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语体句法结构的差异对有声语言表达的影响
——兼谈汉英有声语言表达比较

2014-03-03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词序语体语言表达

■ 裴 蕾

新闻语体句法结构的差异对有声语言表达的影响
——兼谈汉英有声语言表达比较

■ 裴 蕾

一、传统时政类新闻的句法结构与播报

英语由于有着清晰严格的形态标志,因而对于时空顺序的表达就自由很多,且不必以削弱句子本身的逻辑性和结构的紧凑性为代价。正如徐烈炯、刘丹青所说:“在印欧语中,主谓结构是高度语法化的句法结构……主谓结构依靠多重的形态手段而获得句法形式上的明确规定性”,“由于众多形式特征的保证,在印欧语中确定主谓结构及区分主宾语几乎是容易到不成事情的事情”①。而英语句法的这“众多的形式特征”同时也反映在语音形式的变化上,英语有声语言表达尤其是新闻播报,虽不能说“容易到不成事情”,相比汉语来说也算是占尽了优势。

尽管汉语也可以通过句子的各种连接方式来突破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的限制,可“由于汉语不具屈折变化,在理解汉语的句子时往往只能依靠词序”,“但是,词序本身不能提供认识动词的任何手段,而动词恰恰是连结起其他要素的重要环节。在这种情况下,语法规则不够充分,便不得不求助于词的意义和上下文的意思”②。因此,在组织语言的时候,汉语对时空顺序的依赖程度相对英语来说就要强得多,体现在权威性较强的时政类新闻当中,常常需要构建出类似英语这种以主谓关系为基石的、逻辑极其严密的、几近欧化了的句式结构,并且这已成为一种语体传统,不这样构建句式就有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减弱主流媒体时政类新闻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而这样结构繁复又缺少形态标志的语体样式直接对有声语言表达主体形成了压迫。

下面就是一组简单而又典型的对比:

例1:He said a computer seized from the defendant's home contains digital evidence that he uploaded onto the Internet edicts urging suicide attacks in Israel and Chechnya and provided on-line directions for enrolling in terrorist training camps. (2004-4-22 VOA news)

例2:文件还要求,全面认真落实技术合同法、专利法关于从实施技术成果和发明创造所获收益中提成奖励技术成果完成者的规定,进一步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科技人员的精神权利和经济权利。③

在例1中,主句和从句都服从了“主题先行”的英语造句规则,繁杂的修饰成分都借助明确的形态标志而后置,轻而易举地摆脱了时空顺序的制约,主题轻盈而鲜明,同时又逻辑严密、结构紧凑,并不需要格外依靠有声语言表达技巧来弥补句子在准确性连贯性上的不足。

而例2中,由于汉语缺少形态标志,“修饰性的成分总是用在被修饰者的前面,这是个一般规则,可以说是一条规律”④,不能像英语那样借助诸多形态标志轻松地将句子主体结构先行突出出来。这样,要保证主谓关系的精确性、维持句子结构的紧凑性、凸显新闻语体的严肃性,就不得不牺牲主题的鲜明性和句子的简约性。因此,汉语特别是较为正式的书面语或传统新闻语体在词序方面的限制,无疑给有声言语主体增加了表达上的难度。

像例2这样的句式,在我们严肃正规的时政新闻里比比皆是。这一现象恰恰印证了王力先生所说:“词的次序在中国语里,其固定程度远非西文所能及”,“在中国人看来,觉得平平无奇;在外国人看来,这正是中国语的大特色”⑤。口语组织过程中词序先后混乱、衔接方式不当,或者播报新闻稿件时重点不清、主次不明,都会造成语义模糊或产生歧义。

而把结构复杂的长句化成几个口语化的短句,仍然会产生新的问题。下文我们简单举例分析。

二、社会民生类新闻的句法结构与主持播报

我们知道,英语的句子结构是以主谓关系为基石的,而汉语其实却是话题优先型语言。多数情况下,特别在那些不那么正式的语体中,汉语句子的组织往往是根据叙述的需要来变换句子主题,视点随时移动,结构上偏于散点透视,不像英语那样以某一个动词为中心有序展开。在广播电视口语表达中,要使松散的句子保持应有的逻辑性,就得养成快速理清主次、精炼措辞的好习惯,还要善于恰当运用某些看似稀松平常但在汉语中却具有重要语法特征的手段。

比如,有时为了提示主要内容,往往使用一些句中语气词作为“提顿词”,连同“停顿”这种节奏手段一起,用来突出话题中的焦点;也常以重复上句中的关键词,或以设问的方式领起主要内容,以使话题的焦点更加明确。相声艺术中就常用这种手法,在单口相声中起的是类似对口相声中“捧哏”角色的作用。例如,张寿臣的单口相声小段《不下驴》,开头部分就有这么一段搭桥的话:“那年我二十,去京西走亲戚。那时候,交通不方便,到了彰仪门,再往西走就得骑驴。城关外面有许多脚力,讲好了价钱,再找个保,不用驴主跟着。为什么不用他跟着哪?为的好看,好像这个驴是自己的。图个面子。”这段话按照汉语的时空顺序习惯,依次说了好几件事,不过这种汉民族土壤里直接孕育出的语言,先天就不受主谓关系等形态结构的制约,说话视点根据需要随时移动,一步一步向前推进,句子结构简单,时空顺序清楚,逻辑链条也仍能保持完整清晰,显示出汉语话题优先的特点。

