心女性与关心自然具有相同的意义。生态女性主义认为自然是一个互相联系、相互协调、互相作用的系统,女性对这个自然系统的体会与感受特别深刻,因为女性自身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她们更加注重与自己生存有关的自然环境的质量。从女性的自然性别来看,在世界万物(包括生命)诞生的过程中,地球的母亲角色与女性的生物性角色是类似的[7]22。女性能够根据自身生理的独特经验来认识人类与自然的同一性,而男性在这方面的经验就不如女性。因而,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接近自然,女性与自然的联系更为紧密。从女性的社会性别来看,妇女具有的女性特征是其长期社会化的产物和结果,而社会建构、社会意识形态在某种程度上进一步强化了女性与自然的特殊联系[6]22。在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背景下,应当建立人与自然、女性与自然的相互关怀,这种关怀是建立在平等关系上的关怀。因此,生态女性主义基于女性视角提倡一种“关怀伦理观”,强调在对关怀自然的同时也要关怀女性,关怀女性与关怀自然的意义相同。

3.对发展问题的独特见解

生态女性主义对发展问题的见解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认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模式,指出该模式也有不合理之处,发展中国家不能照搬照抄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印度生态女性主义者范达娜·席瓦在《发展、生态与妇女》一书中对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曾提出质疑,并指出“发展”是后殖民主义时代实现现代化的普遍特征,人们常常把这种西方社会殖民主义的现代化模式称作整个世界的发展模式[7]22,她认为这种发展模式既是以掠夺和破坏自然为代价而求得发展,也是以利用和剥削妇女为代价而求得发展。生态女性主义指出经济发展本身己成为一个重大问题,认为女性在经济发展中往往处于劣势,为经济发展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成为生态环境问题的最大受害者。这些由生态环境恶化造成的损失,给女性的生活带来沉重的负担,大大降低女性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因此,生态女性主义认为发展面临着一个普遍而又紧迫的重大问题,发展中国家应该反思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传统发展模式,实现女性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妇女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生态女性主义蕴含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就是呼唤人们要善待自然,寻求实现人与自然、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和谐发展。生态女性主义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增添了对性别的关注,提高妇女在自然中的地位和尊严,使她们能够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实现更高层次的解放。因此,人们应提高妇女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1.妇女是生态价值观的宣传者

生态女性主义主张以解放女性与自然为出发点,从社会性别视角以新的生态价值观剖析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寻找解决生态危机的新思路。妇女不仅承担着繁衍后代的身份,而且从事着人类再生产的任务,这就使得女性更加关注生态环境恶化给自身及子孙后代带来的负面影响[8]65。因此,女性对生态环境有着特殊的情感和要求,能够更容易接近自然,也更容易适合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生态价值观的宣传者。在日常的生活实践中,妇女的行为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家人、孩子以及身边每一个人的价值观,对妇女加强环保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活动是很有必要的,让女性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上来,为党委政府积极建言献策。同时,让具有绿色健康生活理念的妇女,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活动,呼吁社会上的每一个人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保护好人类的生存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妇女是“生态家庭”的塑造者

妇女作为家庭主妇的特殊身份,在家庭生活中挑起了家庭消费的重担。妇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她们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的重要力量,是健康家庭环境的塑造者。一是妇女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妇女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消费观念、消费习惯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他们保护生态环境、热爱自然的自觉性。二是妇女在家庭消费领域中占主导地位。妇女为满足家庭的需求,确保家庭成员的健康,特别关心生态环境。因为中国家庭消费的70%是由妇女购买,她们如何选择家庭生活的消费品、消费方式以及处理使用后的消费品等,都将会影响到生产结构的变革,进而影响到生态环境的状况[8]65。因此,培养妇女的生态思维和生态意识,提高妇女以“生态化”的生活态度主动选择“生态化”生活方式及消费方式,是建构“生态家庭”的重要前提。

3.妇女是社会环境的建构者

生态文明除了要处理好人与自然间的关系外,还要协调好人和社会间的关系。生态女性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与实践之后,学者们以研究范式转向为出发点,展开对社会性别的研究与探讨,期待推动当代社会的性别公正事业的良性发展。社会性别理论着重研究男女两性之间的社会性别差异、社会性别角色塑造以及社会性别制度等,而男女两性之间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环境的重要基础和重要标志。构建和谐社会环境需要正确看待妇女在社会性别关系中的实际位置以及人们对妇女在社会性别关系中位置的看法和态度,科学、合理、客观地定位妇女在和谐社会环境中的角色。女性的社会角色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由扮演单一的家庭角色逐渐转变为承担家庭责任和各种社会责任的两种角色。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环境中,人们应对当代女性的角色定位、认可、调适和转换等问题予以建构,提倡男女平等,反对性别歧视,对女性秉持爱护、关怀及宽容的文化价值观,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和权利,发挥妇女在社会生活、工作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推进人和社会关系和谐协调发展。

4.妇女是自然环境的维护者

生态女性主义立足于性别的视角看待自然环境,认为人类对自然的贬低与对女性的贬低之间存在着内在天然的联系[9]。生态女性主义将性别意识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流,从女性与自然之间存在某种相似性出发,为生态文明意识的建构提供了理论逻辑上的解释框架。由于女性本身具有细腻温柔的天性和宽容慈爱的情怀,这就使得她们在认识和理解自然环境方面具有男性无法比拟的优势,她们的思维方式更倾向于把母性的特点附加到其它生命万物之上,更容易对自然环境产生亲和感、认同感,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妇女和自然生态一样都拥有孕育和哺育生命的特征,她们不仅具有繁衍生命的自然使命,还具有保护后代的本能;“不仅关注当代人的权利和利益,还关注未来子孙后代的生存利益,使人与自然相协调”[10]。自然赋予妇女“自然母亲”、“繁殖”等重要使命,使得妇女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最为亲密性、直接性,以致于她们在保护生态环境意识上的责任性更强、在保护生态环境行动上的积极性更高。因此,人们应重视和提升妇女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地位和作用,维护人类美好的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三、生态女性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生态女性主义蕴含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这些生态文明思想衍射出女性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合理诉求。随着女性的解放,她们将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建设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们应全面、正确地看待妇女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中的地位、价值、意义,自由而全面的发展”[11]。因此人们应以生态女性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构建和谐的两性关系,把女性与自然和谐发展原则贯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建设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之中,对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具有重要的意义。

1.在经济建设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的生态化

生态女性主义主张在经济建设上追求适度发展,反对无节制发展;转变发展方式,遵循经济和生态和谐共生的发展模式。但中国经济发展长期以来实行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以及不合理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导致严重的生态危机的发生,给人的身体健康带来很大的伤害,尤其对女性的身体健康的伤害就更为直接、更为严重。因为女性在家庭中往往负责提供和管理日常生活的根本必需品,而且还要负担家庭甚至社区的保健、清洁及孩子照顾,这使女性的健康更容易受到生态环境的影响[12]。因此,生态女性主义主张在经济建设上,应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妇女参与改造和管理自然界的程度,发挥女性保护生态环境的特长,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从保护女性身体健康出发,让她们平等参与社会生产、生活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在与自然融洽相处中更好地工作与生活,不断改善妇女的生存状况,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的生态化。

2.在政治建设上,消除性别歧视,营造公平正义的政治生态

生态女性主义主张在政治权力领域倡导男女平等是一个社会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生态女性主义将性别意识纳入决策的主流,让女性广泛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进一步拓展女性参政渠道,不断提高女性参政程度,重建女性与自然和谐的“伙伴关系”,这为解决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指明了方向,而且还为消除性别歧视以及不公平、不公正的制度提供了新思路。但是目前女性在生态环境方面的社会地位与男性相比偏低,她们依然没有参与到各种关于自然资源和环境管理、养护、保护和恢复的政策制定与决策中来,往往处于无关紧要的地位[13]。因此,生态女性主义要求政府实行男女性别平等,消除人类的性别歧视和矫正人类的自然征服取向,保障妇女权益,提高妇女的地位和尊严,推进妇女解放和发展。同时,政府积极营造公平正义的政治生态,“建立一个遵循生态主义与女性主义原则的乌托邦”[14],才能确保男性和女性在生态责任、生态义务、生态权益等方面的平等,调动女性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发挥其应有的生态智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在文化建设上,弘扬先进性别文化,建立生态文化