像这种按照话题主次步步推进的方式,以及设问的使用,在时下不少较为轻松的社会民生类新闻节目中经常出现,它突破了传统权威媒体那种欧化句式结构的限制,将长句子化整为零,增加了提顿词和停顿,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原稿中语言的规范性和庄重性,表达起来会更容易,也更便于受众理解。可是,只要改动起来就会发现,词序的运用在汉语里确实是个有点令人头痛的问题,弄不好就会使言语显得零碎啰嗦,有时甚至不能让人一下子听出头绪。比如安徽卫视2011年12月31的《超级新闻场》有这样一段主持人串词:

在河南省郸城县这个地方儿,有一条横跨县城的窄轨铁路,啊,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图片,就是这条铁路。

其实这个事儿啊,当时刚出来的时候我曾经说过,这条铁路全长只有4.5公里,你想啊,火车呀,就一辆火车在上面行驶,4.5公里,这才多远的距离?你这火车,4.5公里你怎么跑呢?那,这么短的距离,搞这么一个铁路,它到底有什么用呢?当地政府说了,这是有两个目的,第一,这是一条观光铁路,能够带动当地的旅游业的发展,就是让游客坐在上面,虽然路短,啊,火车走一圈,看一看。第二,以前呢郸城到许昌有一条窄轨铁路,已经运营了40多年了,为当地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那条,这条公路啊,2009年就已经停运了,无数的郸城人民就怀念它呀,就呼吁把这个小火车呀给它改造成一个旅游线路。所以基于这两点的考虑,郸城县在2010年这个11月份上马了这个项目。啊,这个事情刚出的时候,我当时也是在我们的《社会透明度》里头给大家作了介绍,那么这个事实是不是这样呢?现在这个小火车,这个运转情况到底怎么样呢?我们一起来看这样一条短片。

若单看这段文字,会感觉有点儿乱,特别是开场白,用了近一半的时间来描绘这条窄轨铁路的长度,让人一时摸不着头脑,接着又聊了修建这条铁路的原因,至于整个事件究竟是件什么事,若没有屏幕下方一直打着的那行字幕作提示(“河南:贫困县耗资千万修观光铁路建成后闲置”),单凭主持人的开场白,基本上是听不出来的,直到播放完了短片,观众自己已经知道了事情的原委,主持人这才把事情补充交待清楚。这段开场白的句子倒是短了,但评述视点的频繁转移、词语的过多重复、提顿词和设问的不当使用,反而淹没了主话题,暗淡了真焦点,混乱了应有的逻辑,若无画面和字幕的辅助,就有可能妨碍受众的理解接受。所以,社会民生类新闻语体的把握还应当以内容的准确精炼为前提,将语言的生活化约束在广播电视传播的基本要求内,否则一旦滥用,产生大量不必要的习惯用语甚至口头语,就不免让人觉得聒噪了。可见,把话说得简短风趣同时又富有逻辑,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像这样短句子一多语言就变得拉拉杂杂的现象并不鲜见,但一味吹毛求疵也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其实,不少新闻节目的主持人有意无意在语言形式上相声化、评书化,恐怕跟汉语本身词序的不自由、不易组织有一定关系,而真正好的相声评书,语言的锤炼却是十分讲究的。幸好上面讲到的是一档早间聊天式的社会新闻类节目,性质上明显区别于“全省新闻联播”之类的传统新闻节目,主持人那种简短随意的句子结构、反讽逗趣的语气、略显夸张的表情和体态语,充分地表达了对此事匪夷所思和批评谴责的态度,相当于作了正确的舆论引导,同时也为工作日沉闷的早晨注入了活力。

关于河南省所能找到的对该事件的最早报道见于2011 年4月22日新华网,使用的是极典型的平面媒体语言,作者谨遵汉语的词序规则,几句话就把事实写得清清楚楚,让读者一目了然,不过因句子过长,并不适用于广播电视播报。之后的4月24日,上海东方卫视的《看东方》栏目同样对这件事进行了报道。这个栏目虽不及央视《新闻联播》那样严肃,但总体上仍偏于庄重,对语言规范性要求较高。在《看东方》的报道中,编辑把原文中窄轨铁路的总长度、起始站点等一些关键信息分别从几个长句子里拆出来组成新的短句,作为主体另行详细交待,句子简短,叙述精炼,同时又逻辑清晰,主次分明,既不违反汉语所遵循的词序规则,又更加平实顺畅,既方便播报又便于收听,与电视画面也相得益彰。而且,这种短小通俗又清晰规范的语言组织方式,若用在更为生活化的读报类节目、社会资讯节目或民生专题类节目当中,也同样便利,只要在原来的语言框架基础上稍作一些口语化的调整就可以了。

社会民生类新闻中短句子多并不一定意味着不规范,但汉语形态标志的缺乏和话题优先的规则在客观上的确容易使言语松散、组织不当,这就需要主持人加倍留意这个问题:结构复杂的长句子朗读起来固然有难度,而看似生活化的、简单短小的句子却并不一定就容易构造和驾驭,特别对于广播电视有声语言表达来说,恐怕更要用心动脑,更要讲究艺术方式。

注释:

① 徐烈炯、刘丹青:《话题的结构与功能》,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11月版,第255页。

② [德]威廉·冯·洪堡特:《洪堡特语言哲学文集》,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47-148页。

③ 付程:《实用播音教程》(第二册),《语言表达》,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158页。

④ 梅磊:《张志公自选集(下)》,《汉语语法的特点与语法学习》,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02页。

⑤ 王力:《王力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364页。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李 立】

猜你喜欢

词序语体语言表达
修改病句的妙招
新闻采访中如何应用语言表达技巧
语言表达综合训练
汉语搭配信息对词汇识别的影响
俄汉语定语对比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
语体语法:从“在”字句的语体特征说开去
影响词序的“普通重音”规则
语体转化的量度与语体规范
汉代语体思想浅谈