生态女性主义在文化建设上主张将社会性别纳入生态文化建设的范畴中,提升妇女在生态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生态女性主义认为性别平等是生态文化建设本身固有的属性与要求。性别平等水平高低是衡量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在建构生态文化体系过程中,它与生态平等和社会发展进步目标统一并获得系统推进[15]10。生态女性主义认为妇女在生态文化建设中具有巨大的优势和潜能。但是男权文化性别不平等观念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使得先进性别文化建设相对滞后[15]11。妇女在当前生态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妇女在生态政策制定和规划方面参与的程度不高、妇女的主体意识和生态观念不强、妇女的组织化程度不高等方面。生态女性主义认为在当前的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着贬低自然和贬低女性的某种历史性、象征性和政治性的关系,这是造成支配自然和支配女性的重要根源[16]。因此,生态女性主义主张在文化建设上,弘扬先进性别文化,将社会性别纳入生态文化建设的主流,挖掘妇女在生态文化建设中的优势与潜能,加强妇女对生态文化的宣传和培训,培养妇女的生态思维,强化妇女的生态意识教育,提高妇女的生态素质,建立一种多元的、复杂的、有差异的生态文化[17]。

4.在社会建设上,构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生态女性主义主张男女平等是社会和谐的客观要求和重要标志。妇女发展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标尺,妇女力量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保证[18]。但妇女在社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女性职业结构相对下沉,造成女性在社会中的职业角色往往向低层次流动;弱化妇女的劳动保护,造成妇女的社会保障程度低;家庭中男女传统角色意识在社会范围内的分工强化,造成男高女低现象;弱化了公共服务职能中对妇女发展的公共服务,造成公共服务的不平等;受性别文化的影响,在社会分工上出现了“男性主外、女性主内”的二元对分现象,造成妇女发展与社会发展割裂;妇女自身的思想观念陈旧、综合素质偏低、竞争意识不强,造成妇女的作用难以发挥等。因此,在社会建设上,实施更高层次的男女平等,谋求两性共同发展,构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一是为女性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希望,维护其生存权和尊严。二是完善公共服务职能,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三是保障女性享有公平的教育权利,提高女性的综合素质。四是建立男性和女性之间平等和谐,“转变男性主导型的生态治理方式,实现男女和谐型的生态治理方式”[19]。

四、结 论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逐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很大的提高,但人类的生存环境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人们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生态危机严重困扰着男女两性的生命健康,尤其是社会劳动的性别分工以及性别歧视,给妇女的生命健康带来的损害更大。生态女性主义从性别的角度出发,将女性与自然紧密联系起来,探讨女性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认为女性是大自然的最佳代言人,应倾听和重视女性的“声音”。生态女性主义主张女性和自然之间有着天然的内在的联系,认为女性承担着生育、哺育等生命生产的活动,对生命孕育和成长有自己的亲身感受,女性比男性更接近于自然[16]。因此,生态女性主义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深化了人们对女性和自然关系的认识,为“构建女性与自然之隐喻关系的新范式”[20]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1]党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9.

[2]赵媛媛,王子彦.生态女性主义思想述评[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4(10):35-38.

[3]郑湘萍.生态女性主义视野中的女性与自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39-45.

[4]吴琳.西方生态女性主义探源[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142-145.

[5]胡敏,林瑞兰.生态女性主义思想解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8):79-80.

[6]陈伟华.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视角:生态女性主义的自然观[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4(10).

[7]幸小勤.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生态文明观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9(4).

[8]王凤华.妇女与生态环境保护[J].湖南林业科技,2003(12).

[9]方刚,王玲玲.生态文明建设需重视社会性别影响因素[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7):130-132.

[10]纪艳彬.生态女性视阈下的可持续发展[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3):6-8.

[11]曹南燕,刘兵.生态女性主义及其意义[J].哲学研究,1996(5):54-60.

[12]于娜.生态文明背景下的我国生态女性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D].临安:浙江农林大学,2012(6):32.

[13]于群.环境法治下的女性地位[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33-34.

[14]李庆玲.生态女性主义研究及其启示[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80-83.

[15]关夏.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视角:将性别意识纳入生态文化建设的主流[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3(4).

[16]张云飞,刘江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性别意识:对生态女性主义挑战的一种回应[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1):66-71.

[17]赵媛媛,李建珊.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多角度解说:生态女性主义思潮评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6):20-24.

[18]宋晓茹,张明.妇女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J].党政干部学刊,2007(10):37-38.

[19]王忠武,温静.性别和谐与生态和谐: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性别解释模式[J].贵州社会科学,2010(8):26-31.

[20]龙娟.自然与女性之隐喻的生态女性主义批评[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71-74,83.

猜你喜欢

女性主义妇女文明
请文明演绎
以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苏吉尼玛》
漫说文明
对不文明说“不”
当代妇女的工作
文明歌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
女性主义视阈下小说《红字》多维解读
满足欲望,自我选择——西方的“生活方式” 女性主义
强奸罪立法和执法中对妇女的性别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